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玻璃艺术创作实践的几点思考

2016-12-12李付彪

创意设计源 2016年6期
关键词:跨界传承创新

李付彪

[摘要]相较于其他成熟艺术门类,中国的玻璃艺术尚属新型艺术。笔者结合自身创作实践,从传承、跨界、创新三个方面探讨玻璃艺术,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玻璃艺术;传承;跨界;创新

[Abstract]Compared with maturity of other arts, Chinese glass art is still a new-style. Combining the personal creative practi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acticing of Chinese glass art through inheritance, cross-disciplinary and innovation,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glass art.

[Key words]Glass art; Inheritance; Cross-disciplinary;Innovation

一、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

200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开始积极筹划建设玻璃艺术专业建设与招生,两所院校均引进了留学英国的玻璃艺术专业人才,并于2001年完成玻璃工作室建设,开启了玻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征程。中国玻璃艺术运动及发展,是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玻璃工作室运动的尾声中发展起来的。在国际玻璃艺术运动的推动与自身发展需求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开始走上当代意义的玻璃艺术发展之路,并于2001年分别在上海和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了同一主题展览,这是国内第一次大型国际玻璃艺术展。这个展览真正意义上点燃并推动了玻璃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火焰和进程,展览上呈现了众多的世界著名玻璃艺术家及他们的佳作,在此后十几年的中国玻璃艺术发展中,其中的艺术家与中国玻璃艺术圈进行着频繁的讲学与多种形式的交流,推动着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笔者也深受这次展览及其余波的影响,并在那时就进入玻璃艺术专业领域进行学习与创作。

国际玻璃艺术运动的起始早于中国近四十年之久,1962年,在美国玻璃艺术家Harvey?Littleton的积极推动下,玻璃艺术由美国发轫,英国、荷兰、捷克、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紧随其后,一步步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玻璃艺术运动。中国玻璃艺术虽然起步较晚,但也获得了国际玻璃艺术运动带来的玻璃技艺、艺术创作、展览等各类成熟经验。中国开展的玻璃艺术的国际交流,在开始阶段的几年内尤其频繁,究其原因有二:一、中国玻璃艺术创作者初次接触玻璃材质,充满着无限的激情与求知欲望,院校领导为建设发展好新专业也大力支持;二、国外玻璃艺术家处在玻璃艺术运动的热情降温,渐趋回归理性、常态环境中;而中国玻璃艺术整体发展正处于上升期,玻璃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与求知欲,以及官方的诚意态度,还能够让国外玻璃艺术家对玻璃艺术运动的余热,在中国的环境中获得一定的激情与存在感。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中国的艺术院校延续了国际玻璃艺术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包括笔者在内的中国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玻璃艺术的艺术观念、创作思想、工艺技术和材料认知等,吸取营养,开拓玻璃艺术创作之路(图1、2)。

近几年,中国的玻璃艺术家逐渐成长起来,玻璃艺术家个人展览也屡屡不断,主题探索性的玻璃艺术展览也不断发起,例如2014年的“露华莹澈:清代-当代玻璃器物展”、2015年的“守器:造物—玻璃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对话”以及2015年的“薪技艺:国际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等等;从过去邀请国外玻璃艺术专家讲学,到开始出现国外院校玻璃艺术专业来中国招生,类此种种,表明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状况已由过去的仅仅追随国际玻璃运动与艺术家发展到了自觉理性的新阶段。中国玻璃艺术从业者逐渐开始反思伴随玻璃艺术发展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主动探索中国新的玻璃艺术发展方向。伴随着对玻璃艺术思考的深入:为什么中国的“玻璃艺术家”不能以玻璃艺术作为职业在中国独立生存?中国目前有与国际知名玻璃艺术家在艺术水准上相抗衡的玻璃艺术创作者吗?中国玻璃艺术的专业是否可以不依托国际玻璃艺术发展系统,是否可以不依托国内其他相关艺术领域,成为独立的玻璃艺术发展系统?等等。这反映了在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过程中,玻璃艺术从业者的心态呈现出了“热情—沉淀—反思—探索”的总趋势。玻璃艺术专业在中国有着发展时间短、小众化的特性,这不仅是艺术家个人问题,也是一个体系问题,涉及问题较广,本文仅从个人玻璃艺术创作实践出发,结合当下玻璃艺术的发展状况,从传承、跨界、创新三个角度做了一些思考,抛砖引玉,同道切磋,也期有益于后学者。

二、玻璃艺术的民族文化传承

回望中国玻璃艺术发展之路,第一批艺术院校的学生,从事玻璃铸造工艺的企业,以及包括国际玻璃艺术运动中的各国艺术家,一路走来,可以看作一个传承、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发生着学习方法与内容的变化。一开始,玻璃艺术学习限于专业的圈子,只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更多关注对玻璃工艺技巧的研究,在创作方式上,也比较注意运用和表现艺术家个人所掌握的技术与特质。

随着中国玻璃艺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至今,设有玻璃艺术专业的院校由开始的两所已增加到目前的二十几所,从事玻璃艺术创作的师生及职业者近千人。适合于过去环境中的那种学习内容与方法也需要调整与发展:片面地热情追随与盲目的量化发展,将导致玻璃艺术失去良性发展的土壤;不面对中国社会与市场,也将失去专业生态循环的土壤;玻璃艺术创作不扎根于本土,将失去艺术创作的文化土壤。集体文化自觉必然会辐射到个人,笔者从06年前后开始探索独立的艺术语言,以及个人作品的独特面貌,在这个阶段中笔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玻璃工艺技法及艺术语言。笔者在前期的学习中认识到,玻璃工艺技术与艺术创作皆有共性的部分,而真正感动人的却是艺术创作中个性部分和艺术家个人富有感染力的独特面貌。从那时起有两个观念进入到笔者的创作意识:第一,要去发现别人不曾做过的工艺与造型;第二,要赋予作品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主题内容。也正是那之后不久,笔者开始了个人创作的“古音系列”,去追寻笔者个人情感中的深层需求与独特表达。笔者在该系列作品中开始寻找传统文化符号,外在形态汲取古琴造型的艺术特点,主题表现为视野宽广的自然地域空间,追寻古人乐山乐水的文人精神,试图通过“形”的塑造通往“音”的境界。这个阶段进行了十年左右,笔者对外展示的也基本是这个阶段的作品(图3)。

笔者通过自身的艺术实践,与同行一道伴随着中国玻璃艺术运动成长到今天,或许每个玻璃艺术的创作者都在思索个人艺术创作的未来之路以及玻璃艺术体系的发展之径。笔者在近两年也开始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即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与承载。面对时代,面对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状况,笔者认为要继续过去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学习,更要立足本土去开拓中国玻璃发展的新境界,以自立、自信的面貌对话世界各国玻璃艺术家。新境界的开拓,需要新能量的汇集,这要求玻璃艺术的创造者,不仅专注于时代内的横向学习,更要扎根于民族传统,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继承,积累具有“民族特性”的审美经验,进而逾越民族传统与当代玻璃艺术的鸿沟。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那种对民族文化的简单认知与挪用,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必要深入民族文化传统本身,深入民族文化传统必要掌握民族语言,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触摸到中国民族文化精神。这也是笔者近一两年热衷于书法与国画的重要原因之一(图4),艺术思想观念左右了人的行动方向,也将决定个人未来的作品面貌与审美趋向。

玻璃艺术的传承早已不是局限于玻璃艺术专业内部的探讨,文化回归也不是对传统符号的东拼西凑与嫁接,不真正回归传统就谈不上文化传承,当然,民族文化精神亦在发展,只有面对时代的民族传承才会使得传统文化在今天继续发挥他的功能和价值。

三、玻璃艺术的跨界学习

跨界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是对传承的延续与深化,使传承既深入到文化层面又满足时代需求。中国玻璃艺术发展到寻求跨界的现阶段,其实正是尊重了其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时代背景,因为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嫁接世界玻璃艺术运动的主干,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若要获得新生并对话世界,势必要融通民族传统文化,深入到各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专业跨界不仅仅代表一种新锐的生活态度与时代的审美理念,更是玻璃艺术专业生命力深层的内核驱动,是一种提升专业文化内涵的学习方式。

一个艺术家,乃至一门艺术类专业,在世界范围内站得住脚并同世界各国平等对话交流的根本,不是你多接近于别国的艺术风格,而是应有自己的特色,表现民族的文化精髓,即便是移植的艺术门类也应去适应本民族文化土壤。中国的玻璃艺术文化导向于民族语言的寻求与建立,虽然玻璃传来中国已久,但玻璃作为艺术媒介在历史上并不被重视,玻璃材质的本体艺术语言也没有被很好地发掘与发展。因此,中国玻璃艺术的民族化语言,必定是在一个民族文化体系下的深层次跨界学习,需要联通当代玻璃艺术通往民族的文化根系,这在形式上即表现为学科跨界,通过研究最能体现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或人文学科,来获得民族艺术的思想精神内涵,如中国的道家文化、魏晋玄学与艺术精神、中国书法的文化承载、中国水墨画的东方意蕴等等(图5、6),可以通过它们来深入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从中汲取营养,基于此,运用我们已经掌握的玻璃艺术创作技能,去丰富玻璃艺术创作内涵,开拓玻璃艺术创作的民族玻璃艺术语汇。

回望中国玻璃艺术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我们不缺少玻璃界国际间的横向交流与学习,也不缺少时代潮流下的横向跨界对话,从国际成熟的玻璃艺术经验中确实学习到很多东西,艺术门类间的对话也确实给予我们在玻璃艺术创作中很多启发,我们当然有必要继续这样的学习,但是我们更应当加强民族艺术形式的纵向深入跨界。民族内的深入跨界是为寻求民族文化精神,为玻璃艺术自身语言的发掘增加更多可能性,从而让这个年轻的专业更具有生命力。这种跨界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也将引领我们通向未知之径。在文化多元、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艺术种类繁多,每个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与现实,去研究选择自己的跨界方式和入手点(图7、8),以实现玻璃艺术家作为中国人的审美理想。此外,科技的发达,更多材料、工具设备的供应,也为玻璃新工艺提供可能。

四、玻璃艺术表达的创新融合

创新不是无本之木,而是根植于沃土中的鲜活生命,与传承、跨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传承、跨界基础上的发展,只有以传承、跨界为前提明确审美理想的创新,方为中国玻璃艺术发展的航向,方可为开拓玻璃艺术未涉及领域提供可能性。

首先,是对玻璃材质美的关注与挖掘。我们最初对玻璃艺术的关注,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这种材质所吸引,它或温润如玉,或脆如蛋壳,或透与不透,或丝如纤维,此等材质特点,会引起一个艺术家更多的创作欲望与想象空间。另外,玻璃材质在不同温度下呈现出不同的性能,且具有流变、可塑性强、色彩丰富、各类机理效果呈现丰富等特征。在当代玻璃艺术的创作中,艺术家更加关注材质,尊重材质的个性,因材施艺,并探索材料审美的潜在可能。在“古音系列”中,笔者正是尊重了玻璃的自身特性,将复杂多变的自然形式做在透与不透的玻璃材质内部,以展现玻璃材质的多重可能性,在玻璃材质的通透与浑厚、脆弱与坚硬之间寻求平衡点,在玻璃内部相对复杂的表现形式与其简洁的外形之间、在流动与静止的临界进行塑造创作,通过温度控制技术,掌控高温下玻璃材料在自然流动中塑造自然形体,达到自然与人工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境界,以此共塑美好景致(图9)。

其次,是对玻璃工艺的追求与开拓。中国玻璃艺术在过去的发展中,从业者对玻璃工艺的关注相对较多,对大师作品除了感性欣赏,更愿意探讨并学习工艺——如何实现该作品,这亦是玻璃艺术学习的必经过程。艺术家正是在玻璃艺术的创作中,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工艺技能,来表达对这种材质的了解与情感。他们又通过不间断地材料试验与艺术实践,来反馈这种理解和感受。为追求一种独特而理想的艺术效果,或恰当地传达个人的艺术观念,又不断地推动着新工艺的出现。笔者在过去的创作实践中,有相当长的时间过多地追逐玻璃工艺,并在艺术创作中十分关注对工艺技术的体现。而这正是笔者目前非常关注文化精神内涵的诱因,在未来的作品创作中,笔者将更多地关注“虚”的表达。

最后,是玻璃艺术创作观念的新探索。在某种意义上,跨界本身即有创新因素,创新可以借助跨界,传承也是为了创新。创新强调了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的主体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艺术家的价值将得以体现,传承与跨界的意义也得以彰显。在此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探索玻璃艺术美学新领域。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家不仅需要具备表达艺术精神与情感所需要的工艺技能,还需要跳出单纯的个人情感,灵活运用学习和积累的各类知识和经验,加以整理、选择,最终找到一个合适的创新点,再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这种创新造型。这一过程,不仅彰显出艺术家个人思想境界、审美趋向的独特性,同时也表现出其对当下的关注及所感所知与判断。

结语

玻璃艺术在中国起步较晚,整体的创作现状还处于惯性发展阶段。处于剧变的当今时代,民族艺术家应该思索以何种面貌站立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如何创造出中国的、当代的、技术精湛的玻璃艺术,笔者仅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就个人所学所思,从传承、跨界、创新方面谈谈玻璃艺术创作,以期抛砖引玉,祈盼同道对中国玻璃艺术更多的理性探索与沉淀,让我们在相互交流中彼此启迪、成长。?

猜你喜欢

跨界传承创新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跨界•匠杰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