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构路径

2016-12-13郑康

人民论坛 2016年24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监督

郑康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网民围绕监督事件持有的态度,发表的观点等信息集合,就构成了网络监督舆情。网络舆情中掺杂的信息真假难辨,网络监督中的网络舆情发展往往难以掌控,这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从网络舆情实际出发,适时干预,恰当引导,实现网络舆情的有效、平稳运行。

【关键词】网络监督 网络伦理 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献标识码】A

网络监督,是网民运用网络技术手段,采用发帖、讨论等形式,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评判、监督、指正的一种方式。网民围绕某一“热点”事件的监督过程,一般都伴随着言论发表和激烈讨论,这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形成后,就会通过网络的放大效应,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事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规避因网络舆情的错误性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需要网络舆情引导部门,关注网络舆情的形势、干预网络舆情的发展、引导网络舆情的方向,通过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完善法律规范,使网络上的舆论有理、有据、有法、有度。

网络监督中网络舆情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是政府和网民。政府对于网民关注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影响网络舆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要消除舆论的影响,就要快速处理问题,及时公布信息。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造谣、虚假信息传播等掩盖事件真相的网络负面舆情。当事件负面信息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在舆论引导下,就会形成一种“事实的真相”,无论政府如何辟谣,权威信息如何发布,公众都愿意相信网络舆论中的“既定事实”,这就会使政府陷入到“塔西佗陷阱”之中。网民作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构成网络舆情最重要的主体,影响着网络舆情的性质和走向。

第二是公众“关注事件”本身。公众“关注事件”本身的影响力,是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条件。从网络监督中一些网民关注度高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关注事件”往往涉及官员腐败、民众贫富差距、社会的公平正义等社会敏感问题,这类问题易触动人们的敏感神经,易激起民众内心了解事件的愿望,易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和社会舆论。影响面大的事件,损害和危害程度深的事件,更容易引发网民的关注,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也就越显重要。

第三是媒体的作用。媒体作为网络监督的助推器,在扩大网络监督事件的影响力,传播监督信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信息媒体时代,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平台等,都是网络信息得以传播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与传统信息传播手段相比,网络信息媒体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具有与传统信息媒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旦网络媒体对于网民监督事件形成客观认知,采取理性报道,就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引导,随着网民对主流声音形成认同后,正面的观点、态度就会逐渐积累,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对谣言的滋扰形成回击。

第四是社会环境因素。网络环境,是社会大环境的缩影,是对社会环境的影射。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观事件”主观反映的结果,而公民则是处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公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状况,影响着网民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网络舆情的性质和方向。净化社会环境,规范网民有序参与网络监督,是实施好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从根本上规范网民的监督行为,从源头上杜绝非理性的网络信息源,才能实现网络环境的净化,网络生态的优化,网络舆情的理性化。

第五是网络文化因素。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各种非主流思潮借助网络媒体趁虚而入,对大众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发起了严峻挑战。网民在网络非主流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容易被非主流价值观同化,网民的网络行为、言论、习惯,也易于发生“异化”。网络文化的非主流化倾向,给网络负面舆情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复杂难控。

网络监督下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构建

第一,推进网络舆情引导制度体系建设。当前,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国的网民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网民素质良莠不齐,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和情绪化因素的影响,网民在网络监督过程中的非理性表达和情绪化表达普遍。强化制度约束,规范网民的信息表达,是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虚假信息传播,提高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实效的重要途径。要对网民的上网行为进行制度规范和安全监管,让网民在实施网络监督过程中,内心有法度,行为有规范,从源头上杜绝网络谣言、虚假信息、诬陷诽谤、网络暴力等现象。要从国家层面上出台并规范有关网络舆情信息传播、安全监管等相关制度,对网络信息资源传播的中介组织、网络媒体的行为进行规范。要加强网络舆情信息监管和安全监管制度的执行力,尤其要健全网络传播和舆情信息安全监管的追责、举报制度,使违规组织和个人受到严厉惩罚。

第二,建立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研判机制。要建立健全网络信息搜集体系。网民信息表达纷繁复杂,需要从体制上、制度上将网民信息表达引导工作日常化、规范化。政府应当与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的联合功效,引导网民网络监督信息表达的理性化。还要建立信息搜集机制。网络舆情引导部门,要对监督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搜集和挖掘,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入分析“热点信息”产生的背后根源及规律。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信息”背后的信息源挖掘,找出问题信息的症结所在,及时纠正,避免网络负面舆情的扩大化。还要建立信息资源的研判机制。网络舆情引导部门,要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尤其要重视分析历史数据,掌握网络监督舆情信息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科学的舆情判断预警方法,一旦发现错误舆情苗头,在预警的基础上,适时介入,引导网络舆情向健康方向发展。

第三,建立网络监督信息舆情引导机制。信息的搜集与研判,是实施好网络监督舆情引导的前提与基础。根据搜集的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及整理后,当出现有可能产生危及事件公平处理的舆情倾向时,政府应依据相应的法律规范,适时干预和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建立网络监督舆情引导机制,首先,要充分调动各种力量,形成上下联动、横向联合的组织和技术合力,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各种渠道,有效干预舆情发展方向。利用新闻发布会、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各种手段,掌握网络监督舆情引导的主动权,提高舆情处置能力。其次,要及时对网民“关注事件”进行干预,对监督事件的影响和损害及时控制,相关事件的信息反馈及时到位,避免监督事件的影响和损失的扩大,从源头上消除网络监督负面信息的传播源。

第四,建立网络监督舆情引导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强舆情引导主体的组织体系架构和能力建设,建立起包括政府部门、网络媒体、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在内的多元组织体系架构,推进政府电子政务、新闻媒体网站建设,打造社会组织网络平台,拓宽舆情引导渠道,促进舆情引导主体的舆情引导能力提升。其次要加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加大对舆情引导信息搜集、研判与应急的硬件设施投入。改进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和应急方法。通过引进相关软件,从根本上提升舆情信息搜集、处理等相关工作的针对性、准确性。最后,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监督社会环境。通过持续性地加强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加强网络管理者、网络监管者的培训和引导,营造求真务实、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从源头上减少网民监督中的非理性、非道德行为,净化网络监督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为高校网络廉政监督运行机制建设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060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来源:2015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①黄威威:《网络监督权力腐败的规范性思考》,《理论探讨》,2015年第2期。

责编/杨鹏峰 贾娜(见习)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监督
什么是四个监督?
“台独联署”被岛内网民嘲
消费舆情
落实依法监督、科学监督、高效监督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