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的乡村建设如何推进?

2016-12-10宋圭武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年36期
关键词:农村建设

■宋圭武/文

中国新的乡村建设如何推进?

■宋圭武/文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农村发展以人民公社为中心展开;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中国农村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中心展开。如今,面对诸多新产生的问题,中国农村下一步如何推进改革,有诸多不同观点和思路。本文认为,目前我们需要推进一场新乡村建设运动。新乡村建设运动需要知识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双重介入,需要将乡村原子型社会改造为合作型社会,从而为中国实现五大发展理念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中国需要开展新的乡村建设

我国乡村建设兴起于二十世纪前半叶,当时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不能温饱,缺乏最基本的教育和医疗条件,身体病弱,文化落后。尤为严重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遭遇了一连串的天灾人祸。国家政治秩序动荡,军阀战乱频繁,匪患遍地,广大农村成为内战的战场和土匪侵扰的对象;水旱灾害频发,受灾面积广阔,受灾人口众多;雪上加霜的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深度波及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弱者地位的中国,由于我国的进出口结构以出口农产品和工业原料、进口工业成品为特点,这对我国脆弱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上述天灾人祸让我国农村经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陷入严重凋敝状态。具体表现是:大量农业人口因战乱和灾荒而损失或者流离失所,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农产品滞销、价格惨跌,并致土地价格下跌;农村金融枯竭;农民购买力下降,负债比例大幅度上升;等等。与经济凋敝相伴而生的,是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剧。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救济农村、改造农村逐渐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

客观看,乡村建设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若没有战争的干扰,乡村建设会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据统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诚如梁漱溟所言,南北各地乡村建设者,各有各的来历,各有各的背景。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政府机关,有的是教育机关;其主张有的如此,有的如彼。但关心乡村,立志救济乡村,则是这些团体和机构的共同点。

目前,中国乡村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空壳化不断加重,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也日趋严重,土地撂荒越来越多,环境污染也在加剧,道德水平不断下降,国外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增加对国内农产品形成严重挤压,世界经济又面临不景气,等等,导致我国农村发展日益困难。而农村发展困难,必将导致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并进一步导致工业等产业发展潜力不足。面对新的情况,中国需要开展新的乡村建设。

二、新乡村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新乡村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因为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新知识分子群体总体缺乏改造社会的主动性。新知识分子群体,总体是在一个只注重追求知识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人格趋利性更明显,理想性更迷茫。而以梁漱溟和晏阳初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者,或者是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化或者是在西方基督教拯救文化熏陶下成长的,其人格治国的情怀更浓,救世的大梦更重。比如晏阳初,既受到过西方博爱思想的熏陶,又受到过儒家仁爱思想的熏陶,是满怀爱和拯救的意识去搞乡村建设的,并终身为之奋斗。为了推进乡村建设,晏阳初身先士卒,1929年,举家迁往定县,住进茅草屋。在他的感召下,曾先后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先后来到定县参与乡村建设,参加平教会的人数曾一度多达500多人,这些知识分子放弃了城市舒适的生活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心甘情愿来到条件艰苦的定县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献身平民教育事业。梁漱溟更是以复兴儒家为己任,被称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当时走向民间的许多人都是国外归国的天之骄子,他们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而且西学亦有建树。乡村建设,若没有这些知识分子的大爱情怀和献身精神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不可能有那样的成就的。

政府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需要采取两项重要措施:一是要积极推动知识分子下乡,二是国家政权也需要向下延伸。推动知识分子下乡,主要任务是要认清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上提出建议和对策。国家政权向下延伸,主要目的是为将改造乡村的任务落到实处提供组织上的保障。前一个主要是为了发现真问题,后一个主要是为了让问题得到真解决,二者一左一右,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乡村建设。

如何推动知识分子下乡?可探索开展“教授联村、博士联户”行动。具体方案设计如下:第一,在全国选一千个典型村庄,选一千个素质较好的教授,选三千个素质较好的博士。第二,以一个教授带三个博士为一个联系小组,一个小组联系一个贫困村。组长为教授,三名博士在所在村每一个人联系一个贫困户。第三,主要任务是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同时,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帮助指导贫困村发展经济、为贫困村提供教育帮扶和技术帮扶、帮助贫困村规范各种合作组织建设、帮助贫困村规范政权建设等活动。第四,每一个联系小组在所联系村蹲点调研时间不应少于20天。第五,在调研的基础上,各小组形成调研报告。第六,成立总报告组,对各小组调研报告进行整理汇总,形成总报告,供有关部门参考。第七,在下一年度,再换一批贫困村或换一批人进行联系。这样通过年年不断联系,年年不断调研,既增加了学者对社会的认知,也有利于学者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如何推进国家政权向下延伸,具体方案设想如下:第一,将村干部纳入国家正式编制进行管理,同时将村委会改为乡镇派出机构,其职能应是综合的,应具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等多方面的职能。

三、新乡村建设要着力推进农村合作

在乡村建设中,晏阳初先生认为,中国的农民存在着“愚、穷、弱、私”四大病症,并相应提出以“四大教育”来克服之,即以文艺教育培育农民的知识力以解决“愚”的问题,以生计教育培育生产力以解决“贫”的问题,以卫生教育培育强健力以解决农民“弱”的问题,以公民教育培育团结力以解决“私”的问题。并且晏先生认为,这四大教育是连环进行的,是互相促进的,而实施四大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三大教育方式,即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而教育的核心是改造人,人是立国的根本,通过改造人,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再造”。

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相比,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有些存在的问题与民国时的农村存在的问题也有相似之处。从目前现状看,笔者认为,中国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层面的“小”和精神层面的“私”。由于“小”,没有规模经济和分工优势,农业经济严重缺乏竞争力,必然导致农村日渐凋敝。由于“私”,发展陷入囚徒困境,形不成合力发展,导致发展缺乏一个好的公共环境。如何解决好这两大问题,笔者认为,积极推进农村合作,是解决“小”和“私”两大问题的一个关键环节。所以,新乡村建设从长远看,都需要把推进农村合作作为主要任务,要致力于将乡村原子型社会改造为合作型社会。

农村合作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因为合作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二是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率。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分工优势和规模优势。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早在200多年前就论证了分工的收益是巨大的,分工可以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十个人分工协作生产一个东西,其效益要高于一个人单独生产的十倍甚至百倍千倍。当然,农业上的分工优势可能没有工业上的分工优势更为明显,亚当·斯密也说,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也赶不上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但这并不能完全说农业没有分工优势,只是说农业分工所体现的效益可能没有工业分工所体现的效益那么明显而已。三是有利于新技术的扩散。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引进新技术的风险。四是有利于推进分配合理化,实现共同富裕。合作有利于培育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加拿大合作社联盟创始人之一乔治·基恩在1915年写到:“合作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道德运动,它促使了自尊和互敬,发展了独立性,也使人们学会互相依靠。它坚信,最高形式的幸福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从国家发展看,建设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意义是深远的。合作精神和公共精神本质蕴含诚信精神,诚信精神本质蕴含秩序精神,秩序精神本质蕴含法治精神,而法治精神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灵魂。

另外,从历史和现实看,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本质都是一种落后的模式,都是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的模式,合作是必然选择。从中国历史看,在封闭的情况下,虽然小农经济模式有精耕细作的优势,有一定的存活能力,但终究因提供的农业剩余有限,最终承担不了人口膨胀的压力,形成人地矛盾不可协调的格局,为皇权反复更替和社会动荡提供了经济原因,也使中国农民陷入持久的贫困。毛泽东在《组织起来》一文中明确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在当代大工业和市场经济面前,分散的小块土地所有制经营也是没有优势可言的。马克思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

综观国外发达国家发展农村的经验,都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组织的建设,许多国家都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提高自我服务水平,以期能够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和市场竞争的风险,增加获利的机会。美国农业合作社在其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合作社不仅直接成为土地和市场联系的纽带,而且成为一种能够避免市场风险、保护农民利益的有效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大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日本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全盘合作化的土地节约模式,由农业协同组织联合分散农户形成劳动集约经营,其农协的作用闻名世界。农协在日本政府财力物力支持下,通过其遍及全国的机构和广泛的业务活动,与农户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起到在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上使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作用,在有效阻止商业资本对农民的盘剥、保护农民利益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农户基本上都是合作社的社员,农业合作社占据了农产品市场绝大多数的份额,生产资料和饲料基本上由供销合作社销售,90%以上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信贷合作社提供。

另外,中国农村发展如何选择具体合作形式,应根据中国农村发展现状进行设计。1961年,原西德学者奥托·西勒提出过一种“中间类型的合作农业”的思想,即在不改变人与土地的私有关系的前提下,一些与规模经济无关的农活仍由个人承担,其它任务则由集体承担。目前中国农村的统分经营结合模式,与这种中间合作思想很接近。由于有一定原有制度基础,中国农村合作建设,不妨积极探讨推进和发展这种中间类型的合作组织。

具体如何推进这种中间类型的合作化,笔者建议由国家直接投资一部分,由地方政府及农民家庭筹资一部分,以各种资产入股形式建设一批合作农场。合作农场建成后,在运营性质上应大体属于半自治性质。具体而言:在合作农场的微观生产上,实现合作生产与家庭分散生产有机结合;在合作农场宏观调控上,实现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在合作农场经营管理上,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为指导,同时实现政府指导管理与农场自主管理有机结合。

另外,为防止农产品供给和需求波动过大对农场收入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为了保证农场持续稳定发展和更好保障食品安全,可考虑合作农场实行产品生产部分固定(部分或一半产品可自主生产)、产品销售部分固定(部分或一半产品可自主销售)制度。比如某农场产品通过固定销售渠道固定供货到某城市一些大学和单位等。

同时,在推进农村合作的进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其艰巨性,不能操之过急。中国农村推进合作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选择合作还是选择不合作,也是一个二难选择。选择合作,由于历史人文传承等因素,人们普遍缺乏合作精神,未必能保证合作高效率;不选择合作,又形不成发展合力,发展缺乏后劲,最终是日趋衰落。但从长远看,终究还是选择合作好。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合作,虽然困难,但终究要比不合作效率高一些。若不选择合作,虽然舒服,满足了农民的自私性,但终究是慢性衰落,甚至有可能是快速衰落。

(作者单位: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猜你喜欢

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
赞农村“五老”
“五老”说和团促进和谐社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