APP下载

京津冀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探析

2016-12-13刘娜

人民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京津冀

刘娜

【摘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着力做好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就是要处理好人与环境、资源的包容性发展问题,凸显乡村文化生态的独特价值与魅力,打造宜居美丽乡村。这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更是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的共同企盼。

【关键词】京津冀 美丽乡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具有6亿多乡村居民的人口大国,要想让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和谐美好,中国的农村也必须走向美丽和富饶。京津冀区域大约覆盖2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容纳了超过1亿的常住人口,以及将近2000万的外来人口。该区域既有首都北京、直辖市天津等特大城市,同时又有4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既有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生活富庶的中心城市,也有资源短缺、发展滞后、生活单调的农村地域,既是大量政治经济文化机构和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资源的聚集地,又存在着一些发展滞后、活力欠缺的贫困带。基于以上特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要打破区域内城乡经济、社会、民生发展的二元格局,推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就要在建设强盛文明的国家经济圈、世界级城市群的同时,协调京津冀三地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富饶、民主、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实现京津冀地区统一、协调发展。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

美丽乡村文化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精神、文化等需求为重点,同时以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为目标,这是一种与城市建设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建设方向。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资源的包容性发展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回答的问题。京津冀地区既有全国最为著名的城市,又有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这种城乡结合的优势,更有利于吸取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以乡村为基本单元,以城带乡、城乡结合,将乡村文化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强调生态与人、与文化的交融与相互关系。

文化生态建设是美丽乡村创建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下,物质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包容与内涵,建设美丽农村,不仅仅要带来农民物质生活上的改善,更要带来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保留其传统的乡村文化遗产,彰显出个性化的乡村文化生态,凸显出乡村文化生态的独特价值与魅力。建设美丽乡村,是新时期下党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方向,更是占全国人口近一半的农民的共同企盼。但是,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与人们对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拓展、乡村生态的保护与再造的期许上还有很大差距,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美丽乡村文化蕴含着丰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为内核的基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也是乡村存在繁衍、相互依存、相互区别的重要表征。没有独特的乡村文化,新农村建设即使物质再发达、经济再充裕,但如果人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满足,乡村依然无法让人眷顾、令人心驰。缺少文化底蕴的美丽乡村即使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之乡。文化建设之于美丽乡村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蕴含着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生态对于美丽乡村来说,不但是其自然环境的写实,也彰显了文化个性,是一种饱含着地域历史和特点的特殊文明。根据村居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历史文化背景,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历史文化展示村落、休闲旅游度假村等,形成村居自身的名片和品牌,将获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京津冀地区囊括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在美丽乡村文化的建设中,也应当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在各地的乡村建设中打造出自己的特色。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不同于以往的农村建设,更不同于放任自流的自行发展,而要因地制宜,让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契合于乡村整体建设之中,因而在充分调研下的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就显得十分重要。美丽乡村文化生态的规划不仅仅要着眼于乡村既有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空间利用上,从实用性、功能性角度出发,将乡村自然地理特点融入到历史、风俗和生态文化建设当中,发挥乡村旅游文化功能,打造宜居乡村生态。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自身特点突出,要充分发挥好这种区位优势,小到路名、村名,大到标志性建筑、村落布局等,都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结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地将养生、民俗、孝廉与农耕结合,合理安排农田、住宅与文化设施,统筹好乡村的土地和空间资源,在对自然和生活居住环境不造成较大破坏的前提下,凸显乡村自身特点,提升其文化品味。

丰富内涵,彰显特色。将美丽乡村文化的理念具象化,需将生活、生产、生态与人文相结合,形成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生态美好、人文和谐的良好局面。丰富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并拓展其外延,从乡村的屋舍田园、河池小径、山水花木等开始,将无形无声的美丽乡村文化,具象到有形有声有色的乡村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中来,形成京津冀地区独特的乡村文化和人文风貌。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从自然条件、历史人文、特色产业等全方位多角度来挖掘和打造乡村特色,不照搬城市建设,不模仿其他村镇,形成自身的特质和优势,在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独树一帜。鼓励张扬个性特点,避免千村一面。每一个村落都有其自身发展和繁衍的历史,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京津冀地区特有的乡村文化的延续、文物古迹的保护协调起来,让具有文化艺术鉴赏价值、历史保留价值的古建筑古民居、古村寨古村落,尽量维持原态并适当加以修缮,让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景观凝结其历史文化价值,用地方特色的文化生态提升当地村民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承载背井离乡村民的乡忆乡愁。对于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古村居、村俗、工艺,要及时做好抢救工作,完善数据库建设,保存珍贵档案材料,创造条件做好民间工艺手艺的传承。

借景造势,打造品牌。对于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民俗民生,要善于用市场化的手段积极推广。通过市场推广为乡村生态文化做宣传,展现乡村人文精神风貌,提升乡村人文风俗的影响。这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发挥规划、协调和引领作用,建立相关规章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主导发展方向,调整乡村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尤其是生态旅游业。在宣传中,创新宣传方式,优化宣传路径,在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受众面广、到达率高等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手段,多样化地宣传展示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化的亮点和特色。围绕京津冀地区乡村特点,明确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找准乡村建设与文化的契合点,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品牌文化的建设就是最好的宣传,要着眼乡村文化长远发展,精心打造过硬乡村文化品牌,通过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示范点的引力示范作用,点线面相结合,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全面推进,利用历史与文化的积淀,结合人文和自然资源,精耕细作,突出品牌效应,让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产生更多的社会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民生调研专项“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相关问题研究”(课题编号:20160121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杨升祥、杨睿:《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中的美丽乡村建设》,《求知》,2015年第1期。

②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南开学报》,2015年第1期。

③刘勇、姚舒扬:《文化认同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第3期。

④郭世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领导》,《科学论坛》,2015年第7期。

责编/陈楠 刘芋艺(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京津冀
京津冀协同发展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