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应有大智慧

2016-12-08杨京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环形山小视频万用表

杨京

在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的媒体种类越来越多,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式也越来越丰富,为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应运而生,微课便是其中一种。

著名的微课研究者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可以理解为微小、碎片化,微课学习其实就是碎片化的学习,一次只学习一点,其优势在于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使学习者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以任何方式学习,这就使得微课的呈现形式灵活多变。

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微课不能取代现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将课堂内容视频化,微课应该准确定位,按需设计。微课使用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而应该多元拓展,充分互动。

微课教学补充课堂

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之外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会耽误教学进度,而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又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时微课就派上了大用场。

例如,《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涉及到了万用电表,但是学生之前并不了解万用电表,万用表的使用也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只是便于学生学习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需要简单了解万用电表及其基本使用方法。于是,我在课前制作了一段使用万用表的微课,把它备份在了每个学习小组的电脑里,每次学生遇到问题都可以观看万用表微课,这样不用教师现场指导就及时解决了问题,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微课设计针对学情

微课设计最关键的是着眼于学生的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从实际学情入手做好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充分研究学情,明确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好微课设计的切入点,满足学生建构知识的学习需求。

在教学《我们来造环形山》时,我发现学生不能理解这一课的内容,“造山”活动本身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模拟实验。通常科学课中都会让学生认识一个科学概念,在教学过程完结时会有一个结论,而《我们来造环形山》一课要求学生认识环形山的成因却没有最后的结论。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科学实验,观察了解环形山形成的过程,我利用微课的形式介绍“环形山”的制作过程。

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我利用手机拍摄视频的功能,从俯视的角度制作出了一段环形山小视频,生动形象地演示了环形山的构造和形成过程。在上课前,我将微课放给学生看,他们被这种鲜活生动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全神贯注地看完了5分钟的实验介绍,了解了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观看完微课后,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课后,学生们都表示这种小视频太有意思了,比枯燥的讲解更吸引人,希望能经常看到。

微课使用多元互动

微课不仅仅只是一段教学视频,更是结合网络或者社交平台的综合性工具,微课也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微课如何使用,以何种形式让学生看到,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的。

在教学《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我制作了一段利用显微镜观察铅笔芯的小视频,并把微课上传到了学校与学生家长交流互动的家校平台和学校科学组的微信公众号上,学生和家长都可以观看,观看微课后,学生和家长互相分享讨论,交流观后感,这样热烈的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实验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小学科学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微课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教育空间和教育方式,让学习更加自主、高效,我们应该会用微课、善用微课、用好微课。

编辑 于萍

猜你喜欢

环形山小视频万用表
Passage 3 Harvest from learning to repair cars
《我们来造“环形山”》教学设计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MF14万用表在轨道电路测量中存在问题的探讨
月球上有很多环形山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
福禄克推出万用表升级版本
日常维护中的万用表
环形山与月海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