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6-12-13沈海祥
沈海祥
[摘 要]初中阶段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而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应该引起各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08
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情感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教学内容,使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会包含各种各样的感情色彩,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初中阶段又是学生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促使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
一、发掘教材内容,整理情感教育素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中的文章都透露出最真挚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的情感,并使学生的情感与之得到共鸣,从而对学生产生教育意义。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这种情感吸引学生。初中语文的情感教学是通过文字与语言进行的,教材中的很多文章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现不同的美。比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以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叹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多种情感因素,它能教会学生在审美中创造美。比如《沁园春·雪》、《苏州园林》、《美丽的西双版纳》等篇章,让学生通过美景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教师应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从历史与文学的角度认识教材中的伟大人物,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始终眷恋着祖国》、《七律 长征》等历史名篇,教师应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引,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借助多媒体,营造情感教育氛围
语文教学要通过生动的形象来培养学生的各种情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课文中的画面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心里产生文中所要表达的意境,感受到更为真实和客观的情感。还可以拉近学生与文章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客观的情景设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也会大大提高。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特定氛围, 还会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结合自身的感悟,学生的情感的体验和意识将不断得到强化,情感教育的效果也会更为显著。如在讲述 《苏州园林》 一文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和视频,配合有感情的朗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感教育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的美景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情操,这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用情感化,进行情感熏陶
每一次语文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情感的教育,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情景,将自己的情感与文中内容联系在一起。做到用情感化学生,从而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感受,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感悟文本哲理的同时,也得到了心灵的洗礼。例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这篇文章表达了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这种至爱亲情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再优厚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动摇这份天下最诚挚、最浓郁的感情。在上课之初,教师便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体会亲情的伟大,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谈谈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父母的爱无声却有形,是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的。通过体会文章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能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文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这浓浓的亲情。
总而言之,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情感教育的有效运用,充分发挥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初中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