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书名的由来、翻译与传播
2016-12-10叶新
摘要: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自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以来,至今畅销不衰,书名的传播效果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以《傲慢与偏见》书名的本身意义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介绍它的英文原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由来及其中文译名“傲慢与偏见”的翻译定名过程,并集合多方翻译大家和学术名流的观点对《傲慢与偏见》小说的本意加以解读,揭示其中国本土化的传播过程,折射出简·奥斯汀及其作品经典在中国被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者、译者、出版人等在简·奥斯汀中国化传播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冯和侃;定名;传播
1775年12月16日,英国汉普郡史蒂文顿村的一个牧师家里诞生了一个女孩,她是这个姓奥斯汀的家庭中的第七个孩子、第二个女儿。尽管她是个女孩,乔治·奥斯汀和卡桑德拉·利·奥斯汀夫妇俩并不感到失望。乔治给他的弟媳写信说:“我们现在又有了一个女孩,对凯西这个当姐姐的来说现在有了个玩具,将来有个伙伴,我们叫她简。”他们绝没想到,他们起名叫“Janc(简)”的这个女孩,写成了6部小说,注定要让“Austen(奥斯汀)”这个姓氏传遍全世界,并上升到文化甚至神话的高度。《傲慢与偏见》1813年出版以来,借助报刊、图书、影视、教学、网络等多种媒介和渠道的传播,这个借来的书名不仅可以冠名各种文化产品,而且成了脍炙人口的社会用语。
一、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由来和本意
早在清末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对简·奥斯汀作品的认知。就民国时期简·奥斯汀的研究和学术传播而言,较有深度的是清华大学的陈铨、中央大学的吴景荣和冯和侃。以冯和侃最为年轻,研究最有深度。要不是英年早逝,冯和侃应该会在简·奥斯汀研究方面多有建树。以下以冯和侃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Pride and Prejudice(《傲慢与偏见》)这个书名的由来和本意。
冯和侃(1919-19497),字允忠,死于而立之年。1939年考入重庆中央大学西洋文学系。虽然他看似不值一提,但是姐姐冯和仪却是大名鼎鼎。冯和仪即是为人熟知、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1914~1982),以《结婚十年》名扬海上。苏红(冯和侃的妹妹冯和侠)2005年1月在接受毛海莹采访时说起:
我哥哥当时特别崇拜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主要从事奥斯汀和《儒林外史》对比研究。
确实如此。1944年,冯和侃在《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第2卷第1期发表了《真妮·奥丝汀的艺术》,总计22页,2万余字,有着较为严格的学术规范。本文写成于1942年12月11日,此时的他还没有大学毕业。冯和侃在论文中说:
自来大家都认达赛为“骄傲”的代表,依利莎伯为“偏见”的代表;大家以为本书之命名为《骄傲与偏见》之故在此。关于本书的命名,自有其一段历史的因缘[注十],至于说达赛是骄傲的代表,那完全是不对的。达赛只是腼腆怯生而已,可是因为他家中富有万贯,别人见他待理不理的样子,不免发生“自卑情意综”,以为他真的瞧不起人。尤其不幸他的朋友平格雷先生脾气顶随和不过,会敷衍乡下老太太,又会向姑娘们献殷勤。于是相形之下,达赛就被无辜地加上了骄傲的罪名。有一次在跳舞会中,达赛因为怯生的缘故不肯跟乡下姑娘跳舞,独自在会场里踱来踱去,怪刺眼的。他的朋友平格雷看不过去,一定要他跳舞。这叫达赛怎样推托呢?总不成说自己腼腆?自然他要找一个遁辞——没有适当的舞伴。偏偏平格雷还要逼进一步,把依利莎伯推荐给他。达赛窘了,就说她长得不够漂亮,不足引起他同舞的兴趣。恰好这话给依利莎伯听见了;她大不高兴,从此对他就存着一种偏见。这是故事的第一个“错综”(“complication”),从此时起,一个被认为骄傲,一个抱定一种偏见,正合了我国一句古话,叫做“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聚了头,这里面就有好戏看了。接着奥丝汀用种种巧妙的方法使依利莎伯的偏见愈来愈深,而达赛呢,反而渐渐地发现了依利莎伯的许多好处,从内心生出一股爱情来。这样,他们中间的恋爱就异样地进行着,一直达到顶点。
文后的“【注十】”则说明了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的来历:
我们知道,《骄傲与偏见》的原名叫作《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此书约在1796年10月至1797年8月之间写成,但直至1813年由作者大加修改后方始出版,出版时已易今名。“Pride and Prejudice”语出于范妮·柏楠的Cecilia第五卷。此二字在英语中为“alliteration”,连用起来甚为悦耳。奥丝汀大约欣赏它的音乐性,所以把原来的《最初的印象》废去不用。
通过引用的这段话及其“注十”,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该小说的原名叫作First Impression(《第一印象》或者《最初的印象》),1813年正式出版时改为Pride and Prejudice。这个书名来自于英国女小说家范妮·柏楠(1752-1840,Fanny Burney,即“范妮·伯尼”)的小说Cecilia(《塞西莉亚》)第五卷的最后一段话:
“The whole of this unfortunate business.”said Dr Lyster,“has been the result of pride and prejudice.”(李斯特医生说:“这桩不幸事的所有一切都是傲慢与偏见的结果。”——笔者译)
其次,大家从来都认达西(即引文中的“达赛”)为“骄傲”的代表,伊丽莎白(即引文中的“依利莎伯”)为“偏见”的代表。作者创作的本意并不想让达西代表骄傲,因为他本性并不骄傲,说他骄傲只是伊丽莎白的偏见。如果达西确系骄傲,则伊丽莎白的偏见即不成其为偏见,造成她偏见的原因是达西的腆腼性格。由于小说一开始就造成了“达西被认为骄傲,伊丽莎白抱定对他的偏见”的悬念,才引起了广大读者对美好结局的期待。人们在阅读该小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傲慢与偏见》就是在讲一个关于‘傲慢的绅士达西和偏见的乡绅女儿伊丽莎白之间的恋爱故事”的认识。因此,作者小说的本意,因为借用了“pride and prejudice”,在读者那里得到了新的解读。
最后,该书名之所以被采用,正如冯和侃所说,简·奥斯汀看中它符合英语中常用的“头韵”或者“双声”,这样会更悦耳动听,让人印象深刻。作者可能是欣赏它的音乐性,才废去原书名不用。
二、《傲慢与偏见》中文译名的出现及定名
简·奥斯汀的这部小说进入中国以后,书名的翻译是出版传播的首要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对《傲慢与偏见》耳熟能详,但在当时,则需要译者和出版者的译介和传播。由上文可知,简·奥斯汀小说的中文定名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有着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
就Pride and Prejudice的中文译文而言,译法相对集中。民国时期有《骄傲与偏心》《骄傲与偏私》《骄傲与偏见》《傲慢与偏见》《自傲与偏见》。“Pride”译为“骄傲”“傲慢”“自傲”;“Prejudice”译为“偏心”“偏私”“偏见”。
据查,“傲慢”被用作文章标题最早是在1904年,该年的《觉民》杂志第9期和第10期合期发表了《傲慢自是之无贵》。全文不长,写道:
欧谚云:“少智之人,常过自信。”又云:“河深则势少,樽满则音钝。车轮最恶者,其鸣最大。”又云:“不学比慢,则寡咎可知。”傲慢自是者,古今东西均无贵者也。
该文的意思是人不要傲慢,不然会与尊贵无缘。这里的“傲慢”与“自以为是”是同一个意思。
“骄傲”用作标题最早是在《中西教会报》1905年第114期的《论说杂著:不可骄傲》一文中。
“偏见”一词用作标题则要更早,《瀛寰琐纪》1873年第7期刊登了《六气偏见说》一文。而“傲慢”(或者“骄傲”)和“偏见”组合用作文章标题是在1935年,这一年是《傲慢与偏见》中译本出版的元年。上海的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杨缤全译的《傲慢与偏见》;北京的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董仲篪全译的《骄傲与偏见》。1935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周刊》刊登了杨缤的“《傲慢与偏见》撷因奥斯登评传”—文。
到了1955年王科一翻译出版本书时,就选择了《傲慢与偏见》这一译名,以后则—直沿用。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傲慢与偏见》是直译法的成功典范。比如,周晔和孙致礼认为:
用直译法翻译的书名、篇名,不仅能成为原文旨趣的指示牌,而且能在译入语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奥斯丁的Pride and Prejudice译成《傲慢与偏见》,福克纳的The Sound and the Fury译成《喧哗与骚动》,如今在汉语中,“傲慢与偏见”“喧哗与骚动”已经成为十分活跃的字眼,被广泛运用。
他们认为正是《傲慢与偏见》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原文的旨趣,才成为了被广泛运用、十分活跃的字眼。而刘碧玉进一步认为:
如Pride and Prejudice押的是头韵“P”,翻译为《傲慢与偏见》,虽然没有押头韵,但是有了尾韵“an”,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书名的特色,使译名更通俗顺口。
蒋坎帅则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来看,书名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包括原书名及其译名。二者具备相同的美学元素即修辞格的巧妙运用,如比喻、排比、夸张、头韵、对比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Sense and Sensibility(头韵)译为《傲慢与偏见》和《理智与情感》(对比),属于修辞格的巧妙运用。
他认为,虽然译文中没有保留原书名中头韵的修辞手法,但排比得以保留。这样做既可以保留特定的审美元素,也可以保持原文的风格。
以上诸位不仅从翻译角度,而且从审美和社会传播的角度肯定了《傲慢与偏见》这个译名。经过多年的沿革和淘汰,Pride and Prejudice的译名达到了统一。也就是说,pride就译成了“傲慢”,“prejudice”就译成了“偏见”,英文书名Pride and Prejudice对应的中文译名就是“傲慢与偏见”。就西方文学在中国的翻译传播而言,好的书名及其译名能够使人过目不忘,赢得普罗大众的青睐,使其成为跨文化的、不朽的文学经典。
(叶新,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