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理想”课堂之我见

2016-12-09商翠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6期
关键词:美术课理想美术

商翠翠

“真羡慕你们上美术课,不用想太多的‘招数孩子们就愿意上你们的课……”经常会有同事这样对我们美术老师说。难到我们的美术课真的是这样吗?在人人都讲“构建理想课堂”的今天,想要真正上好一堂美术课也绝非易事。那怎样的美术课堂才算是理想的呢?从参加工作至今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我也总是希望我上的每一堂课都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积极配合,能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美术的“美”之所在。

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教学应以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就需要教师创造出适合学生的课堂——理想课堂。

叶澜教授曾经用追问的形式来描绘了理想课堂。那我们是否也可以用追问的形式来构造我们的理想课堂呢?

一、美术课重要吗?

课堂是构建理想课堂的主阵地,而处于“小三科”之一的美术课堂向来是不被人重视的。尤其是学生家长,认为美术课可上可不上,只要把语、数、外学好了就可以了,学美术没有用……受此影响部分学生也会认为美术课就是休闲课、休息课,听不听都无所谓……怎样才能改变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觉主动的喜欢上美术课呢?

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个人魅力。学生喜欢博学、幽默、亲切的老师。老师个人魅力指数也就决定了学生是否会喜欢你和你所教授的课程。因此我们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要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发自内心的爱护每一个学生。其次,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否精彩,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眼球。因此教师要增强课改意识,努力挖掘本地的乡土资源、民间艺术资源,让美术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和家长们重视我们的美术课堂。

二、只有“热闹”的课才是成功的理想课堂吗?

王崧舟老师曾谈到过课的三种境界:一是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二是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三是人既是课,课既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可是在课改还未成熟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师关注的是课堂是否“热闹”,尤其是公开课、展示课都有作秀的倾向。在课堂上师生的活动频率非常高,学生也很少能有静下来仔细想想的时候,学生不停的在按照老师的要求活动。然而一节课下来学生对于真正要掌握的东西有了解、掌握了多少呢?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了老师所定制的条条框框中不能拔出。课程改革要有形式,更要有内涵。

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我们都会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因此,学生的思维就会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这样有时就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思维的怪异、独特和不符合实际情况,有时甚至会打破课堂上的组织性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许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有好处,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发展。然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问题老师是责无旁贷的。教师需要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作业以及发散性思维做出正确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美术课中所体现的真、善、美。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分析方法,真正做到“既要放,又能收”。同时在发散性思维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用及时评价的方式,让同学们针对不同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可以对这一现象做一定的缓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要上好一节美术课,光有充分的准备和详实的课堂设计是不够的,因为教师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学生的课堂问题。所以,教师除了有充分的准备,还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出现的各种情况,解决学生千奇百怪的问题,用教学机智调动起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猜你喜欢

美术课理想美术
不一样的美术课——画手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美术篇
美术课
理想
找蜡笔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