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压力及对策探析
2016-12-09庄晨忠
◇庄晨忠 谢 武*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压力及对策探析
◇庄晨忠 谢 武*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形势,高校辅导员承受着工作、能力、发展、心理等诸多压力。究其原因,有辅导员个体、教育对象、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为缓解辅导员压力,可以从人岗匹配、学习培训、激励机制、人文关怀等方面进行探索,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辅导员队伍健康发展。
新媒体;高校辅导员;压力;对策
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文化观和道德观的碰撞,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心理特征和生活习惯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压力凸显。为了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压力状况,笔者对福建省部分高校进行了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辅以访谈法。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内高校辅导员和学生,辅导员和学生问卷分别发出280份和500份,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266份和491份,有效率为95%和98.2%。综合分析调查结果,笔者就新媒体视角下辅导员承受的压力进行剖析,并对化解对策进行了思考。
一、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面临的压力
新媒体的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海量性等众多特征,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又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种种压力。
(一)工作压力
调查中,86.47%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给自己的工作带来新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长时间工作带来的压力。学生利用新媒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更为便利,使得扮演着多重角色、原本工作任务就比较繁重的辅导员工作负荷进一步加重。调查中98.12%的辅导员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32.71%的辅导员甚至达到12小时以上。对于长时间工作,绝大多数辅导员表示有压力,没有压力的仅有13.17%。如表1所示。
表1 长时间工作给辅导员带来的压力
二是学生教育管理难度加大带来的压力。48.12%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使学生个性化更突出,教育管理难度加大;70.30%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使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现实沟通能力差;65.41%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使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造成学生认识偏差;72.93%的辅导员认为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间的交流变少,
“宅”的现象严重。
三是工作创新带来的压力。辅导员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仅有26.31%的辅导员表示没有压力,73.69%的辅导员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压力。如表2所示。
表2 工作创新给辅导员带来的压力
(二)能力压力
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和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辅导员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掌控能力不足。54.51%的辅导员认为在使用新媒体技术能力方面有待提升,56.39%的辅导员认为难以正确把握网络舆情、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76.69%的辅导员认为难以有效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此外,大多数辅导员对工作所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也缺乏系统学习,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事务常常难以应付。有87.22%的辅导员表示在知识储备上存在压力,58.65%的辅导员在新媒体技能与素养提升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如表3所示。
表3 辅导员的能力压力
(三)发展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日常工作占据了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他们缺少个人的学习提升,随之而来的发展压力也不断加剧。目前,大多数高校往往更重视教学和科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辅导员职业发展缺乏可靠的保障。高达94.36%的辅导员对今后自身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忧虑,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转岗或继续深造的跳板,职业归属感低。调查中,70.30%的辅导员感到工作没有乐趣,一大批辅导员没有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打算。
(四)心理压力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受到巨大冲击,辅导员往往难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舆情信息,加上“90后”大学生管理难度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很难保证,大多数辅导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使辅导员容易出现情绪紧张,68.04%的辅导员表示会感到压抑,79.32%的辅导员会感到莫名的不安,58.27%的辅导员在不同程度上害怕生病。这种压力还直观体现在辅导员对网络世界中学生的了解程度以及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压力上。调查显示,仅有36.09%的辅导员表示在与处理学生的关系方面没有压力,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辅导员的心理压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的压力成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办学的体制机制、辅导员队伍结构、学生个性特征等更具复杂性,这就使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工作的压力源更具多样性。
(一)岗位职责不清
辅导员常常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扮演本不属于自身工作的角色,岗位职责不清成为其工作超负荷的直接原因。调查数据表明,只有48.49%的辅导员对岗位分工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加上现实中许多家长、教师对辅导员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足够的尊重,甚至个别领导认为辅导员更多从事事务性的工作,使得辅导员在不得不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同时,还要面对自身工作付出和价值得不到尊重的强烈失落感和心理压力[1]。许多辅导员看不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对自身定位日趋模糊,职业发展压力倍增。
(二)专业化水平不足
目前,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辅导员来自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人文社科和相关专业背景的比例
也不高,现代传媒专业科班出身的辅导员更是凤毛麟角,缺乏必备的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新媒体素养,导致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队伍普遍年轻,工作年限短,而新媒体环境下知识传播体系的迅猛发展对辅导员知识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冲击。调查中54.89%的辅导员在对新媒体了解程度上选择的是“一般”或“不了解”、“非常不了解”,对“学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满意的分别仅占13.16%和16.17%。辅导员新媒体素养的欠缺和知识结构的单一,使其在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时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习培训匮乏
辅导员过多非本职工作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调查中84.21%的辅导员表示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足2小时,影响了对新媒体技术的学习掌握。此外,许多高校注重对专业教师的培训,缺乏对辅导员的系统教育和培训。从现有的辅导员培训方式看,短期的政策理论解读或工作经验交流是主要的培训形式,分门别类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较少,专门针对新媒体知识的学习和专项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应对新媒体发展的需求存在不小差距。调查中82.33%的辅导员认为自身新媒体素养需要通过专项培训进行提升。在专项培训课程内容的选择上,91.73%的辅导员认为应加强新媒体素养理论知识的学习,80.08%的辅导员选择了新媒体素养在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四)薪酬待遇较低
虽然教育部文件明确界定了辅导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往往仅被视为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普遍与专业老师存在差距,其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情况也很难在绩效考核和薪酬中体现。在调查中,仅有34.59%辅导员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65.41%辅导员感到不满意、不太满意或说不清。在经济压力下,辅导员很难安心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特别是工作付出常常得不到回报对他们的工作热情造成一定的打击。
(五)教育对象变化
“95后”的大学生有着更为鲜明的个性,更加依赖虚拟网络。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自律能力和他律意识较弱,在新媒体应用上花费时间较多。此次调查的数据显示,44.20%学生每天上网1-3小时,34.62%的学生每天上网3-6小时,12.63%的学生每天上网甚至超过6小时,许多学生成为所谓的“拇指族”、“微博控”、“微信迷”,形成“知识都在网络上、思想都在微博上、朋友都在QQ上、情感都在微信上”的生活、学习、交际模式,部分学生渐渐迷失在虚拟世界里。调查中仅有33.08%的辅导员认为了解网络世界中的学生。
三、新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压力化解对策
新媒体带来的适度压力可以激发辅导员的成就动机和潜在能量。辅导员如果能正确认识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更加关注工作细节,完善自身综合素质,将会进一步推动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但辅导员如果长时间处于超负荷压力下,不能有效地应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也会产生职业倦怠,产生转岗离职的想法。压力感严重者在工作中会情绪紧张,给自身健康带来损害。因此,对新媒体给辅导员所带来的压力应高度重视,积极化解。
(一)注重人岗匹配,关心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
人岗匹配的核心是人和岗的匹配达到最合理的状态,即人在岗位上能发挥最有效的作用,岗位也能给人以最大的满足,从而获得最优绩效[2]。“人岗匹配、适岗适人”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有效化解压力的根本。首先要明晰辅导员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帮助辅导员从繁杂的事务和繁重的负荷中解脱出来,主动减轻或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其次要严格职业准入,切实转变“人人都能做好辅导员”的观念,优先录取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专业的人才,注重考虑辅导员个体本身的特征与兴趣爱好是否与辅导员岗位相匹配。再次要关心辅导员职业发展,将辅导员队伍纳入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鼓励辅导员往专业化方向发
展,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加强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新媒体素养
提升新媒体素养是辅导员应对新媒体、缓解压力的关键。辅导员要主动学习了解新媒体特征,掌握新媒体技术以及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和特点,主动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专业知识,扩展知识结构,不断增强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建立辅导员新媒体素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将学校的信息技术、媒介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开展新媒体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整合的方法与模式、媒体公关艺术、现代媒介策划艺术、网络舆情处理技巧、网络语言表达艺术等各种专题培训和专项研讨。设计开发适合辅导员进行新媒体学习的知识资源与实践平台,进一步提高辅导员信息搜集、处理、筛选能力,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应对新媒体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当然,新媒体素养的提升不能仅靠教育培训,一定要有实践,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善于搭建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专题网站,利用博客、即时聊天工具等手段,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到这些网络平台上,作为公共交流和信息发布的渠道,在传递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同时,随时掌握学生的言论动态,把握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此提高应用新媒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强辅导员工作成就感
辅导员的部分压力来源于学校内部不公平的激励机制。完善激励机制,改变辅导员业绩评价和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的现状是化解其压力的重点。高校应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把辅导员运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对于积极占领新媒体思想教育阵地、效果突出的辅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当前,要努力探索辅导员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计算工作量的办法,探索优秀网络文章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与薪酬、晋升挂钩。切实发挥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特别是针对辅导员待遇普遍偏低的现状,要科学设计辅导员的薪酬制度,切实落实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待遇,提高辅导员工资收入。从长远考虑,学校需积极引进辅导员职级化发展模式,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3]。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减轻辅导员的压力。
(四)加强人文关怀,营造辅导员工作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化解辅导员压力的有力保障。高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保健服务,提高其自我心理调节、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便利,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等业务,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学校各级领导平时要多关注辅导员思想变化,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辅导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努力营造人性化的工作氛围。此外,辅导员自身也应学会心理调适,缓解不良情绪,提高自我减压能力。
注:本文系2013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新媒体视角下辅导员压力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B134645)、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3年立项课题“新媒体视角下辅导员压力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王佩锋.独立学院辅导员压力源及其对策浅析[J].出国与就业,2011,(11):78-79.
[2]赵小强,等.基于人岗匹配理论的人员优化配置浅探[J].人力资源管理,2013,(7):53-54.
[3]杨雪龙.高校青年辅导员的心理问题发生机制:基于压力—资源模型的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5,(7):74-77.
(责任编辑:王海宁 郭诗平)
G641
A
1674-9618(2016)02-0067-04
庄晨忠,男,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谢 武,男,福州大学阳光学院团委书记兼学工部主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