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2016-12-09◇王茜刘超*
◇王 茜 刘 超*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在高校班级建设中的应用
◇王 茜 刘 超*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总结高校班级成长的一般规律,可以从班级心理成熟程度、班级建设主题变化、班级发展阶段三个维度分析班级成长不同阶段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班级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有效管理方式,凝练辅导员与班级集体建设的阶段化、过程化、互动性规律,构建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班级建设模式,指导辅导员与“时”俱进,为班级成长发展提供最匹配的教育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班级建设;辅导员
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而班级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新生入学教育时期,到大四下学期的毕业文明离校教育期,不同的阶段班级都呈现不同的特点,班级成员的成熟程度、教育的主题也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更迭。针对班集体成长的阶段化特点,可以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以提高对大学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班级建设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可能性
(一)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最早于1966年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管理心理学家卡曼提出。基本观点是,管理者的领导方式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相适应。同时,采用“领导行为四分图模型”的做法,把管理的行为分为两个维度: 即“关怀维度”和“结构维度”,即关心人和关心工作[1]。该理论认为:领导的有效性取决于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他们认为在下属不同的成熟阶段,应采取不同的领导风格:不成熟阶段采用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低关系),即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初步成熟阶段采用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高关系),即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比较成熟阶段采用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高关系),即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成熟阶段采用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低关系),即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或支持。
(二)高校班级建设的一般规律
高校班级作为一个有自然生命周期的整体,自成立到解散,成长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一般来说,按照大学的学制规定,班级集体从创建到消亡的自然生命周期为四年。以教育客体的心理成熟度为参照值,划分大学班级生命周期,即大一不成熟,大二初步成熟,大三比较成熟,大四成熟,共四个阶段。从班级建设的目标和主题来看,在大学四年制的不同时期,班级特点不同,班级成员由松散,到凝聚,再到解散,呈现散-聚-散的特点。从班级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来看,会经历班级初创期、
磨合期、成熟期、解散期四种工作状态,呈现被动-主动-被动的发展过程。
(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的契合点
首先,辅导员与班级作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对象相对应;其次,高校班级的自然生命周期为四年,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成员的心理成熟度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一点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对管理对象的心理成熟过程相对应;再次,作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辅导员与班级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和行为发展,这也是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由此可见,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与高校班级建设有着较高的契合点。借鉴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可以为辅导员开展班级集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从而凝练出辅导员与班级集体建设的阶段化、过程化、互动性的规则和理论,提高班级建设理论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实现辅导员与班级的共同成长。
二、班级建设的维度与班级生命周期发展阶段分析
班级作为一个集体,首先遵循的是事物发展的生命周期规律;其次,班级集体作为大学生个体的集合,不同阶段的成员心理成熟度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另外,班级集体作为高校的基层组织,在高校的教育规划中,遵循着高校不同阶段所设定的不同教育主题和目标。因此,可以从班级心理成熟程度、班级不同阶段特点、班级建设主题变化等三个维度来细化班级成长阶段。
(一)以自然学年为界限,判断班级成员心理成熟度
根据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将学生心理成熟度结合自然学年进行简单划分,即大一不成熟、大二初步成熟、大三比较成熟、大四成熟。这是最一般、最简单的划分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不够细化,忽略了某些特定阶段的具体时间跨度。因此,在此维度划分的基础上,要根据其他因素进一步调整。
(二)以班级成员共性特点的变化,判断班级阶段性特点
班级成员心理成熟度及不同阶段学习生活重心的变化,外化为班集体的共性特点。共性特点包括:大一上学期的入学适应期、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上学期的习惯养成期,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的迅速成长期,大三下学期毕业意向分层期,大四上学期毕业去向确定期,大四下学期毕业文明离校期。可以说这种阶段划分方法与学生心理成熟度相结合,具有更进一步的科学性,但是也还不足够作为划分班级建设阶段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以班级建设目标,判断班级生命周期的规律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对集体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中,把班集体的形成划分为三个互相联系的发展阶段:松散群体阶段、联合群体阶段、集体阶段[2]。细化班级成长阶段,可分为:大一上学期的创建期(松散群体阶段)、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下学期的建设期(联合群体阶段)、大三上学期的发展期(集体阶段),大三下学期至大四上学期的形散神不散期阶段(松散群体阶段),大四下的离别期(松散群体阶段)。这种划分方法,能够根据班级建设目标来判断班级生命周期规律性变化,与班级成员心理成熟度、班级阶段性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因此结合班级建设主题和目标来划分班级成长阶段就相对更具有参考意义。
三、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的班级建设模式构建
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将高校班级的发展过程通过三个维度呈现,即成员心理成熟度、班级成员共性特点(班级主题变化)、班级发展过程。三个维度均是以时间顺序与领导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呈逆向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一)大一上学期,以“命令式”教育为主
大一上学期为适应期、班级创建期,成员心理不成熟。该阶段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的重新建立、学习生活环境和方式方法的转变,对大学生活处于摸索、适应过程,要通过入学教育、班委竞选,完成班级创建的基本任务。班级创建虽然在短
期内可以完成,但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建立完备的制度、纪律,才能开始正常运转。此时辅导员和班级成员相对陌生,还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关系,有时必须靠行政力量去约束班级,靠行政命令去开展工作。此时的工作偏向于事务性,完成质量相对不高。因此,这一阶段辅导员的工作方式适合采用以“高工作-低关系”的命令式教育为主。
图1 班级建设模式与领导生命周期对照模型
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大一上学期是学生对辅导员建立信任关系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开展命令式教育的同时,辅导员更应注重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为接下来的工作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命令式教育并不是忽略学生的感受,采取高压政策,应该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多开展谈心工作,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上学期,以“说理式”教育为主
大一下学期至大二上学期是集体磨合成长期、班级建设期。该阶段学生心理初步成熟,学习生活已经步入正轨,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和朋辈圈子,全情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班级、社团活动中,为了赢得集体荣誉而互相磨合,共同奋斗。因此,这一阶段适合采用“高工作-高关系”的“说理式”教育为主。
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几点是:首先,根据对下属的关心度与领导效能呈正相关的管理规律[3],此阶段的高关系建立需要辅导员更深入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上、心理上的互动,建立更默契的关系。其次,“说理式”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说教,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二)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以“参与式”教育为主
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是班级发展期。该阶段的学生心理成熟度相比上一个阶段更高,表现为学生经过了适应期和磨合期,已经进入更加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周期,对于学校的管理规定、奖学金评选办法、班级社团工作等比较熟悉,并基本定型。学生成绩已初步分层,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已比较理性,能够有自己的见解。班集体也已形成较好的合作模式,集体意识逐渐形成。这一阶段适合采用“低工作-高关系”的“参与式”教育为主。辅导员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依靠学生对辅导员建立的情感基础和心理契约,较为主动地去开展工作,并且可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创新性的教育活动。辅导员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关键时刻给予把关和指导,便可以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几点是:首先,对“参与式”教育方式要灵活运用,充分尊重班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共同决策。其次,对于一些原则性问题,要坚持按规则办事,针对某些特殊任务要充分评估任务的具体情况和班级学生的执行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四)大三下学期,以“授权式”教育为主
大三下学期为个体定型期,成员心理已经成熟。该阶段的学生个体已经定型,学习成绩、社团工作经历等已经为毕业去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一阶段学生对大学的生活环境非常适应,并且能够独立处理与个人发展相关的系列问题,处于心理成熟的高峰期。该阶段处在班级集体巩固的成果期,虽然班集体参加学校活动次数相对低年级较少,但班级成员可以呈现形散而神不散的状态。这
个阶段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最佳时期[4]。因此这个过程可以采用“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式”教育模式。辅导员可以相对较少地干预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予学生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在此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这个阶段并不能完全“大撒把”,还要对学生做好引导、答疑工作,而且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不同,要加强个体化指导。其次,“授权式”教育对班级要求较高,如果之前的工作基础没有打好,学生工作能力不够强,或者班级出现问题,则不适合强行采用“授权式”教育,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应对。
(五)大四分流期,以“命令式”与“授权式”相结合
大四是学生分流期,班级成员的心理成熟度需要辩证来看。一方面,在面对校园内学习生活时心理依然是成熟的;另一方面,班级成员的心理在面对毕业选择时会产生波动,成熟程度有所降低。所以此阶段可以采用“命令式”与“授权式”管理相结合。对于学生的校内学习生活方面,学生已经驾轻就熟,可以采用“授权式”管理。而对于学生的毕业选择等方面,学生多表现出迷茫、困惑,对事务性工作不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主动性,需要采用“命令式”管理方式来提高工作效率。
此阶段需要注意的几点是:首先,此阶段学生的心理波动较大,辅导员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选择相对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处理。其次,大四最后一两个月为毕业季,此时大部分学生的毕业去向基本确定,对学校、班级、同学的情感集中爆发。该阶段属于“高关系-低工作”的状态,所以辅导员又可以采取“参与式”管理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毕业文明离校教育。
四、运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开展班级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采用群体性教育方式的同时,要尊重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四种管理方式是一种相对弱化个体需求的方式,在班级建设中的作用,适合群体同质性高的班级建设。但是班级全体成员的心理成熟度并不能完全整齐划一。所以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以某一种教育方式开展班级建设的同时,要承认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并容纳学生的个性,重视并实现学生的价值,注重因材施教。
(二)同一阶段采用某种管理方式,不是绝对的,要灵活运用
领导者的行为发展,即高工作到低工作的过渡,相对应的是工作方式从刚性到柔性的变化,也是工作强制程度的渐变。这种变化的前提是被管理者的心理成熟度呈现规律性的发展,而这是一种相对理想化的状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考虑大学生成长成熟过程的特殊性。比如学生面对校内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时,从大一到大四是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而到大四学生还要面对将来工作就业等更加复杂的问题,这时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不成熟[5]。所以辅导员需要结合环境变化、班级特点,不能生搬硬套,可以选择一种教育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适时调整工作方式。
(三)辅导员既要与班级共同成长,又要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
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同时关注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下属的成熟程度。辅导员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中与自己相匹配的方面,既与班级共同成长,又能形成自己的工作风格。
[1]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34-135.
[2]刘雄.基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校班级管理[J].中国成人教育,2014,(6):42-44.
[3]尹伟.领导方式理论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启示[J].天津市教课院学报,2009,(1):54-56.
[4]蔡晓平.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及其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肇庆学院学报,2006,(6):81-84.
[5]李鑫,姜海滨.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90后”大学生管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4):33-34.
(责任编辑:田丹丹 马加名)
G641
A
1674-9618(2016)02-0041-04
王 茜,女,天津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生教育管理科科长,讲师。
刘 超,男,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辅导员,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