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市城市发展源流探究——谨以此文纪念地级宿迁市设立20周年暨“宋人迁宿”2700周年

2016-12-10杨学军

江苏地方志 2016年5期
关键词:宿州宿迁市宿迁

◎ 杨学军 洪 声

宿迁市城市发展源流探究——谨以此文纪念地级宿迁市设立20周年暨“宋人迁宿”2700周年

◎ 杨学军 洪 声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样的发问对于一个人群十分重要,对于一座城市更为重要。在地级宿迁市成立20周年庆到来的之时,这样的发问尤为重要。为探寻历史真相,我们查阅了历史文献资料,重走宿国(山东东平)、埇桥(安徽宿州)、宿预(洋河郑楼)等古城遗址,请教了诸多文史专家,厘清宿迁城市发生发展、变化变迁的基本脉络,唤醒对宿迁前世今生的追忆与记挂,增强为城市续写美好未来新华章的信念与动力。

“宿”从何来

一个人要有名有姓,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有名却并不一定有姓。比如“北京”,不能说它姓“北”,“南京”,也不能说它姓“南”,因为“北”“南”只代表它们城市的方位;再比如“淮安”,不能说它姓“淮”,“沭阳”也不能说它姓“沭”,因为“淮”、“沭”只代表它们城市的坐标。而宿迁不同,宿迁的“宿”本身就是远古国名国姓,普通的一个“宿”字,却折射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血脉——

我们华夏民族是炎黄子孙,炎黄又是谁的子孙呢?是伏羲子孙。伏羲乃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到了有史可考的春秋时期,伏羲的后裔繁衍下来四个分支,即《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所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因为伏羲“正姓氏”时,率先将自己定为“风”姓。而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到了公元前约11世纪,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之后,为了表示对前代圣君的景仰,将伏羲的这四支后裔分封于任、宿、须句、颛臾四国,使其成为周朝初期71国之一,其中宿国的封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现在这里还有一个宿城镇)。

由于宿国很弱小,又正巧夹在鲁和宋两个大诸侯国之间,只能沦为宋国的附属国,而同时与接壤的鲁国也须得小心翼翼搞好关系。公元前684年,为加强对宿国的控制,“迁其民而取其地”宋泯公决定将宿国从原地整体迁走!这么大的一件事,史籍当然不能不有所记载。《春秋》庄公十年“宋人迁宿”四个字赫然在目,但往哪迁、迁到哪,《春秋》没说,《左传》没注,同时期的史书《公羊》、《谷梁》也未言明。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宋迁宿于何地?”成为后代地理志书众说纷纭、竞相讨论,却争执不休、始终未有定论的千古之谜!

一为“迁往宿迁”说。撰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的《元和郡县图志》在“河南道五·泗州·宿迁县”条中载明:“宿迁县,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厹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接着,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的《太平寰宇记》在“河南道十六·泗州”条中载明:“泗州(时隶宿迁县),临淮郡……周十二州,又为徐州之境。春秋时宋地,故曰:‘宋人迁宿。’又在宿之封内也。”在“宿迁”条进而载明:“……亦宿国所迁之地也。南附于宋,东逼于鲁,遂内迁其人而更封其君也。宿预城……本宋迁宿处也。”撰于明末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志》云:春秋时,宋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以后问世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都持宿迁“以春秋时宿国人迁此故名”说法。民国二十年(1931年)所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1994年所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辞典》也都表明宿迁是“宋人迁宿之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于2009年出版的《辞源》“宿迁条”依然坚持旧说:“春秋时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

二为“迁往宿州”说。上述持“迁往宿迁”说的唐《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五·宿迁州”条中又称:“宿州,……又以蕲县北属徐州,疆界阔远,有诏割苻离、蕲县及泗州之虹县置宿州,取迸宿国为名也。”《太平寰宇记》亦在“宿州”条称:“立宿州取古宿国名”。依此,明代嘉靖《宿州志》称“庄公十年,宋人迁宿移于封内,以为附庸,始国于此”,清初《读史方舆纪要》亦称:宿州“徐州地。周为宿国地,春秋时属宋,后并于楚。”《辞海》(1989年版)“宿州”条写明:“春秋时为宿国地”,《宿州史志》(1991年版)则明确认定:“唐宪宗元和四年建置宿州……州依春秋时期宋泯公迁宿入境的史实而得名”

三为“迁往双宿”说。清代博学家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对上述“两说”加以调和,遂有“先迁宿迁、后迁宿州”的论断。就当代来看,针对南迁后宿国的落脚点有史以来无法平息的争议,鉴于宿迁和宿州地理位置邻近,两地一些本土学者都倾向于宿国当时或许迁到宿迁至宿州一带(即现在的苏皖交界地区)的推测。因为宿迁和宿州现在虽分属两省,但在古代却多次同属一郡,再早更是疆域模糊,分界不清,且又地缘相连,水脉相通,习俗相似,口音相同,宿国先民迁来后,先居一地、后移居一地,或同时分迁分居两地,都有可能,都无障碍,不存在非此即彼、就局限安顿在哪个点上的问题。也正因为两地史上都与古宿国有关,所以后来都先后用“宿”字来冠名(宿迁在先,宿州在后,一晋一唐,前后相差408年),这也未尝不可。

四为“另宿被迁”说。2012年7月《中国历史地理史丛》发表了《宿国地望及相关问题探析》一文。该文作者、理学博士朱继平结合晋侯苏编钟铭文所见新线索,指出周代曾存在南、北两宿并立的事实。

晋侯苏编钟出自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16枚编钟之上共刻铭文355字,年代为西周晚期,大致明确所载为周王率晋侯苏前往东国伐“夙夷”(即宿夷,是周人对东国境内以“宿”为名号的夷族之蔑称)、“淖列夷”等部族之事。其一铭文大意为:“周王向晋侯苏发布命令:率军队先从左翼倾覆获地,再向北倾覆某(字缺失)地,然后征伐宿夷。”其中的“获地”指获水流域。据《水经注》载:获水是古代一条自今商丘东北到徐州北(即先东南、后东北的流向)的河流,流经今宿迁泗洪境,在萧县南与睢水合流,后于彭城北汇入泗水,为宋人重要活动区域。照此“率军队自左翼北渡获水后伐宿夷”之令不难判断,宿夷当分布在获水之北,说明获水北岸(正是今宿迁至宿州一带)在两周时期曾有一个宿族活动的史实。这个被周人称为“宿夷”的获水流域之宿,相对于山东东平之宿,地望偏南,是谓“南宿”,而东平之宿可谓“北宿”。朱继平认为:所谓“迁宿”,是宋国将“南宿”另迁他地,意图在进一步掌控“南宿”的同时,更直接地控制向淮水下游的发展通道。

综上几说,结合考察论证,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几个基本史实:

一、“宿国”确曾存在。就所谓“北宿”来讲,笔者于2016年3月赴山东东平县考察,亲临宿国故城遗址,眼见城垣轮廓尚在,城墙遗迹明显高于周围田地。就所谓“南宿”来讲,出土的西周所铸晋侯苏编钟十分罕见的铭文,明白无误地记载了周王“伐宿夷”的命令,对认定西周时获水流域即今苏皖一带曾有宿族存在,有无可辩驳的重要价值。两宿并存,但同根同源,无论北宿、南宿,都是伏羲嫡系子孙后代。只是由于周人东扩,北宿较早采取了与周人合作的臣服态度,故得以继续在族地生存。而南宿既被周人划归东方叛夷之列,或是在对周立场上,早先宿族内部曾发生过一次严重分裂,一支誓与周人敌对的宿族最后选择远离族地,投奔周人势力覆盖不到、且也与周人分庭抗礼的淮夷地区另行建国,南北两宿由此沿着不同的轨迹各自发展。

二、“迁国”确实可行。春秋前后,我国境内有大大小小国家成百上千,数不胜数,大国迁小国之事也屡见不鲜,时有发生。另从可行性来看,不论是北宿南迁,还是南宿北迁,因其活动范围均在今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交汇地带,当时这一带城郭密集,人口众多,经贸发达,且有山川河流相连,而无险山恶水阻隔,便于大规模人群沿山之走向、水之流向迁徙。而且,据“宿氏正宗”后裔(即宿国宿氏)、对《宿氏族谱》颇有研究的宿春荣老先生向笔者介绍,祖辈流传的说法是:宿氏一族后来在北魏时期又陆续从苏皖一带迁往山西、江西、湖南、四川甚至云南一带,到明代才有一些宿氏望族,寻根问祖,回到山东定居,比如现在山东莱州就有一个宿家村,全村200多户,仅一户外姓,其余全部姓宿。这也是宿迁、宿州两地宿姓并不多见,而西南地区却反而较多的根由。如四川夹江一带多有宿姓,我国足球名将宿茂臻的祖籍就在那里。

三、“城姓”确有渊源。翻开《辞海》或各种字典,你会发现一个“宿”字竟有sù、xú、xū、xiǔ、xiù五种读音,且释义也大相径庭。从甲骨文“宿”的象形看:一间房屋里,一个人站在一张竹席旁。这个情景告诉我们,人天晚回到家里,来到竹席旁,准备休息,不再走了,进而表示止于屋下,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过夜、夜晚睡觉,也就是住宿、宿舍、宿营的“宿”。由这个本义,然后延伸为停留、安守、隔夜、隔年,以至于旧的、老的等等意思,比如宿仇、宿命论;再延伸为量词,用于计算夜,但不读sù了,而读xiǔ,一夜为一宿,比如两人谈话谈了大半宿;继续延伸,还和夜有关系,指夜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读xiù,如天上有28星宿。而“宿迁”的“宿”和以上意思都搭配不起来,毕竟我们常说的“一宿(sù)而迁”、“过一宿(xiǔ)就升迁”只是作为笑谈,而非学术语言,不足为考。能搭配起来的只有宿(原音“xū”)的另外一层意思:古姓,古宿国名。而且,古人起地名也讲究个吉祥如意,攀龙附凤:宿迁地处河湖密布地带,为什么不像周边地方那样以三点水旁的字冠名?而偏偏特立独行,用这个“四下不靠”、颇为扎眼的“宿”字?因为既然这里曾是人们广为认知的古宿国所在地,宿族又来自风姓,乃华夏先祖圣王伏羲之后,为人崇仰,那为什么我还要舍贵求贱、舍雅求俗,屈身以所依山、所傍水为姓呢?!

寻根溯源,从姓开始;认清自己,从姓解读——

我是宿迁!我自豪!我的“宿”源自古代华夏族首领暨炎黄二帝的共同祖先伏羲后代之姓,我的骨子里至今流淌着中华民族亘古未变的高贵血统!

“迁”往何去

如果说宿迁姓“宿”,那名自然为“迁”,而且这个“迁”字起得是那么名副其实、恰如其分、生动传神——

“沧海桑田几变迁,深深海底好扬鞭”。城市是一个不断变迁中的历史空间。宿迁城数度建造,数度毁灭,数度迁徙,数度更名,最后干脆用“迁”字冠名自己并沿用千年,一个“迁”字出神入化地析中了宿迁这座城市延绵不绝、浴火重生的文化肌理。

史前年代,沂蒙山余脉在这里缓缓消失,滔滔不绝的黄河经由这里入海。此时的宿迁,东临海洋,北依丘陵,林木茂盛,河湖密布,且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宜渔猎,宜耕牧,是远古先民繁衍生息的一片福地。除去离宿迁市区相去不远的顺山集文化遗址(距今8000多年)不讲,仅宿迁城区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距今10000至4000年)就有15处,如关庙镇的黄泥滩遗址、保安乡的凤凰墩遗址、新庄镇的陈墩遗址等,是典型是青莲岗文化遗存;来龙镇路墩遗址、王墩遗址、保安乡吴庄遗址等,是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遗存;井儿头遗址、来龙镇黄营遗址等,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存。以这些遗址为代表的古代聚落为宿迁城市的产生提供了孕育土壤和物质精神平台,它们是宿迁市城市发展起源的基础。

夏、商、周三代,宿迁是淮夷和徐戎活动的势力范围。春秋时期,宿迁地区产生了最早见于文献的钟吾和厹犹二国。钟吾在西北,都城位于今宿迁城北30公里的新沂市马陵山乡司吾村;厹犹在东南,都城位于今宿迁城南50公里的洋河新区郑楼镇古城村。而后到战国,这里的属地不断变更,先后属过鲁、宋、楚等国。公元前514年,钟吾国被吴国兴兵消灭。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国,因此地与其国都(今浙江绍兴)相距太远,未能统辖淮北,楚国乘机侵占,今宿迁境遂成楚国的附属地。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地方行政区划推行郡县两级制,在淮北地区的相水注入泗水地带(今宿城区古黄河西侧古城居委会)设置下相县,隶属于泗水郡。秦亡汉兴之间,乡人项羽雄霸天下,支配当时政局,此地自然属西楚版图。刘邦建汉后立楚国,封韩信为楚王,下相县留置,属楚国东海郡;同时于原厹犹国所在地增置厹犹县。高祖十二年(前195),以下相为侯国,封楚丞相泠耳为下相侯,40年后废国复县。元狩六年(前117)立临淮郡,下相县改属之。王莽篡汉后,曾改下相县为从德县,后复改原名。永平十五年(72),罢临淮郡,下相县改属下邳国,后下邳国除,属下邳郡。三国魏时,废除厹犹县,其地分别为下相县、凌县(位于今泗阳县史集乡凌城村)所辖。西晋太康元年,下相县属临淮郡,后属淮陵国。东晋义熙元年(405),在原厹犹县城址增置宿预县及宿预郡(后魏作“宿豫”,古时“预”与“豫”意思相通),隶徐州(后改隶北徐州),宿预郡的治所设于宿预县城。

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其间少数民族一度入主中原,大批汉人从今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南迁,有的流寓下相一带,设置侨郡、侨县,地不加广,而虚张郡县之数,致境内增置七郡若干县之多。后侨郡、侨县废除,南迁至此的多数人定居境内(这也是老宿迁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语系而区别于江淮方言的主要原因)。南宋时,废除下相县、司吾县、凌县,其地统归宿预县所辖。北魏时复置下相县,至北齐再废除,此后历代均未复置,沿用近800年的“下相”地名从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取而代之的“宿豫”,其城址自东晋建置并作为宿豫郡的治所之后,相继作为北魏的南徐州、梁的东徐州、东魏的东楚州、陈的安州、北周的泗州等治所,一直延续下来。即使到了隋朝,废除泗州,改置下邳郡,也仍以宿豫县城为其治所。

唐武德四年(621),改隋下邳郡为泗州,宿豫城为泗州治所。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宿豫县属河南道。开元二十三年(735),宿豫县城被黄河泛滥冲毁,驻城的泗州治所南迁临淮县城(其址在今盱眙县淮河乡),宿豫县城的治所则向西北迁至原下相城址(其时下相城虽自南北朝废除失去县治地位已有185年,但作为古城仍有商贾和民居)。城迁名随,仍称宿豫县(属泗州)。27年后,即唐宝应元年(762),唐代宗李豫即位,为避其名讳,县名遂由“宿豫”改为“宿迁”。

北宋初(982),置淮阳军(军是与府、州同级的行政区域),辖宿迁县、下邳县。至此,宿迁县的境域包括今宿城区和宿豫区(含市经开区、湖滨新区、洋河新区等),新沂大部及山东省郯城县红花埠以南地区,沭阳县、泗阳县西部地区,泗洪县东部和北部地区,睢宁县东南部地区,淮安市淮阴区渔沟镇以北地区,其境域为有史以来最大。南宋时金兵南侵,1223年废宿迁县,并入邳州。1262年,宋军收复邳州,复立宿迁县。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蒙古人又入侵进来,再废宿迁县,其地再次并入邳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政局开始稳定,原宿迁县逃亡的百姓多数返回故乡,重建家园。元至元十二年(1275),复置宿迁县,隶属归德府邳州。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宿迁县改属淮安府邳州。明万历《宿迁县志》称:时宿迁“北瞰泰岱,南控江淮,西襟大河,东连渤海,盖两京之咽喉,全齐之门户”。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清朝建立后,宿迁县属江南省淮安府邳州,直隶江宁布政司。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宿迁县隶属于江苏省淮安府邳州。清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直隶徐州升为府,降直隶邳州属之,宿迁县遂改属徐州府邳州。清同治《宿迁县志》称:宿迁自古以来就是“山川带砺,控据大邦”之地。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宿迁县境包括今新沂市大部,北至红花埠与山东郯城县接壤,南至洋河镇、归仁集,宿迁县城称“城厢市”,1929年改为“第一区”至日伪统治时期。1949年5月,中共领导的苏皖第六行政区奉命改为淮阴行政区,并重划淮阴行政区。同时决定:宿迁县之刘集区划归沭阳县。原江淮三分区之宿迁市及所辖之宿城、杨集、古城、苏圩等区镇划归淮阴行政区,并与宿迁县合并为宿迁县。原宿北县之占城区和运河区之一部,泗宿县之潘山、闸塘两区之一部,划归宿迁县。由宿迁县拆出的宿北县改名为新安县(后定名新沂)。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县进入改天换地的新纪元。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仍隶属于淮阴市,之前隶属于淮阴地区)。1996年7月,为推动苏北地区发展,培育新的中心城市,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县(2004年3月宿豫撤县设区)和宿城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宿迁城市发展史从此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就是宿迁最好的归宿和最大的变迁!

“城”筑何时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种产物和结晶的表征,就是城池。这样的城池,古代宿迁不仅有,而且曾有四座。

一是春秋时所筑厹犹城。古厹犹国及宿豫县治所,是宿迁城市史有明载的最古老地名,距今已有3000多年。此城址位于今洋河新区郑楼镇古城居委会,此处地势高亢,海拔高度为25米,有峰号古城山,且有古黄河穿境而过,形成天然屏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原始社会时,这里是涂山国女娲氏(或称女儿国)九夷部落。西汉时置厹犹县。晋永兴二年(305年),琅琊王司马睿(后为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曾置邸阁于此,以运军储。晋义熙元年置宿预郡、宿预县。南朝梁时,守将张惠绍又在原城基础上,增修城廊,并引水环护。隋末唐开国将军罗成于此经过,留宿古城山,传说其扣过战马之处,每年夏天连蚊子都没有,当地农民可在此安然纳凉休憩。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因黄泛城圯,治所北迁至西北约50公里的下相城址。据江苏省文物专家在建市之初探测,厹犹古城遗址的文化层暴露面积2000平方米,混合文化层海拔20米,局部文化层厚3米,下为灰黑土文化层。此城应视为宿迁城市的发源地,宿迁城根脉在此!

二是秦初所筑下相城。下相为秦推行郡县制时设立的县,城址位于今宿城区古黄河西侧古城村一带。《史记·项羽本纪》开篇第一句话:“项籍者,下相人也……”即为佐证,而更有力的佐证无疑来自2226年后的一次考古勘探——

2005年初,宿迁市政府规划建造宿迁义乌国际商贸城,建城的区域正是民间相传的下相古城遗址的位置。为此,市文物管理部门邀请南京博物院对该区域进行考古勘探,中国社科院邺城钻探队施工,普探面积50000平方米,密探面积3000平方米。勘探结果确定:在宿迁主城区西南部七米以下淤积层中,确实存在一个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的古代城址。尽管由于地下水位高等客观原因,当时没有条件对城内的建筑遗迹及城墙、城门等进行大面积大规模的发掘,但仅从文化层中出土的战国到汉代的陶片、青砖,及发现的城墙、城壕、角楼、灰坑、古井等残迹,完全可以推定这个古代城址即是文献中记载的秦汉时期的下相县治所所在。由此,两千多年前的下相城第一次揭开了的神秘面纱:城为土筑,城址为长方形,南北长约505米、东西宽约433米,墙高6至7米,宽10至12米。城墙筑有角楼,墙外20米处为壕沟。

这是迄今发现的宿迁中心城区范围内最早的城市雏形,应当算是宿迁市之滥觞,但鉴于下相县被废在先,长期作为宿豫县辖区内一个“社区”存在,后因宿豫城唐时“城为水漫”北徙至此,城池才得以重新作为县治治所利用,且在元时终弃,所以其历史文化传承价值,远低于源自厹犹国、文脉生生不息且至今未曾割断的宿豫古城。

三是元代所筑宿迁城。因原依附下相城扩建的宿迁城在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被蒙古族入侵者毁坏,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易城址于黄河东侧项羽故里附近,另建县城。至元朝末期,城墙及县衙又毁于兵灾。明正德元年(1506年)知县邓时中在元末毁坏的墙基上复筑土城,其范围南自新沟、北至马陵山麓。其门有四:南曰临淮,北曰通泰,东曰镇海,西曰会洛。由于此处地势低洼,常常受到黄河水患威胁。据旧县志载,嘉靖、隆庆年间,经常“民居半圮而入河”,连县衙的房舍也倒塌过半,且危及政事堂。虽每有迁城之议,然终因岁灾民困,财力不济而作罢。1577年夏季黄泛,该城终被湮没。

四是明代所筑宿迁城。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年),黄河决口,洪水再次侵淹宿迁城。时任知县喻文伟恳请上司发漕粟帑金,尽捐任内所蓄及淮安知府捐银等计5690两,北迁县治及学宫于马陵山麓(今市区金港花园一带)。据有关史料记载,起初新建的城墙以土筑而复以砖垒,城周约四里,呈椭圆形,墙高一丈五尺(约5米多),地阔三丈(约10米多)。顶铺砖,阔一丈(约3米多),堞砖砌,高三尺(约1米)。置有三个城门,南门曰望淮,东门曰迎熙,西门曰拱秀。或因风水忌讳等缘由未置北门,但在北城墙上筑一亭,名约览秀。同时因城区排水需要,又在城墙南部置东西水关门两个,城外还筑土堤护之。后经历代续修,至清末民初,宿迁城北至今宿城实验小学(马陵中学旧址),东至今幸福中路,南至今黄运路,西至今黄河路东约60米。时县城面积虽仅2平方公里,但不失为今日宿迁市中心城区发展壮大之根基。

新中国成立后,宿迁县政府于1952年对旧城进行改造,拆除城墙,削圩填沟,以东城墙根为基础,开辟了一条南北马路,即现在的幸福路,使商业中心逐渐由东大街转移过来。后以幸福路为中轴,开辟了与之相平行的运河路、黄河路,及与之相对应的东西走向的黄运路和八一路,形成南北两个十字路口,奠定了“中”字型的城区格局。地级宿迁市建立后,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围绕“大美壮强”新目标,中心城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宿迁城市化率达52.37%,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0万,老城区、市府新区、宿豫新区、宿城新区、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湖滨新区和洋河新区等七个片区呈现出组团式联动发展格局,“一主三副、三轴多点”城镇体系基本形成,一个生态特色湖滨城市、底蕴深厚文化城市、改革创新活力城市、人民满意宜居城市,正在宿迁这片古老而年轻的热土跃然升腾、傲然崛起。

宿迁城像一只浴火的凤凰,几度毁灭,涅槃重生,越发壮大,数千年文脉传承弥新、积淀深厚,宿迁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书写了城市发展史上壮丽的篇章。

宿迁真的是一座有根有魂的城市……

猜你喜欢

宿州宿迁市宿迁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迁市聚焦“四个全覆盖”织密燃气安全管理一张网
宿迁市打好防汛抗旱主动仗
我觉得我很勇敢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姑娘登上珠穆朗玛峰
宿州诗群小记
居· 文化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宿迁市农业发展需“三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