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人秀节目特效字幕意义探析——社会符号学视角

2016-12-10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符号学真人秀参与者

张 茜

(聊城大学大学 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真人秀节目特效字幕意义探析——社会符号学视角

张 茜

(聊城大学大学 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 252000)

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复杂的多模态话语,是融合了音效、对白、字幕、参与者形象、服装、表情、动作等多种符号的符号系统。特效字幕符号是节目编辑人员对真人秀节目进行意义编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特效字幕符号的灵活应用实现了真人秀节目真与秀的完美结合,以看似真实的形式无形地传递了节目组的宗旨,引发了观众的共鸣,给真人秀节目带来了独特的魅力。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对真人秀节目特效字幕的功能、符际关系和社会符号学意义进行了解读,诠释了特效字幕在真人秀节目意义编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希望能对电视媒体人今后的多模态话语设计实践活动有所启示。

真人秀节目;特效字幕符号;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设计

一、引言

目前国内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如亲子类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美食类的《十二道峰味》、《星厨驾到》,旅游类的《花儿与少年》、《两天一夜》,竞技挑战类的《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共同点在于均以实情拍摄的方式进行全程录播,加以编辑后向观众播放,有着纪实性、冲突性、游戏性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真人秀强调纪实手法,表现的是参与者参加节目时真实的应急反应,迎合了观众求知欲、猎奇心、八卦甚至偷窥他人隐私的心理。但它又不同于纪录片,毕竟是一场秀(show),这就意味着所有的真实需要通过虚拟的手法来完成,提前设定好游戏规则、节目悬念,后期进行剪辑、编排,进而向观众传递一定的社会意义或价值观。离开了后期编排,真人秀将失去秀的魅力,成为平淡无味的流水账,无法实现节目预期的意义编码和传递。

二、文献综述

国内真人秀节目热播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这一类节目的热议和探讨,关于真人秀的研究近年来呈迅速升温之势。通过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查询,2001-2010年十年间以真人秀为主题的论文共计614篇,2011-2014年共计1 709篇,2015-2016年9月不足两年的时间内相关论文就已达1 900篇。就研究内容而言,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基于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大部分研究成果都集中于这一类,主要是对真人秀节目的文化价值观建构、电视媒介艺术的话语呈现、受众范式、主持人角色功能转变等进行分析解读(李世伟,2016;张玲玲、易领高,2016;房宁,2014);二是基于经济学和营销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真人秀节目的营销策略、产业链、价值链等维度(李冬梅,2010;文嫮、韩笑,2012);三是基于语言学和符号学的研究,如唐毅(2015)运用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在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真人秀节目的话语再现与重塑(武建国、陈聪颖,2016);杨眉(2015)从符号学角度以《咱们穿越吧》为例,对其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进行分析解读,并指出该节目的创新与不足,进而归纳出真人秀节目实现本土化创新的三点启示。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真人秀节目的相关研究发现,语言学、符号学视角的研究为数不多,字幕研究大多是从新闻学的角度对设计、制作进行探讨(郭丽,2015),且主要聚焦于技术层面,目前尚无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对真人秀特效字幕符号的专门研究。笔者认为,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复杂的多模态话语是融合了音效、对白、字幕、参与者形象、服装、表情、动作等多种符号的符号系统。后期编排实际上是对全程录播的影音资料进行二次编码(多模态话语设计),展现节目参与者竞技等实践活动的同时融入了节目组的声音。如果说节目参与者的相互交流是显性互动,节目组和节目观看者的交流就可称作隐性互动,这一互动主要是通过后期编排实现的,其中特效字幕的作用不容小觑。本文试图从特效字幕符号的表现方式、与同步呈现的其他符号的符际关系、对增强互动意义的贡献等角度探讨其社会符号学意义。

三、理论依据

真人秀节目是一种复杂的多模态话语,由多种符号系统的符号体现,承载媒体为电视、电脑等能够播放影像、声音的硬件设施,主要借助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完成符号意义的传递。胡壮麟(2007)指出:“当今占统治地位的媒体是屏幕”,文字写作从属于图像的逻辑。本文将参考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相关研究及多模态话语设计理念对真人秀节目中的特效字幕符号从社会符号学视角进行解读。

社会符号学是符号学的分支之一,是受Voloshinov(1973)和Bakhtin(1968)等理论的影响,由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Halliday(1978)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关注人们运用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方式,并结合具体的社会情景和实践对其进行解读,通过比较、对比的方式探讨各符号模态异同,研究各模态是如何在多模态事件中融为一体的(van Leeuwen,2005)。Saussure对于符号学的主要贡献是对语言符号的研究,认为符号本身有双重形式,包括能指(意义的载体)和所指(概念或意义),“能指也具备双重形式,由物质实体(如笔画、语音)和实体形象(心理上的)组成”(Hodge & Kress,1988)。Pierce对符号的研究超越了语言符号,将所有可能的符号都考虑在内,区分了三种符号:图像符号(icon)、索引符号(index)和象征符号(symbol)(张德禄,2015)。Halliday (1985)的功能主义思想对社会符号学影响深远,关注语言作为整体是如何满足个体基本需求的(van Leeuwen,2005),并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反映主客观世界过程和事物的概念功能,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关系的人际功能及将语言成分组织为语篇的语篇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1996)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分析框架,认为三大元功能并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同样适用于其他符号系统,将三大元功能应用于图像分析中,相应地提出了包括再现(representational)意义、互动(interactional)意义和构图(compositional)意义的视觉图像语法。再现意义分为叙事(narrative)再现和概念(conceptual)再现两大类。互动意义主要通过距离(distance)、接触(contact)和视点(perspective)三个要素实现。构图意义包括三种资源: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取景(framing)和显著性(salience)。

正如房屋建筑需要设计蓝图,服装制作需要设计图纸,在多模态交际已成为常态的今天,话语同样需要设计。多模态话语的设计是一个综合利用交际模态进行有效交际的概念,是对所有符号资源的综合运用,处于意义和模态选择之间(张德禄,2015)。Kress和van Leeuwen(2001)指出,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有四个层面的操作过程,分别是话语、设计、生产和分布。Kress(2003)在谈及作者作用时曾说“在新的交际媒体中,作者可能只是材料供应者,设计者和图像的模式占统治地位。”具体到真人秀节目中,节目参与者根据所处的具体社会语境(包括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生成话语,节目编辑人员则充当了多模态话语的设计者,根据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模态体现话语意义,同时也增加新的意义,进而运用技能、技术把符号事件表现出来(生产),最后把节目录制存盘(分布)以待播放。

四、特效字幕功能及符际关系

笔者采用个案分析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选取《奔跑吧兄弟》第四季第一期进行个案分析,记录、分析该影音资料中出现的特效字幕符号,并进行归类整理,再从《24小时》第一季、《旋风孝子》第一季、《极限挑战》第二季、《奔跑吧兄弟》第四季中各随机抽取四期时长各为一小时左右的影音资料为语料来源,对前期个案研究总结的功能分类加以检验与修正。统计结果表明,尽管不同真人秀节目在运用特效字幕符号时存在个性化差异,如有的节目擅用图片类字幕符号凸显意义,有的节目多用特效字幕来补充背景信息,但真人秀节目特效字幕符号仍存在着若干共性特征,与同步呈现的动作、表情、语音等符号存在着对应、引申、互补、对立等多种关系,且在不同语境下有着前景化、解读、悬念设置、补充说明、塑造形象等多种功能。

特效字幕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参与者动作、表情或语音符号呈现相互对应关系,通过文字甚至图像的形式或重复或概述对应的语音符号,或凸显共时出现的动作、表情信息,将需要前景化的信息以特效字幕的方式呈现,使得相应的语音符号或动作、表情符号等喜剧效果得以放大。例如,黄磊为短时间内找到其他几位嘉宾,想用大屏幕发布寻人信息,极力说服对方提供帮助,节目编辑人员后期制作时对语音符号进行概述、提炼,以文字加图形的方式实现前景化,并与多年前赵本山小品中的“要啥自行车”产生互文效应,引发笑点。

电视画面有节目参与者的动作、表情符号,但语音符号缺乏时,就需要解读参与者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例如,参与者按照节目组要求在未知箱内物体的情况下接受摸箱挑战,因为受紧张氛围的影响语言交流较少,特效字幕“有这么可怕吗”的出现一方面从参与者视角表达了参与者的心声,同时又用红色的较大字号凸显了“可怕”二字,进一步渲染紧张氛围。特效字幕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参与者动作、表情或语音符号呈引申关系,旨在传递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极限挑战》对参与者竭尽全力完成任务这一动作符号进一步阐释为再困难的事,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成功,彰显了积极向上的节目宗旨。

以旁观者的立场对参与者的身份、举动、剧情的发展加以推测。节目编辑人员运用特效字幕旨在从观众视角对剧情发出疑问,引起观看者的好奇心,代替观众发声,增强观看者的认同感和代入感。节目运用特效字幕设置悬念,将故事情节步步推进,吸引观众继续收看以解答疑惑。

如果电视画面以场景为主,几乎无参与者的动作、表情、语音符号,特效字幕主要用于解释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次等,特效字幕符号与画面呈互补关系。如果电视画面有参与者的动作、表情、语音符号,特效字幕符号与上述符号就呈相反关系。作为公众媒体,电视台在追求真人秀节目搞笑效果的同时,还要有传递正能量的职责。例如,虽然黄磊以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对方免费发布寻人广告,但有徇私之嫌,特效字幕在此处注明“事实:大屏每日都会发布公益内容”、“利用公益内容时间发布”,既澄清了事实又传递了正能量。

特效字幕通过凸显同步画面中的个别动作、表情或语音符号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这一功能更加印证了真人秀节目秀的本质。例如,《极限挑战》对六个参与者有着非常明确的角色定位,根据参与者的脾气性格和行为模式树立了六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如黄磊是睿智的神算子,孙红雷是霸气的颜王,王迅是抠门的松鼠等。节目组要求参与者用牙叼出活海鲜以获取午餐,参与者纷纷表示难以完成,伴随着参与者的语音、动作及表情符号,节目编辑人员抓住了王迅在导演提到“要拿就拿贵的”后心理的转变,并以特效字幕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塑造了其抠门的形象。还通过特效字幕以发布友情提示的形式塑造了广告赞助商热心、贴心、服务他人的形象,旨在赢得观众好感。

五、特效字幕的社会符号学意义

虽然特效字幕主要以文字的形式呈现,但因其以不同字体、颜色、位置呈现于屏幕之上,兼具图像的特征,笔者借用Kress和van Leeuwen(1996)的图像语法术语,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维度描述其社会符号学意义。

Kress和van Leeuwen(1996)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其中叙事再现包括了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再现则对应功能语法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李战子,2003)。就上文所述特效字幕的五大功能而言,特效字幕以叙事再现为主,概念再现为辅。特效字幕的前景化功能、解读功能、悬念设置功能以及形象塑造功能都是对节目参与者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各种经历的表达,主要表现为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而补充说明功能则主要发挥概念再现的作用,为同步呈现的电视画面符号补充时间、地点、背景等信息。

特效字幕符号主要是根据互动的三类参与者选择的:一是节目参与者,二是节目观看者,三是节目组。三个视角的交替出现丰富了真人秀的剧情,增强了观众和节目编辑人员的参与感和存在感,使得真人秀节目不再是明星的独角戏,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节目组也不再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屏幕上的多视角特效字幕营造了真实的临场感,使得观众感觉自己似乎能够参与其中,或对情节发展发出疑问,或与节目编辑人员的机智点评产生共鸣,或通过特效字幕解答心中的疑惑,极大地拉近了节目受众与真人秀节目的心理距离。同时节目组也得以发声,将其希望前景化的社会价值、节目宗旨、赞助商产品宣传等信息以特效字幕的方式向节目观看者推送。

情态也是互动意义的重要部分。在图像语法中,情态以感官的编码倾向为出发点,基于色彩的饱和程度,可分为高、中、低三类(同上)。在情态方面,特效字幕擅用不同字体、字形、色彩来凸显互动意义。例如,《旋风孝子》第六期中黄晓明和母亲挤公交去探望姥姥,在姥姥开门的一刹那,伴随着双方热切问候的语音符号和愉悦的表情符号,特效字幕运用多彩波动的字体和图像等手段进一步凸显了双方喜悦的心情,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观众的心情似乎也变成了彩色的。Kress和van Leeuwen(2001)将自然主义的情态刻度表示如下。

黑与白 色彩最大饱和度0——·——0最低情态 最高情态 较低情态情态饱和度

构图功能将再现及互动功能结合起来,使图片形成一个意义表达整体(Kress & van Leeuwen,1996)。构图意义通过信息值、显著性及取景来实现。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体现的,如上方是理想的,下方是真实的,显著性指的是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取景是指是否有分割线等取景手段的存在。在分析构图意义时,图片和文字应作为整体来看待(李战子,2003)。特效字幕符号通常位于画面整体的中下方、常规字幕的上方,整体而言是真实的,但相较于全程转录语音信息的常规字幕又是理想的、概述的。这一特征刚好吻合了真人秀节目真和秀的融合,一方面展示了节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秀出了节目的宗旨、笑点等节目组的意图。特效字幕符号字形较大,颜色突出,相较于同步呈现的其他符号有着毋庸置疑的显著性。特效字幕出现时通常没有分割线,文字与电视画面融为一体,说明特效字幕符号与真人秀节目整体意义编码密不可分。从组织语篇的角度来看,特效字幕符号还起到了承上启下、前后衔接的作用,将节目情节环环紧扣,增强了情节的紧凑感、节奏感和整体感。

六、结语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电视节目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新的节目形式又催生了新的符号资源。作为语料来源的几档真人秀节目收视率颇高,对特效字幕这一符号资源恰如其分的运用确实为节目效果增色不少。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效字幕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纵观国内林林总总的真人秀节目,其中也不乏运用特效字幕过于频繁,以致有捏造笑点、植入广告之嫌,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张德禄(2015)认为:“设计要有一定的目标,如果说设计的基本目的是要取得最佳效果,那么什么是最佳呢?有什么标准呢?其实,这些标准是由交际的目标所决定的。”笔者认为,作为节目组与节目观看者之间隐性互动的纽带,特效字幕符号主要有两大交际目标:一是要增强娱乐性,引发观众共鸣,前景化功能和悬念设置功能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一交际目标的驱动;二是要向想象中的观众传递正能量,彰显节目特色,如团结、挑战、亲情、孝道等,特效字幕的解读功能、补充说明功能、形象塑造功能均有助于这一交际目标的实现。对于电视媒体人来说,在今后的多模态话语设计实践中,若在追求商业化的同时能够以上述交际目标为导向,以引发观众共鸣,传递正能量为宗旨,有意识地运用特效字幕符号,“润物细无声”地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节目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其观众认可度定将更上一个台阶。

[1] Bakhtin, M. 1968. Rabelais and his World[M]. Cambridge: The M IT Press.

[2] Halliday, M. A. K.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3] Halliday, M. A. K. 1985.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4] Hodge, R. & G. Kress. 1988. Social Semiotics[M].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5] Kress, G. & T. van Leeuwen. 1996.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Burwood: Brown Prior Anderson.

[6] Kress, G. & T. van Leeuwen.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7] Kress, G. 2003. 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 London: Routledge.

[8] van Leeuwen, T. 1999. Speech, Music, Sound[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9] van Leeuwen, T. 2005. Introducing Social Semiotics[M]. London: Routledge.

[10] Voloshinov, V. 1973.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New York: Seminar Press.

[11] 房宁. 2014. 试析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角色和功能的转变[J].电影评介, (21): 86-87.

[12] 郭丽. 2015. 论综艺节目的特效字幕视觉效果提升[J].科技展望, (26): 155.

[13] 胡壮麟. 2007.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 1-10.

[14] 李冬梅. 2010. 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博客营销策略分析[J].东南传播, (1): 59-61.

[15] 李世伟. 2016. 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新起点[J].传媒, (2): 41-42.

[16] 李战子. 2003. 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5): 1-8.

[17] 唐毅. 2015.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媒体话语权建构——基于批判话语分析的方法[J].新闻界, (18): 51-55.

[18] 文嫮, 韩笑. 2012. 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价值链的演变研究[J].经济经纬, (6): 72-74.

[19] 武建国, 陈聪颖. 2016. 2015年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综述[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3): 66-73.

[20] 杨眉. 2015. 符号学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创新——以《咱们穿越吧》为例[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6): 20-25.

[21] 张德禄. 2015.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2] 张玲玲, 易领高. 真人秀节目“批判性观看”研究[J].当代传播, (3): 37-39, 55.

H030

A

1008-665X(2016)6-0020-04

2016-08-01;

2016-10-09

张茜,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符号学

猜你喜欢

符号学真人秀参与者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休闲跑步参与者心理和行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浅析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参与者的影响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海外侨领愿做“金丝带”“参与者”和“连心桥”
符号学理论初探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常数轮理性秘密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