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
——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2016-12-12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宁锋小学315157孙可杰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宁锋小学(315157) 孙可杰
以俗解雅 由表及里 因“迹”施教
——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洞桥镇宁锋小学(315157) 孙可杰
目前,第一学段写字课堂中存在“苦行僧修行”式、“依葫芦画瓢”式和“一锅煮粗暴”式等不符合学情特点的教学,这导致学生写字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实践中,要改变这种现象,可采取以俗解雅、由表及里、因“迹”施教等策略,构建高效的写字课堂,让学生爱上写字。
第一学段 写字教学 教学策略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记忆是肤浅的、表达是原始的,教师应充分顺应这些天性来组织写字教学。但静心观察第一学段的写字课堂教学,我们能清晰地觉察到许多不如人意的现象。
现象一:“苦行僧修行”式——只重结果,不重过程
某品牌广告语非常经典: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然而,部分写字课堂却截然不同:教师只关注书写结果,却无视学段特点,教学语言枯燥乏味,教学设计千篇一律,学生只是迫于教师强大的威慑力,丝毫感觉不到学习过程中的放松感和愉悦感。
现象二:“依葫芦画瓢”式——只求表象,不求内涵
写字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指着一个字的某些笔画强调“这里要宽一点,那里要窄一点,这里要紧一些,那里要松一些”,但却不探究“为何这样写”;或者只让学生一味地依照范字描红或临摹,却没有把寻找笔画、结构等规则作为书写的前提。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在写范字时“得心应手”,写其他字时却“无从下手”。
现象三:“一锅煮粗暴”式——只顾整体,不顾个体
教师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发展水平等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和精准性的因材施教,尚停留在“一刀切”“齐步走”“一锅煮”等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书写弊病长时间得不到有针对性地修正。
长此以往,第一学段的写字课堂会陷入学生学习情绪低落、学习效率低下的困境。通过实践,笔者运用以俗解雅、由表及理、因“迹”施教等教学策略,竭力成就适合第一学段学情的写字课堂。
一、以俗解雅——让学生感觉“我听得明白”
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是简单的,主要仍依靠感性和直观经验来思考。然而,书法是相对抽象和高雅的艺术,这一特性决定了学习书法难免会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因此,笔者采用形象的语言、具体的动作和直观的实物等通俗易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难点,以此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
(一)以语言解“雅”
形象的语言有助于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称象》中的两个带有“四点底”的字——“点”和“照”,笔者把掌握“四点底”的写法作为教学重点,并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这四点就像一家人外出郊游,为了不让两个孩子走丢,爸爸走在最前面,妈妈走在最后面,因此首尾两个是大点,中间两个是小点;爸爸还时不时扭过头来看看后面的两个小不点,因此第一个点和后面三个点方向不一样。这样的教学,“四点底”变得不再是枯燥的线条,而成了鲜活的生命,学生铭记在心。
(二)以动作解“雅”
具体的动作有助于化抽象、静止的平面视觉为直观、动感的立体视觉。例如,在教学“三点水”时,笔者通过三个学生互丢粉笔头的办法帮助他们理解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三个学生站在半弧线的起点、中点和终点位置上,第一个丢,第二个先接再丢,第三个接,因此这三个点画之间并非相互割裂、毫无联系的个体,而是一呼一应,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以实物解“雅”
直观的实物有助于学生感知具体事物,然后形成表象,最后形成抽象的概念。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操场上》的“我会写”中,四个字“八、入、大、天”中都带有笔画“捺”。因此,教师可以重点教学“捺”的写法。笔者通过多媒体投影实物——滑梯,让学生找一找它与“捺”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惊讶地发现:“捺”就像一个滑滑梯——开始一小段是平的,以便小朋友坐下来;中间一大段是倾斜的,以便小朋友滑下来;最后一小段又是平的,以便小朋友安全地停下来。这样就把“捺”的“一波三折”的运笔规律非常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笔者进一步强调:如果这个滑梯没有一开始坐下来的位置、滑下来的地方太陡或太平、没有停下来的位置,容易出安全事故的哦!
形象的语言、具体的动作和直观的实物能实现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的效果,让学生轻松地理解书写要领。
二、由表及里——让学生感悟“为何这样写”
第一学段学生的记忆是肤浅的,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笔者通过帮助学生透过表象理解深层次的内涵来加深学生记忆的深度。
(一)前后呼应
前后呼应关系使不少笔画的走势发生细微变化,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寻找变化之处、理
解产生变化的原理。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六》的“我会写”中有两个带有三点水的字——“沙”和“海”。在书写中,很多学生处理不好“三点水”中“提”的倾斜角度,有的过于平坦,有的过于陡峭。此时,笔者引入“汁”和“池”两个字,先让学生发现这两个“提”的角度略微平坦些,再比较“沙”和“海”的“提”要略微陡峭些。由此,学生发现“三点水”中“提”的角度与右半部分第一笔的起笔位置有关,呼应关系决定了它的倾斜角度。
(二)重心平稳
重心平稳是“立字之本”。在书写过程中,不少笔画因为平稳需要而作出相应“夸大”处理。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阳光》中的“也”字时,学生在书写最后一笔“竖弯钩”时,往往拖得不够长,虽然整体也平稳,但这只是天平式的平稳(见图1),它不具备灵动性。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尽量去寻找另一种平稳方式,即像杆秤式——第一笔“竖”应该放在竖中线的左边,而不是正好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应该像秤杆一样,向右延伸。虽然整个字看起来有点“悬”,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略带险峻的平稳。笔者把这个道理讲通后,学生才敢把“竖弯钩”大胆地向右延伸。
图1
(三)偏旁容让
偏旁容让关系使不少笔画的形态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应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并理解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白兔和小灰兔》中要求会写“拉”和“把”两个字。有些学生往往处理不好“提手旁”中“提”的位置——因写得过长容易与右半部分碰在一起。笔者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说明:我们每个小朋友双手的活动范围最好在自己的课桌面上,如果你把手伸到同桌的桌面上,别人就会有意见,因为你影响到他了;同样,为什么提手旁的“提”要做到“左伸右缩”呢?其实就是为了把位置避让给右半部分,不然两个笔画就会“打架”。这样一来,学生就容易理解“提手旁”为什么要做到“左伸右缩”的道理了。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适度渗透撇捺舒展、向背得宜等书写要点,但要结合第一学段的学情特点,不宜过早灌输超出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
三、因“迹”施教——让学生感知“我该怎么写”
第一学段学生的表达是原始的,尚未经过精雕细琢。他们所“表达”的笔迹各有特点,主要分为三类:谨慎型、粗犷型和随意型。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笔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谨慎型——引导写“大”
这类笔迹字体较小(见图2),往往只占方格的三分之一左右。这类学生大多性格文静、不善交际,如果再“拘谨”一些,即会腼腆害羞、沉默寡言。接人待物如此,写字也不例外。他们在书写时谨小慎微、缩手缩脚。教师要将这些学生从保守中解放出来,关键是鼓励他们拿出勇气大胆书写。笔者引导学生临习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或《颜勤礼碑》,吸收它的大气磅礴和雄厚笔力,让笔画的往返运动留下充足的余地。
图2
(二)粗犷型——引导写“小”
这类笔迹字体较大,顶天立地,密不透风,几乎写满整个格子(见图3)。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外向,豁达豪放,大大咧咧。如果再不受拘束,即会粗放过度,影响书写的整体效果。笔者引导学生临习类似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吸收它的俊秀严谨,将这些学生从过度粗犷中拉回来,引导他们走精致路线。在练写中,这类学生特别要注意做到中宫收紧,这样才能让字里行间具备透气的空间,避免作品存在窒息感。
图3
(三)随意型——引导写“匀”
这类笔迹往往不守本分,忽大忽小、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歪歪扭扭,毛毛糙糙(见图4)。这类学生大多性格变化无常,随意性大,情绪控制人而非人控制情绪。如果再不受约束,学生就会失去自控、做事毛手毛脚,书写也会杂乱无章。笔者引导这类学生时,让他们多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之类结构严谨、大小匀称的书体。起初,笔者让学生采用回宫格形式的写字本,到达一定匀称程度后,再采用米字格或田字格书写。
以俗解雅、由表及里、因“迹”施教是第一学段写字课堂教学中亟待具备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我听得明白”、感悟“为何这样写”、感知“我该怎么写”。不管什么样的写字教学,教师都应该从学段特点出发、从个体差异出发,实实在在地帮助每一个学生激发书写欲望、提高书写能力,以实现学生学得轻松、写得不错的书法梦。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6)2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