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
2016-12-13臧姗
臧姗
【摘 要】 文章阐述了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策略。要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强化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体制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方式;创新;山东省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创新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对于有效统筹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丰富服务供给、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现状
1、公共文化投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三站一馆”免费开放及“十艺节”创作投入的增加,山东省在公共文化方面进入增速较快时期,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十二五”期间,山东在公共文化设施方面累计投入达385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总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
2、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随着文化强省战略的深入推进,山东省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知识广泛、个性突出、创造力高的文化团队,为促进山东经济文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截止到2013年底,山东省文化系统从业人员近10万人,其中,高级职称505人,副高级职称2273人,中级职称5648人,初步建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服务高效的队伍。
3、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
一方面,山东省加快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在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1]另一方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出“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理念,鼓励公共文化资源下移,通过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或者优惠向群众开放。
二、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文化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先进省份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当前,山东省GDP总量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人均GDP在全国排在前十位,但文化投入经费远不能和经济大省的地位相匹配,尤其是人均文化事业费用仅为25.31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8.99元)。
2、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一些地方和部门还没有把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放到应有的位置,在文化人才的开发、配置、保障等方面重视不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较少,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原创人才缺乏,严重影响了山东文化创造力的提高;有关文化人才评价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文化评估主体的中立性、客体的完整性、标准的合理性都有待提高,还没有形成靠平等竞争的市场机制来调动人才主动性、靠科学合理的分配政策来调动人才积极性的良好氛围。[2]
3、文化基础设施作用发挥不实
从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情况来看,很多文化设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省级、市级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较高,作用发挥较好,但很多基层文化设施却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很多设施在参与便利性、设备利用率、布局合理性方面还有待提高。
4、文化工作体制机制不畅
一项文化服务工作的推进,往往涉及文化、财政、社会管理等多个政府部门。这种“多龙治水”,可能会产生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等问题,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率。尤其是在各县市区,由于文化领域机构改革模式不统一,使广播电视管理、新闻出版管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很多方面的工作存在职责不明确、协调难度大等问题,造成工作的真空地带。
5、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待加强
公共文化资源均等化配置要求政府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公共参与原则,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3]以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例,一些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由于针对性的文化生活贫乏、文化消费不足,导致他们的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难以融入城市文化圈,使得这一群体的精神抚慰和人文关怀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三、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方式创新策略
1、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保障制度,确保公共文化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增加文化投入占非税收收入的比重,鼓励引导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支持和参与兴办文化事业,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增加多种资金投入渠道;实现文化发展政策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无缝衔接,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减免政策的落地实施。
2、强化文化领域人才队伍建设
从人才培养开发、选拔任用、评价发展、激励保障等方面着手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让投身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生活好、工作好、发展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培养和吸纳一批新型文化服务人才,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丰富人才专业技能,优化队伍知识结构,以适应当前文化服务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需求,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支撑。[4]
3、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山东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把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到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来,完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强化设施建设标准,到2020年,要使市级(及以上)文化馆、图书馆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符合国家三级标准,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符合标准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4、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体制机制
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统筹协作;理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运行机制,明确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改变以往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工作局面。在市、县两级探索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平台,以进一步融合多个部门的项目和资源,实现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最优化、使用高效化。
5、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健全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满足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群体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同时,在公共文化的队伍培训、设施建设、项目打造等方面,把保障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放在重要位置。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为特殊弱势群体提供专门文化服务。[5]
【参考文献】
[1] 刘佳.山东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
[2] 许华.关于山东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2010(03).
[3] 杨泽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逻辑原点与路径选择[J].江汉论坛,2012(05).
[4] 钱玉新,吴粉,梁睿.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发展繁荣[J].人文天下,2015(08).
[5] 赵海存.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问题研究[J].机构与行政,2015(07).
【作者简介】
臧 姗(1987-)女,山东齐河人,中共德州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