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现场救援医学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

2016-12-13田莉梅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常识灾害救援

田莉梅,邓 瑞

甘肃省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现场救援医学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

田莉梅,邓 瑞

目的 了解甘肃省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救援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水平、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方法 以甘肃省某高校2013级非医学专业31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表,从医学基础常识、急症急病常识、创伤救护基本技能、初级生命支持技术、灾害现场救护常识共5个维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31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总得分为(12.01±3.92)分,知识知晓率为26.2%。(2)曾参与培训的人数为117名(37.3%),有培训需求的人数为287名(91.4%),现场救援培训现状与需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5,P<0.05);其中医学基础常识(χ2=258.91,P<0.05)、常见急症急病常识(χ2=457.49,P<0.05)、创伤救护基本技能(χ2=308.40,P<0.05)、初级生命支持技术(χ2=146.95,P<0.05)、灾害现场救护常识(χ2=184.40,P<0.05),5个维度知识需求比率均高于现状调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医学基础常识(χ2=185.38,P<0.05)、常见急症急病常识(χ2=12.80,P<0.05)、创伤救护基本技能(χ2=93.55,P<0.05)、初级生命支持技术(χ2=78.33,P<0.05)、灾害现场救护常识(χ2=20.13,P<0.05),5个维度知识培训方式现状与培训需求方式有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非医学专业学生对现场救援医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知处于较低水平,对相关知识的培训意愿强烈、需求目标明确,对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培训方式的需求更规范、系统化。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灾害救援;医学培训

近年来,地震、水灾、交通事故等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破坏自然生态及社会经济。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全球首届人道主义大会上的

发言[1]:全球自然灾难的人道和经济代价不断上升,在过去两年中,每年有2.18 亿人受灾害影响,承担的经济成本超过3000亿美元。灾害发生后,伤员存活率的高低与急救反应时间的长短呈负相关[2]。灾害现场所有人员均为生命救援体系的重要力量,而具备基本的现场救援技能是及时、有效提供现场救援的前提。因此,普及灾害医学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灾害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有效提升防灾救灾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3]。大学生群体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新技能;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是国家以后的主要建设者[4]。特别是甘肃省自实施西部人才计划以来,大量高校毕业生回生源地通过多种就业途径进入基层、深入社区从事公共领域相关工作。因此,在高校非医学专业学生中探索开展现场救援常识及技能的系统化、实用性教育活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及院前急救成功率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播防灾、减灾及常用急救等相关知识的最佳群体。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甘肃省两所某综合类高校10个二级学院全日制非医学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2013级非医学专业全日制在校大学生;(2)每个专业在校人数不少于50人;(3)每个专业随机抽样为总人数20%。排除标准:(1)非二本以上专业学生;(2)不愿意参与及配合者;(3)曾参加现场救援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本次调查涉及12个专业,共317名学生;男197名,女120名;年龄19~25岁,平均(21.6±3.4)岁。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相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咨询相关专家、参考文献[5,6],自行设计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常识及技能培训需求调查问卷。问卷分为3部分:第1部分为学生基本资料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生源地、专业等;第2部分为现场急救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共40个条目,分为医学基础知识、常见急症急病常识、创伤救护基本技能、初级生命支持技术、灾害现场救护常识共5个维度,均为单选题,答对计1分,答错计0分,满分40分;第3部分为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培训现状及意愿问卷,主要包括医学知识培训史、现场救援知识与技能培训需求及培训意愿调查。该问卷经预调查得出Cronbach's α系数为0.73,说明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1.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法,调查前统一培训研究员,提前与各院辅导员联系,了解学生上课情况,调查当日按辅导员提供的学生名单采用数字随机法在每个专业组按总学生人数的20%抽样,将各专业学生集中在同一地点,由研究者统一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要求调查者在40 min内独立完成,当场回收并核对相关内容。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17份,现场回收317份,回收率为100.0%,其中有效问卷314份,有效回收率99.1%。

2 结 果

2.1 现场急救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31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总得分为(12.01±3.92)分,知识知晓率为26.2%。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31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得分情况

2.2 培训现状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比较 纳入研究的学生中,曾参与培训人数为117名(37.3%),有培训需求的人数为287名(91.4%),现场救援培训现状与需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55,P<0.05);其中医学基础常识(χ2=258.91,P<0.05)、常见急症急病常识(χ2=457.49,P<0.05)、创伤救护基本技能(χ2=308.40,P<0.05)、初级生命支持技术(χ2=146.95,P<0.05)、灾害现场救护常识(χ2=184.40,P<0.05),5个维度知识需求率均高于现状调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2.3 培训方式现状与需求之间的差异比较 314名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医学基础常识(χ2=185.38,P<0.05)、常见急症急病常识(χ2=12.80,P<0.05)、创伤救护基本技能(χ2=93.55,P<0.05)、初级生命支持技术(χ2=78.33,P<0.05)、灾害现场救护常识(χ2=20.13,P<0.05),5个维度知识培训方式现状与培训需求方式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 论

3.1 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认知水平低

总结不断发生的突发性灾害事件,发现生命抢救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现场第一目击人及伤者本人所采取的应急措施。本调查显示,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总知

晓率仅为26.2%,从表2也可看出,得分最高的维度是医学基础常识(17.9%),得分最低为初级生命支持技术(52.8%),其他3个维度得分也在较低水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借助大学校园平台开设了灾害救援医学课程,培养大批社会灾害救援人才,平时也非常重视对社会人群广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7,8]。如瑞典2006 年前初级生命支持的急救普及率已达到45.0%,波兰2000年前约为75.0%,澳大利亚2002年前达到64.0%,美国一些城市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高达70.0%[9]。与这些数据比较,我国某高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救援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处于较低水平,也提示现场救援相关知识的普及在高等院校尚未引起相关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近几年,我国发生特大灾害时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满怀一腔热忱奔走于救援现场的各个角落,但非医学类大学生普遍未接受过系统、规范、有组织的现场救援教育,与国际上在灾难救援现场“第一目击人”真正发挥救援作用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需在大学生群体探索开展现场救援相关教育,普及训练最基本的防灾救灾、自救互救常识与技能,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及责任心。

3.2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的培训意愿和需求高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普遍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广泛接触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相关信息时逐步认识到现场救援及防灾救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Rasmus等[10]在波兰进行灾害救援医学调查,大约75.0%的波兰人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文献[11]调查显示,87.4%的非医学类大学生认为应该开设相关急救课程,需请专业的急救人员进行正确操作训练;90.0%以上学生表示愿意参与灾害救援相关的急救课程教育。表2显示,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维度知识需求比率均高于现状调查,说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和技能教育有很高的学习需求。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的最佳场所,在各级各类大学非专业领域开展系统、规范普及现场救援相关知识教育,以期大学生进入社会更能发挥教育者、指导者、社会实践者角色,广泛普及突发性灾害事件的现场救援策略,逐步提高社会人群,特别是落后地区人们的健康保健、生命自救及互救意识及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及实践意义。另外,不同维度相关知识需求率有比较显著的差异,如急症疾病救护知识需求率最高,而灾害现场救护常识需求率最低。这说明目前大学生仍从个体生命、常见疾病认知的角度考虑知识需求,还未对频繁发生的灾害事件防灾减灾及现场紧急救护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应结合非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社会需要、不同区域灾害特点等深入系统研究现场救援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及教育评价策略。

3.3 非医学专业大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培训方式需求更规范化 近年来,各类人群逐步认识到开展灾害救援教育,普及现场急救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减灾及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灾害救援的教育存在培养体系滞后,缺乏统一、 规范、 先进和完善的教育培养模式[12]。表2显示,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培训率低,获得知识的途径呈现多样化,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网络电台(37.6%)及其他方式(31.6%),而课程系统教育最少见(6.0%)。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知识需求率虽高,但与现状相比,学生期望获得相关知识的培训方式有显著差异,其中,课程教育(49.8%)需

求率最高,其他方式需求最低(3.1%)。Tong等[13,14]认为,减灾的多维教育包括物理条件、人力资源、制度问题、外部关系和自然条件5个方面,传统以培训讲座为主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无论是灾害应急演习还是教学情景模拟都需要多方面、多部门的支持与参与。此外,医学是一门研究维护生命健康的科学,很多医学常识及技能的普及不应单纯追求普及的量,更应该注重培训教育的准确性、实用性及科学性,特别是针对非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医学行为正确与否缺乏最基本的判断能力,更需要选择适合学情的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教育方式,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思维、准确的医学基本技能,从而保障大学生在现场实施救援措施的准确性、安全性,使我国有更多、更具备灾害救援能力的“第一目击人”发挥真正的救援作用,并在救援相关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参观救援培训基地、进行现场模拟,提高实践能力。

表2 314名非医学专业学生现场救援相关知识培训方式现状及需求情况[(n)%]

近年来,救援医学快速发展,现场急救呈现“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的发展趋势。但我国民众长期以来养成依靠政府的思维惯势,灾害救援知识的普及和国民整体救援素质不高,社区层面救援力量不足[15,16]。因此,普及灾害医学教育,对于提高人民群众应对灾害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有效提升防灾救灾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甘肃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作为社区、基层干部的主要群体,将他们作为灾害救援医学教育重要的教学对象,具有重要的社会及现实意义。此外,广大医学相关教育工作者应打破学科界限,在非医学专业领域探索医学交叉学科的教学研究,探索面向非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灾害救援医学相关专题讲座、选修课程及操作培训,探索适合其学习的急救知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与方法,满足他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学习和掌握现场医学救援的基本技术。

[1]人民网. 首届世界人道主义峰会开幕[N/OL].( 2016-05-24)[ 2016-05-25]. http: //world.people.com.cn/ n1/2016/0524/c1002-28373130.html.

[2]Macintyre A G, Barbera J A, Smith E R. Survivingcollapsed structure entrapment after earthquakes: a“ time-torescue”analysis [J]. Prehosp Disaster Med, 2006, 21(1): 4-19.

[3]樊 德,胡晓冬,梁文华,等. 关于对灾害医学和防灾减灾知识普及教育的思考[J]. 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 2014, 3(4): 240-242.

[4]石海燕, 乌仁高娃, 朱 蕾, 等. 为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现场急救知识选修课的必要性探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2(8): 69-71.

[5]李玉梅, 郝正玮, 赵雅宁, 等. 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 护理研究, 2015, 29( 10):3730-3732.

[6]郭绍宁, 王鹏举, 范红权, 等. 急诊科护士灾难护理认知现状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 21(21): 2544-2546.

[7]Couing M P, Martinelli A, Lavin R P. The national response plan: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the lead for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J]. Disaster Manag Response, 2005, 3(2): 34-40.

[8]Amold J L. Disaster medicine in the 21st century: future hazards, vulnerabilities, and risk [J]. Prehospital Disaster Med, 2002, 17(1): 3-11.

[9]陆 洲, 向 英, 胡永红, 等. 我国公众现场急救现状调查[J]. 医学与社会, 2015, 28(10): 60-62.

[10]Rasmus A,Czekalo M S. A national survey of the Polish population'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knowledge [J]. Eur J Emerg Med,2002,7(1): 39-43.

[11]魏丽鸿. 甘肃省非医学专业在校大学生灾害救援知识调查[J]. 护理学杂志, 2016, 31(6): 84-85.

[12]郭 健,贺少枫,柯友洋,等. 军队基层人员灾害救援医学知识和能力教育培训的定性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8):3695-3698.

[13]Tong T M T , Shaw R, Takeuchi Y. Climate disaster resilience of the education sector in Thua Thien Hue Province, Central Vietnam [J]. Nat Hazards, 2012, 63(2): 685-709.

[14]Preston J. Disaster education[M]. London: Sense Publishers, 2012: 1-10.

[15]张庆江,张 俊,宁宝坤. 灾害救援中非专业救援人员培训探讨[J].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 3(10): 542-544.

[16]郑静晨. 灾害救援医学实践的发展与展望[J]. 武警医学,2016, 27(8): 757-760.

(2016-10-09收稿 2016-10-27修回)

(责任编辑 张亚丽)

Investigation on status quo and demand for on-site disaster relief medical training of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Gansu province

TIAN Limei and DENG Rui. School of Medicine, Hexi University of Gansu Province, Zhangye 734000, China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ecognition level, status quo and demand of medical training for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in Gansu province. Methods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of grade 2013 from a university in Gansu province were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investigating status quo and demand for medical training of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ine, common sense of acute symptoms and diseases, basic skills of trauma first aid, basic life support technology and on-site disaster relief knowledge. Results (1) Total score on on-site disaster relief knowledge of 314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was (12.01±3.92) points, and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was 26.2%. (2) 117 students (37.3%) had had training, and 287 students (91.4%) were in need of training,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tatus quo and demand for on-site disaster relief training (χ2=200.55,P<0.05); Among the 314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proportions of students in need of knowledge in the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ine (χ2=258.91,P<0.05), common sense of acute symptoms and diseases (χ2=457.49,P<0.05), basic skills of trauma first aid (χ2=308.40,P<0.05), basic life support technology (χ2=146.95,P<0.05), and on-site disaster relief knowledge (χ2=184.40,P<0.05)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status quo of training,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3)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urrent approaches to training and the demanded approaches to training in the five dimension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of medicine (χ2=185.38,P<0.05), common sense of acute symptoms and diseases (χ2=12.80,P<0.05), basic skills of trauma first aid (χ2=93.55,P<0.05), basic life support technology (χ2=78.33,P<0.05), and on-site disaster relief knowledge (χ2=20.13,P<0.05). Conclusions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level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on on-site disaster relief remains low, and they have strong demand and clear targets for relevant training, and their demand for on-site disaster relief knowledge needs to be more standardized and systematic.

non-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disaster relief;medical training

R459.7

10.13919/j.issn.2095-6274.2016.11.004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4A-135)

田莉梅,硕士,副教授,E-mail: 542021181@qq.com

734000 张掖,甘肃省河西学院医学院

猜你喜欢

常识灾害救援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紧急救援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靠不住的常识
3D打印大救援
常识:哪杯更冰凉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