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的变奏:物质文化产业的构想及界定
2016-12-09庄向阳刘蔚
庄向阳,刘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博士论坛】
时尚的变奏:物质文化产业的构想及界定
庄向阳,刘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商务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交集,可以归入“时尚设计”或“设计品牌时尚”。饶有意味的是,在不同国家、地区或组织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有的将“时尚设计”或“设计品牌时尚”列入其中,有的则并未提及。通过对9个国家、地区或组织文化创意产业标准的考察发现,这一分类标准体现了对时尚产业的四种角色定位:时尚产业领导者、时尚产业紧密跟随者、无视时尚产业者、以本土对抗时尚产业者。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所采取的立场、策略的分析,本文提出,物质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时尚产业框架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时尚设计;时尚产业;物质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包含多个行业的复杂的混合体。在全球范围内,当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率先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项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提出之时,未及对其多样化的产业构成进行条分缕析和详细的审视。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以及为了达致更深入的认识,就不能不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构成做一番考察,并因应不同产业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应对之道。
本研究正是从与文化创意产业有一定交集的时尚产业着手,提出发展物质文化产业是中国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后发国家的可行路径和策略,而非沿袭英国、新西兰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时尚产业路线。只有这样,才能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1 时尚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
1.1从时尚到时尚产业
时尚是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及经济现象。依照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凡勃伦的看法,时尚源于社会上层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机制,上层群体的炫耀性消费会引来下层群体的跟风和效仿,于是,上层群体会不断变换炫耀性消费的物品,从而保持着炫耀优势,这样便形成了衣着、装扮等等物质消费潮流的变动。
时尚早已有之,而现代时尚产业的形成却是较为晚近的事。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物质生产进入相对剩余的时代,大众的消费能力日渐强大,于是有了市场营销学的兴起、广告业的快速发展,奢侈品及高档生活消费品进入品牌化阶段,现代时尚产业于焉形成。
时尚是一个开放性的词汇,时尚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普里斯特·A认为,“时尚产业的核心产品范围不仅包括传统的服装,还包括珠宝首饰、香水、手表、箱包、帽子、眼镜、鞋子和腰带”。[1]而《中国时尚企业蓝皮书2008》把时尚业划分为时尚产品制造业和时尚服务业,仅时尚产品制造业就包括时尚休闲服装鞋帽、皮草皮具、各种饰品、名表、珠宝、香水、护发护肤化妆品、美食和消费类电子等门类。人们对时尚业的范畴说法不一,但一般说来,服饰类、珠宝类、化妆品类、箱包类被视为时尚产业的四大主流产业。
时尚产业,是最具全球化意义的产业之一。当今世界,如今很少有限于某一城一地甚至一国的时尚。伦敦、纽约、巴黎、米兰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时尚之都(东京有时会被视为第五个时尚之都),时尚往往就兴起于这些“时尚之都”,时尚从时尚之都流出,流向其外的广大世界和市场。时尚的源头就是在四大时尚之都举办的春/夏和秋/冬时装发布会,这些发布会上传出的样式、面料等等信息,通过Vogue、Elle、Happer's Bazaar(中译“哈泼时尚”)、Marie Claire(中译“嘉人”)四家国际性时尚杂志传播出去,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繁杂的全球“时尚体系”。[2]时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套强大的话语机制,统领全球时尚。
1.2文化创意产业版图上的时尚设计产业
基于物质形态的时尚产业,不等同于文化创意产业,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集。时尚产业中的设计及品牌营销部分,就是要用美的语言进行某种审美表达,这无疑需要文化创意的参与,可归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当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和重点发展行业,作为时尚产业核心的时尚设计产业得以名列其中(见下表)。
表1 各国家/地区/城市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Tab.1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by country / region / city
文化创意产业分类,看似只是政府或组织所为,其实在分类背后附着了不尽相同的价值判断和倾向。仔细研读上表,笔者认为,可以将上述国家/地区/城市分成四类。
第一类,时尚产业领导者,比如英国。时尚产业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时尚设计”或“设计品牌时尚”是其中最首要的环节,能够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性、高附加值等特点,将其列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大类自有道理。英国、新西兰及台湾地区均将“时尚设计”或“设计品牌时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独立类别;不过,在上述三者之中,只有英国才堪称时尚产业领导者。英国有伦敦作为世界时尚之都,时尚设计产业在该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完全有理由这样做。
第二类,时尚产业紧密跟随者,比如新西兰及台湾地区。新西兰及台湾均将“时尚设计”或“设计品牌时尚”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独立类别,有可能在制订分类标准时直接借鉴了英国标准,更大的可能是,即使明知自身无法引领世界时尚业的潮流,但是乐意积极跟随,积极尝试在世界时尚产业的链条上拥有一席之地。
第三类,无视时尚产业者。包括澳大利亚、新加坡以及香港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并不将时尚作为单独的类别列入文化创意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创意产业分类中也不包含“时尚”字样。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较为趋同的取向,代表了较为一致的判断: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时尚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尚无突出贡献。他们也许已意识到时尚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中心性,不在世界时尚之都,就不存在真正的时尚设计产业。
第四类,以本土对抗时尚产业者。韩国的分类标准非常值得注意,在文化创意产业的17个类别中,有两个类别是“传统服装”、“传统食品”,尤其是传统服装,虽然把服装设计与营销列入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门类,但并不是对世界时尚潮流的追随,相反,是以世界时尚产业的竞争者的面目出现。韩国的政策逻辑不妨解读为:只有对韩国服装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找到韩国服装设计业的出路和未来。毕竟,发展文化产业的本意就是要在能发挥自身之长的产业中,找到生存空间和存在价值。
2 时尚产业:中国一线城市的不同选择
如果把时尚产业视为一个从世界时尚之都出发,向全球各个国家延伸的链条,那么,作为中国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深,当处在这个链条的中间节点位置。这些城市上接时尚之都,向下则连接着众多二、三线城市。它们既是世界时尚潮流的接受者,也是次级发布者;既是世界时尚的消费者,也可能是部分国际知名时尚品牌的代工者。那么,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会如何评估和发展自己的时尚产业?
北京、广州都未对时尚产业予以专门提倡。2006年12月13日,北京市发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包括文化艺术、广播影视、广告会展服务、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等9个类别。该标准由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制定,区别于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文化产业标准,是中国内地城市第一个相关分类标准。设计服务下分3个小类,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其他设计,服装设计等时尚设计应该归入“其他设计”之下,但是“其他设计”并未列出详细内容。[3]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观之,时尚产业在北京的经济构成中尚未占据重要位置,需要予以单独列出。
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上海率先将时尚产业列入重要产业项目名单。2008年9月,上海市制订了《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项目(2008)》,在“生产性服务业”之下列有“时尚产业”条目,在中国这是第一次由政府使用这一词汇,且将其作为产业发展导向。[4]2009年9月,上海又出台了《2009-2012年上海服务业发展规划》,意味着上海将时尚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并制订产业规划来推动时尚产业的发展。
深圳至2015年仍未将时尚产业列入重要产业项目名单,但是深圳时尚产业已经拥有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服装、珠宝、化妆品、箱包四个行业,通常被视为时尚产业的四大子产业。上述四大产业中,深圳目前已经在全国服装、珠宝业居于领先地位。深圳虽然建市时间短暂,但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长期从事海外订单的加工,无意之中被卷入了全球时尚产业的链条。经过世界时尚潮流30年的浸染,深圳在服装、珠宝、以及钟表、眼镜等产业已具备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的产业基础,产品质量过硬、产业集聚度高、生产配套完善、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在各自的领域都居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和龙头地位。其中一些企业自创品牌,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汇聚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品牌。2003年最初规划建设,2011年重新定义的大浪时尚创意城,就聚集了玛丝菲尔、艺之卉时尚集团、影儿时尚等22家知名服装品牌企业。
在政府层面,2014年之初深圳市政府决定拿出3亿资金推进时尚产业发展。2014年6月开展了第一批资金申报受理工作,重点支持时尚产业中的服装、家具、钟表、黄金珠宝、眼镜、皮革、内衣等行业,对企业、协会等在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产业融合发展重大项目、产业联盟、技术装备提升、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品牌培育推广、技术中心建设和技改贴息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可以看出,上海与深圳都从战略层面注意到了时尚产业,并且有意识推进时尚产业发展。不同的是,上海制订了时尚产业的路线图:在时尚产业这个全球性的格局里,上海打算至少先做好全球时尚业的跟随者和消费者。正如前文所述,伦敦、巴黎、米兰、纽约、东京才是世界级的时尚中心,在亚洲,被视为时尚城市的新加坡、香港、台北以及上海这样的城市大约可以称之为次时尚中心,是时尚的紧密追随者。
与上海相比,深圳有意推进时尚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但对其发展方向未做限定。2016年1月31日,深圳市在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深圳市长许勤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圳在“十三五”期间拟全力打造国际领先的创新型城市、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信息经济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协调均衡的现代化城市、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城市等“十座城”,其中并无时尚之城。时尚产业的相关行业要发展,但如何发展,发展哪些,发展的策略是什么,深圳仍然保有自己的解释权和话语权。怎样才是深圳的上佳选择呢?
3 物质文化产业:一种策略选择
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中,是否存在真正的时尚产业?如果说可以在一定程度存在的话,会以什么样的业态存在,又该选择怎样的道路?本文认为,不妨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视角,将其纳入文化产业的框架,以世界时尚产业为参照,并在世界时尚产业链条之外走出自身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产业。
何谓物质文化产业?本文认为,物质文化产业是以物质实体为产品形式,以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为产品的内核,这种物质产品往往还凝聚着一定的历史积淀,是对各类传统产业进行资源重组、整合、提升,并能够满足人们审美生活消费的产业。之所以秉持上述观点,理由有三:
理由之一是,时尚产业的追随者难以成为全球时尚的引领者。
世界时尚产业是一个复杂的庞大体系。当人们谈论伦敦、纽约、巴黎、米兰拥有发达的时尚产业时,不光是因为这些城市拥有全球顶级时尚品牌和公司,还因为拥有多层次的机构,比如世界级展会、时尚杂志、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机构、设计与研发机构、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时尚公会组织、外包体系、法律保障,以及快速反应系统。以英国为例,其知名时尚品牌就有Burberry(巴宝莉)、Dunhill(登喜路)、Radley(莱德利)等。其世界级展会就有伦敦时装周、伦敦珠宝周、伯明翰服装服饰博览会和伦敦成衣博览会。伦敦的时尚杂志有《FHM(男人帮)》、《i-D》等。伦敦还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时尚创意人才培养机构,譬如英国圣马丁学院、皇家艺术学院;此外还有包括英国时尚与纺织协会(UKFT)、伦敦格林街珠宝协会(GSJA)、英国珠宝协会(BJA)等在内的时尚公会组织。此外,伦敦还有时尚买手制这样的快速反应系统,有《著作权、产品设计和专利法》作为法律保障。种种组织机构和力量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伦敦繁复的时尚体系。要加入世界时尚之都的俱乐部,就要构建一个复杂的时尚制造和支撑体系,这显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任务。那么,时尚追随者总是要长时间地扮演追随者的角色,逆袭的可能微乎其微。
理由之二是,时尚是全球资本主义的重要逻辑,却不是物质文化发展的唯一可能。
当今世界的知名时尚品牌在全球拥有巨大的品牌知名度、市场号召力,当然也都实现了高附加值、高利润,从而当仁不让地成为举世企业的榜样。但是,时尚路线是物质消费产品绝无仅有的策略吗?这似乎是过于武断和偏狭的断语。“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5]桑巴特所说的奢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过是工业革命早期或中世纪之时尚,那是属于少数上流人群的时尚;今日之时尚,则是一种较为普及化的奢侈。在此,不仅可以认为,是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反过来看,资本主义也带来了时尚的蓬勃之势,时尚从宫廷走向民间,从一国蔓延到多国,从而成为横行全世界的一种霸权话语。所有庞大的、统治性的霸权都是值得省思的,它的话语也未必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要效仿的。换言之,如果要超越时尚的统治性话语,只有另辟一条道路,另换一种逻辑,方有些许可能。
比如丝绸,当然属于物质文化产业的范畴,具有广东特色的丝绸产品当数莨绸(又名香云纱)。近年来,不止一家深圳企业展开了对莨绸的开发利用,由梁子时装实业有限公司推出的天意莨绸系列产品最有代表性。该公司设计总监梁子本是浙江人,来深圳之前只知道名闻天下的江南丝绸,上世纪90年代来深圳创业,意外撞上了莨绸,爱上了这种独特的丝绸,很长时间里只做莨绸服装设计,让莨绸服装与东方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把莨绸服装做到了极致,梁子本人也多次获中国国际时装周“最佳女装设计师”。梁子的天意莨绸系列,就不是时尚的概念能够容纳的,而堪与流行时尚相抗衡。
理由之三是,物质文化传统能够为物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动力和美学源泉。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一经提出,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即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认可,这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若干的内在逻辑。个中一条重要的逻辑就是,文化创意产业鼓励充分认识和发掘已有的各种文化资源和优势,从自身特点出发,扬己所长,形成产业优势。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面对从何处汲取文化资源的问题。不可想象的是,一个有着深厚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能够抛却全部传统文化资源。譬如,韩国把“传统服装”列入文化创意产业的门类中,其所生产的也并非是百年前甚至数百年前的传统服装,更多的时候是借用和活用传统服装的美学资源,开发出既适应于现代审美眼光又根植于传统的“新传统服装”。当然,西方时尚产业巨头也可以拿来东方的文化资源,为己所用。国际大牌时装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在1998年就曾经为迪奥品牌设计了一系列有梅兰竹菊、吉祥文字、龙凤纹样等传统中国图案的作品,不啻是在国际时尚界掀起了一场“中国风”。[6]这种偶或为之的借用可能会不时发生,但这种猎奇式的、面向世界时尚消费人群的借用中国设计元素,能够刮起“中国风”,却难以传达中国美学的精神。中国服装设计者在设计新时代的传统服装时,会首先征得本土消费者的认同,要首先占领本土市场,这刚好成为中国服装设计者的先有优势。
4 物质文化产业的范畴
物质文化产业的命题提出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界定物质文化产业的范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12类,分别是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印刷出版、电影、广告、建筑、歌舞剧与音乐的制作、多媒体、视听产品、文化观光、运动,至于这些类别之间的关系近远,并不在制订者的考虑之列。
2012 年7 月31 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把文化产业划分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两大类,涵盖十类行业,文化产品的生产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等7个行业,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则包括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等3个行业。这一分类标准具有显见的机械性,出于方便统计的需要。在李思屈、李涛合著的《文化产业概论》一书中,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其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行业大类;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三个行业大类;相关层则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行业大类。其中,产业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的主体,相关层是文化产业的补充。这一分类方式的依据是文化创意质素的强弱,这个分类标准较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7]
不同于以上分类标准,本文认为,根据产品或服务的重心是否表现为实体物质形态,可以将文化产业分为精神类文化产业和物质类文化产业两大类。前者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服务,艺术品交易等等。要说明的是,新闻出版物比如报纸、杂志、书籍,虽然表现为实物形态,但其重心是内容而非纸张,所以应归入精神类文化产业。艺术品交易也是如此,比如齐白石的绘画作为艺术品,看来具有实物形态,但是纸张的形态不构成该艺术品价值之所在。
那么,物质文化产业应当包括哪些行业门类呢?物质文化产业里,首先应包括丝绸和服装业,然后是陶瓷业、珠宝业、高端家具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工艺品行业等。这些行业的产品表现出一系列的共性,至少应包括:其一,这些产品始于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往往并非人们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满足的是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即还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及精神享受。其二,这些产品往往都要涉及产品的设计,有意识的设计是一种较为晚近的行为,但在短短的上百年时间里,设计已经由少数工业品蔓延至绝大多数生活用品领域。其三,这些产品在品牌与营销上往往有独特的手法与路径,对这些产品的消费也被赋予了超越物质层面的意义。
正是有鉴于物质文化产业所具有的以上特点,本文主张将丝绸和服装、陶瓷、珠宝、高端家具、建筑等行业都纳入物质文化产业的视野内,予以审视、研究和提升。当然,以上行业,每个领域都足够庞大,都有着较为漫长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也需要作重新的规划与整合方能走出新路。这需要另文再述了。
[1]Priet,A.Uniform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Fash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ot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7(3/4):253-263.
[2]Brian Moeran.More Than Just a Fashion Magazine不仅仅是一本时尚杂志[C].//郑涵、张莹.文化创意产业读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354-370.
[3]北京经济信息网.文化创意产业分类[EB/OL].http://www.beinet.net.cn/3966/cycy/cyfl/200801/t220642.htm.Online 18/January/2008.(in Chinese)
[4]上海市经济委员会.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08)[OL].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zfgb/bgt/ u1a3930036.html.Online 26/August/2008.(in Chinese)
[5]Werner Sombart.Luxury and Capitalism奢侈与资本主义[M].刘北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33.
[6]喻涵.浅谈“新中式服装”设计[J].企业家天地,2008(8):207-208.A Tentative Study on 'New Chinese Style Clotying'Design.(in Chinese)
[7]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6.
【责任编辑:高潮】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another possibility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a response to the fashion industry
ZHUANG Xiangyang ,LIU Wei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There is an overlap between fashion industry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and such overlap can be named as “fashion design” or “design brand fashion”.It is interesting that only some countries,regions or organizations include the “fashion design” or “design brand fashion” in the category of culture creative industry.To find out the categorization standards,we studied the standards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in nine countries,regions or organizations,and find that such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embodies four role orientations on the fashion industry chain:fashion industry leader,fashion industry follower,fashion industry ignorer,and fashion industry rebel that advocates local elements.These different role orientations on the fashion industry chain can also be seen from the attitudes and orientations of the four tier-1 cities(Beijing,Shanghai,Guangzhou and Shenzhen) towards the fashion industry.Currently,Beijing and Guangzhou choose to ignore the fashion industry,while Shanghai chooses to closely follow the fashion industry.As for Shenzhen,while it i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ashion industry,it has not made a clear self-positioning.Based on this,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the fashion industry,Shenzhen can introduce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and include it in the framework of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so as to find a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outside the global fashion industry chain.
fashion design ;fashion industry; material culture industry
G124
A
1672-6332(2016)03-0071-06
2016-09-02
庄向阳(1968-),江苏徐州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物质文化产业、媒介话语。E-mail:zhuangxy@szii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