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事业英雄的战场
2016-12-09王晓霞
王晓霞
前几日,记者在参加科技部举办的“科技创新助推精准脱贫培训班”中发现,讲台上,分组讨论中,饭桌上,楼道里……几天的会程中,李保国的名字无数次被提起,与此同时,这样一句话迅速流传开来:“抗美援朝扛过枪,上山下乡插过队,脱贫攻坚出过力。”
让140万亩荒山披绿装、带领10万农民甩穷帽的李保国,被追授为“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是脱贫攻坚期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这是一项刚刚开启的奖项,李保国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这是一项注定只能评五年的奖项,五年的脱贫攻坚期一结束,当贫困人口告别贫困、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时,评比将自动结束。
这五年不长,却改变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这五年不长,却步步艰难;这五年不长,却诞生着无数英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美好目标,在距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只剩五年的关键期,总书记发出了总攻令。我们要完成的,是剩余5000多万同胞的脱贫问题;我们要打赢的,是一场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时间更紧的战役。参加决战的,有国家、省、市、县的扶贫部门,有中、西部22个省的五级书记,有结对帮扶的东部省市,有定点扶贫的各行各业,有国企、民企、公民个人,有派驻到12.8万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员……
师出有名,才可旗开得胜。脱贫攻坚之所以能形成总书记亲自抓、全党动员、各行参战的万众一心局面,战役的性质是关键。这是向先人“天下大同”理想的靠近,这是对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情怀的传承,这是我党对不忘初心、信守誓言的坚持,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这是总书记参加工作四十年来最大的牵挂,这是农村贫困人口的夙夜期盼。脱贫攻坚,无论谁上战场,都是一场师出有名的道义之战。
在这个战场上,英雄不断涌现出来。每一位英雄的事迹,都可歌可泣、催人奋进。
李保国、李双星、文朝荣、赵文强、吴树兰、柳本星、罗官章……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为贫困乡亲过上好日子而呕心沥血,甚至献出生命。他们把深情写在大地上,把成绩写在变化中,把人生价值写在造福一方中,把共产党员克己奉公、无私奉献、公而忘私、鞠躬尽瘁的形象,写在百姓欢欣的泪水、真情的拥护中。
今年元旦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开始施行。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
脱贫攻坚需要英雄,英雄的精神需要发扬光大。“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相信,借着脱贫攻坚国家荣誉制度的启动,为脱贫攻坚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将在更多扶贫战士心中升腾起来。
李保国走了,却又分明还活着。他活在亲人、同事的思念里,他活在为之倾情付出的山川田野间,他活在人民大会堂的汇报会上,他活在全国扶贫战线的口碑间,他活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
正像马克思所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却是永恒发挥作用、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光荣的事业,英雄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