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情诗意化诗心

2016-12-08

散文百家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学生

刘 颖

杭州市萧山五中



诗情诗意化诗心

刘 颖

杭州市萧山五中

作为泱泱诗歌大国,鉴赏传统文学主体的诗歌,强调的是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着重突出个性体验。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态势,通过多维开拓渠道,积淀夯实基础,互动实现生成,使学生认识自我,思维凸显,个性生成,从而让学生构筑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拥有诗心,增进学生人文思想。

诗情;诗意;互动;生成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色彩纷呈。对诗歌的传统界定首先就是强调“诗者,志之所之也”(《诗大序》)“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应物斯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强调的是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所以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强化语文学科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上的作用,强调“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对话”模式。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对课堂教学的过分的功利性期望——为高考服务,跟随高考的指挥棒转,自主鉴赏上几乎一直把古典诗歌置于青少年的视野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片面强调鉴赏问题的解答和名言名句的默写,赏析和运用分离,学习状况以传统教学——教师的传授,师生的教学沟通的教学形态来体现的,增加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意蕴,师生互动,多维积淀,多角度生成,在一种文化的分享和创造中愉快、从容地达到共同向往的目的成为教改的真正追求。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朱光潜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够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

1.分层针对,刺激内化。

阅读的高效首先体现于个性化的阅读,只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正如朱熹所言:“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所以诗意的理解首先综合考虑学者的结构。例如:性格,文化积淀,思维习惯知识结构与成绩,同时清楚,我这样分层的凭据;,在这个层次中应达成的目标;,每一个层次中明确的任务的区分度,继而综合考虑后选择不同阅读角度,确定不同任务;作出比较项目的特征进行教材分层,问题分层,鉴赏点分层。

2.挖掘诗情,激发意趣,引发读诗意念。

(1)抓住诗本身的意趣,体验文本美感。同学们从小或多或少了解、背诵过一些诗歌,无论有意无意都具有了一定的积累,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素养,无意识去认识它,利用它去接近诗歌,接近诗人,那么引导他们挖掘自身的资源优势,从已知到未知,更具说服力。

例如,诗歌教学初期,我先问学生了解多少古代诗人,顺势介绍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李白、杜甫、王维几位熟悉的诗人的精髓诗句读给同学们听,从诗人为什么爱诗、写诗的角度给同学们分析。

归纳: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世上”……爱诗,读诗就是挖掘我们心中存在的诗意。

(2)拓展文本范畴,感受生活诗意。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古典诗歌的影子,如楹联,谜语……及时引导学生去感悟,去赏玩,学生更感兴趣,更容易接受,从而举一反三。

例如:欣赏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对联所包含的地理、人文知识与当地历史地理人文特点结合,跨学科鉴赏,更能引发学生学诗兴趣。

(3)营造诗意氛围,调动审美潜力。音乐、绘画、文史知识的交叉,多学科的渗透。营造氛围,打好对诗歌学习内容的个性深层认知的基础。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选择、学生的情况,选定相适应的材料,突出教材的主要信息,拟订必读诗篇,以读促知,以读促练,获得必要的知识储备,再以问题获得反馈,引导学生旁征博引,有方向、有意识、有目的的阅读诗歌鉴赏文章,使学生对诗歌有基本的认识,铺垫思路,填补赏析知识空白,确定价值趋向,“由浅入深”又“由深达浅”。

1.精选阅读篇目,诱发诗品养成。

仔细研究唐诗宋辞鉴赏辞典,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化繁为简,筛选合并,重新组合,与学生审美经验结合,让学生读得有序列,读得符合年龄特征,读得有兴趣,建立诗品。所拟订列举的诗篇要具有代表性并具主题性。

2.优化专题组合,进行诗格培养。

组合的方式灵活机动,或按朝代,或按类型,或按词格,合并类举同类项,分组阅读,多方合作,进行充分的量的积淀,培养学生对诗格的感性认识,理性归纳。

例如:唐诗人专题——混合型,单纯型。

3.整合内容分类,促进诗规明晰。

在充分的量的积累上,再予以风格上的引导,规程上的明晰,使之阅读鉴赏有章可循。

例如:送别诗;怀古诗;边塞诗;写景咏物诗;羁旅(思乡)诗。

4.重组经典赏文,强化感性积累。

诗歌只有一定文本阅读的量的积累,才能举一反三,有所创新。但因为唐诗宋词辞典有关的鉴赏文章内容过于冗长,学生抓不住重点,读时容易失去兴趣,所以,教师应对诗词鉴赏辞典有关内容进行删减重组,以突出重点。

例如:五言绝句(唐代)组合其中之一: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唐诗鉴赏辞典》中原鉴赏文章字数将近2000,我们归纳后100多字。

并蒂荷花别样红

在文本、材料、情感、经验多维积淀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师生互动,在亲身探究与实践中循规结律,把握、拓展,进而创新。

1.设疑追寻——把握生成规律。

这里所说的设疑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提出问题,对教学内容作例证性的阐述,也不局限于用“常规问题”做单纯巩固知识的基本训练,更不是把“问题”等同于“习题”,而是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在充分知识铺垫的基础上,达成学生能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进而应用、引申,学会方法,会学新知,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突破口有:异议性问题;扩展性问题;相较性问题;争议性问题;迁移性问题等。

实现步骤:示范设问——引导学生简单模仿问,——引导学生思考后问——引导学生钻研后问——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问。

2.体验示范——促成生成感悟。

陶先生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师在清楚学生有什么问题,清楚学生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前提下,从思维、心理层面找到存在问题的症结,然后形成自己正确规范的教学动作,有意识地示范,作为模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运用中提高理解,在运用中提升鉴赏能力,让学生感觉、理解,并且模仿练习,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进而提升。

3.实践比较——多元生成张力。

(1)还原领悟——扣紧声音。诗歌的美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内觉体验”,放手让学生通过声音产生对文本的审美冲动,透过语言表象感受诗人在作品中营造的情感,领略其精神,在声音的轰鸣中产生共鸣,所谓“目视”“口诵”“耳听”“心惟”。多方面感知作品,还原认识,获得系统性的体验。

反复研读:——大声读,对读,范读,表演读,就画配诗读,配乐读……在读熟的基础上,有目的的针对课文信息,指导学生自己以大脑的“真空”状态重视理解中的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尤其品味诗歌中特别突出的词句获得感知。再与他家之言比对,去伪存真。

还原领悟:撇开作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故事时空,着意于探究人的本原特性,领悟人生真谛,减少文化隔阂,联系现实,发现自我。

系统认识:教师调动各种知识、经验,运用多种理论,指导学生读中联系多角度、多侧面理解,认识作品的多维多向结构、内容,既融进自己的经验知识又科学补充,阐发诗歌内容,引导学生发自本心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意义,善于比较提高,从深层理解诗歌精妙。

(2)鼓励原创,挖掘诗能。首先要引导学生转变观念,鼓励学生相信自己,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教师,使其思维朝向独创和新颖,教师自己也要尝试下水作文,或一同创作,或共同抒发己之感受,而非人云亦云,身教重于言教,这样可以更广泛的鼓励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明确了解学习目标、能力目标体系,运用“体系”及“策略”,掌握初步感知、明确个人观点,并敢于向自己挑战,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

(3)互写互批,发掘诗用。学是为了用,写作则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学习写作时有意识的诱导学生的运用意识,无疑更能使诗歌走下神坛,发掘出学生心中的诗意。

例如:有位教师上写作课,就以诗会文,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语言。“雨的语言丰富多彩:他可以是内心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漫漫春夜;它可以是离人的眼泪,倾诉在韦庄孤寂的夜晚,徘徊在王昌龄送别友人失落的梦中。”“月亮是文人的桃花源。李白在美酒的熏陶中,对月亮发出了真诚的邀请;苏东坡将如水的月化作人间最美的情感,吟唱出“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张若虚的春江月夜更是穿越了时空,成为千古绝唱。”“那是一个仙乐飘飘的时代,那是一个才情横溢的时代……”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诗歌鉴赏与应用:感受生活——唤醒自身经验——挖掘文化积淀——联系有关背景——应用。最后归纳出化用古诗的方法:直接引用名句;截取关键意象;转用古诗主旨;化用古诗意境。

(4)延伸拓展——开放视野。因课时的限制,教学任务的制约,教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学习可以弥补课时学习的不足,提升学生的知识层面,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使课堂上研究方法、策略得以顺利开展。具体作法:课外研究,专题讲座,资料补充,美文鉴赏……

万紫千红总是春

1.认识自我,思维凸显,悟出真意,个性生成。

诗歌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举三反一进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由反复的认知进而创造,发掘其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促进其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肯定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了解诗歌鉴赏的目标与方向;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善于评价自己和他人在鉴赏过程中的结论、思路、方法;能比较灵活的确定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凸现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质疑性和深刻性;提高鉴赏诗歌品位,进而提升语文整体素质,学以致用。

2.聚合发散,多元解构,发现创新,“期待”生成。

汉朝董仲舒说:诗无达诂。就是告诉我们诗歌鉴赏的多元性,清代王国维也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要领会作品思想情感的博大精深、博大蕴涵,就要带着思考悟读,进行多元解构,用心灵去感悟作品深层的思想内涵,丰富拓展深化鉴赏的“期待”视野,以“先入”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化。

综上所述,在诗歌阅读教学中,以科学的教学精神,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化的教学程序,有效的操作策略,进行人文化教学,注重互动生成,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赶不走的学生
诗歌岛·八面来风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