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关系研究

2016-12-10苏鹏源唐丽萍

决策与信息 2016年30期
关键词:报酬动机学者

苏鹏源 唐丽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松江 201620

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关系研究

苏鹏源 唐丽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松江 201620

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的新兴领域。自西方学者提出并开始研究至今,公共服务动机以其研究的必要性和复杂性受到广泛关注。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当前我国学者主要研究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解读、特征分析、测量方法、比较研究、应用性研究等领域。本文拟针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以期整理分析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的关系研究的总体现状,并进一步展望公共服务动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公共服务动机;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中介作用

动机问题是现代公共管理关注的三大核心问题之一(罗伯特,1995)。在布坎南等人的推崇下,公共选择理论得以迅速兴起,“经济人”假设被广泛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研究中,但这种利己动机也受到了质疑和批评。而公共服务动机(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PSM)就是对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应用于公共部门的典型反思与批判,该理论着重探讨公务人员在提供公共服务行为时的利他动机。与其它三大流派(韦伯的官僚理论、代表官僚制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不同,公共服务动机理论这一新兴的理论流派自其被提出以来,就以其完全不同的主张吸引了诸多学者的兴趣。西方学者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且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本文拟对学者们的公共服务动机研究进行述评,为进一步深入公共服务动机的应用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一、公共服务动机

(一)公共服务动机内涵解读

佩里和怀斯在《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一文中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心理需求”,他们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一种“个人受主要或完全基于公共制度与组织的动机所驱使的倾向”。此后,学者们也纷纷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理查德 斯蒂尔曼二世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为一个社区、一个州、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利益服务的一般利他性动机”;而弗雷德里克森和哈特(Frederickson and Hart,1985)则把它界定为一种“仁慈的爱国主义”;范登毕等人把公共服务动机理解为“超越了个人自利和组织利益的信念,价值和态度”。由上述定义可看出,学者们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公共服务动机是利他性的动机。

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研究视角研究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内涵。曾军荣(2008)提出公共服务动机是新兴的研究领域,会受到文化、制度等的影响,是一种内在动机,是对布坎南等人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批判。叶先宝,李纾(2008)认为公共服务是一种使命,因此完成该使命的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种较高水平的行政伦理。在吴旭红(2012)看来,公共服务动机具有普遍性,存在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并且对行为主体维护公共利益起着激励作用。

(二)公共服务动机内容

佩里和怀斯(1990)将公共服务动机分成三类,分别是:理性动机、规范动机和情感动机。“理性动机是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动机”。规范动机具体而言就是遵规守纪,主要包括公共利益的承诺、公民责任意识、社会公平感等。情感动机是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反应,比如对政体价值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同情,还包括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此后,随着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验证了佩里和怀斯的结构理论,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个体动机的研究和改进。布鲁尔等人(2000)经过研究提出,不同的组织成员个体间的动机存在着差异性,布鲁尔等人将这些动机分为四种,主要是:“乐善好施者、共产主义者、爱国者和人道主义者”。

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不同理解和内涵解读也看出了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同时公共服务动机也有着一种跨学科的属性。很多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动机范畴的研究内容,因此涉及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但公共服务动机的“公共”二字又昭示了研究领域的公共管理属性和公共行政学范畴。

二、公共服务动机测量方法

随着对公共服务动机概念认识的深入,学者们趋同存异,对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分析西方公共服务动机研究,可以将这些测量方法分成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大类。

(一)直接测量法

1996年,佩里提出了一种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量表,该量表细化为6个维度40多个指标,其中包括“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对公共利益的承诺、社会公正、公民责任、同情心和自我牺牲”。1997年,佩里对该量表进行优化,将量表内容删减至4大维度24项指标,该量表也一直沿用至今。佩里合并了部分指标,最终形成包括四大维度的量表:“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对公共利益的承诺,同情心和自我牺牲”。通过该量表可以从多个维度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

(二)间接测量法

1、亲社会行为研究法

1998年,布鲁尔和赛尔登采取了亲社会行为研究法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测量,被公认为是采用亲社会行为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先驱。布鲁尔和塞尔登主要通过研究公务员检举不良行为来判断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他们的出发点在于动机是由行为直接体现出来的,动机越强,行为表现越强烈,频率也越高,因此通过研究公务员的行为可以间接测量出公务员的动机水平。但检举行为的目的或高尚或卑鄙,而且通过具体的行为研究来代替动机研究有待商榷。因此亲社会行为研究法在实际研究中使用较少。

2、报酬偏好研究法

报仇偏好研究法是最早出现的研究方法,瑞尼(1982年)的研究方法是询问中层管理者对于从事公共服务的偏好,进而得出结论相对于私营部门而言,公共部门的偏好程度要更高。关于报酬偏好的研究,克鲁逊和休斯顿有不同的研究视角。他们认为报酬分为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因此不能简单而笼统地研究报酬偏好。克鲁逊和休斯顿通过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动机与内在报酬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外在报酬是一种负相关关系。而对于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克鲁逊将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工作成就等划分为“内在报酬”,把高薪酬、晋升机会、奖励等外部激励手段分为“外在报酬”。

在研究方法上,不管是间接测量还是直接测量,公共服务动机的测量大部分都是采用问卷(量表)或者访谈的形式进行。笔者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在回答问卷或者访谈中很难如实回答,在问卷作答或者回答提问时有所保留、隐瞒真实想法,这就使得最后分析结果存在偏差,很难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此外,国内学者在调研时大部分是直接使用佩里量表,而未针对中国国情进行指标的修改,因此可能削弱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而公共服务动机分析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直接导致了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因此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公共服务动机与相关变量研究

当前国内外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应用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公共服务动机与几大变量的相关关系上,主要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以及其他相关概念。然而由于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以及学者们对于测量方法的不一致,目前仍未有普遍接受的研究结果,甚至出现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对立的现象。

(一)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

瑞尼(1982)通过报酬偏好测量法得出结论,认为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相关相关性,但瑞尼并未指出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而布鲁尔和塞尔登(1998)通过研究进一步提出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且是正相关的关系。然而布莱特(2008)通过抽取美国三个州的205名公共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后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国内学者朱春奎,吴辰(2012)也对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以省部级公务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公共服务动机的维度也进行了重新划分,在佩里的四大维度基础上将公共服务动机分成了五个维度:“自我奉献、互助意愿、公共政策制定的吸引力、同情心、公共利益承诺”。他们通过调研进一步发现,除同情心外,其他四个维度均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赵晨,高中华(2014)也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对409名公务员进行调研,分析工作满意度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研究认为,工作满意度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满意度越高,公共服务动机也越高。

(二)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关系研究

朱光楠等人(2012)通过调研四川、湖南、湖北及重庆的省级政府公务员,探讨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的关系。他们通过分析认为,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他们进一步提出,“对公共利益的承诺”这一维度对提升公务员工作投入有很显著的效果。孟凡蓉、吴建南(2014)构建了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投入相互关系的概念模型,通过研究认为,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有显著正向影响。

(三)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

纳夫和克拉姆(1999)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公务员的工作绩效与公共服务动机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布鲁尔和赛尔登(2000)通过研究1996年的国会议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和各自的工作绩效,发现两者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金(2005)以韩国不同政府部门的1739名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分析进一步支持了布鲁尔和塞尔登的研究结论。布莱特(2007)则通过对205名公共部门从业人员的研究后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与布莱特不同,范德纳比(2009)通过调研更多公务员之后,进一步验证了纳夫和克拉姆的结论,他认为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确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非常显著。

李小华等人(2012)对MPA研究生进行了调研,分析了MPA研究生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和影响。他们通过调研认为,受访者的公共服务动机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现了一种正相关关系,公共服务动机越强,其工作绩效也就越高。

(四)公共服务动机在领导关系型行为和下属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的作用研究

除了上述几个关系之外,也有学者管理学的其他理论对公共服务动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中最典型的是陈振明教授。陈振明,林亚清(2015)将领导学以及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公共服务动机理论相结合,首次实证分析了“领导关系型行为与下属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以及下属公共服务动机和组织支持感在其中所发挥的中介、调节作用”。陈振明教授以厦门市的383名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发现,领导关系型行为与下属的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下属的公共服务动机在两者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另一方面,组织的支持感在调节领导关系型行为和下属公共服务动机的关系中,也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四、结语

公共服务动机起源于美国,且已逐步成为了公共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由于公共组织环境和公共服务动机的复杂性,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动机的概念、特性以及测量方法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甚至在研究成果上也存在相互对立的情况。同时,国内学者涉足公共服务动机领域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结合我国国情的实证性研究还不多,而且更多的是借用国外的测量指标进行研究,因此相关研究的中国化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不可否认,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是新兴研究领域,是提升公共部门工作人员服务动机的客观要求,通过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不断探索出提升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的方法,从而促进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组织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结合我国特有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进一步深化、细化测量量表,将测量指标中国化,研究出更符合我国特色的测量方法是下一步需要加强的领域。

[1]朱春奎,吴辰.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2,(1):83-104.

[2]Perry,J.L.&Wise,L.R.The Motivational Bases of Public Servic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90,(3):367-373.

[3]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7.

苏鹏源(1990—),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中国行政管理问题研究。

唐丽萍(1971—),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行政学博士,主要从事政府间关系、地方治理、公共管理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报酬动机学者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学者介绍
医生的最佳报酬
动机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