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名栏”时代西部高校社科学报竞争策略述论

2016-12-10林士平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报

林士平

摘 要:高校学报栏目建设整体布局现已基本完成,期刊发展进入后“名栏”时代,但这并不等于入围栏目阵营将一成不变。平衡布局的结构要求、“优胜劣汰”的评选和动态管理机制给非“名栏”期刊提供了跻身“名栏”的可能,因此,普通期刊(包括部分核心期刊)通过有效竞争策略,诸如增强必胜信念打造特色栏目、找准学科优势做好选题策划、选好栏目主持人和栏目编辑等多项措施,将有可能再创“名栏”,“名栏”建设大有可为。

关键词:“名栏”;西部高校;学报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5-0061-05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5.08

至2014年11月,随着第三批“名栏”的公布,“名栏”建设进入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有监督的常态化阶段,“名栏”建设整体布局基本完成。 从“名栏”分布情况看,西部地区资源最为稀缺。其中,陕西为4家,内蒙古为2家,新疆、四川、重庆、广西各1家,甘肃、青海、宁夏、西藏、贵州为0家,而北京就有13家,与重庆相邻的湖北有7家。因此,从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状态看,西南地区的期刊入选者凤毛麟角,有必要加大“名栏”建设力度。

已进入“名刊”的期刊编辑感叹“创名栏难,保持名栏目更难”。其中的原因在于,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教育部名栏联络中心筹备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徐艳国司长等领导已经明确要求对“名栏”实施“全方位评价,优胜劣汰,进行动态管理”,同时,社科司领导还要求“已经入选名栏根据建设方案适当调整,没有入选的需进一步在六字要求(即特色、水平、导向)上加以强化”。在这种情形之下,尽管大规模的“名栏”评选已经结束,也就是高校学报栏目建设进入了本文所说的后“名栏”时代,但并不等于入围栏目一成不变。下一步应当有调整的可能,非“名栏”存有在优胜劣汰中跻身“名栏”的可能。有鉴于此,本文拟就普通期刊(包括部分核心期刊)在后“名栏”时代如何通过有效竞争创办“名栏”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一、“名栏”属于准“名刊”值得创建

(一)“名栏”建设成效显著

自2004年10月11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简称“名栏”建设)实施以来,已经有三批次共65家期刊的相应栏目入围。品牌效应及引领导向作用初步显现,工程建设成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其中有8家期刊成功升级为“名刊”[1]。多数“名栏”在稿件内容质量、作者构成、编辑质量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名栏”所发表文章的全国或地区影响力、学术影响指数等得到显著提升。

可以说,创建“名栏”所具有的品牌效应和示范引领作用对于提高期刊整体质量以及提升期刊综合水平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尽管从经济规模效益来看,“名栏”的投入产出规模并不大,教育部对每个“名栏”分批投入3万元(校内1:1配套),这个资助力度不及“名刊”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学术期刊资助项目(后者为每年40万元,为期3年),但是“名栏”数量多达65家(社科基金2012年第一批公示尽管为100家,但据笔者统计高校所办期刊只占33家),因此,进入的可能性较大,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同时,申报期刊不仅注重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而且更看重社会效益,也就是品牌效益。获得“名栏”资助,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是一项突出的荣誉,更是对办刊水平和成效的充分肯定。

(二)可以将“名栏”期刊视为“准名刊”

2003年11月16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实施方案》(简称“名刊”工程)规定:“在五年内滚动推出20家左右能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社科学报和特色栏目。”所以说,“名刊”工程本身就具有“名栏”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将“名栏建设”理解为“名刊工程”的配套项目,可以将“名栏”期刊称为“准名刊”。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对于一般高校的普通期刊(即非“三核心期刊”)来说,要从全国1100多种社科学报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20强,从而进入“名刊”的可能性极小,因此,进入“名栏”是一条更为现实可行的路径。

对于普通期刊来讲,如果进入“名栏”,就为下一步进入核心期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即使暂时没有进入核心期刊,那么,该栏目自身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得到直接提升,甚至可以不依赖核心期刊的母体直接发挥作用。这些栏目文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化建设,可能受到当地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协等部门的重视,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决策或政协提案提供参考。

(三)进入“名栏”有利于体现期刊特色

尽管我国各普通高等院校多以综合性、多学科的形态存在,但事实上,无论是对“地域名+大学”的综合性大学来说,还是对于“地域名+专业+大学”的单科或多科性大学来说,它们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或相对具有优势的学科。比如重庆大学在理工科方面强于文科,西南大学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有优势,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在全国处于突出位置。《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区域开发”栏目2011年进入第二批“名栏”后,期刊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尽管文科不是重庆大学的强项,但文理综合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尤其是区域开发的题材契合了“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战略;同时,“区域开发”这个“新新词汇”以市场化、商业化的面相出现时间不长,是又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以此作为栏目名称(有些期刊又将特定栏目称为“专栏”),有一定创新意味,它所定位的既体现学校特色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办栏目标,必然会推动期刊发展提速换挡。

二、普通期刊具有创办“名栏”的可能性

(一)已经入选的栏目并非均为核心期刊所开设

事实上,第三批“名栏”入选名单中,就有至少4家非核心期刊入选。例如,《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的“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湖北工程学院学报》(没有分版但文理分期出版)的“中华孝文化研究”、《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的“女性与法律”和《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如果用“三核心”的标准衡量,入选栏目中的“普通期刊”占比更大。因此,对于“名栏”资源稀缺的西部地区来说,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都有争创“名栏”的需求。

如果认为只有核心期刊才有可能进入“名栏”,实际上是一种短视的眼光,既不利于期刊自身的发展,又制约了创新驱动能力的增强,同时,对于调动更多期刊的积极性从而参与到“名刊”建设之中,也不是一件有利的事情。

(二)西部高校所办学报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除已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外,无论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抑或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现代法学》都是 “三核心”(含CSSCI扩展版)期刊。其中《现代法学》还获得过第二届(2003年)和第三届(2005年)“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这些期刊具有成为准“名刊”的素质。

与此同时,近年来重庆市的一些非核心期刊成长迅速,如由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和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重庆高等教育研究》设立了“‘双一流建设专题”(相当于专栏),对中国当代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战略作出了积极响应,选材视角独特,具有服务于高教现代化、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该刊尽管属非核心期刊,但在争创“名栏”方面大有可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创办于1999年,经过16年的发展,于2015年大幅度革新版面,整合校内外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资源,力争办出我国政法类大学所办期刊的特色,这种办刊方针和理念契合了时代的需求。目前,中国五大政法院校的学报或期刊均为清一色的法学期刊,缺少法学与政治学交叉的期刊,但既然命名为“政法大学”(“政法”一词在词典中的原意为“政治与法律的合称”,英文为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政法”一词在我国又具有定位政治与法律关系的特殊含义)[2],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在法学与政治学包括“法政治学”(该学科目前已经在华东政法大学建有博士点[3])领域有所建树呢?法政治学创建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部常务副主任卓泽渊教授在11年前就指出:“法政治学是一个从逻辑意义上本来早就该建立的学科,然而千百年来,历史并没有赋予法政治学得以创立的机遇。历史发展到今天,政治学和法学作为两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学科被分别确立了起来,发展了起来。”[4]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法政治学迎来了它的发展春天。这类新兴学科必将成为学术前沿、热点和焦点,是创办“名栏”可资利用的宝贵学术资源。

针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利用学科增长点,精心策划选材,设计栏目,这些期刊的竞争力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三)从“名栏”整体分布看,西部地区仍有增长空间

由于“名刊”工程和“名栏”建设为教育部近年来力主推行的全国高校学报重大发展战略,从已布局的“名栏”地区分布看,实际上暗含着区域平衡的战略意图,比如新疆、内蒙古、海南均有“名栏”。当然,“藏学研究”和“蒙古学研究”及“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征,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正是这些有效的资源促进了上述“名栏”的建成。

考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西部地区“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的研究同样具有鲜明特色。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约为12平方公里。据考证,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它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作为早期西南地区连接印巴次大陆的国际交通贸易线——“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它“创造出了自己独特而神秘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5]。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国家推行“一带一路”国际竞争战略的过程中,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能够为当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历史文化支撑,理应作为学科增长点。在这方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巴蜀论坛”栏目具有成为品牌栏目的潜质,如利用地域文化优势,经过打造升级,未尝没有进入“名栏”的可能。

还有西南大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均具有较好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开设的“逻辑与科学方法论”选材也独具特色。该栏目由重庆理工大期刊社有限公司与中国逻辑学会合办,稿源层次高,所发文章的总引频次、转引率等均有良好表现,具有较强竞争力。

从国家的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看,西部高校学报属于国家重点扶持和大力发展的期刊,理应在下一轮的期刊竞争中获得更多的政策资源,同时西部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学科发展具有区位优势,争创“名栏”大有潜力可挖。

三、“名栏”竞争策略举要

“策略”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策”字词义的解释,“策”在作为名词时,其义项“是指古代写字用的一种狭长而薄的竹木片”,如简策;在作为动词时,其义项“指计划、谋划”。可以有“策划”、“计策”等组合表达方式。“策略”作为名词时,其义项“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战略任务,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6]。本文所探讨的竞争策略,是借用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概念,具体指在争创“名栏”时的选题策划、栏目设计、组稿选稿、编辑加工和推广传播等办刊方针和行动方式。“名栏”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各环节密切配合、协同作用,必须分清主次,重点解决以下环节的问题:

(一)增强必胜信念,打造特色栏目

打造特色栏目是破解高校学报“全、散、小、弱困局”,实现“专、特、大、强”目标的关键。目前高校学报质量仍良莠不齐,部分学报曾被指为“学术垃圾”,而被视为“垃圾分类工”的学报编辑要摆脱困境,成功晋升为“白领”,就必须以特色取胜。这是一个长远的目标,而“名栏”建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名栏”并非少数“三核心”期刊的专利,“名栏”建设将长期在路上,因此,无论何种层次的高校学报,都应当有创办“名栏”的勇气和决心,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抱持敬业奉献的精神,发挥本校的学术研究、区域布局、历史传统和编辑力量等优势,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名栏”创建工作之中,加之科学策划、有效投入和科学组织实施,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任何轻视、忽视或轻言放弃争创“名栏”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消极懈怠的“懒编、怠编、庸编”思想,都将与“名栏”渐行渐远。抓住机遇、乘势而为,才是我们明智的决断。

(二)找准学科优势,做好选题策划

“名、优、特、专”是“名栏”建设的基本目标,从已经建成的三批次“名栏”总体构成分析,学科优势占比较大,尤其是第一批“名栏”,学科优势明显的占了80%以上,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的“哲学”栏目、黑龙江大学《求是学刊》的“文化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世界史研究”等“名栏”无不体现了主办单位的学科优势。当然,学科优势也不仅仅指普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还包括因地域而形成的独特学科优势,如第一批“名栏”中的《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蒙古学研究”,第二批“名栏”中由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的《齐鲁学刊》“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等均体现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这种区位优势又体现为学科优势。

目前,尚未进入“名栏”的优秀期刊,应当根据办刊方针、办刊宗旨,立足本校或本区域的学科优势,精心策划,对已有的栏目进行充实、调整、提高,甚至可以考虑设立新的栏目,但“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的评审条件中要求有4年以上的栏目历史、总发文量在80篇以上,因此,设置新栏目要慎重。根据现有情况分析,进入“名栏”的学科中,史学占比较大,第一批为2家(占12%),第二批为6家(占25%),第三批为7家(占28%)。相比之下,有些学科比如法学在三批次中总共只有1家,即《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中的“法律文化与法律”栏目。“名栏”建设中“宁缺毋滥”的评审原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名栏”对一些优势学科的具体方面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在选题策划上仍大有潜力可挖。尤其是提高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加强“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平台建设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栏目,值得倾力打造。

(三)选好栏目主持人和栏目编辑

经过长期的编辑实践,我们体会到,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积极和最活跃的因素。列宁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7]对于编辑行业来说,这句名言非常适用。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名栏”建设才能够取得实效。

“名栏”建设方案要求有“优秀的栏目主持人和栏目编辑”。比如《湖北工程学院学报》“中华孝文化研究”的特约栏目主持人就是聘请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伦理与道德研究中心副主任肖群忠教授。有了高端的栏目主持人,对于弥补地方普通院校在学科影响力上的不足大有裨益。但也有“名栏”所在期刊的编辑力量比较强,没有实行特约主持人制度。查阅多家“名栏”未见标明“栏目主持人”,也许实际上由主编担任主持人,仅是没有标明而已,“名栏”的责任编辑也多为该刊社最得力的编辑人员。笔者认为,由主编担任栏目主持人固然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如果本校优势学科中有更为合适的学科带头人,在愿意协助编辑部的情况下,可以聘请该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这样更有利于“名栏”的创建;同时,对于栏目编辑的选任,尚需要从专业结构、编辑能力、梯队结构方面加以考虑。宜选择专业对口、编辑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结构合理的编辑团队,打造好“名栏”。事实表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就没有打造“名栏”的基础和动力,因此,欲争创“名栏”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环境的建设问题。

当然,“名栏”建设还需要在期刊主办及编辑出版单位的办公条件等基础设施,政策、经济、出版等资源环境,规模、内容、编印质量等出版能力,以及期刊经营能力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这些方面研究论者甚众,学术成果也颇具规模,笔者不拟狗尾续貂;同时,限于文章篇幅,对此不加更多的阐释与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西部高校学报编辑部或期刊社在今后的“名栏”建设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学报主办和编辑出版单位大有可为。只要目标明确、组织有方、措施得力、保障充分,就一定能够在下一步的“名栏”竞争中取得先机,高校学报或高校学术期刊的未来必定充满光明。

参考文献:

[1] 毛红霞,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分析——基于51家名栏的调查[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15(3):63-68.

[2] 吴允.政治一词辨析[J].现代法学,1989(1):27-28.

[3]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介绍[EB/OL].[2016-04-30]. http://zsb.ecupl.edu.cn/s/111/t/104/p/3/c/4572/list.htm.

[4] 卓泽渊.论法政治学的创立[J].现代法学,2005,27(1):3.

[5] 邱登成.从三星堆遗址考古发现看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J].中华文化论坛,2013(4):37.

[6] 李行健.现代法语规范词典[K].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130

[7] 列宁.在全俄社会教育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1919年5月19日)[G]//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6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6.

猜你喜欢

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致敬学报40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TiO2 Nanorods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Blue InGaN Light-em itting Diode w ith A Special Designed Electron-blocking 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