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英亲属词汇体现的文化差异
2016-12-13王欣双
王欣双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中、日、英亲属词汇体现的文化差异
王欣双
(东北财经大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根据“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体现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两种语言的词汇进行比较并分析文化差异的研究较多,而将三种语言进行比较能够得到新的发现。通过比较可以看到,中、日、英三种语言的直系亲属词汇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而旁系亲属词汇的差别较大。中文的旁系亲属词汇丰富繁杂、指代清晰,而英文和日文的亲属词汇则比较笼统。亲属词汇是否相似与地理位置远近没有关系,其中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中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这与该文化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长幼关系、继承习俗、主导思想有密切关系。这值得引起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注意。
语言相对论;文化差异;亲属词汇;直系亲属;旁系亲属
较弱的“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会影响思维,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词汇差异是语言差异的最直接体现。文化上的差异令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现实世界做出不同的“语言切分”。一般来说,对一个民族越重要的事物,该民族对它的语言切分就越细致。通过不同语言词汇的丰富程度,可以窥见语言背后的文化。许余龙认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亲属词汇方面的这种差别部分地反映了英汉文化的差别[1]。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不同语言中的亲属词汇丰富程度不同,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一定阻碍。“在用汉语和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能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2]通过研究中文、日文和英文中亲属词汇的语言切分的异同,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其中体现的文化的异同,也能够对三种语言中亲属词汇所体现出的文化背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一、中、日、英文亲属词汇的差异
下面将中、日、英三种语言中的常见亲属词汇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中、日、英亲属词汇表
通过表1可以看到,第一,在父、母、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这些核心的家庭成员的词汇方面,三种语言都基本是一一对应的。但英文对兄弟和姐妹的年龄不加区分。第二,在祖孙辈分上,中文除了区分性别,还对父系和母系进行区分。日文和英文对父系母系都不加区分。第三,日文和英文对旁系亲属的划分比较笼统,对上一辈和下一辈的旁系亲属,仅能区分其性别,至于是父系还是母系,是血亲还是姻亲,则完全看不出来。平辈的旁系亲属甚至连性别都不加区分,只用一个词统称(虽然日文的汉字写法是有区别的)。与日文、英文不同,中文对旁系亲属的划分非常详细,从称谓上不仅能看出性别,还能看出是父系还是母系,甚至年龄关系。
总体来说,在这三种语言中,中文对亲属词汇的区分是最详细的,日文次之,英文最笼统。相比之下,日文和英文更加接近。
二、三种语言亲属词汇差异的文化原因
根据语言相对论,不同的语言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模式,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中、日、英三种语言亲属词汇的差异体现出三种文化对待亲属的不同态度,而其态度反映的是该种文化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长幼关系、继承习俗、主导思想的不同,颇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意味。
1.中文亲属词汇丰富的文化原因
中国文化长期受到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其中的“孝”和“悌”是关于家庭生活的。“孝”是指赡养父母,尊重父母,尊重长辈。“悌”是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后人把悌与孝并称为“孝悌”,视之“为仁之本”,将和睦的家庭描述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既然有“悌”,就必然要将兄弟按照年龄加以区分,而不是像英文那样只用一个词来表示,看不出长幼之分。由于中国家庭对家产的分割实行“诸子均分制”,所以对兄弟的区分并不是基于财产分割之上的,而是为了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和谐生活。对兄弟进行区分是要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爱哥哥、服从哥哥。
从生活方式上来看,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农耕文化占主导地位,人的一生几乎一直待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安定,家族不断壮大。在这种人数众多的外延家庭,精准的称谓是非常必要的。中国的家庭重视血缘关系的亲疏,对亲近的亲属区分得比较细致,而对比较疏远的亲属则较为粗略[3]。以往中国家庭大都采用父系亲属同居制,主要是以男性为核心的父系家庭[4]。女性结婚后就脱离原有家庭(娘家),与丈夫的家庭生活在一起,把公公婆婆称作父母。因此,“姑姑”是父亲的姐姐还是妹妹就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她结婚后就离开了;而父亲的兄弟则很有必要进行区分,不但父亲的兄弟按长幼分为“伯父”和“叔父”,就连他们的配偶也相应的区分为“伯母”和“婶娘”,因为这些人是要朝夕相处的。同样,母系亲属的区分也无需细分,母亲的兄弟都是“舅舅”,母亲的姐妹都是“姨母”,看不出是比母亲年长还是年幼。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母亲的父母就成了“外”祖父母,姐姐或妹妹的孩子就成了“外”甥和“外”甥女。这种严格区分男性或父系亲属而概括称呼女性或母系亲属的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重男轻女思想的体现,也是父系亲属同居制的体现。
2.英文亲属词汇比较简略的文化原因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信奉基督教的人众多。基督教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念使得英文对一些亲属词汇的区分比较模糊[5]。例如,对兄弟姐妹只进行性别上的区分,而不进行年龄的区分。英文的兄弟都用一个词“brother”来表示,姐妹都用“sister”来表示,如果非要加以分辨,就需要加上“elder”或“younger”来表示。但生活中一般只需说明是“brother”还是“sister”就行了。男女也是平等的,英文亲属词汇对父系母系亲属不加区分,例如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就不加区分。
西方国家长久以来主要从事畜牧业,游牧生活和后来逐渐发达的航海事业使西方人的生活漂泊不定。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导致西方人的家庭以核心家庭为主[6]。子女成年结婚后就和父母分开居住。因此,“祖父”和“外祖父”都是“grandfather”,“祖母”和“外祖母”都是“grandmother”。在中文中被详细区分的伯父、叔父、姑父、舅舅、姨夫等,无论年龄,无论血亲姻亲,都是“uncle”;伯母、婶娘、姑姑、舅妈、姨母等都是“aunt”。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统称“cousin”,不但看不出年龄,甚至连性别都不加区分。
和中国人讲究亲情道义不同,西方人更崇尚法制。这在对姻亲的称呼上可见一斑。中国人结婚后将丈夫的父母称作“公公”“婆婆”,将妻子的父母称作“岳父”“岳母”。而英语中则将公公和岳父称作“father-in-law”(法律上的父亲),将婆婆和岳母称作“mother-in-law”(法律上的母亲)。对待姻亲的兄弟姐妹也称作“brother-in-law”(法律上的兄弟)和“sister-in-law”(法律上的姐妹)。平等的观念和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使英文中对“法律上的父母”是男方的父母还是女方的父母不加区分。
3.日文的亲属词汇体现的文化原因
日文的亲属词汇大大少于中文,但比英文略多。日文亲属词汇较少是因为日本实行“长子继承制”和“分家制”,通常由长子来继承家业,其他的兄弟姐妹结婚后离开“本家”,住在别处,称为“分家”[7]。也就是说,日本和英美等西方国家相似,家庭多以核心家庭的形式存在,家庭结构简单,对旁系亲属只做笼统的切分。从表1中可见,日文的旁系亲属词汇和英文完全重合。
而在直系亲属的词汇方面,中文、日文、英文都比较详细,但日文和中文是一一对应的,都对长幼进行区分。这是因为日本实行的长子继承制需要将长子和其他子女进行区分的缘故。
日文还有一点和英文相同,那就是对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父系和母系亲属不加区分。其中一个原因是“分家制”导致的核心家庭的生活方式,因为不常见到这些亲属,所以没有必要进行区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日本的继承制度。川口敦司指出:“日本的家长在选择继承人时,有时并不是以性别为决定因素,对男嗣继承的要求比较灵活。如果女儿比儿子更有能力光宗耀祖的话,女儿完全可以成为家族的继承人。可以说,日本的继承制度不像中国的重男轻女那么极端。”[8]既然女儿可能继承家业,那么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就没有区分的意义了。
三、结 论
通过对中、日、英三种语言对亲属词汇的比较,能够得出以下发现。首先,尽管三种语言对亲属词汇的切分相互各有异同,但从中可以看到三种文化的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长幼关系、继承习俗、主导思想的不同。总体来说,家庭规模的大小,即采用“核心家庭”还是“外延家庭”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这种家庭生活方式决定了亲属成员是否朝夕相处,对常常见到的亲属,其词汇划分往往比较细致;对不常见到的亲属,其词汇往往比较笼统。
其次,在三种文化中性别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三种语言都对性别进行区分,只有在描述堂表兄弟姐妹的时候日文和英文不加区分。这是因为性别是个基本的概念,无论在哪种文化和语言中,都需要尽可能地进行区分。
第三,地理位置的远近并不会影响亲属词汇是否相似。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很近,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也有较大影响,但日文的亲属词汇与中文相似之处甚少,而更类似英文。这是因为家庭生活方式对亲属词汇的影响更大。
正因为中、日、英三种语言的亲属词汇存在差别,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就不能不去了解该语言背后的文化。这对翻译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由于中文和日文、英文在亲属词汇、尤其是旁系亲属词汇上存在多对一的情况,在翻译文学作品等时候就需要对此格外注意,尤其是将日文或英文翻译成中文的时候,需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准确的亲属词汇。另一方面,在将中文译成日文或英文的时候,有时需要采用增加前缀或后缀的方法来进一步说明。例如,中译英时可以用“paternal/maternal grandparents”或是“grandparents on my mother's side/on my father's side”来表示究竟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还可以对关系进行详细描述,追根溯源,例如用"mother's sister's husband"来表示“姨夫”。还要注意,“first cousin”表明有相同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而“second cousin”则表明有共同的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once removed”表示相隔一代,而“twice removed”则表示相隔两代。尽管如此,英文还是不能像中文那样干脆直接地表明两者的亲属关系。这种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难题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5-158.
[2]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59-168.
[3] 刘辉,周韬. 从血缘文化看中日语言亲属词汇的差异[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55-57.
[4] 郎思玉. 中日亲属用语的考察及其对比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31.
[5] 彭憬. 中英亲属词汇不对称体现的"家文化"生活与体制差异[C]. 北京: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2013.
[6] 程凌云. 英汉亲属词浅探[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4):83-86.
[7] 熊娟. 中日亲属词汇对比研究[D]. 厦门:厦门大学,2007:34.
[8] 川口敦司. 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J]. 开放时代,2001(1):102-108.
(责任编辑 王莉)
Cultural Differences Embodied in the Kinship Terms in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WANG Xin-shua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Liaoning 116025, China)
According to linguistic relativism, all languages reflect their unique thinking patterns. Many researches have been conducted on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words of two languages.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languages can reveal something new. As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of the kinship terms in the three languages, Chinese, Japanese and English, immediate kinship terms are mostly on a one-to-one basis, while collateral kinship terms are quite different, with Chinese rich in collateral kinship terms and English and Japanese quite ambiguous. Whether kinship terms are similar or not is not related to geographical distance, but embodies the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of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involving the life style, family idea, relations between the young and the old, heritage norms, guiding theory in those cultures, which should be noted by language learners and translators.
linguistic relativism; cultural differences; kinship terms; immediate kin; collateral kin
2016-01-15;最后
2016-03-26
王欣双(1977-),女,辽宁大连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2096-1383(2016)06-0605-04
H314.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