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旅游经济独霸性的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类型划分研究

2016-12-10王孔敬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基尼系数

王孔敬

摘 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基于省域尺度的旅游经济独霸性视角,选取中国25个省份(自治区)的所有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以各地级市2012年旅游总收入为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和ABC分类管理法研究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的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明显,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市际分布多呈非均衡状态;省域中部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独霸性强,省域旅游经济格局呈现出一枝独秀型、双雄争霸型和三足鼎立型三种发展类型格局。省域内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区位和旅游发展政策等因素均会影响区域旅游格局发展类型。

关键词:独霸性;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类型划分;ABC分类法;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59

文章编号:1008-4355(2016)05-0111-06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6.05.13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稳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张,对经济的贡献越发显著,其产业地位由早期的先导产业、20世纪90年代末的支点产业提升到如今的支柱产业,并被多数省份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这与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性不无关系,与其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不无关系。2012年,我国全年旅游总收入突破2.57万亿元,同比增长14%,中国已然成为旅游大国。但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极其不均衡,2012年,旅游收入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倒数第一的宁夏相差高达27倍之多,前者全年实现旅游收入多达数千亿人民币,后者仅有200多亿人民币,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可见一斑。

一、文献回顾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文献回顾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早在1998年,张凌云就对旅游非均衡性增长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大尺度的国家层面和省域范围[2]。研究的内容从早期的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到近来更多关注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或旅游业总体发展差异。研究主题多集中于旅游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的特征、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较少关注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对集中性问题和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分类归属问题。

研究的技术从定性研究逐渐转变为定量研究,研究的方法包括三大类:统计类——早期借助excel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极差、标准差等简单的数理统计,随着spss统计软件的普及,近期研究更多是通过该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计算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区位熵和首位度来衡量旅游经济地区发展的差异和非均衡性;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借助ArcGIS软件对旅游经济地区发展差异进行空间分析和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3]。

研究的结论包括: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普遍存在。总体上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表现为非极化不均衡状态[4],东部沿海为发达地区、东北沿海和中南部地区为较发达地区、北部地区为欠发达地区、西南地区为不发达地区,具有典型的梯度分布特征。东部地区省间差异明显,对总体差异影响显著,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高[5];中西部各省份间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但因中西部省份的旅游经济占全国的比重较低,因此中西部省内差异对全国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不高。入境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大于国内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6]。随时间推移,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缩小,均衡性增加。省域内,地区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旅游资源的等级、质量和规模,旅游资源的开发阶段与趋势,旅游产品的开发水平,地区的对外开发程度、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商业服务业的发育程度[7]等均会影响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

综上,前人研究对象的选择自上而下,较少涉及小尺度的范围,较少关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类型划分,因此,笔者拟从较小的市域的尺度并基于旅游经济的独霸性来研究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类型的划分。拟采用基尼系数分析法和ABC分类管理法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再研究再解释,提供一种新的旅游经济区域格局认识的视角,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和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二)相关概念界定

独霸释义为“独自霸占;单独垄断”,强调排他性和垄断性。国际政治博弈中,独霸一词经常被提及,用以衡量某种政治力量的超然地位,诸如“美国独霸世界”、“美国一超独霸”等。区域经济学中,常以集中度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该指标虽能够反映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一定的垄断特征,但不足以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排他性和垄断性。

为了衡量省域旅游经济发展中某个或某些城市的超然地位,拟引入独霸性分析研究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类型。文中旅游经济的独霸性是指若干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在更大尺度区域里所体现出来的具有极强排他性和垄断性的超然的经济地位。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拟采用修正的基尼系数分析法与ABC分类管理法对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状况和城市独霸性进行分类研究。

1.基尼系数分析法及修正

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定义了基尼系数。它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值,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公平或均匀程度的指标。当基尼系数等于1时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反之,当此值为0时,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基尼系数越接近于0,收入分配越平均;基尼系数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见表1。

本文拟引入基尼系数用以衡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度,具体见上表修正后的基尼系数的涵义。拟采用的公式(高技,2008)如下:

2. ABC分类管理法及修正

ABC分类管理法是经济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和处理。该方法常用于库存管理,实际上它是一个无处不在的管理工具,各项事务都可能用到它。实际应用中,学者一般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分类标准。

修正后的ABC分类管理法应用到本研究中,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省域中各地级市旅游总收入。

第二步,按旅游总收入由大到小排序并列成表格。

第三步,计算每一地级市旅游总收入占该省旅游总收入的比率。

第四步,计算省域内地级市占比的累计比率。

第五步,分类。库存管理中,常见的分类情况如下:累计比率在0%~60%之间的,为最重要的A类材料;累计比率在60%~85%之间的,为次重要的B类材料;累计比率在85%~100%之间的,为不重要的C类材料。基于旅游经济的独霸性并结合ABC分类管理法,将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划分为6种类型:

(1)一枝独秀型:某一城市年度旅游收入占全省年度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且其他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不能与之抗衡。

(2)准一枝独秀型:某一城市年度旅游收入占全省年度旅游总收入的30%以上,但排名第二城市的旅游收入与之相比超过1/3。

(3)双雄争霸型:排名第一第二的城市旅游经济实力接近,排名第三城市不能与之抗衡;且排名前两名城市的旅游收入之和与该省旅游总收入之比接近40%或超过40%。

(4)三足鼎立型:排名前三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接近,排名第四城市不能与之抗衡;且排名前三的城市旅游收入之和与该省旅游总收入之比接近50%或超过50%。

(5)准三足鼎立型:排名前三的城市旅游收入之和与该省旅游总收入之比接近50%或超过50%,排名第四城市不能与之抗衡;但排名前三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差异显著。

(6)群英荟萃型:占比排名靠前的城市中,不少于四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实力接近。

(二)数据来源

主要旅游城市的数据来自《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其他城市的数据来自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整理而得。研究对象的确定,首先排除没有辖县的四大直辖市,且直辖市的许多区连成一片计量难度大;其次港澳台情况特殊,旅游经济统计独立于大陆地区计算,予以排除;再次,行政区划过少的省份,如海南(2个)予以排除;最后,西藏地区缺乏旅游发展的统计数据,无奈放弃。本文最终选取全国25个省域作为研究对象。

三、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类型划分研究

(一)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度分析

依据上文的公式用excel软件计算25个省域的基尼系数,从小到大排序,并依据表1划分的类型将25个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情况分成5类:非常均衡、很均衡、一般均衡、不均衡和很不均衡。计算、排序和分类的结果见表2。

25个省域中,无一省域基尼系数小于0.2,现阶段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市际分布非常均衡的省份还未出现,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若以0.4作为警戒线,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的省域仅有8个,相对不均衡的省域高达17个; 17个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的省域中,基尼系数大于0.5即旅游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地区有7个之多,部分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独霸性强。

东部地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6省份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389105,低于警戒值0.4,这与东部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东部旅游经济发展的翘楚——广东省的基尼系数值大于0.5,旅游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市际差异显著。

中部地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6省份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416055,略高于警戒值0.4。其中河南和湖北两省超过0.5,山西的基尼系数为0.214101。

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53016,区域内差异显著,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高。

西部地区四川、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新疆和青海基尼系数的均值为0.477145,接近0.5,区域内大多省域基尼系数超过0.4,这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旅游开发水平低下有一定关系。

综上,我国多数省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呈非均衡状态,旅游经济发展市际分布差异显著,其发展集中于省内部分地区的现象普遍。

(二)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类型研究

基于对旅游经济独霸性的认知,采用修正后的ABC分类法,将我国省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划分为六种类型,结果见表3。

一枝独秀型的省份有湖北、四川、陕西、湖南、青海、黑龙江和新疆,省会武汉、成都、西安、长沙、西宁、哈尔滨和乌鲁木齐占比分别为53.1%、32.1%、40.4%、31.4%、62.7%、56.1%和53.1%。其中,湖北、青海、黑龙江和新疆4省省会旅游总收入占到全省旅游总收入的一半以上,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可见一斑,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独霸性强。

准一枝独秀型的省份有贵州、甘肃和广东。省会贵阳、兰州和广州占比分别为33.4%、31.6%和32.5%,旅游收入与首位城市相比超过1/3的城市分别是遵义(17.3%)、酒泉(14.6%)和深圳(14.3%)。相较一枝独秀型的省份,准一枝独秀型省份中单一城市的占比有所下降。

省域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呈双雄争霸型的省域有广西、河南、辽宁、宁夏和浙江。双城南宁和桂林、郑州和洛阳、沈阳和大连、吴忠和银川、杭州和宁波旅游收入占比分别为41.3%、43.2%、37.9%、84%和40.7%,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集中于两大城市,形成双雄争霸的态势。

三足鼎立型的省份有江苏和江西。苏州、南京和无锡占全省旅游收入的56.2%,上饶、九江和南昌占全省旅游收入的48.8%,三大城市“三分天下”的省域旅游经济格局已然形成。

准三足鼎立型的省份有吉林、云南和福建。昆明、丽江和大理占云南省旅游总收入的48.9%,长春、吉林和延边占吉林省旅游总收入的81.5%,厦门、泉州和福州占福建省旅游总收入的62.6%。

群英荟萃型的省域有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和安徽。5省中分别有6个、6个、7个、8个和5个城市的旅游收入占比超过8%,且城市间年度旅游收入比较接近,区域独霸性不明显。

四、基于旅游经济独霸性的省域旅游经济格局的类型划分综合上述基尼系数的均衡度分析和ABC分类管理法的聚类分析,得到表4的结果。

省域旅游经济发展非均衡且集中于省会城市的省份有湖北、青海、新疆、四川、陕西、贵州、甘肃、黑龙江、广东,西部地区密度较大,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资源向省会城市倾斜有关。湖北、黑龙江和广东3省省会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极强的独霸性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湖南旅游业发展相对均衡,但因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省会长沙因其固有的区位优势在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独领风骚。

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非均衡且集中于两个城市的有河南和宁夏。郑州和旅游城市洛阳独霸性强,回族之乡吴忠和省会银川独霸性强。省会城市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和经济优势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固然能抢得先机,但其他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的后发优势也不容小觑。

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且集中于两大城市的省域有广西、辽宁和浙江。其中,广西旅游经济发展集中于省会南宁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省会沈阳和浪漫之都大连在辽宁省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独霸性,省会杭州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宁波在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中交相辉映。

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非均衡且集中于三个城市的有吉林、江苏和云南。吉林省三核是省会长春、优秀旅游城市吉林和朝鲜族聚集地延边;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发展集中于人间天堂苏州、省会南京和太湖明珠无锡,其中苏州以其旅游资源禀赋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在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面超越了省会南京;云南省的“昆大丽”即昆明、大理、丽江是我国经典旅游线路之一。

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均衡并以三核驱动的有江西和福建。江西省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上饶、昌九一体化双核之一的九江和省会南昌独霸性强,福建旅游经济的发展集中于鹭岛厦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和省会福州。

综上,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显著,部分城市旅游经济的独霸性强。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相对均衡且不显著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城市的只有河北和山西两省;旅游经济发展不均衡且不显著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城市的有内蒙古、山东和安徽。除上述5省外,其他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格局无论是均衡型还是非均衡型,其旅游经济发展均集中于某一个或某几个主要城市,表现为单核模式、双核模式或三核模式,旅游经济发展的城市独霸性强。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我国旅游经济发展地区差异明显, 25个省份或自治区中,发展相对均衡的仅有8个,多达7个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极度不均衡状态。

第二,我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市际分布中,某个或某几个城市的独霸性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集中于省会城市(一枝独秀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二是集中于省会城市和历史悠久且资源禀赋的旅游城市(双雄争霸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格局),三是集中于省会城市、旅游资源禀赋的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三足鼎立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格局)。

第三,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省会城市因其得天独厚的经济、区位和政策优势在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独领风骚。非省会城市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区位经济优势在省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能与省会城市一较高下甚至超越省会城市。

因部分数据获取的难度,本文仅选择了25个省域的静态数据进行分析,不能说明省域旅游经济格局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特征与规律。此外,后续研究应就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做量化分析,而非简单的定性解释,以判定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

参考文献:

[1]张凌云.我国旅游业地域非均衡性增长研究初论[J].南开经济研究,1998(2):71-72.

[2]王凯,李华,贺曲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1):63-67.

[3]胡文海,孙建平,余菲菲.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J].地理研究,2015,34(9):1795-1806.

[4]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不同时空尺度下中国旅游业发展格局演化[J].地理科学,2014(9):1025-1032.

[5]张振国,李雪丽,温家洪.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演变研究[J].经济地理,2010(9):1552-1556.

[6]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5):528-536.

[7]杨建明.中国旅游业发展空间差异的综合评判[J].地理科学,2009(4):613-618.

猜你喜欢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的局限性研究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新视角下理论基尼系数的推导及内涵
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特征研究
收入增长下基尼系数的变动研究
基尼系数
什么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首次脱敏寄寓公平取向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