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评价
2016-12-10刘春燕
刘春燕
【摘要】目的:分析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7月6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0.0%vs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3.9±1.1)分低于对照组(6.8±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相比左氧氟沙星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温针灸;慢性盆腔炎;左氧氟沙星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099-02
近年来随着女性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性生活不洁行为、流产防范意识不足等,妇科疾病诸如慢性盆腔炎等疾病发病率正逐步增加。慢性盆腔炎(CPID)常表现为腹痛、白带增多、低热等,经期或性交后症状可加重,轻则引发月经不调,重则并发不孕,严重影响女性生活。本病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往往因为细菌耐药和毒副作用使得治疗效果不佳。中医治疗目前正逐步应用在妇科疾病中,本文由此出发考察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6月-2016年7月选择我院60例CPID患者。纳入标准:符合CPID诊断标准[1];且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寒湿凝滞型诊断标准[2],主要表现为:下腹胀痛有冷感,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形寒肢冷,疲乏无力,舌质淡暗、苔白厚或滑腻,脉沉弦或者弦紧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语言及认知障碍者;妊娠、哺乳期女性;存在本实验药物用药禁忌的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年龄23-50岁,平均(38.2±4.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4.9±1.1)年。观察组,年龄25-51岁,平均(38.7±4.7)岁;病程2个月-9年,平均(4.8±1.2)年。组间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苏州长征-欣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736)治疗,取0.2g左氧氟沙星溶于100ml生理盐水后,静滴,bid;观察组采用温针灸治疗,主穴取:归来、子宫、关元、中极、大赫,配穴取:足三里、气海、三阴交。操作过程如下:针刺前嘱患者排尿,选定穴位后常规消毒,针刺得气后,在针柄套上2 cm长的艾条,点燃艾条施灸,每个穴位灸1壮,每日1次。两组均治疗1月后观察疗效。
1.3指标与评价
治疗1月后,对患者疗效、中医症候积分情况进行比较。疗效评价标准如下[3]:痊愈:临床体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B超显示炎性部位/包块全部吸收;显效:临床体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显著改善,B超显示炎性部位/包块吸收大于50%;有效:临床体征、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好转,B超显示炎性部位/包块吸收30-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盆腔炎的症状评分标准[4],对腹痛、疲乏无力、带下异常、腰骶痛、形寒肢冷以及劳累、经期症状程度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的不同分别计0、2、4、6分,统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总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均由SPSS18.0进行,疗效采用%表示,通过卡方检验比较;症状积分情况采用(x±s),通过t检验比较,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6例、无效3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7例、5例、9例,总有效率观察组达90.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P=0.024)。
2.2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12.4±2.7)分,对照组(12.6±3.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3.9±1.1)分,对照组(6.8±1.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腔炎为妇科常见疾病,可以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慢性盆腔炎(CPID)多指输卵管、卵巢以及子宫旁的结缔组织等发生的炎症,其大多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粘连、炎性肿块所致。左氧氟沙星属喹诺酮类抗生素,该药可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活性而起到阻断细菌DNA复制的作用,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肠杆菌科细菌等有较强抗菌活性,但对厌氧菌、抗原虫的抗菌效果较差,且由于部分慢性盆腔炎并无病原体,故其用于治疗慢性盆腔炎效果常欠佳。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盆腔炎属 “带下病”、“痛经”、“ 癥瘕”等疾病范畴,其发病机理多因素体虚弱、寒、热、湿邪乘虚入侵宫腔之内,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辩证分型以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湿热郁结为多见。本文入组患者均符合寒湿凝滞型,其治疗因以温经散寒、扶正祛邪、行气活血为主,针刺关元、中极等任脉经穴可起到活血化疲、温经散寒之效,配以三阴交、足三里等穴可舒筋活络、温养冲任、增加气血,诸穴针刺结合艾灸,可起疏通经络气血,兼具温通和温补之效。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相比常规用药治疗,效果更好,治疗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刘宏俊, 李晋霞, 郭志芳.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 30 例[J]. 中医外治杂志, 2013,22 (6): 46.
[2]吴群, 梁凤霞, 徐芬. 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湖北中医杂志, 2014, 36(9): 49-50.
[3]高艺真, 崔世军. 温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 92 例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4): 45-45.
[4]甄洪亮, 王瑛, 刘贤菊. 温针灸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08, 28(10): 736-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