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贵州,五彩缤纷

2016-12-08吕传彬

中华建设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岩屯堡贵阳

吕传彬

人文贵州,五彩缤纷

吕传彬

以前对贵州的印象多来自教科书,如“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但此次我在贵州的三天中,所见到的并非完全如此。

贵州古称夜郎国,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约1100公尺,气候湿润多雨;全年平均下雨日在160天以上。全省地貌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及盆地,其中山地与丘陵约占总面积的93%,且多属喀斯特地质(一种露出地面的岩溶地质;约占全省面积62%)。喀斯特地质的特徵是地表崎岖,土地贫瘠。因此上述评语的来源,可能就是基于地理原因。

不过,若论人文景观,贵州其实并不输于广西桂林一带,不但山川秀丽,而且还有丰富的风土文化。因是一个多民族区域,所以更凸显出其风俗文化的不凡。

贵阳山城

贵阳是个山城(仅次于重庆的中国第二大山城),路面高低起伏很大,所以街上看不到骑脚踏车的。车子在文昌路附近停下,因为这里有三个著名景点:文昌阁、阳明祠、甲秀楼。

文昌阁在南民区老城墙一带,其实就建在东边的老城墙上,原是一座道教寺庙,现是一个钱币博物馆。阁分三层,始建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清朝历代皇帝都曾予以维修扩建,内供掌管文运功名的文魁星。文革期间此处曾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维修不断,我们到达时仅有部分开放。

阳明祠坐落在贵阳扶风山麓,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是一个依山而筑,包括一寺(扶风寺)、二祠(王阳明祠、尹道真祠)的建筑群。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他在困苦的环境下,经过了苦思,在此提出了著名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学说,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正德五年(1510年)他离开了贵州。他在贵州虽只有三年,但对贵州的文化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是当时贵州巡抚江东之为了提高文化,本着 “科甲挺秀”的期望而建。后来贵阳果然人才辈出,而且前后出了三个状元。

旧楼早已毁,今日的甲秀楼,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落在南明河中的一块大石头上,是一座三层四檐四角木结构的阁楼,高约23公尺,楼前有一座造型非常漂亮的浮玉桥(原称九孔玉桥,现只剩下七孔)。这一带环境十分幽美,阁楼与浮玉桥下流水潺潺,沿着南明河岸满栽垂柳,不远处是贵阳新市区的高楼大厦,新旧融合,构成一幅相当特殊的景观。

在离开贵阳前,我去了位于贵阳市西北角黔灵山中的黔灵公园,这是一个4A级的风景区,有黔灵第一山之称的黔灵山,拥有多种稀有花草树木。走进公园,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围绕在苍翠树木间的黔灵湖,水流缓缓,许多可爱的猕猴在树林中跳来跳去,为公园添了不少灵秀之气。

这里也是近代史上的著名地点:园中的麒麟洞曾是软禁西安事变重要人物张学良与杨虎城之处。麒麟洞原名唐山洞,是公园中的一个溶洞,洞内因有一块造型酷似麒麟的大钟乳石而得名。1941年及1949 年,张学良与杨虎城曾先后被软禁于此。1996年在洞的对面建了一座纪念馆,里面展出许多历史照片。

青岩古镇

青岩古镇在贵阳南郊花西区,距离贵阳市区29公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居民以汉族为主,占61%,少数民族中以苗及布依族占最多。

明初为了控制西南边陲,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青岩建青岩屯。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大批军队在黔中腹地设置岗哨屯田,青岩屯逐渐发展成一个军民同住的镇堡。

从明到清这里一直是边关军事重镇,也是一个文化很高的小镇,贵州第一个状元就出自这里。此外,小镇还是一个佛、儒、道、基督、天主教并存的多宗教区。

古镇有完整的城墙及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镇内有许多名胜古迹。我们从北城门进去,主街叫石板街,顾名思义,路上铺的全是石板。

古镇地理环境属典型喀斯特地貌。层层岩石堆积而成的山丘,有用不完的石材,因此无论是城墙、道路或房屋几乎全用青石板筑成。远远望去,一片青灰色,颇符合镇名。小镇古色古香,又非常朴实。

沿着石板街,店铺与摊贩一个连着一个,卖的东西五花八门,从银饰、蜡染、鞋垫到各种风味小吃。尤其是后者,真是包罗万象,有猪蹄、香肠、油饼、臭豆腐、血豆腐(外观吓人,但据说风味绝佳)、豆腐干、麻花、年糕等。

我们在一家叫“好名堂”的餐馆吃午饭,尝到了许多地方风味菜,例如青岩卤猪脚、炒青岩豆腐、糕耙稀饭、蒜泥野菜、酸菜土豆汤(当地特制的酸菜)等,贵州人嗜辣,所以每样菜肴多少都有点辣味。

饭后参观黔绣博物馆,展出的全是各民族的绣品,有绉绣、云纹绣、缠筋盘绣及花卉富贵等,不下50多件。黔绣又称毛南族夜郎绣。用丝绒线做材料,绣的方法有30多种,图案一般色彩鲜艳、构图大方、短针细密、变换丰富,并富有立体感。题材大多以花草树木、动物及吉祥物为主。

万寿宫,是一个建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道观。因是江西人所建,所以这里也是江西会馆。宫内供奉倡导“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许真君。整座道观分成正殿、配殿及厢楼。建筑相当精美,尤其是整木空雕的工艺品。文革时期道观曾受到严重的破坏,宫内文物尽失,现在所看到的是2002年修复的。

天台山伍龙寺观

离开青岩古镇,车子转去贵州中部安顺市平坝县的天台山伍龙寺及天龙屯堡古镇。平坝县是一个地势比较平坦,河流纵横的区域,也是贵州物产丰富的地区。车子驶上高速公路,连过三个隧道后,眼前出现一片青黄原野,青的是庄稼,黄的是菜花。梯田状的原野上,散落着许多孤峰。贵州与桂林一带虽同属喀斯特地貌,但山的形状却有不同,桂林是山连山,贵州则是一个个独立的窝窝头状孤山。安顺一带,居民以布依族为主,白墙黑瓦是其房屋的特色,在空旷的原野中充满了安详。

有黔南第一山之称的天台山,位于贵州安顺市平坝县的西南,因形状像一个蜡烛台而得名,是座高约70公尺的石灰岩孤山,海拔1400公尺。山的东、西、南三面都是绝壁,只有北面是一个陡坡。

伍龙寺贴着岩壁,建在山顶上,顺着北面陡坡的阶梯才可以进入。伍龙寺因屋顶有五条龙而得名,又称清净禅院,建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 年),占地1200平方公尺,是一座佛、道、儒并存的寺庙;前佛殿,后玉皇阁,清朝时还办过学馆。

伍龙寺有四道山门,其中第三道最为壮观,两侧有对联,写的是:“云从天出天然石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将古刹的胜景全形容出来了。

快到山顶时,不远处的一块大岩壁上写着“大观在上”,意思是说,再上去就是寺庙了。山上的庙宇依着山势层层而上,盖得飞檐翘壁,屋顶尤其漂亮。伍龙寺名字中的五条龙,分踞在大佛殿顶上两条、东西两厢顶上各一条、倒座房(和大殿相对的南房)上一条。这些龙的造型相当传神,龙尾翘起的样子很像个凤头。

用石材建成的大庙,最特殊的是窗子都很小。加上四周用石块砌成的保护墙,整座庙宇外观像一个碉堡。据说此庙的建筑与距天台山2公里的天龙屯堡是一个体系,都是明朝为镇守边关所建的堡垒式建筑。

第一座大殿是大佛殿,里面供奉释迦牟尼佛。大殿左右各有一个配殿,从配殿下去是一个天井。大殿后面的玉皇阁供玉皇大帝。从玉皇阁出去是祖师殿,再往上是望月台,也是整座庙宇最高的地方。

从小巧玲珑的望月台看出去,真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些建筑的另一巧妙处是,各个殿堂之间全以天井相连,似乎所有的殿堂或天井都能互通,有时还真弄不清楚方向。

后殿及倒座房有许多房间,其中一间存放着吴三桂的朝服、朝笏和腰刀等。据说吴三桂在去云南前,曾来此探望他在此出家的叔父,离去时留下这些东西作纪念。

天龙屯堡古镇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平坝县群山中的一个山坳里,

距离贵阳72公里。因为地处进入云南的要道,这里从元代起就是滇黔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当时叫做饭笼驿。

明初朱元璋实行屯田戍边政策,在江浙招募兵士派往西南,其中驻守贵州的部分,把饭笼驿改建成了一个具有完善军事防御功能的屯堡(即天龙屯堡)。

现住在屯堡中的居民,大多是当时戍边人的子孙,至今已繁衍了20多代。时至今日,他们仍穿着明代的服装,保留着许多明朝习俗与语言,有自己的学堂与文化,因此他们自称是真正的汉人,一般则称他们屯堡人。走进古镇,有身着浅蓝色及上贴花边明朝衣服、腰系织锦丝带、足穿尖头绣花鞋(鞋尖中,以前藏有刀片,妇女可用来自卫)的当地导游“小娘娘”(未婚少女)来接待我们。跟随她游览在大街小巷之间,欣赏着逝去岁月中的文化古迹。

与青岩古镇及伍龙寺一样,镇上的古建筑几乎全用石头砌成。街道中虽然有几条比较宽敞的,但是许多是纵横交错的巷子。巷道的特徵是全用大石块砌成,建得狭窄又坚固,充满了随时备战的功能,遇有战争绝对是易守难攻。在众多巷道中,最老最典型的一条御敌巷道叫做九道坎(有九层台阶的意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天龙屯堡古镇因为是一个军营式的镇子,处处表现出来的也都与军事有关,甚至是地方戏剧。小娘娘带我们看的一场“地戏”,就带有浓厚的军事趣味。

地戏表演者没有舞台,就在地面上演,所以叫地戏;也因为没有舞台,为使观众都能看清楚,于是把面具戴在头上。表演的形式与明初的跳军傩(出征祭典)类似,以唱和舞来表达故事。戏的内容,自然是忠臣义士报国杀敌的英雄故事。

顺着古镇小巷漫步,凉风徐来,令人不禁发起思古之幽情。

猜你喜欢

青岩屯堡贵阳
Design of three-dimensional imaging lidar optical system for large field of view scanning
屯堡社会与乡村振兴暨贵州省屯堡研究会2021年学术年会在安顺学院召开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青岩古镇
荣宝斋贵阳
安顺屯堡地戏
唐海燕的屯堡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