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精粹挖掘浅议

2016-12-13李天骄焦雪梅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人生观传承价值观

李天骄?焦雪梅

【摘 要】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生成传承体系的精神之魂,需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孝”的最高境界。并三种境界进行挖掘,进而阐释其当代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传承;人生观;价值观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大任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就有专门对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思想价值的重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智慧的结晶,蕴涵这非常丰富的思想,本文就其中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孝”的三种境界进行挖掘,进而阐释其当代价值及意义。

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1]儒家的人生态度核心有两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宽容待人。

它来源于《周易》中的两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外表包裹着卜筮的外衣,实质上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代表作,“三才”说贯穿始终,三才指天地人,天居于上,它具有一往无前、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特点,即“天行健”;地承于下,其特点为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即“地势坤”;人居天与地之中,理应效法天地的这些特性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活力,树立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增厚美德,以达到与天地的和谐统一,承担事业。

《周易》提出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梁启超在给清华学子的演讲中引用了这八个字,希望他们能继承这种人生态度,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进了清华校规,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张岱年先生更是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概括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当前,我们的各项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应该以更高的标准来弘扬这种伟大精神: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永远保持自强不息的朝气和攻坚克难的锐气,积极创新,勇于担当;另一方面,以宽厚包容的胸怀从容面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增强战略定力。

二、“义以为上”的价值观

“义以为上”是古代的主流义利观,而义利观是古代价值观的核心。所谓义,就是道义、正义,或者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所谓利,是私利,是个人的名誉、地位、权利、金钱等。“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在义与利发生冲突时,主张先义后利,提倡“见得思义”而反对“放于利而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著名的代表人物孟子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表明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便是“义以为上”价值观的精髓,第二,不否定个人利益,而是主张取利有道。《论语·里仁》明确提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第三,“义以为上”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

“义以为上”的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集体幸福和个人幸福的辩证统一,他认为集体幸福要高于个人幸福,只有在为广大人民群众集体幸福而奋斗的过程当中,一个人、一名领导干部才能真正获得个人的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一味地追求个人的幸福,忽视集体的幸福,最终也将会把个人的幸福同样丧失掉。

“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对现代人能起到相当程度的警醒作用。近年来常看到官员因贪腐落马甚至性命不保,令人叹惜,有些干部履职之初比较谨慎,并且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扩大,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扭曲,他们的智商和人生权谋不可谓不高,可他们在义利观问题上未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利益诱惑面前,有的主动下水,有的被推下水,有的被拉下水,不能不让人痛心。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当代领导干部弘扬“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就是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公与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孝”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精华是通过具体的德目体现出来,如果说道德是纲,那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具体的德目有哪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重点,不同人有不同的概括标准,个人根据儒家经典,认为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德目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公畏慎勤、仁爱宽恕、温恭让学。而孝为诸德目之本,因为它是一切道德心、感恩心、善心、爱心的源头,是一个人塑造其道德人格的起点。[2]

儒家对孝的论述集中在《论语·为政》中,是通过孔子弟子问孝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孝的第一要义是“能养”。子游问孝。子曰:今之为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能养是孝最基本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因为即使犬马,一样也有人养着。所以孝还表现为对父母“敬”,即孝的重要含义便是对父母的尊敬之心,这也能从子夏问孝中体现出来。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孝的第三层含义是要以“礼”事亲。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事亲不可违背于礼。孔子认为做到以上三点,才可以称之为孝,孝不但是作为儿女应尽的家庭责任,更是为政者必备的家庭美德。

为什么这么说?通读儒家经典,便可发现孔子思想的核心有两点,一是“仁”,即爱人,推己及人,孔子认为一个人,特别是从政者只有对父母尽孝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才可能把对父母之爱推广到全社会,孔子思想另一核心“礼”,即古代制度和法律的精神。孔子的孝道思想对当代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党带领到干部只有对父母尽孝,才能以孝敬父母的责任和情感立身处世,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无违于礼”即守纪律,讲规矩,否则,突破纪律和法律底线,使父母造辱,便是最大不孝。

在区县党校工作,经常跟基层的领导干部打交道,很多同志勤政爱民,口碑很好,但与他们私下深入交谈,不少干部感慨自己整天忙于工作,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甚至父母住院自己都没能伺候,觉得自己极其不孝。其实《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告诉我们孝的三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最低层次的孝是侍奉父母,中等的孝是效力於国君,当前是就是服务国家社会,如果做到孝敬父母的责任和情感立身处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建功立业,从而让人民记住,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最高境界,即大孝。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3]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其思想精华具有引导人们走向崇高境界的作用,是宝贵的财富。当前塑造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但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还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作深入的研究便是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进而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2] 王杰,儒学的政德观,北京日报,2012.12.19.

[3]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5.4.

【作者简介】

李天骄,山东省实验中学学生.

焦雪梅,中共济南市历城区委党校高级讲师,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应急管理、社会民生等领域研究.

猜你喜欢

人生观传承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人生观(一)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