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域地级城市旅游规模测度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2016-12-12韩晶晶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位序首位度湖北省

韩晶晶

(武汉商学院 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省域地级城市旅游规模测度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湖北省为例

韩晶晶

(武汉商学院 旅游经济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56)

选取湖北省17个地市州2003-2013年国内旅游数据,采用标准差、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锡尔熵指数及位序规模理论等方法,对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空间构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湖北省国内旅游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增大趋势,首位度异常明显,旅游规模发展总体不均衡;从区域空间差异来看,区域内差异明显高于区域间差异,且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差异较大;湖北省城市旅游呈现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城市旅游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层位城市,中小层位城市旅游发展加快,潜力较大.最后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区域、政策因素等分析了影响城市旅游发展态势的原因.

旅游规模;形成机制;湖北省

0 引 言

受到旅游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背景、区位条件和旅游发展战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旅游业的不均衡发展和旅游经济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配不均已经成为一种常态[1].对地级城市旅游规模结构的研究,有利于明确地级城市旅游经济的规模分布特点,掌握区域旅游规模分布的变化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政策,对优化旅游资源与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实力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多角度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Connell从政府层面分析了新西兰旅游资源管理体制,指出区域旅游发展政策体系的不同成为区域旅游规模发展差异化的重要原因[3].Benxiang Zeng等认为通过发展旅游缩小了中国旅游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的经济差距[4].Kerra.B等分析了政策因素给苏格兰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变化[5].国内学者则从不同尺度对旅游经济差异化进行研究,研究范围较集中,研究方法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大尺度研究面较广,多为对全国城市旅游规模、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6-8];中观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研究内容涉及旅游空间结构、位序规模分布等[9-10];微观研究多涉及省域旅游差异,如辽宁、江苏、山东等省份[11-13],相比而言,微观研究对象的数量不多,且对中部省份的旅游差异化研究较少.

湖北省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旅游总收入居全国第10位,旅游总人次居全国第8位,5A景区总数达11家,总量跃居全国第三位.无论从大的区域特征还是旅游资源赋存来看,湖北省旅游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典型省份,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然而,作为中部地区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省份,深入探讨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却鲜见诸于文献.本文将湖北作为研究区域,深入探讨与分析城市旅游规模时空差异,以正确把握湖北地区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为促进湖北旅游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湖北旅游经济强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湖北省17个市州作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获取数据的可得性与连续性,选取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人口数等作为衡量城市旅游规模的指标.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2004—2014).

1.2 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研究方法

综合现有研究中的各种计量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标准差(VOC)、基尼系数(G)、赫芬达尔系数(Hn)、首位度(S)4个指标来研究湖北省城市旅游规模总体差异的变动情况.4个指标对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描述既有共性之处,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标准差(VOC)是一个反映区域绝对差异的指标,反映城市旅游经济差异的绝对均衡度.VOC越大,说明湖北省旅游规模的绝对差距越大;反之,绝对差距越小.基尼系数(G)是衡量城市旅游经济相对均衡度的指标,数值越小,说明区域发展越均衡.赫芬达尔系数(H)是用于反映旅游规模的集聚度,其值越趋近于1,表示该地区集聚度越高;越趋近于0,表示该地区集聚度越低.本文该指数的计算选择了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值排在全省前6的地区,即武汉市、宜昌市、襄阳市、十堰市等.首位度(S)是用于反映区域旅游规模分布的集中度.首位度大的旅游规模分布,叫旅游规模首位分布,旅游收入最大的城市称为旅游规模首位城市.

同时利用锡尔熵指数(Theil)对湖北省旅游规模差异的空间构成进行分解,选取国内旅游收入、人口数作为分析指标来衡量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并按照空间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中部与鄂西部两大地区,这两大地区的划分与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大旅游圈的划分相吻合,故在此文中以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区域划分,计算两大旅游圈区域间、区域内及地市间旅游差异.

位序规模理论最早由德国学者奥尔巴克提出,罗卡特、辛格、乔治等学者对模型进行了改进.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都是描述区域城市分布的理论.但位序规模分布能更好地反映区域旅游规模分布情况.本文城市旅游规模分析采用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即罗特卡模式进行分析,公式为: P=KR-q.根据位序—规模模型中集中指数(q)的大小分为3类:首位型(q≥1.2)、集中型(0.85

2 湖北省地级城市旅游规模发展差异特征

2.1 国内旅游总体态势不均衡

从表1,图1与图2可知,2003-2013年湖北国内旅游标准差曲线呈现急剧上升态势,标准差从2003年的35.2增加到2013年的379.9,10年间增长了10.79倍;特别是从2007年以来,标准差增幅显著.2003年,居湖北省首位的武汉市国内旅游收入为151.96亿元,居于末位的天门市为1.31亿元,前者是后者的116倍,到2013年,武汉市国内旅游收入达1633.4亿元,是潜江市3.63亿元的449.97倍,两城市差距异常悬殊,说明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在迅速扩大.

体现城市旅游规模相对均衡度的基尼系数,2003-2013年的数值均在0.6以上,最小值为2003年的0.6083.学术界通常把基尼系数为0.4作为衡量是否均衡标准的阀值,0.4-0.5表示规模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旅游发展规模差距悬殊.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湖北省城市旅游规模相对差异明显且有扩大的趋势.

2.2 旅游规模首位度异常明显

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度较大,从2003年的4.3629下降到2006年的3.8516,随后又上升到2011年的7.4611,此后又下降至2013年的6.4055,说明湖北省国内旅游首位度呈现扩散分布—集中分布—扩散分布的趋势.

同时,一般认为,首位度大于2的城市为首位城市,大于2而小于4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的属于高度首位分布.由此可知,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首位度明显,国内旅游规模分布呈现高集中度.其中武汉一直是省级国内旅游的领头羊,表现出较强的垄断性.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武汉作为省会城市,旅游业发展业绩的绝对优势异常明显,在旅游规模的首位度上得到了准确体现.

2.3 旅游规模集聚程度明显

2003-2006年赫芬达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达到极值0.6579后,2007-2009年逐年下降至0.6104,随后持续上升至2013年的0.6486,反映出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集聚程度呈现出微小的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指数值均在0.6以上,说明国内旅游规模集中程度较高,虽然各地市旅游发展存在竞争,但旅游规模仍主要集中在武汉、宜昌、襄阳、十堰等市.

表1 2003~2013年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差异及变动

图1 2003-2013年湖北省城市国内旅游VOC变化图

图2 2003-2013年湖北省城市国内旅游CV,G,Hn,S变化图

2.4 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

根据锡尔熵指数的计算结果(表2,图3),首先,从总体上看,2002-2013年由国内旅游收入所决定的湖北省城市间国内旅游规模总体差异Tp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浪式起伏,国内旅游差异从2003年开始扩大,至2005年差异有所缩小,到2008年市级差异又逐渐扩大,最后至2013年呈缩小趋势.但旅游规模差异仍从2003年的0.174592上升至2013年的0.231415,说明各地市旅游发展仍不均衡.

武汉城市圈(以下简称为“武汉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以下简称为“鄂西圈”)两大圈层区域间差异Tbr、区域内差异Twr与Tp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较小,且对总差异的贡献率较低.就整体变化趋势而言,两大圈层区域间旅游差异在波动中下降,差距呈逐步缩小的趋势,但与2003年的Tbr指数相比,差距仍略微扩大了.以2003及2013年为例,2003年武汉圈旅游收入为207.31亿元,鄂西圈旅游收入为124.29亿元,各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5%、37.5%,2013年武汉圈与鄂西圈旅游收入分别为2053.07亿元、1077.06亿元,各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5.6%、34.4%.区域间差异的低贡献率则表明其对区域总差异的影响较小.

两大圈层区域内差异普遍高于区域间差异,国内旅游的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内差异引起的,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普遍大于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从区域内差异来看(图4),两大圈层区域内差异均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波浪式起伏状态,区域内差异在波动中上升,且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差异变化的幅度远远大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地带内差异的变化幅度.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差异指数大约0.2左右,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地带内差异指数大约在0.02左右,说明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度要远远大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各地市旅游经济.武汉城市圈区域内部差异是湖北省地级城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推动力,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差异较大,内部各地市旅游经济发展极其不均衡;鄂西圈的内部差异较小且相对稳定.

2003年武汉城市圈的构建,为湖北中东部地区各地市旅游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契机.各地市在大政策背景下,明确自身旅游定位,加快旅游经济的发展.如咸宁市实现了国内旅游收入从2003年的10.94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130.11亿元,11年增长了10多倍.但由于武汉城市圈各地市经济基础不一、旅游资源丰度不同等,各地市旅游经济虽呈整体上升趋势,但旅游竞争激烈,仍有较大差距.另外,圈内领头城市武汉市未能起到增长极的辐射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性不强,扩散效应尚不明显.圈内其他城市的旅游发展速度难以和武汉市周边区域同步,故武汉城市圈内地级城市旅游差异较大.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又一重大战略构想,鄂西圈的提出,使得鄂西地区城市旅游得到了新的契机,各地市步调一致地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了旅游经济的稳步增长.

表2 湖北省历年国内旅游的锡尔系数分布

图3 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区域差异演变

图4 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地带内差异

3 湖北省城市旅游规模分布特征

3.1 国内旅游呈现位序规模首位分布

旅游规模差异变化,其深层次原因是旅游规模分布的变化,规模差异的变化只是规模分布变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本文选取2004、2007、2010、2013年4年的数据,从共时性角度对湖北省城市国内旅游规模进行了排序分析(图5).其中,横坐标代表规模位序,纵坐标代表各年各地市国内旅游收入的旅游规模.

从图5可以看出,湖北各城市历年旅游规模都在不断上升,增幅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武汉一直排在首位,且首位度较高.如2013年武汉国内旅游收入为1633.4亿元,宜昌市国内旅游收入25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6.4倍.

为了进一步说明湖北城市国内旅游位序规模规律,运用位序规模理论,通过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模型采用罗特卡模式,对2003—2013年湖北省17个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数据及其对应的位序进行双对数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湖北省2003—2013年国内旅游规模(P)与位序(R)的拟合度均在75%以上,历年相关系数R值均在0.85以上,相关性较高,且模型整体上都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对数回归斜率q位于理想值1附近,说明湖北省城市旅游规模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在旅游规模集中程度上,历年q值均大于1.2,表明湖北省国内旅游呈现出极强的首位发展模式,旅游发展分散均衡程度低.这与湖北省国内旅游差异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q值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式起伏,但从其变动趋势来看,由2003年的1.385上升至2013年的1.630,q值总体增大的趋势与国内旅游城市首位度S的总体增大的趋势一致,说明首位城市旅游发展快于中小层位城市,与此同时,首位度S从2011年开始略微下降,也说明了处于中间层位的市州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了.

从理想与实际的首位城市旅游规模K来看,湖北省理想与实际的首位城市旅游规模在波动中上升,实际旅游规模从2003年的151.96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633.4,尚未达到理想规模,但两者差距较小.这种差异说明了湖北省国内旅游规模总体上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发展状况良好,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

3.2 湖北城市国内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湖北城市旅游规模一直保持纵向的动态变化,但由于各地市旅游规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不同,部分地市的国内旅游规模呈现交替变化的态势(图6).其中,武汉和宜昌两地始终分别位列全省第一位和第二位,说明这两个城市在湖北国内旅游经济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两地旅游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咸宁、十堰等城市经过11年的发展位序上升明显,处于快速上升发展状态;有些城市,如恩施、荆州、随州、黄石、仙桃、神农架等位序变化波动较大,其中恩施、荆门、随州等城市位序在波动中上升,神龙架林区的位序在波动中仍基本不变.荆州、孝感、黄冈、鄂州、潜江等地位序变化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说明这些城市旅游发展较慢.

总体来说,湖北国内旅游规模位序变化较大,城市间旅游竞争较为激烈,有些城市呈稳定发展的态势,部分城市旅游发展较慢甚至落后,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政策,以提升湖北省旅游的整体发展水平.

表3 湖北省历年国内旅游位序规模回归分析

图5 湖北省国内旅游位序规模时间变化

图6 湖北省各城市旅游规模位序变化

4 形成机制分析

1998年后,旅游业被确定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各方面对旅游业的关注加强,对旅游业的认知日益成熟,湖北旅游业逐渐进入提升与完善的大发展阶段.由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湖北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多种地形地貌、各类水域景观及生物种类等自然资源成为湖北省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根基深厚的楚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都给湖北省旅游增加了独具风味的特色,著名的现代工程景观,如三峡大坝、葛洲坝、荆江分洪等,成为了湖北省独特的旅游吸引力.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湖北省多样的旅游产品,十余年来,旅游产品分布也实现了“点—线—面”的质的飞越.

然而,湖北省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优质旅游资源如5A级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武汉市、宜昌市、十堰市、神农架、恩施州,这些城市正是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所在地.然而地理区位以及交通条件等的差异性形成省内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不平衡.

2009年湖北省正式形成的“两圈一带”经济发展战略更是推动了地市旅游经济的极大发展.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推动高铁旅游合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印发了“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等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在政策带动下,得益于得天独厚地理区位条件的武汉市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的热点区域,也成为湖北省旅游经济发展的领头兵.相比之下,武汉城市圈的其他地区,鄂西地区尤其是属于武陵山区的西南地区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旅游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来,湖北省积极推动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带动了两大区域,尤其是鄂西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资金流、信息流、游客流等旅游流向鄂西地区,这也是近年来武汉市和鄂西地区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讲,湖北省旅游经济的不平衡是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政策、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发展水平决定着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分布的方向.

5 结 论

本文通过分析2003-2013年湖北17个市州国内旅游规模,得出以下结论:(1)湖北省旅游规模的绝对差异逐年增大,相对差异虽在波动中变化,但仍呈增大趋势,旅游规模发展总体不均衡.(2)旅游规模集聚程度高,首位度异常明显,省会城市武汉一直处于核心地位.(3)从旅游规模的区域空间差异来看,武汉城市圈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但各自区域内旅游差异较大,并有扩大的趋势,其中,武汉城市圈区域内旅游差异要远大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说明影响湖北省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武汉城市圈区域内差异.(4)湖北省城市旅游呈现位序规模分布,首位度高,首位城市旅游发展速度快于中小层位城市,中小层位城市旅游发展加快,呈现不同态势,潜力较大.

城市旅游规模差异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结论说明了城市固有的旅游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反映出旅游发展规划与战略等政策因素对旅游业的重要影响.

[1]王冠孝,黄解宇.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演变规律实证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6):195-201

[2]毕丽芳,马耀峰,苏醒.西北地区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分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27(8):196-201.

[3]Connell J,Page S,Bentley T.Towards sustainable tourism planning in New Zealand: Monitoring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under the Resource Management Act[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867-877

[4]Benxiang Zeng.Assisting the poor in China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A review of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12,33(2):239 -248

[5]Kerra.B,Barronb.G,Wood R C.Politics,policy and regionaltourism administration:a case examination of Scottish area tour-ist board funding[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49 -657.

[6]朱竑,吴旗韬.中国省级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规模[J].地理学报,2005,60(6):919-927.

[7]汪德根.中国旅游经济的省际比较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增刊):278-281.

[8]马晓龙,保继刚.中国主要城市旅游效率的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J].人文地理,2010,25(1):105-111.

[9]靳诚,徐菁.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J].经济地理,2007,27(4):676-680.

[10]肖光明.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72-77.

[11]李洪娜,赵亮.辽宁城市旅游规模差异及其规模序列分布研究[J].商业时代,2010(12):114-116.

[12]汪德根,刘昌雪.江苏省区域旅游产业差异及“板块旅游”发展战略[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5):98-112.

[13]张明东,陆玉麒.山东省入境旅游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刺激效应[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2):126-131.

[责任编辑:徐明忠]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ourism size in provincial level cities——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AN Jingjing

(Institute of Tourism Economy,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56,China)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ank-size distribution,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domestic tourism revenue in 17 cities of Hubei province from 2003 to 2013.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and spatial compositon of tourism size among the cities in this province with five criteria consisting of Standard deviation,Gini Coefficient,Primacy ration,Herfindah Index,and Theil index.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bsolute difference of domestic tourism size is expanding,the relative difference rises in the fluctuation,the urban tourism primacy ratio is bigger,so the domestic tourism development is unbalanced.From the regional space difference,the interior regional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ter-regional defferences,and especially the interio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Wuhan city circle are obvious.The third is the tourism size of cities in Hubei province presents a rank-size distribution,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e primate city is more quickly than medium and small cities,which are speeding and impose great potential.Finally,the study analyzes the infuluencing factors of the tourism trend of Hubei from natural resources,economic development,traffic location,political and other aspects.

tourism scale; formation mechanism; Hubei province

2016-06-13

2014年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铁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B2014155);2015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区域合作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研究”(15G128)

韩晶晶(1983-),女,湖北宜昌人,武汉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旅游经济、高等教育研究.

F592

A

1672-3600(2016)12-0061-06

猜你喜欢

位序首位度湖北省
长三角世界城市群首位度对标分析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山东省城镇体系分析
云南省城市规模分布演变及其空间特征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
城市首位度的内涵和研究状况概述及评价体系构建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
湖北省今年将建成农村公路1.5万km
“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