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高考地理典型试题评析

2016-12-08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横县评析本题

本刊特约地理试题评析组



2016年高考地理典型试题评析

本刊特约地理试题评析组①

2016年的高考地理真题,多数题目情境创设新颖,聚焦“三农”,设问方式灵活,选材贴近生活,亮点突出,但也有少量题目存有不足之处,如选材不当,观点不一,脱离学情,超出大纲,情境创设随意等问题,需要改进.

高考地理 亮点突出 美中不足 评析

高考的每一道真题都反映了命题者对课改理念的领悟,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对考试大纲的认识,对相关教材的驾驭.研究高考真题对一线教师来说,在课程资源的选取、教材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的解读、考试说明的理解、问题解答的技巧、参考答案的组织等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价值.

2016年高考结束后,试题评析组对2016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及自主命题省份命制的9套高考试题进行了系统研读.我们主要依据高考试题的命题立意、情境设置、设问方式、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启示对试题进行综合评价,从中选取9道典型试题(5道亮点突出的试题和4道美中不足的试题)进行评析.难免有失偏颇,不当之处,期待交流、指正.

一、亮点突出的试题

(一)情境创设新颖,落实地理课程标准,彰显地理特色

例1 (全国Ⅰ卷第7~9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图1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图1

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7.C,8.B,9.D.

【评析】本组试题取材巧妙,用简明的图示和精炼的文字描述创设了动静结合的试题情境.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体现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要求.考查贝壳堤形成过程中河流的堆积作用、海水的堆积作用和侵蚀作用与堆积地貌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堆积地貌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的能力.试题的设计对考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综合思辨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

第7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堆积地貌形成过程的认知.问题的解决要求考生抓住“在任一条贝壳堤”和“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对贝壳堤形成过程——“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理解,经过推理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否则考生容易被图中几条贝壳堤干扰,考虑几条贝壳堤形成的动态过程而错选B.

第8题,从动态的角度探究海水堆积作用对海岸线及其与贝壳堤距离的影响.根据题干信息“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调用主干知识“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不难得出“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形成新海岸,从而使得贝壳堤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变大.”

第9题,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多条贝壳堤的形成、河流入海口的变动与河流含沙量之间的关系.试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以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呈现了关于“河流入海口处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原理,本题的设问可以从该案例中找到理论依据,而本题的顺利解决要求考生对教材的基本原理做到透彻理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二)聚焦热点“三农”,放眼持续发展,立意深远

例2 (全国Ⅰ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 ℃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 ℃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温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图2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图2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答案】略.

【评析】“三农”问题一直是高考关注的一个热点,本题情境创设源自生活实践,且与时俱进,文字材料翔实,语言精练,设问精巧.从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茉莉种植的自然条件)切入,递进到产业的集聚与发展,最后上升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层层递进,能力考查全面.聚焦热点“三农”问题,却放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立意高远.

第(1)题,平凡却不平庸.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平凡中体现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紧扣课程标准.此题设问巧妙而不平庸,落脚点在“气候条件”,需要学生认真阅读题干文字和图表,调动和运用“农业生长气候条件主要包括气温、热量、降水和光照等”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如此,命题者还把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理念融入设问之中,要求学生“与江苏、浙江相比”,在比较中发现横县茉莉生长的有利气候条件.

第(2)题,细微中体现能力.设问精细到“地势较高的旱地”,结合题干信息,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排水、灌溉和防洪水问题.但学生容易忽视小空间尺度的“地势较高的旱地”是在较大空间尺度的“河流冲积平原”之中,其利于种植茉莉的条件也应该包括河流冲击平原地形、土壤与土层厚薄等因素.在“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这句话前面加了一句“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体现出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并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

第(3)题,变换空间尺度,切换考查角度.题中给出的“广西的位置和范围”图,为本题变换空间尺度做了很好的铺垫,从第(2)题的“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过渡到了“横县县城”,考查角度由第(1)、(2)题的农业切换到了茉莉花茶加工的工业.重点考查横县县城聚集众多茶厂的区位优势条件,结合图文材料,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学生可从悠久历史、茶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入手分析.

第(4)题,立意高远,兼具选择性和开放性.此问设计凸显人地关系主线,立意高远,体现了因地制宜的观点、综合和联系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站在地理学科的高度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设问给出两个问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兼具选择性和开放性.

(三)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方式灵活,多角度考查学生思维品质,试题导向功能显著

例3 (全国Ⅰ卷第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3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图3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答案】略.

【评析】本题组以区域地形图为背景,通过将地形图和文字材料相结合,创设命题情境,素材常规但又不失新意.围绕“科学考察”主题,考查“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试题选取多个视角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在问题设计上,第(1)题从“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分析入手,考查考生对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第(2)题从影响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因素入手,考查考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3)题从“科考摄影选址”入手,考查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基于高考选拔对试题难度控制的要求,三个设问的难度呈梯度式提升,既有利于考生快速入题,又有利于提高试题的区分度,实现高考试题的选拔功能.设问的切口小,着重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命题思路上,试题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先从 “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对另一要素的影响”入题,过渡到 “自然环境中的多个要素对某一要素的影响”,最后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命题思路的分析可以厘清地理主干知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学习思路,对中学地理教学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充分体现了高考试题的导向功能.

例4 (全国Ⅲ卷第36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4)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限,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图4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标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

【评析】试题以游客的旅游途中的见闻构建真实情境,信息呈现方式较为新颖,体现了试题背景材料选取与考生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相适应的原则.

试题以游客游览的区域为载体,围绕“旅途中所见的地理现象和区域旅游开发”设置问题,设问方式直奔主题但又不落俗套,考查了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因素、交通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考查角度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关注”过渡到对“人地关系”的分析,最后整合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从多角度考查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探究和分析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

第(1)题的解答要求考生抓住“两岸植被繁茂”“岸边的沼泽”、图中的纬度、等高线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推理分析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第(2)题要求考生从“桥梁工程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形成对桥梁工程建设的科学性、可行性方面的科学认知,有助于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形成对人地关系的科学认识.第(3)题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和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突出考查学生探究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相吻合,对推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作用重大.

(四)选材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关注地理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彰显地理学科价值

例5 (江苏卷第9题)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图5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 题.

图5

9.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评析】该题以“住宅区景观设计”为切入点,选取“华北某低碳社区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考查地理主干知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试题的取材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文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试题要求考生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华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调用“华北地区太阳高度、季风特征”等基础知识,对设计景观进行综合评判,综合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的选材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凸显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应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以生动的实例彰显地理学科知识的实用价值.

二、美中不足的试题

(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见仁见智有争议

例6 (浙江卷第3题)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完成3、4题.

3.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 ①→③→②

C.③→②→① D. ③→①→②

【答案】D.

【评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城乡人口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认知,命题指向明确.城乡的差距是推动城乡间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城乡之间人口流动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问题.但是本题中“城乡间人口流动和农业专业化发展的关系”的排序着实让笔者为难.

就城乡经济发展特征与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关系而言.一方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城市吸引人口流入的强大引力,另一方面农业专业化发展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也会成为推动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理解②③两个选项都是城乡间人口流动的原因,据此推断③→②→①可以成为本题的答案.

就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之间的关系而言,“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据此推断③→①→②也可作为本题的答案.

对于这样一个类似“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作为学术讨论无可厚非,但放在高考试题中,对于提高高考试题的甄别功能有失妥当.

(二)对新概念缺乏必要的解释,脱离学情

例7 (浙江卷第9题)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完成9、10题.

图6

9.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

A.③至④ B. ④至⑤ C. ⑥至⑦ D. ⑨至⑩

【答案】A.

【评析】考试中试题所使用的材料应该是各类考生群体能够理解的材料.如果选择的背景材料只有部分学校的考生很清楚或居住在某个地区的考生很清楚,而其他的考生不太容易获得详细的关于背景材料的信息,这样的背景材料可能会导致试题功能偏差和考试的不公平.

该题以“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为切入点,考查地理主干知识“大气水平运动”和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的命题视角新颖,本是一个值得点赞的高考试题.但本题的材料在处理过程中存在值得商榷之处.

本题所关注的研究对象“探空气球”是一个新概念,而课程标准中对大气研究手段方面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故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少涉及,而此概念的解读直接会影响到学生对本题的分析结果.

若考生明确探空气球运行的位置在高层大气,调用高空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相关知识,根据图示信息中探空气球运行的距离长短可以反推“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路段”.若考生把“探空气球的运行位置”解读为在近地面大气层,则根据探空气球的运行轨迹反推“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路段”缺乏充分的依据,导致问题难解.因为近地面大气的运动的影响因素复杂得多,除了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狭管效应”.

若在材料中对“探空气球”稍加解释,如“探空气球是人类研究平流层的重要工具,在气象学发展和天气预报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提高试题的考核功效更加有利.

(三)考查内容超出考试大纲要求

例8 (全国Ⅱ卷第36题第3小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图7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图7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答案】略.

【评析】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规定:高考试题“对所列考试内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本题以“罗讷河流域”为载体,考查流域的综合开发,对应的课标为“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从课标的行为动词设置上看,“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部分行为动词是“分析”,而“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部分行为动词是“了解”.故课标要求的重点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学会流域综合开发分析的基本思路,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技能”,而对“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了解即可,基本属于识记层级.本题要求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属于理解应用层次,考查角度太偏,明显超出课标要求.

(四)情境创设随意,设问指向不明

例9 (天津卷第13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8 巴西地形示意图

表1 巴西和中国农业状况对比表 耕地面积(万公顷)

注:巴西粮食种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60%,中国约占70%.

表2 粮食产量(万吨)

某中学地理小组查阅了巴西和中国农业发展状况相关资料,结合对巴西地理环境条件的分析,认为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

(1)结合材料从农业生产条件角度,分析巴西粮食增产潜力巨大的原因.(6分)

(2)据图9、图10说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图9 巴西1月降水量分布图 图10 巴西7月降水量分布图

(3)巴西将于2016年8月举办第31届夏季奥运会,届时将有大量游客来到巴西,这将会给巴西的社会和文化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6分)

【答案】略.

【评析】本题组的情境创设比较随意,导致材料与设问的关联度差,设问平淡,地理思维含量低.第(1)题和第(2)题设问与材料严重脱节,只要拥有高中地理基本的知识,即使不看材料也可以得出答案,由此看来题中的图表材料则显得相对多余.第(3)题借“夏季奥运会”,考查“将会给巴西的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只是给平淡的外表套上一件华丽的外衣,“穿着新鞋走老路”.

另外,第(2)题设问指向不明,设问与答案相差甚远.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背景材料和问题,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要求.如果问题的表述模棱两可,某些已经达到了期望的教育目标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误解,表现不出试题诱导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题中“降水量的差异”是指降水量多少的差异、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还是两者兼有?从设问中行为动词的使用及图示信息看,本题的答案应该是两者兼有.而试题提供的答案,仅关注了两地降水量多少的差异及其成因.学生实测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关注到的是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的差异及其成因.出现此类“考生答题结果并非命题者所想”的尴尬情境,根源在于试题的设问指向模糊,考生摸不透命题者真正的意图.

总体而言,2016年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立足于能力立意,亮点纷呈.试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突出考查对地理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应用,综合性强,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地理思维的品质.在命题的情境设置方面,许多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凸显“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另有部分试题的情境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新成果,能正面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命题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多数考题能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的考查融入考题中,综合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但是少量试题美中不足,试题的情境设置和问题设置略显粗糙,如试题对新概念缺乏必要的解释、试题考查的内容超纲等,这类试题值得进一步商榷、探索.

(责任编辑:赵继莹 鄢林敢)

① 参与本文写作的有安徽省淮北市实验高级中学的吴木旺、汪桂元、徐府、刘若阳、王虎.

猜你喜欢

横县评析本题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横县,有世界上最大的茉莉花园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南宁市横县荣和五金厂非法处置废旧铅酸电池危险废物案
广西横县垃圾分类,17年的样本如何复制
今天是几月几日
找规律
横县加快发展循环低碳农业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