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探索与对策研究
2016-12-10曹雅芸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经济局314001
曹雅芸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经济局 314001)
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探索与对策研究
曹雅芸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经济局 314001)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为切实推进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分析了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践情况,指出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秸秆;综合利用;实践情况;问题;建议;秀洲区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副产品,可被用作肥料、燃料、饲料、基料及生物质原料等。嘉兴市秀洲区是浙江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约有4.6万户农户,水稻、大小麦、油菜年播种面积约2.33万hm2,年产生农作物秸秆总量约19万t,秸秆资源丰富。但多年来,受生产和生活观念的影响,部分农作物秸秆被露天焚烧,使“资源”变成了“污染源”,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更污染了环境,还产生了诸多不安全因素。因此,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资源化、商品化,形成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对彻底解决秸秆焚烧和污染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笔者经调查研究,对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实践情况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建议,以切实做好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1 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实践情况
1.1 制定政策,明确目标导向
秀洲区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制定并出台了《秀洲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试行)》《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有关扶持补助政策操作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使其成为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保障。在工作思路上,坚持疏堵结合,一方面加强“堵”,通过农业、环保、行政执法等部门开展秸秆禁烧宣传引导、巡查督导,以火查人、以地查人,对焚烧秸秆的地方和农户进行处罚;另一方面重点加强“疏”,将秸秆还田作为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把收贮发电能源化利用作为挖掘潜力的主攻方向,以饲料化、基料化利用为补充,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实现秸秆的多途径、多措施利用。
1.2 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机制
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责任落实,细化、量化目标任务,建立区、镇督查体系,层层落实,群防群治,全面实现禁烧。区对镇、镇对村签订秸秆禁烧责任状,建立镇、村干部秸秆禁烧保证金制度和农户焚烧处罚机制,各镇落实巡查执法队伍,镇、村干部包村、包片、包户,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户、到地块。镇对收贮主体进行分村、分片定额落实收贮任务,做到除还田之外秸秆全部收贮利用。
1.3 深入研究,推广秸秆还田
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秸秆还田技术,推广适用的秸秆还田机械,确保还田方式与一定的耕作技术相配合、与一定的农机相配套。根据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资源可循环利用、机械作业省工省力、地力培肥效果显著等特点,重点推广“免耕稻板麦稻草切碎还田技术”和“秸秆翻耕播种还田技术”。全区还田秸秆总量在14万t以上,做到大户100%还田、散户50%左右还田,总体种粮面积的90%还田[1]。
1.4 积极探索,建立收贮机制
依托“新嘉爱斯秸秆直燃发电”项目,以市场化运作为原则,通过政府在收购价格、税费、用地、运输等方面的协调和引导,培育秸秆收贮经纪人。同时出台补贴激励政策,重点扶持秸秆收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配套补助。共建立秸秆收贮主体10家,覆盖5个乡镇,收贮主体在周边村、镇分散设立秸秆收贮点,总贮料能力可达5万t以上,且配有专门的收贮运输队,根据收购协议把秸秆运送到新嘉爱斯发电企业,当年收购利用2万t左右。
1.5 多措并举,推进综合利用
从秀洲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具体为:(1)通过养羊场、养牛场实现秸秆草饲料及氨化青贮饲料的利用,年消耗秸秆8 000 t;(2)发展食用菌基料化利用, 按一定比例配合,加入添加剂,经灭菌、接种生产蘑菇、草菇等菌菇类,年消耗秸秆5 000 t;(3)利用新技术对苗圃、果园、桑园进行覆盖等利用,年消耗秸秆1 000 t;(4)通过切碎压块制成生物质燃料棒,为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热水,秀州区现已有生物质燃料生产企业2家,年产生物质燃料棒5 200 t,年消耗秸秆1 000 t。
2 秀洲区秸秆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焚烧污染时有发生
(1)个别农户的环保意识不强,农作物收割后直接焚烧秸秆的陋习还是存在。(2)秸秆还田利用需使用机械设备,导致农户的种植成本增加。(3)散户种植分散、面积小,难以实现机械化翻耕还田,且散户管理难度大,秸秆焚烧情况时有发生。(4)季节性因素,特别是春花作物收获季节性强,晚稻播种时间紧,导致秸秆焚烧现象频发。
2.2 秸秆还田尚需深化
秸秆还田是最有效的秸秆利用方式,大户还田基本可依靠机械化,但对散户来说,机械化程度薄弱,仅依靠人工翻耕,作业难度较大。同时,秸秆还田模式和机械化应用,特
别是如何实现全量还田,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此外,据统计,每667 m2机械化还田费用约为80-100元,增加了种植成本,农户一时难以接受,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制约了秸秆还田的推广[2]。
2.3 能源化带动力不强
新嘉爱斯发电企业、收贮主体、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完善,主要表现在:(1)新嘉爱斯秸秆直燃发电项目尚不成熟,运行还不顺畅,能源化利用的不确定因素较大,秸秆收购价格也偏低,加上秸秆收贮本身成本较高,导致秸秆收贮主体信心不足;(2)秸秆压块企业发展较慢,且压块制成生物质燃料棒投入大、能耗大、效益低,导致能源化渠道相对单一,带动力不强[3]。
2.4 秸秆收贮运成本高
(1)收集难,农作物秸秆具有品种多、体积大、季节性强、生产区域分散等特点,小农田若遇连续下雨,土质泥泞,打捆机无法作业,只能靠人工收集,增加了秸秆收集的成本。(2)贮存难,秸秆收集后仍处于后鲜期,秸秆含水量为30%-60%,打包、堆垛后极易发热、霉变,贮存难度大。(3)运输难,秸秆质地疏松、密度小,很难实现集约化的物流管理。同时,秸秆收贮运过程费时费工,成本高,目前秀洲区秸秆直接收贮成本平均为400元/t左右,再加上存在霉变的风险,收贮企业基本无利可图[4]。
2.5 政策配套不完善
目前,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收贮主体投入大、效益低,相应的配套政策也不够完善。例如,进口秸秆打捆机、生物质综合利用、农户秸秆还田没有对应的补助政策等,导致收贮利用主体、农户的积极性均不高,对秸秆禁烧工作也均不理解、不支持。另外,秸秆收贮体系尚未全面建立,信贷支持不到位,贷款融资困难,致使秸秆资源化、商品化程度较低。
3 推进秀洲区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3.1 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引导农民树立秸秆也是重要资源、抓好秸秆综合利用也能增收的新观念。同时,开展秸秆还田、免耕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示范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发展秸秆经济。此外,广泛宣传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条款,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使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真正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
3.2 广开渠道,提高多途径利用率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具体途径有:(1)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探索全量还田,推动全区生态农业的发展。(2)依托新嘉爱斯发电项目,利用秸秆燃烧发电,鼓励生物质燃料企业进行压块利用,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3)充分利用本地奶牛、养羊产业,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微贮,推进秸秆饲料化深加工和高效利用。(4)鼓励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快秸秆基料化利用等。
3.3 创新方法,完善收贮运体系
发展培育秸秆专业收贮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提高秸秆收贮运综合服务能力,规范秸秆收贮中心建设,建立完备的贮存网络体系,既要解决大户的秸秆收集,也要充分考虑散户,更要兼顾秸秆收贮中心管理与服务的便捷性,将秸秆收集工作分流和细化,减轻农作物收获高峰期秸秆集中收集的压力。同时,结合当地秸秆的资源量和需求量以及秸秆收集、储存、运输的成本,以市场运作为根本,通过政府的积极协调和不断引导,建立完善的秸秆收贮运市场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5]。
3.4 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为确保秸秆燃烧发电的稳定供应与秸秆综合利用的顺利进行,在加大对露天焚烧秸秆等行为惩罚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对积极参与秸秆还田特别是全量还田的农户,给于适当的财政扶持,提高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对从事秸秆收集、贮存、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等秸秆综合利用的主体要加大扶持力度,弥补市场价与收购价的差异,确保主体有利可图,待市场机制成熟、主体运行稳定时,扶持政策可适时退出。
3.5 深入研究,加快技术创新
(1)创新机制,完善秸秆收贮体系,解决秸秆收集难、贮存难、运输难等问题。(2)引进新设备,推广适合本地、操作方便、性能可靠的秸秆还田、收贮运机械设备。如秸秆打捆机、中小型秸秆还田机、行走式秸秆粉碎机等。(3)研究新技术,加强多量还田、全量还田等技术模式及青饲、氨化等饲料化技术和增肥、培肥等多品种基料化技术的研究,同时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燃烧发电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
[1] 韩义飞.浅谈秸秆还田应用现状、效益及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68,183.
[2] 李玉蓉.农作物秸秆处理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J].当代畜牧,2012,(4):38-39.
[3] 刘小娜,康振兴,胡克,等.浅谈秸秆发电技术[J].能源环境保护,2012,26(1):11-13.
[4] 鞠昌华.我国农作物秸秆处理的困境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6):221-224.
[5] 张艳丽,王飞,赵立欣,等.我国秸秆收储运系统的运营模式、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可再生能源,2009,27(1):1-5.
2015-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