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6-12-10居占杰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技推广农技科技成果

简 朴,居占杰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湛江 24088)

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

简朴,居占杰

(广东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广东 湛江 24088)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经过长期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农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科技成果推广与实际需求相脱节,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工作与市场需要不适应,体制机制不尽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推广经费不足等。为完善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出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若干对策。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业推广的研究愈来愈深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1985年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创办《农技推广》期刊,1987年编印《农业推广研究文集》。许无惧、彭传彪、任晋阳分别于1988年、1989年出版了《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学者出版了《世界农业推广研究》《农业推广基本概念与方法》《农村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等专著。在实证研究方面,候振挺以马尔科夫骨架过程理论为基础建模分析了新技术主体的瞬时分布[1]。程毛林针对一些技术产品推广的季节性和阶段性变化,从罗杰斯蒂曲线推导出3个推广模型[2]。还有一些学者对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孙美美、陈永富研究了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3]。孙雄松,戴育滨等研究了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4]。从现阶段研究可以看出,多数研究集中在农业推广的管理体制、资金投入、农推队伍素质以及现状和问题等方面,而且主要是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梳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依据中国农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政策建议。

1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完善

自1995年5级农业技术推广网建立到2003年底,农业部所属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农机化、经营管理5大系统的县乡两级机构15.1万个(县级推广机构2.37万个,乡镇12.76万个),比1957年农业推广机构增长了近1倍。同时在维持5级推广网传统结构基础上,为解决乡镇政府无力负担推广部门经费问题,我国各地区将乡镇农技推广站管理权重新收回由县级管理或将乡镇级各农技推广部门合并,成立县级“区域站”。如2009年广东省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总数为3 238个,从组织结构上看,乡镇级推广机构为2 835个,占总数的87.55%;县级为310个,占总数的10%左右。但在管理体制上,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基层推广机构为1 264个,占 43.16%,属县乡双重管理的有 694 个,占23.70%,两者合计占总数的76.86%。属乡镇府管理的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为970个,占33.23%(表1)。再如新疆,乡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中县级农业部门为主管的推广机构在种畜、植牧、农机3大类的比例分别为48.74%、37.7%和21.11%。乡镇政府管理的除了农机推广机构占到33.44%外,种畜推广机构为8.48%,植牧推广机构为3.8%。县乡双重管理的机构数,以县级为主的农业推广机构也分别占到73.64%、80.6%和50.28%(表2)。基层农业推广机构向县级集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表1 2009年广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概况Table 1 Organization profile of promotion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technique in Guangdong grass-roots in 2009

表2 2012年新疆乡级农机推广机构统计[5]Table2 Statistics of agricultural promotion organization of township in Xinjiang in 2012 %

1.2农技推广经费投入增加

作为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的主体,政府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呈不断递增趋势,在1981—1999年这19年中,农技投资占财政农业总支出比重的年平均增长率为9.83%,同时非政府投入的经费收入也在逐年大幅度增长,部分发达地区甚至大有赶超政府投资之势。以广东省为例(表3),广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经费在1995—2002年这8年中增长了近111%,年均增长也接近16%左右。其中,以1995年不变价收入来分析,政府拨款8年中总的增长幅度为82.3%,年均增长为11.8%,而创收收入的8年增幅达185%,年均增长为26.4%。非政府财政拨款的收入在经费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1.3科研项目成果丰富

自2001年我国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起,到2010年,我国每年科研成果累计投入31.5 亿元,转化资金共立项4 338 项,支持范围覆盖粮食丰产、食品安全、循环农业、农林生态、现代农业、特色产业、节能减排等产前、产中、产后多个领域[6]。同时自2006年设立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起,3年内仅种植业奖项就达到184项。

表3 1995—2002年广东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经费来源Table 3 Source of activity fund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from 1995 to 2002 in Guangdong Province    万元

2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政府主导的农业推广机构多以政策为导向,对市场信息和农户需求变化了解较少,处理农户反馈的信息不够主动;推广机构分散于多个涉农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农业推广部门多由行政部门直接负责,造成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对下级农业推广机构难以进行有效管理,往往只能提供工作上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各地方政府为解决基层推广站无经费、无人员的空壳现象,把原本隶属于乡镇的农业推广站收归县级部门管辖,这又超出了县级农业部门的管理能力,造成基层推广站管理结构的上下颠倒,效率反而降低。

2.2人均经费投入少

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依赖国家的经费投入,经费来源单一,经费不足成为常态。20世纪90年代,人均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始愈加严重。其中人均总经费由1986年的2 780元/人/年下降到1994年的2 534元/人/年,年平均下降0.9%;人均年推广活动经费由1986年的1 167元/年/人下降到1995年的894元/年/人,年平均下降0.6%[7]。1996年后的政府体制改革中,国家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仍然偏低,这导致大量基层推广员离岗,各个地区农业推广站出现了“网破、人散”的现象。虽然国家在2003年出台《基层农业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意见》,力图确保“机构不乱,人员不散,网络不断,经费不减”。直到2009年,即使是农业推广体系相对较好的广东也只完成了90%的编制工作。[8]对于那些发展水平较弱的地区而言,经费增长迟滞,则意味着农业推广工作的停滞和人员的流失更为严重。

2.3农技推广人员素质整体仍偏低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强。从年龄结构看,2007 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3%,35—50岁的占52%,50 岁以上的占15%。2008年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编内农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37.3%,35—50岁的占45.8%,50岁以上的占16.9%[8]。从学历、职称结构看,以新疆为例(表4),2012年农推人员学历职称统计情况,其中本科学历人数为5 469人,约占全部人数27%,而高级职称只占全部人数9.2%。而在全国范围内,据农业部 2008年中国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报告统计,截止 2007年,仅在基层农业推广人员中,还有48.2%的工作者不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只有27.7%的人员具备高级和中级职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已呈现出人员老龄化、低职称人员偏多、低学历人员偏多等问题。

二是农民素质不高。农民是农业科技推广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也是科技成果产品的主要使用者之一。农民能够迅速接受并学会使用科研成果产品的话,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就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这对农民的文化水平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教育水平却长期是一块短板(表5、表6)。2000年,全国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文盲占 8%,小学和初中分别占 32.22%、48.07%,高中以上占 10%出头,大专以上学历仅4.8%。同期的广东农村明显高于全国标准,甚至高于山东和浙江这两个东部省份。但即便如此,广东农村平均受教育水平,其小学、初中的比例总和达 82.4%,到 2010年仍然占75.2%。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中农民再教育的比例偏低,农民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表4 2012年新疆农业技术人员编制职称和学历情况[5]Table 4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title level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ians in Xinjiang in 2012人

表5 2000年新疆与东部部分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levels of rural labor forces between Xinjiang and some eastern provinces in 2000 %

表6 2000—2010年广东省农村文化程度人口比率Table 6 Population ratio of rural educational lev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10 %

2.4科技成果推广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首先,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项目与实际脱节。以 2006—2009年的中华神农农业科技奖种植业奖项为例,超过一半集中在粮棉油品种上,日益受国家和市场重视的资源环境和植物保护各只有13项,高新技术应用仅10项,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不成正比。其次,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庞大,但真正被转化的却是少数(见表7)。综合来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30%~50%,远不如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造成这种现象,一是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二是对新兴的网络媒体重视不足,导致成果难以得到更快传播;三是涉农科研单位,尤其是农业院校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和中试线,造成科研成果难以进行后续的实用化开发和产量化实验。

表7 “十一五”期间涉农科研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10]Table 7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al institutes during the 11th Five-Year Plan  %

3 对策与建议

3.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一是减少来自行政对工作的干预。由上级农技推广部门参与管理下级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使各级农业推广机构在管理上连成一线,同时对农技推广人员考评和晋升提出意见。政府行政部门则负责业务经费和人员统一调配。二是完善基层管理体系。一方面将适宜乡镇管理的部分推广站归还乡镇,另一方面则把相近行业的农技推广机构按地区适当合并成农业技术区域站,由农业技术区域站对该地区县级主管的基层农业推广站进行直接管理。三是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如信访办公室、电话热线以及网站平台等,主动了解农民的需求,了解市场信息。

3.2建立多样化的经费投入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由于政府的农技推广站具有公益性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有赖于国家的经费投入,有必要通过立法来保证政府财政支出中每年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提高[10]。同时在制定政府对农业推广投资计划时,应当依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财政农业支出总量、农业总产值、农业与农村人口、耕地等几个主要指标的具体水平,来决定投资比例。在欠发达地区,要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而在经济发达地区,则地区的财政农业推广支出要与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成比例的增加。二是形成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制。在国家经费投入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合作机制,拓展投资渠道。政府在制定项目合作推广计划时,要以市场竞争潜力比较大、有效价值高的项目来吸引企业和私人的投资。三是鼓励农技推广机构创办实体经济,增加创收。农技推广部门有着人员和渠道的优势,创办实体经济不仅有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且可以增加农技推广部门经费,促进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

3.3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人员素质

一是加强农技推广工作队伍建设。(1)剥离农技推广队伍中的非技术人员和低学历人员,以 “专业”“年龄”“工作能力”为标准,合理配置人员岗位。(2)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纳入企事业单位编制内,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能够与地区同级单位持平。实施人员聘用管理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优先聘用学历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3)针对学历低、人员老龄化等问题,政府应开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4)制定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建设以创新能力、科研质量和成果应用为标准的评估体系,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开发引进等方式,向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

二是提高农民素质。(1)政府应当加大管理措施,完善农村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保证农村孩子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2)建立农村人才培训体系。按照农民生产的实际需求和根据培训对象的素质水平,政府建立分类培训的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农村或者农协会与学校、企业开展合作,建立长期有效并且共赢的教育培训体系。

3.4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市场的强大需求,将产业链与技术链连接,使农业科技成果通过更多渠道转化为实际产品。二是建立有效的推广宣传机制。积极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宣传,完善电子信息平台的农业科研信息咨询。三是完善农业科研项目的管理和引导机制。以注重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与推广价值为项目申报时的审核标准,在项目立项时做到专家严格论证,项目过程严格管理,项目评收时严格评估,挖掘具有应用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使成果能够实验室中走出来,真正面向农业实际需要。

[1]HOU Z T,TONG J Y,SHI D H.Markov Chain-Base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Distribution For A Growing Network[J].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2011,31B(1):221-228.

[2]程毛林.逻辑斯蒂曲线的几个推广模型与应用[J] .运筹与管理,2003,(3):85-88.

[3]孙美美,陈永富.浙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现状及创新模式选择[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3):322-323.

[4]孙雄松,戴育滨,吕建秋,等.广东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其模式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176-180.

[5]闫艳燕,余国新,杨爽,等.新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2):186-192

[6]谭华,王开义,刘忠强,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36-141.

[7]王雅鹏.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与加速转化的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5):136-139.

[8]朱芙蓉.“网破、线断、人散”的顽疾并未根治[EB/OL] [2016-09-29].http://css.stdaily.com/special/content/2010-03/13/content_164318.htm,2010,03,13/2016,06,01.

[9]旷宗仁,高晓魏,胥译心,等.中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力资源情况分析[J].东南学术,2011(3):24-36.

[10]毛学峰,孔详智,辛翔飞,等.我国“十一五”时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2(6):126-132.

[11]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27-33.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Promotion Systems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 Pu,JU Zhan-jie
(College of Economics,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524088,China)

Promo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been great developed through long-term construction, which has made active contribution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But many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in the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for example,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seperate from the actual demands;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promotion sponsored by government does not meet the market’s demand; there is unreasonabl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for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promotion; people for fundamental promo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has a low cultural level; and the government has not enough funds for the technique promotion,etc.Based on the objective demand for the promo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or ameliora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motion system in China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appearing in the promotion system:To set up a sound promo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To establish a diverse system of fund input;To improve a cultural level of people who work for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To promote a commercia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achievement in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promotion system;countermeasure

F30

A

1673-9159(2016)05-0066-05

10.3969/j.issn.1673-9159.2016.05.010

2016-06-16

简朴,男,1989年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居占杰,男,1962年生,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经济。

猜你喜欢

科技推广农技科技成果
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项目“龙杞3号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推广与示范”建设示范效果显著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乡村e站助力科技推广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广成效与经验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