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羊毛质量控制技术经济效益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为例

2016-12-09肖海峰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剪毛羊场羊毛

王 晶,肖海峰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中国羊毛质量控制技术经济效益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为例

王晶1,2,肖海峰1

(1.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843300)

利用2016年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4省的实际调查数据,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为例,从新增羊毛总产值、新增羊毛纯收益、农牧民得益率和新增纯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4个指标对采用质量控制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质量控制技术在经济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并从技术推广培训和销售渠道方面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质量控制技术;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经济效益

根据联合国FAO数据库,2012年中国绵羊年末存栏量1.41亿只,羊毛产量40.01万t,超过澳大利亚(绵羊年末存栏量0.75亿只,羊毛产量36.21万t)成为世界羊毛生产第一大国[1]。但是随着中国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的日益趋紧,我国羊毛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2014年,我国绵羊毛总产量41.95万t,较1995年增长51.25%,但是增量以半细羊毛和粗羊毛的增加为主[2],仅能满足中国毛纺工业1/3的原料需求,目前澳大利亚出口至中国的羊毛占其出口市场份额的71%,是中国最主要的羊毛进口来源国,而羊毛成为中国供需缺口最大的畜产品之一[3]。中国的羊毛市场表现出高度的外部依赖性,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澳毛在羊毛细度、长度、净毛率等重要指标方面比国毛有显著竞争优势。因此,如何加强羊毛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和服务,提高质量和销售价格,以提升毛纺工业原料有效供给和农牧民收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羊毛生产国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技术体系[4],贯穿饲养、生产、后整理、流通等多个环节,而中国的羊毛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任重道远。有鉴于此,本研究利用2016年内蒙古、青海、新疆、甘肃4省的实际调查数据,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为例,对是否采用质量控制技术的成本收益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突出质量控制技术在经济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引导农牧民采用新技术,通过提高羊毛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和机械化程度提升羊毛质量。

1 中国“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发展现状

羊毛的质量控制包括多个环节,在产前、产中、产后等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对其质量进行控制,以在整体上提升羊毛的产量和品质,在具体技术的使用方面主要包括穿羊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规格打包、公正检验等。其中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是羊毛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机械剪毛、套毛除边、分级整理、规格打包、刷唛、统一销售等诸多环节,以上环节具有先后顺序并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技术效益链,统一机械剪毛可以提高羊毛平均长度,增加羊毛单产水平,分级整理和统一销售可以体现优毛优价,提高议价权便于上市。调查显示,目前青海三角城种羊场、内蒙古乌审旗、新疆巩乃斯种羊场以及甘肃天祝、肃南部分地区都在积极采用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对优化羊毛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羊毛销售价格具有明显作用。

中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至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应用,并在八九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此后中国细毛羊产业呈下滑趋势,目前该技术主要在种羊场、国营牧场、规模养殖场和少数乡镇中应用。调研显示,细毛羊主产区农牧户能够较好地掌握品种改良、科学养殖、疾病防控等方面的技术,但是对剪毛、分级、打包等技术的掌握参差不齐,乌审旗、巩留县全部采用手工剪毛,天祝县90%以上是手工剪毛,而肃南县机械剪毛率达60%,三角城种羊场和巩乃斯种羊场全部采用机械剪毛。详见表1。部分地区政府或相关组织免费提供剪毛机、打包机等,由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培训缺失,多数闲置浪费。部分地区借助当地产业扶持政策、技术推广培训及平台搭建等方式,发展情况较好。其中乌审旗建立羊毛储运交易市场,为羊毛收购、加工、检验提供设备搭建平台,减少交易成本;肃南县出台《高山细毛羊机械剪毛技术规范(DB62/T1777—2009)》和《高山细毛羊分级整理操作规程(DB62/T1778—2009)》并推广执行,以村为单位均修建剪毛棚和配套设施,推行机械剪毛、分级整理、规格打包和统一销售的细羊毛标准化生产技术。三角城种羊场、巩乃斯种羊场均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机械剪毛和分级打包比例达100%,并在剪毛季成立临时剪毛队,剪毛效率、羊毛质量及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周边地区,但技术辐射范围较小。

表1 羊毛主产区质量控制技术使用情况

2 “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经济效益评价

2.1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选取

为深入分析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在推动羊毛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效益,进一步选取调研地区的巩乃斯种羊场和巩留县作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由于2个调研点在同一区域,而该技术在两个调研点的推广应用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干预组是巩乃斯种羊场按照绵羊毛国家标准(GB 1523—2013)进行套毛除边和细度支数分级的养殖户,对照组是巩留县未使用该技术的细毛羊养殖户,剔除其他因素对羊毛产量的影响,选取2016年的样本数据,将这一技术的单独效应充分地体现和分离出来,以同期数据对照评价其经济效益。数据部分来源于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团队在2016年度调研活动中收集的农牧户问卷调查和访谈,部分来源于综合试验站收集的应用数据和资料。根据当地的养殖情况,调研点经营方式以家庭牧场为主,农牧户家庭养殖规模在150~499只之间,平均养殖规模200只左右,以此为基准。

“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应以新增效益指标为主,即效益的高低以相对效益来体现,通过与原有技术(或没有使用该项技术)的效益进行历史对照或同期对照。因此,新增效益的增加主要体现在羊毛产品增加、品质提升、劳动效率提高、销售价格提升等方面,具体包括新增羊毛总产值、新增羊毛纯收益、农牧民得益率、新增纯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等指标。

2.2经济效益指标测算

2.2.1新增羊毛总产值与同期手工剪毛对照,调研地区机械剪毛在羊毛长度方面没有明显差异,由于农牧户拥有的草场资源禀赋差异,虽然二者均未采用羊穿衣技术,但巩乃斯种羊场的净毛率差异较为显著。巩乃斯种羊场机械剪毛羊毛长度比人工剪毛长1~2 cm,人工剪毛后的毛茬均高1.0~1.5 cm,机械剪毛后毛茬均高0.5 cm。机械剪毛毛套整齐,便于分级,整体质量比较高。

由表2的调查显示,2016年巩乃斯种羊场只均产毛量4.3~4.5 kg,同期巩留县能繁母羊和育成羊的只均产毛量为3.8~4.0 kg,机械剪毛较人工剪毛多0.3~0.5 kg(本次评价取保守值0.3 kg)。此外,根据2002年5月新疆畜牧厅在巩乃斯种羊场举行的机械剪毛比赛活动中,机械剪毛与手工剪毛相比可增加0.5~2.0 cm,羊毛等级可增加一个档次,每只羊毛单产增加0.3~0.6 kg。上述资料可与本次调研数据互为考证。巩乃斯种羊场通过实施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羊毛品质有明显提升,一次性销售羊毛数量较大,使种羊场具备一定的议价权。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羊毛价格上,优质羊毛的价格往往高于普通羊毛。此外,羊毛按标准分级、按等级检验打包,避免了毛纺企业因重新分拣增加的工序和成本,提升了纺织加工价值和生产效益,其每千克平均售价高出周边县市8~10元,体现出优毛优用和优质优价。2016年使用该技术的羊毛价格平均36元,同期没有使用该技术的其他羊毛的每千克价格平均24~25元(本次评价取中间值24.5元)。具体可以计算,采用新技术后,平均每只细毛羊新增的羊毛产值:4.3 kg×36元/kg-4 kg×24.5元/kg=56.80元。

表2 调研地区细毛羊主要生产性能指标

2.2.2新增羊毛纯收益 养殖户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额外新增相应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雇工费、机械设备购置费、折旧费、耗材及养护费、电费、水费、运输费、搬运费等。

(1)雇工费用:巩乃斯种羊场剪毛季节从5月中旬开始,持续20~22 d,工作时间每天8~10 h。临时剪毛队为签订养畜承包制的农牧户提供有偿的机械剪毛、分级、打包等服务,按每只羊5元收取费用。雇工共计60人,包括16个剪手、16个助手、16个分级人员(2个分级台分别配2个技术人员,4个助手、1个打毛工、1个抱毛工),5个打包工,此外在值班、清洁、剪铁丝、装毛、滚包、育种称重、数据记录、刷唛、维修等环节还需要多名雇工。每天机械剪毛分级整理一条龙下来能剪1 000~1 200只羊,每天人均80~100只,机械剪毛效率是手工剪毛的3~4倍。按计件工资计算每只羊剪毛工4元,助手1元,分级及其他人员每天50元,雇工成本共计每年60 000元。同期巩留县每只羊人工剪毛费用7元,每天人均剪毛20~30只,每天人均雇工费用150~200元,雇工人数视养殖规模而定,一般3~5人。

(2)机械设备购置、养护、耗材:巩乃斯种羊场现拥有1座剪毛房、1座库存羊毛厂房,分别建于1965年和1981年,该项折旧费用可忽略不计。拥有剪毛机24台,每套单价3 000元,平均使用年限3~5年;打包机2台,每套单价30 000元,平均使用年限10年,每年剪毛机的剪头、软轴、磨刀片、电动机等主要部件的耗材及拆卸清洗保养费用30 000元,打包及缝包的低碳钢丝一个毛包用1.2 kg,年费用10 000元;每个毛包10元,按100 kg计算,每年购买700~800个,费用8 000元。

(3)水费、电费:剪毛季节消耗水、电等费用2 500元,每度电费0.85元,每吨水费2.1元。

(4)运输费、搬运费:种羊场通过电话、网络或拍卖的形式与毛纺加工企业洽谈羊毛总价格,选择一家毛纺加工企业销售其分级整理后的全部羊毛,按照协商雇车将羊毛运至昌吉、乌鲁木齐、张家港等地,每年运输费用11万元,每吨装车及卸车费30~35元。

综合上述情况,实施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后,雇工费用为7.83元/只,机械设备购置、养护、耗材费用为2.79元/只,水电费为0.11元/只,运输费、搬运费为4.39元/只。而同期巩留县人工剪毛雇工费用7元/只,因此,实施新技术后,平均每只细毛羊新增成本费用支出合计:7.83元/只+2.79元/只+0.11元/只+4.39元/只-7元/只= 8.12元/只。平均每只羊新增纯收益=新增总产值-新增成本费用=56.80元/只-8.12元/只=48.68元/只。表示采用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后,新增纯收益48.68元/只。

2.2.3农牧民得益率

表示农牧民采用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每增加1元的生产费用就可以获得5.99元的纯收益,反映了农牧民从该项技术中获益的相对水平。

2.2.4新增纯收入占家庭纯收入比重当地一个农牧户家庭的养殖规模一般在200只左右,以2016年的销售价格及成本收益核算,平均每个农牧户家庭通过新增羊毛纯收入技术带来的纯收入48.68元/只×200只=9 736元。而2016年调研地区农牧民人均收入预计14 195元,当地农牧民的平均家庭人口4人,则新技术带来的新增纯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达17.15%,对促进农牧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以“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技术为代表的羊毛质量控制技术,在巩乃斯种羊场的推广和实施给农牧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主要原因如下:

(1)在管理制度层面,种羊场在养殖管理中实行铁畜承包经营制度,实行在“八统一”(即统一配种、统一产羔、统一鉴定整群、统一剪毛、统一羊毛分级及销售、统一防疫、统一转场、统一饲草料标准等)基础上的家庭牧场承包经营体制,参照新疆地方标准《细毛羊饲养标准(DB65/T2017—2003)》、《细毛羊饲养标准》等基础上制定本场管理规程及细则,在养殖、生产、销售环节通过制度约束保障羊毛质量。

(2)在饲养管理层面,棚圈选址和设计是否合理,日常管理是否规范直接影响羊毛产量及治疗。种羊场整合资金在2015年底完成家庭牧场的标准化棚圈改造和建设,每个家庭牧场均配备有一定面积的青贮窖、饲草料地、打草场和天然牧场,水电路配套。农牧户多为子承父业,能够较为熟练的掌握补饲、分群饲养、疾病防治、羊舍清洁与消毒等技术,在饲草料加工、青贮制作等方面经验也较为丰富。而巩留县大部分农牧户没有修建标准化圈舍,清扫及消毒频率较低,此外部分养殖管理不够规范,普遍存在用沥青、油漆等在羊身上明显部位做标记,导致污毛量较多,影响羊毛质量。

(3)在销售流通层面,近年来,种羊场主要通过工牧直交的方式直接将分级打包后的羊毛销售给张家港的毛纺加工企业,然后按照成交的平均价格扣除剪毛打包等成本费用再与农牧户结算,其羊毛质量和价格均高于周边地区。

3 中国羊毛质量控制技术推广提升策略

3.1加强羊毛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和培训

首先,进一步加强品种改良、棚圈建设、疾病防治、穿羊衣、机械剪毛、分级整理等影响羊毛质量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调研显示,目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报酬偏低、专业知识陈旧、年龄老化问题凸显,是制约技术推广的主要因素,建议加强基层畜牧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根据养殖规模、地域面积等对基层畜牧技术人员的编制进行调整和补充,增强基层技术队伍的稳定性,同时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通过实训、培训、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其次,根据农牧户需求,重点加强羊毛质量控制技术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根据农牧户的理解和认知情况创新技术培训的方式方法,促进农牧户对新型养殖技术的实际应用,引导农牧户向科学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养殖模式转变。

3.2推进细羊毛销售的工牧直交方式发展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牧户的细羊毛销售仍表现为以贩子收购为主,缺乏固定、规范的羊毛交易场所,“混等混级”“压毛压价”等现象较为普遍。建议推进细羊毛销售的工牧直交方式发展。一是尽快完善并推行细羊毛分等分级的国家标准,健全细羊毛分级、质检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行机械剪毛、分级整理、机械打包、客观检验等规范化的细羊毛采集现代化管理技术,为加快推进细羊毛销售的工牧直交方式发展和建立“优质优价”销售机制奠定坚实的前期基础;二是总结借鉴主产区细羊毛销售方式的发展经验,加快工牧直交方式在主产区的推进发展。有条件产区可考虑通过建设具有区域辐射性的羊毛交易市场等方式,为农牧户和毛纺加工企业搭建交易平台,减少细羊毛流通的中间环节,推动产销对接。

[1]陈甜,肖海峰.中国羊毛质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5):66-71.

[2]国家统计局.中国畜牧业年鉴[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015.

[3]肖海峰,张莹,王贝贝,等,中国绒毛用羊产业经济研究(第四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1-7.

[4]张卓,袁长祥,刘中勇,等,新西兰羊毛质量管理与检验对我国进口羊毛检验监管的启示[J].毛纺科技,2010(11):59-62.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期刊采编系统正式上线运行

为了适应期刊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需要,《中国草食动物科学》杂志建立了期刊采编系统(http://cycz.cbpt.cnki. net),已于2016年4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包含网刊发布系统、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专家在线审稿系统、编辑在线采编系统等。通过作者在线投稿系统,作者可远程在线提交稿件,不用打电话即可了解稿件实时状态,实现稿件信息自动登记;在专家在线审稿系统中,专家登陆系统或通过邮件在线审稿,可加快审稿速度、缩短审稿周期;通过编辑在线采编系统可对稿件的基金项目、行业领域、作者单位、引文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统计与分析。

热忱欢迎作者、读者、审者积极登陆期刊采编系统了解杂志的相关信息,进行在线投稿、审稿。同时,还可在线阅读和下载原文。为了满足不同层次作者的需求,原邮箱投稿方式(xumuchj@163.com)将继续使用。

咨询电话:0931-2115279

S8-9

B

2095-3887(2016)06-0053-04

10.3969/j.issn.2095-3887.2016.06.015

2016-10-07

农业部和财政部项目(CARS-40-20)

王晶(1982-),女,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市场与政策。

猜你喜欢

剪毛羊场羊毛
国际羊毛局2021/22秋冬羊毛趋势预测
薅羊毛是一种享受
Golden fleecers
羊驼剪毛“三注意”
绵羊剪毛时的福利问题
着力推进机械化剪毛 精准助力养殖业增收
羊群剪毛与抓绒技术简介
摸羊毛
种羊场生存发展之路
羊场疫病防控体系创建思路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