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数字地名文化
2016-12-10严金凤
◎严金凤
南通数字地名文化
◎严金凤
南通地名精辟有趣,文化底蕴丰厚,不少带有数字的地名,加上典故寓于其中,成为人们饭后茶余的闲聊话题。曾受《总而言之》的传播,孩子们学唱童谣时变成借助的母语,无愧上传下袭,能够延传至今。
一人巷 位于城西和平桥下的花圃旁,原在南通市人民广播电台大楼下的一条小巷,因巷子实在狭窄,大家趣称它为“一人巷”。相传从前有对乡下阔佬夫妇,千里迢迢搬到这条不知名的小巷居住。老夫妻间为了点鸡毛蒜皮小事,常常吵闹数日,泼妇骂街,指桑骂槐,周围邻居送她一个“闹嘶鬼”的外号,并相继巧砌院墙,弯弯曲曲,形同兔穴,以此堵隔。一日,为与周邻一尺纠纷,邻居无奈相让,方才化干戈为玉帛。但是不尽人意的,使原本不宽的巷子更显得狭窄拥挤,故被称为“一人巷”。
二沟头 位于小石桥朝南,龙王桥向西,那里原有两条俗称“沟”的小河流,在雨水水充沛时沟里水流盈满,两沟相通,数月无雨,沟底朝天而断流,两沟又相隔。在两条水沟交界的一块缓冲地段,集中居住了十几户人家,时今已被高楼大厦所覆盖。乾隆四十年(1775)有个进士出生的钱兆鹏就住在这里,居“万渌山庄”,砌有“望山楼”,藏书很多,园中栽植着罗浮蝶,花儿盛开时偶然飞出来“翅如东轮”,使人看了惊叹不已,钱兆鹏晚年自诩“双沟鱼叟”,双者,二也,二沟头又一注脚。嘉庆年间金榜著《海曲拾遗》,书中留有钱氏撰写的篆书序手迹。
三里墩 位于公交18路车终点站,为南通大学师院校区,古名三里墩,建国后一直是南通师资进修的地方,无论小学、中学教师进修学习,经常会说:“到三里墩”。
明代嘉靖年间,皇帝任命巡抚都御史李遂为抗倭统帅。李遂“博学多智、善于用兵”,为抗倭荡寇立下了汗马功劳。嘉靖皇帝颇为赞赏,以圣旨予以表彰,其平倭碑亭设在狼山幻公塔向上的小亭,古时叫少憩亭,碑高3米,宽1米,立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由马探花撰写,记录李遂平倭功绩。平倭碑历经岁月沧桑,不少烽火墩也已经先后泯殁,只有三里墩最负盛名而流传至今。南通情歌中唱到:“送郎送到三里墩,妹拿荷包来相赠;不求郎哥话多甜,只怕郎哥心不真。”为让三里墩在人们记忆中永不泯灭又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四海楼 清末状元张謇选中风景秀丽的濠河之滨,建造了一座专供收藏经史典籍的书楼,取名“崇海楼”。其意是“积书如崇山峻岭之多,汇诗如瀚海浩淼之广。”
张謇后来将此楼赠予书童季竹轩,季竹轩特将此楼重新粉刷修葺后,于楼上砌墙开设旅馆,曰崇海旅馆,楼下改做浴室,取名海潮浴室,张謇特地内室撰写了一副楹联:
后池春温入宜浴 华屋冬暖客更多
浴室门面撰写:海一滴水;潮天佛言。将海潮二字作为藏首联。
“崇海楼”后来改名为“四海楼”,表示洁水来自四海。在《豁拳谣》中这样唱的:吆三侯,两拳头,三条牛,四海楼,五经魁……一直在民间口头传诵着,“四海楼”仍然伫立在长桥畔的繁华地段。
五步井 位于城中的五步井,相传兄弟二人分家之后仍然合用一口井,本来一口井两家人用,并没有什么奇怪,偏偏妯娌们心眼浅,挑动起各自的丈夫为她俩撑腰,常常为汲水斗殴骂架,有时还大打出手,弄得双方不是伤筋断骨,便是头破血流,亲友长辈闻讯规劝亦无结果。
家庭不和,老父无奈,请来匠人在井栏上雕刻上曹植的《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滤豉以为计。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老父亲用该诗来告诫两个儿子。兄弟俩方才有所醒悟,慢慢地说服妻子,兄弟间不再发生干戈。因而有人叫“七步井”,毕竟井周围没有如此宽阔,还是叫成“五步井”。
陆洪闸 数字地名中唯陆洪闸是大写的陆字,追溯其源与一位姓陆名洪的英雄好汉有关。陆洪闸为南川河南畔的一座古老集镇。
小集镇起初并没有名字,因某年夏天,此地的南川河发生了水灾,洪水泛滥,水坝一筑,立马被水冲垮,四周村庄的房屋多数泡在水中,灾民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束手无策,这时正巧有个身材魁梧的壮汉陆洪经过,他刚从城里买回一口铁锅,顺便将锅当箬篷戴在头顶上,以避风遮雨。
陆洪经过灾民抗洪抢险的横坝地方,见灾民们啼哭悲哀,实在目不忍睹,再一询问,方知因坝筑不起来,挡不住洪水。陆洪素性耿直,又讲义气,猝然动了恻隐之心,毫不犹豫顶着铁锅跳进激流的漩涡之中,率领灾民并以身抢堵坝口。经过众志成城的抢险,缺口土坝终于筑牢成功,可不幸的是陆洪在抢险过程中因疲劳过度而殁于洪涛激浪之中。
为缅怀壮士而将土坝改称“陆洪坝”。辛亥革命之后,拆坝改造水闸而改名叫陆洪闸。陆洪闸旁形成的小集镇叫“陆洪闸镇”。
七佛殿 原在城北小轮船码头的仓库旁,曾有座小庙叫七佛殿,又名七佛庵,据考建于宋初。
按理讲,佛祖为释迦牟尼,而七佛殿所供的佛则是挺着大肚皮、满脸微笑的弥陀佛,这尊佛怎么落户通城,这里引有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有一个叫阿弥的人多次用自己的辛苦钱救助穷苦的人。花开花落,阿弥甘心助人为乐的佳话,连神仙也知道了。有个神仙在过河时故意装成跌跤,让阿弥驮着,眼睛一眨,就来到一座仙山,仙人笑着对阿弥说:“以乃仙境,你也苦了一生,我是特来度你成佛的。”阿弥举手摸摸后脑勺怔在那里:“我虽然成了佛,但我还有一班穷兄弟不是照样过苦日子吗?”神仙见他不愿成佛,叹了一口气,又将阿弥送回了家。穷兄弟们埋怨骂他是“寿头”。据说那个弥陀佛就是这个阿弥,你看他成天乐呵呵的,人们就把他供在七佛殿,另外的几尊佛,就是阿弥的佛兄弟。
建于宋初的七佛殿,在1951年建水陆码头时,该庙已无僧人管理,征得当时佛教界“抗美援朝工作委员会”的同意,七佛殿被拆除,神像移天宁寺火星殿。七佛殿虽被拆除了,但其名依然存在。
八里庙 秦灶境内的八里庙,其庙早就荡然无存,而其名依就,大名鼎鼎的八里庙村,路牌明摆竖着在金通公路旁的八里庙。
八里庙的来历相传有二。古时还曾叫八仙庙,一年三月初三,八仙来到此地,误以为是东海边的小瀛洲,他们载歌载舞、自娱自乐,何仙姑也耍出个绝招,将举于玉肩上花篮轻轻一摆,五彩缤纷的奇花异草顷刻间馨香四溢,连小河里的鱼虾,也醉得纷纷跃上水面。最爱与女眷斗技的吕洞宾,揭开宝葫芦,霎时雾霭缭绕,结成绚丽斑斓的彩云……正当八仙们轻歌曼舞之际,不料被一个叫花子撞见,叫花子获宝发了“横财”,就建了一座庙,塑上八仙雕像,谓之“八仙庙”。然而秦灶的老百姓未曾看见过像模像样的八仙庙,只见过一座小庙,供着一尊不知名的菩萨,与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为邻。后来人推测,这尊不知名的小神,大概就是秦灶开拓制盐事业的“灶主”。由于小庙来历不凡,无论是八仙也好,还是盐灶灶主也行,关键是小庙正好离通州城的州府约八里远,故叫“八里庙”。
九华山 古通州北乡的一个地方,即现今如皋市的九华乡,人们不叫九华乡,而称九华山。若要追溯其源,
据史记载:建于南宋隆兴年间,初名九华地藏寺。因地藏是地府中比较清正廉洁、体恤百姓的“好官”,他负责度化善良人们的灵魂早早升入天堂。据传如皋九华地藏寺,曾有个安徽九华山云游过来的老和尚当过主持僧。不过这里并无山石,而是习惯将庙门称山门,所以九华地藏寺而称为九华山。当地也因有此庙,地名也就跟着沿袭称为九华山,地方政府所在地叫九华乡。
十里坊 通扬运河两岸三牌楼至南憩亭中间的路旁的小集镇叫十里坊,古为通邮的驿站。
清末民初十里坊的手工业颇为繁荣,在运河两侧的染坊、磨坊、粉坊、油坊、碾坊、糟坊、书坊、豆腐坊、染纸坊、纸牌坊等等。正好众坊集群加工离城约十里,故名“十里坊”。
百岁坊 南通为有名的长寿之乡,百岁老人所占的比例在全国名列前茅。无怪乎古时出现过不少的百岁坊,据州志记载最有名的要数州东北鹰扬巷旁的百岁坊。相传,清嘉庆年间,有位非常善良又手脚勤快且寡居多年的老妪,靠一点点微薄积蓄来维持生计。闲暇时,就主动帮助左邻右舍料理家务,于是做父母的总是拉着孩子叫老人为“长寿奶奶”,有时小孩就索性叫她寿奶奶。老人更是笑靥满面,一脸春风。有时适逢老人生日,邻居们就拉着孩子为老人祝寿,固然不馈赠寿礼(因老人一直拒收)对着老人褒赞说:“来,伢儿(孩子),祝贺寿奶奶活上百岁!”老人随即,抚摸着孩子们的小脑袋而付之一笑。老人身子骨挺硬朗,不觉一直活到百岁。在左邻右舍正准备为她贺百岁面时,老人含笑九泉。老人无儿无女,一生行善,又助人为乐,人们为了缅怀她,特地刻了一块石碑,曰“百岁坊”,还登上了地方志。
千佛寺 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的千佛寺,位于市区东南濠河一侧,三元桥北,是被拆除南通晶体管厂原址,建立了新的楼亭馆舍的金鳌坊。千佛寺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唯寺废,名尚存。
千佛寺是南通最大的庙宇之一,庙内楼台亭阁,飞檐翘脊,青砖黛瓦的正殿厢房毗接衔连,共有七进佛堂,大雄宝殿巍峨高大,大殿正中塑有直立高大数丈的如来佛,后院是手持净瓶、面秀眉善、足蹬金鳌的南海观音。两旁五百尊金身罗汉,寺内供有各式佛像千余尊,所以叫做千佛寺。那些方丈、住持、僧侣、杂务僧众达数百人之多。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张謇受当时全国“寺产办学”风潮的影响,首倡废千佛寺兴办南通师范学堂(今南通市高等师范学校前身)。张謇也知道阻力很大,在州府衙门往千佛寺送去文书的同时,还亲临现场督办。那班不敢贸然触碰大佛的工匠,直到张謇和他们一齐动手,才将大佛拉倒。这样才使拆庙建校活动正常展开,于当年7月9日开始动工兴建师范学堂,为此流下一句歇后语叫做:“千佛寺改学堂——时不从古。”
万人墩(万猪场) 我们到狼山去的城山路上,有两处地方最出名,一处骑马扬刀、坐着抗倭英雄曹顶的曹公祠,一处就是叠石之下埋葬倭尸的倭子坟,不过老年群众习惯称叫“万人墩”,两处均与曹顶抗倭有关。
据《瞻云楼外史》载,曹顶抗倭奔驰沙场杀敌壮烈牺牲之后,“葬狼山东,建祠,墓侧旁有大土墩,为当时葬倭尸之处,曰:倭子坟。民间传说当年面店老板曹顶,不愿眼看通州百姓惨遭倭寇涂炭,骑着拉磨的毛驴,手执磨得雪亮锋利的钢刀,一股英雄气概,威风凛凛,杀得倭子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曹顶终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老百姓收拾倭寇尸体时,也无法数清,一并葬在曹公祠旁,号称一万人为万人墩,以儆示倭寇。
另有一处“万猪场”在今港闸经济开发区的龙潭村旁港闸河东边。曾于割“资本主义尾巴”时,遍地括起“共产风”时,将个体农民家所饲养生猪的猪舍,统统拆除,集中建成集体猪场,饲养生猪的声势浩大,向上级报告有万头生猪,故名“万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