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师的品位

2016-12-13张佳玮

雪花 2016年5期
关键词:狄德罗贵妇人仪态

张佳玮

巴尔扎克是个俗气的胖子,每当骗到预付稿费,他便迫不及待地去搞花里胡哨的装饰,勾搭贵妇人。同时代的诸位都觉得他没品位,甚至对他推崇不已的毛姆,也觉得虽然故事讲得好,不过文笔差。但这并不妨碍如今你在书架上放一本他的书,客人翘大拇指:有品位。

勃拉姆斯从小穷困,得去卖酒的地方弹钢琴养活自己,沾染一身市井气,第一次去李斯特家拜访,听李斯特弹琴居然睡着了。到他成名后,大家依然觉得他没什么教养,连他自己都承认。但这不妨碍他的曲子如今成为古典音乐的象征。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当年首演时,门德尔松的父亲(一个颇有品位的银行家)去听了,觉得是乌鸦叫。那个年代,维也纳人觉得听罗西尼的歌剧才有品位。贝多芬?不够优雅。但现在,贝多芬的曲子搁那儿呢。

这些曾经被认为很没品位的家伙,创造了一些后来世人觉得特有品位的文本。那么问题来了:这几位爷,算有品位还是没品位呢?或者更进一步:品位到底是什么?

彼得·梅尔先生写的《有关品位》,里面大谈鱼子酱的吃法、雪茄的抽法、定做西服,诸如此类。若要总结,无非两点:一,不要造作摆谱;二,钱砸在最高级的东西上。说来说去,“若无其事地砸钱”,就是他老人家的品位了。

不太好听,但咱们可能接近真相了。

法国大师丹纳认为,路易十四到路易十五那段,宫廷里的法国人最有品位。诸位爵爷与夫人,各自谈吐雅致,书信简洁幽默,善于揶揄,用瓷器,观绘画,精细典雅。19世纪大革命之后,大家还时常回忆18世纪,觉得那种田园牧歌的仪态和打扮,算是有品位。但其实早在18世纪,百科全书大神狄德罗已经对此不爽。在狄德罗看来,所谓品位,大概是:在一大群受了类似教育的人群里,亦步亦趋,不要做过度的事,在他们的许可范围内表现,一种仪态上政治正确的温和,就是有品位。

为什么这种品位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这种品位的代表人等,出自宫廷,有话语权。

事实是,品位是一个浮动的东西,是一个有话语权的圈子里默认的、中庸平衡的政治正确。但品位,作为一个没有可度量标准的玩意儿,是会改变的。《泰坦尼克号》里有个经典细节:露丝收藏毕加索的画,她未婚夫说道:“相信我,这货不会成名的。”一个微妙的讽刺。

巴尔扎克很早就描写过如何追逐品位:去贵妇人的宅子与舞会里多加历练,在衣食住行每个方面都有阅历与见识,背一下天鹅绒、葡萄酒、烟草、家具、历史方面的知识,自然便显出品位来。大仲马更恶毒些,《基督山伯爵》里,基督山作为一个水手出身的人,只要显得“我来自东方”,对奢侈品、航海、银行业务都格外在行,又显出有钱,自然就品位超凡了。所以,品位是会变化的,而掌握品位标准的,通常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不是有钱有势,便是有才华。

所以呢,如果您志在融入一个圈子,那只要稍微跟随着大家亦步亦趋,适当地微笑缄默,便会显出有品来。如果真够硬气,就成为一个具有品位话语权的人,哪怕你一辈子没品,到最后大家都追随你,觉得你才是品位的标准,比如巴尔扎克和勃拉姆斯他们。

猜你喜欢

狄德罗贵妇人仪态
隔桌对谈
雪(新韵)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狄德罗的睡袍
是什么让剁手党买不停?
如何对幼师女生进行仪态与气质塑造
下跪
下跪
作报告的学问
叫声“爸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