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016-12-10文静梅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导语葫芦叶子

文静梅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133-01

目前,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探索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也是他们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程内容,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精设导语,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教师要在上课一开始就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这上好一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前引言若能根据课的内容,充分运用适合学生心理的语言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导语,就能激起学生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课文《詹天佑》是一篇比较久远的课文,学生往往对此不太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这课的兴趣,必须以导语作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我们知道现在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评选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在每一年评选的时候,我们都会被他们的精神感动。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感动我们、感动中国的人物。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到20世纪,一定会有更多感动中国的人和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詹天佑、认识詹天佑。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对人物的好奇心跟着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所以,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2.创设情境,激发乐于发现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去体验发现的乐趣,调动他们乐于发现的内驱力,这是营造阅读教学发现机制的重要手段。如《我要的是葫芦》这篇文章,先让学生用课文中"细长的葫芦藤"、"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词语连起来说一段话,并根据板书图示分别说说"根"、"藤"、"叶"和"葫芦"的关系:我们给葫芦施肥、浇水后,这些养料被吸收了,通过藤,送到葫芦的叶子上,叶子经过阳光照射后,把这些养料加工成葫芦生长需要的营养,使葫芦慢慢长大。这时,我修改部分图示:擦去"叶子"和"葫芦"之间的箭头,在"叶子"旁加上"蚜虫吃"字样,对学生说:"聪明的小朋友,学到这里你一定知道了为什么那么可爱的小葫芦还没长大就落了"。然后指导学生看修改后的图示,引导学生去发现。因此学生很有兴趣地自己获得了结论:"因为叶子上生了蚜虫,蚜虫吃掉了葫芦的叶子,叶子不能制造葫芦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小葫芦就'饿死了。"

3.质疑设难,激起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又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正可谓"疑是打开思维的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如果因循守旧,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上课,走"分析段落大意,抓取主要内容,寻找中心思想"老套子,那么就会打消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概括教学内容,拈精摘要,提纲挈领,在教学语文时设下重重悬念,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和冲突,便能激发起学生要求质疑疑解惑的强烈心理。例如,《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就给出三道题目让学生思考:(1)大自然真的有文字吗?(2)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样的?(3)在大自然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文字吗?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入,产生了许多困惑,这时便是最佳的教学时机,借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圆满有效的推进了本课的教学。

4.利用优美的语言使学生感受语文课程的魅力

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语言是其课堂的主要交流工具,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小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论,还应该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应该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促进学生的学习,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体会到学习的享受。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到知识的海洋,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教师应该对语文课本中的文字进行解释和分析,使学生能简单明了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语文教学语言,通过认真构思,使教学内容准确清晰,让学生能真正受到启发和感染。

猜你喜欢

导语葫芦叶子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导语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叶子
最后一片叶子(节选)
导语
宝葫芦
一见倾心的优雅——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