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的语文味
2016-12-10李春宏
李春宏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88-01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不同的是,语文教学中突出读、写、听、说的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的不断实践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语文课要有浓浓的语文味,才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如我听了马月老师《猫》的一节语文课,感到她的课,语文味很浓。那真是课如其文,课如其人。
那天马月老师站在讲台前,就像老舍笔下的猫,可爱,温柔,亲切。整节课的教学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名作。作者观察精细独道、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在语言表达上有独道的魅力。马老师整节课的教学中洋溢着老舍先生浓浓的爱猫情,流淌着浓浓的语文味。由此,我总结出语文课的语文味的三个特点:
1.教什么-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教师要上好语文课,语言教学是基点。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进"语言"。如:马老师这节课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点,紧紧围绕着语言文字对学生进行训练。
理解猫的性格古怪时,先理解"古怪"这个词,学生答出之后,顺势而导。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呢?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找出描写猫性格古怪的句子。"课堂上教师对"屏息凝视"这个词的解读是让学生去切身感受,从而理解猫是多么得尽职。难怪老舍那么喜欢它。在马老师的课堂上,实实在在地抓住了语文的根-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2.怎样教-就是教学习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元化的,既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要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如:马月老师的课的伊始,趣亦生。课堂的开头由文题入手,猫字为什么用苗字来表音,从而引出陆佃的几句话"鼠善害苗,而猫能捕鼠,去苗之害,故猫从苗"用古人对猫的喜爱之情来开启全文,这也揭示了文章的另一条写作线索——老舍先生对猫浓浓的爱。
马月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更是交给了学生方法。例如在理解"屏息凝视"时,她采用的方法是"拆字,组词,连词成句"。先让学生把这个字拆开组词,屏是屏住,息是呼吸,凝是聚精会神,视是看。"那同学们说说屏息凝视的意思?"学生说"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老师交给学生的这种解词的方法,现在有用,将来更有用,为以后学生学习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语气助词来感悟老舍先生语言的独特魅力是马老师这节课的又一个亮点。先是让学生对比读两句话,然后让学生试读,教师引读,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引领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也感受到了老舍先生语言中透露出的亲切、质朴,在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马老师在整节课中不仅讲了老舍先生的《猫》,而且在课堂上进行了拓展阅读,引入了夏丏尊和周而复的两篇写猫的文章,引导学生对比、总结,从而学习写作方法:是细细地观察和对猫的浓浓的喜爱。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最后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中,水到渠成地落实到写上。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教得怎样
学生不仅是语文教育的对象,更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如:马老师的整节课,学生成为了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索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和配合者。从整节课的课堂氛围中我们看出,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从孩子们的真情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孩子已经走进了文本,走近了作家;从学生的课堂活动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获得了情感体验。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真实的课。真实的课必然是有缺憾的课。"正因为不是十全十美,所以课堂显现着生命的原生态,也是我们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教学细节和教学行为,永无止境地追求教学的最高境界。
总之,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学生感受了文化的熏陶魅力,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