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情怀…气度
——评庞瑞垠的《秦淮忆梦》

2016-12-08张颖

扬子江评论 2016年1期
关键词:秦淮回忆录历史

张颖

历史…情怀…气度
——评庞瑞垠的《秦淮忆梦》

张颖

庞瑞垠是国内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多为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这两种样式。庞瑞垠的长篇小说带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和纪实性,不少作品曾经引起广泛而热烈的社会反响,报告文学则秉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历史和现实有深入而详尽的展现。2010年,年逾古稀的庞瑞垠完成了《秦淮忆梦》这部“并未结束”的回忆录,读完整部回忆录,笔者仿佛被作者带入了一个个特定的时空,这里既有个体的人生行履,也有时代的诡谲变幻,最终这一切落定在作者庞瑞垠的回忆之眼中,展现的是作者“这一个”的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个人是历史之镜

历史由许多纷繁的人物、场景与事件构成,有的惊天动地,有的默默无闻,但是毫无疑问,历史是这一切的总体。因而,个人总是历史当中的个人,而每个人都是历史整体显灵的一面镜子,历史的复杂与丰富,就在于千人千面,有许多的角度可以观察。跟时下许多的回忆录、传记在写法上极为相似的是,《秦淮忆梦》也是个人回忆与历史事件交缠错落,历史的烟尘、时代的气氛,都能够在庞瑞垠笔下有很大程度的呈现。而跟有些作家的回忆录、传记有所不同的是,前者站在历史漩涡的中心,去吸附和扩散历史认知,“自我”的言说,始终是不可忽略的声音。但在《秦淮忆梦》中,作者的“自我”视角某种程度上有所弱化,而更似一条线索,串起了纷繁的历史图景。这或许跟作者小说家的观察角度大有关系——他不纠缠于自我,执念于自我,而是把自己妥帖地放置到纷繁宏大的历史中去,给了周遭的其他人物很大的呈现空间。

如“前言”,除去交待自己的家族背景、生长地的文化积淀,写到1938年日军开进故乡白鹤村,祖母不放心回去看视,遇到日本军队。一个日本军官正“挥毫写字”,令祖母替他们做饭,称赞“饭做得好”,并且勒令部下“要学文明人的样子”,对时下“脸谱化”的日军形象无疑是一笔不容忽视的补充;“乡村人物”一节中,落魄的“七爷”,感慨世事沧桑、满腹经纶的“水镜先生”,在政治斗争中噤若寒蝉的“龙爷”,备极荣哀的“矮脚虎”,朴实坚韧的“全荣马马”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组成了特定年代的普通人的群像,历史的是非曲折、明暗比照尽在其中。

人物的真实再现与打磨之外,作者有时则干脆让重要的历史事件直接登场。如1948年国统区经济危机,“父亲”原先打算靠制作卷烟养活一家老小,奈何货币不断贬值,将个人奋斗逼到了陌路;国共内战炸毁电厂锅炉,造成大半个城市停电……这些描写都带有相当的现场感。尤其是写到自己与姚文元的一段交往,“动乱年代的那些事儿”,作者以身处的“文联”为鸟瞰大时代的窗口,整个社会风雨飘摇的情形可窥一斑。而在这样的描绘当中,依然不是笼统的年代扫描,作者还是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人物刻画功力,画出了一卷时代众生相。其中,画家“亚明”这个人物写得十分丰满而生动:一个下雨天戴斗笠、披蓑衣、乘马车的老人,一个有情趣、重情感的风流名士。“造反派”揭批亚明,连呼“打倒亚明”,亚明“随即应和,举起拳头,也连喊三声‘打倒亚明’”,让人“哑然失笑”,然而这笑无疑是含泪的笑。庞瑞垠书中提及一些或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往往寥寥数笔,不仅写活了人物,也写活了人物所置身的年代背景。仍以“亚明”这个人物为例,就使人想起古华小说《芙蓉镇》中的“秦书田”这一人物,一为真实,一为虚构,性格呈现的逻辑如此相似,或是因为两个作家都有极为相似的历史体验和历史态度吧。

庞瑞垠曾任职于文联,是专职作家,亦曾是知名文学刊物《雨花》的副主编。所以回忆录中相当一部分,也写到了《雨花》 (前身即是《江苏文艺》)的几番改头换面。事实上,恰如鲁迅所言,“各种文学,都是应环境而产生的,推崇文艺的人,虽喜欢说文艺足以煽动起风波来,但在事实上,却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①《江苏文艺》这样一本文学期刊也概莫能外。《江苏文艺》诞生于文革的风雨飘摇之中,为顺应时代潮流,歌颂过“文化大革命”,也组织过知青作者专号,“四人帮”覆灭之后,《江苏文艺》揭批“四人帮”肃清流毒,恢复《雨花》刊名。恰如作者所言,其间“有过‘转向’,也有过抗争,有过嗟叹,也有过欢欣,风刮过,雨淋过,依然执著地一步一步往前走”。幽谷深壑、是是非非之中,展现的不仅是特定时代背景下整个社会的风潮,亦是文艺本身所走过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历史。

作为作家,庞瑞垠所创作的小说和报告文学,几乎全都折射出作者浓厚的历史兴趣。就小说而言,《秦淮世家》、“故都三部曲”、《早年周恩来》是直接呈现历史的风起云涌,显示了作者对于历史题材的娴熟驾驭能力。此外,《东平之死》写的是抗日英雄、作家丘东平的生涯片断。在该小说中,庞瑞垠试图以人性解剖的眼光去解读英雄之死,尽管引起了不少争论,但正是这些争论显示出作者无论对于历史中的英雄,亦或是历史本身,都试图给出较以往不同的、充满人性审思的理解与诠释;而笔者认为,报告文学或许是庞瑞垠创作整体中更为重要的构成。无论是《姚迁之死》 《沉沦女》,还是《大道无垠——江苏铁路百年变迁史》呈现的都远不止是个人化的“历史趣味”、“历史意识”,而带有司马迁式的“秉笔直书”的担当与勇气。

综上,《秦淮忆梦》从几个方面呈现了庞瑞垠他自己的“历史之镜”。作家大多有言说历史的冲动,近年来,不少带有回忆录性质、传记性质的作品,无不在表明这一点,如李希凡的《往事回眸》、南帆的《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范培松的《南溪水》等。除了拥有某些重合的集体记忆,言说历史的冲动或也来自于作家本身的情怀与现实世界的触动。

二、士子情怀与现代意识

无论是小说创作,还是报告文学,庞瑞垠显然是那类“现实主义作家”。而正如上文所显示的,“现实主义文学隐含的雄心是,显现日常表象背后历史潮流的巨大冲动。”②然而这样的显现的初衷,又是由何而来呢?

《秦淮忆梦》中,作者梳理了自己的生平:家世、家事、时代、经历……都无不显示作者是一个深具传统士子人格的作家。什么是“士”?除了拥有知识,还需明“道”,以及一定的政治情怀。无论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还是陶渊明的“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尝在”、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贯穿着对社会、对苍生、对历史的关注与忧心。从这样的角度考察,《秦淮忆梦》呈现的固然是一个作家的成名成家的坎坷之路,更是作家与历史、民族、社会的关系。在“在北方”这一章中,作者写了自己在苏北的穷乡僻壤“臧庄”,见识到了农村艰苦的生活,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一边躬行教师的职责,一边艰苦自学与习作,并且发表了诗歌处女作《学校》,体现了作者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奉献和奋斗精神;1957年短暂的“大鸣大放”时期,作者秉持着士子“台谏”的意识提了三条有关农民、教师待遇、国家外交策略的建议。“鸣放”结束,这自然为作者招来“厄运”,但作者并未后悔,因为有人表示赞赏:“你的意见是比较有质量的,我甚至有些欣赏……”③,此处最可见传统士子人格在作者身上的投影;此外,60年代,作者自知将走从政道路时有一番心理活动:“我终于明白了,自己今后要从政了,文学之路走不下去了。其实,我们这一代青年,在强大而系统的政治思想灌输下,人生早已作了定位,那就是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革命这台硕大无比的机器上,铆在哪就在哪发挥作用。”④这无疑是根深蒂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当然,最为集中体现庞瑞垠传统士子情怀的,莫过于他的作品。如上已提及的那些,无论小说,还是报告文学,根系都深扎于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无论歌颂或批判,出发点都是与古代文人士子极为相似的“家国之梦”。另外,作者所述童年记忆,笔意也多带古风,突出儒家的“仁”字,富有传统文化色彩。如第二章所写的“乡村人物”,七爷、水镜先生、全荣马马……都带着儒家理想的色彩。这些乡村人物,或在落魄中不毁其心,或满腹经纶而看透世情,或坚韧不拔勤劳持家……都浸透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与赞美。

当然,庞瑞垠毕竟是现代人。《秦淮忆梦》中也不乏现代精神的呈现:这里面有对于女性命运的叩问与同情,如“在北方”一章中遭“许校长”糟蹋的、17岁的圆脸女孩。“小镇风情录”一章里,被公社卫生院院长糟蹋的护士“小王”、混迹于男人堆里随波逐流的“倪”、卓有才艺却消失无踪的女孩“邹”,都引起了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审思,使他发出这样的感慨:“什么时候,社会的进步才不以女人的不幸为代价呢?”⑤对于社会的批判意识:实际上整个“动乱年代的那些事儿”一章,无论是对那个年代乱象的图景式扫描,或是素描“亚明”这样的特立独行的人物,澄清傅抱石画作保存的真相……都寓褒贬于小说家和史家兼具的眼光中。这里面并没有使人耸动的精辟深刻的议论,而是显示出一种节制和分寸,但是在看似冷静呈现的乱象中,却有某种不言自明的批判底色。在庞瑞垠的报告文学中,最能彰显社会批判力度的要数《姚迁之死》和《沉沦女》,这两部作品中作家的精神气质,是士子人格与现代知识分子意识的某种混合体;此外,庞瑞垠对于人性亦有较为复杂的思考,他对历史人物秉持一种有度的宽容,无论幼时记忆中的乡邻,亦或丘东平、姚文元这样的历史人物,均不是简单下定论,而是充满了谨慎、敏锐的观照。在他看来,“好人难免有私德污秽之处,坏人也有灵魂闪光之点”⑥;而提及大学读书期间,自己迫于无奈当众批判一位同学,并且读了别人“理论拔高”过的稿子,庞瑞垠自认:“……照本宣科,这就表明我接受了这样的观点,我有解释的必要吗?个中滋味唯有自己去咀嚼,去承受……”⑦,没有洋洋洒洒的后悔或忏悔,但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和痛苦。

另外,《秦淮忆梦》这本回忆录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以“汤濂”始,以“汤濂”终。回忆录开篇讲述了作者故乡白鹤村与汤濂的渊源,写了钟灵毓秀的故土的文化积淀与世事沧桑的感慨,回忆录的末尾,则附了一篇详尽的作者所写的汤濂述评,对汤濂这样一位家乡先贤作了高度评价。庞瑞垠无疑仰慕汤濂的才情与品格,但也对他的宿命色彩、遁世主义和虚无意识有所警惕和微辞。或许在对汤濂的言说过程中,庞瑞垠也是在言说部分的自我,有意思的是,庞瑞垠的祖母汤宜桢是汤濂的本家侄女,从辈分上来说,汤濂则位尊庞瑞垠的曾外祖父之列,不无渊源。他传承了汤濂的士子情怀,但这种士子情怀无疑经历了现实生活的涤荡,而掺杂进了某种现代意识与现代精神。

三、君子坦荡,笔下清风

读完《秦淮忆梦》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十分坦荡的个人回忆录。如果说“批判”是报告文学的灵魂,“真实”无疑是回忆录的灵魂。

首先是对那些历史上已有定论的人或事,庞瑞垠往往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固然跟他较为包容的人性观有关,也是他的仗义执言精神的一种表露。对于邱东平如此,对于姚文元也如此,由此可见作者的不惧争议、诚实道来的态度。

事实上,全书涉及各个年代、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若干人物,在写到这些人物时,无论臧否,几乎都有姓名,至少有身份的交待。但他非常注意并不揭人私隐,哪怕是他从内心并不认可的人与事。读完令笔者印象深刻的如作者写他晓庄师范的同学“×××”,在整风运动中曾参与对“我”的揭发批判,并将“我”与他私下的一些议论添油加醋公之于众,品格可以说是十分恶劣。但是6年之后,当此人再度找上门来,一副邋遢样子,作者仍然接待了他并请他吃饭。原来此人试图逃亡苏联,边境被捕,遣返途中逃跑,一路逃回徐州,找到作者,希望他能给自己安顿一个工作,作者焉有这等能力,花钱送走了“×××”,本以为从此再也不会再见。孰料20世纪70年代末,此人又找到作者,希望“走关系”发表作品,被拒之后,此人假托作者之名推荐到某杂志,终遂其愿,可以说是颇为恶劣的行径。但庞瑞垠却认为:“天啦,我能再说什么呢?我只要说出本意,就会堵了他的路,何况,这是一条很窄很窄的路,这样一想,就什么也不说了。……人啊,忧患与生俱来,活得都不容易。……”⑧作者面对恶意的背叛、欺骗、利用,却能始终从“君子不念旧恶”、从仁义的出发点去理解甚至原宥对方,并不指名道姓,的确可称得上是具有君子的气度。此外,作者亦写到自己身处文艺圈子遭到排挤时的境遇,即遭到排挤离开了《雨花》杂志,被宣布“从事专业创作”,却又不让进“专业创作组”,所面临的那种“绝境”。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消沉下去,而是陆续写出了《梅园的黎明》、“故都三部曲”(《危城》 《寒星》 《落日》)、《姚迁之死》 《东平之死》 《沉沦女》等颇具分量和影响的作品。“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⑨,或许是得自儒家这种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大智慧,“出水才看两腿泥”,庞瑞垠的文学成就,的确算得上是苦闷中杀出的“一条血路”。

一方面,是这样的以仁义之心、不屈之志面对他人的利用、欺骗与排挤,不改君子本色,另一方面,庞瑞垠可以说是十分坦荡,并不掩饰自己该承担的责任。十年“文革”,多少人说了违心的话,做了违心的事,有时是认识上的偏差,有时是人性弱点的呈现,有时候是“时势使然”,或有不得已之处。《江苏文艺》刊物在“文革”时期也曾有过严重失误,对此,庞瑞垠并不赖账。他说:“在不同场合,我都表示责任由我一人承担。应该说,教训是深刻的,但我不能在怨尤、叹息或愧疚中指望别人的谅解和公正的对待,我也没做任何解释和申辩……我一方面以刊物面貌的改观和质量的提高表明自己‘痛改前非’,一方面等待着对我的批评乃至批判。”⑩对《江苏文艺》既往的作为,无论得失,悉数录下,这里面就不仅是对自我生命真实的记录,也有客观记录一段历史的意思。这与我们看过的一些回忆录或传记中的文过饰非、自吹自擂,格局迥异,值得加以研究。

《秦淮忆梦》中,作者的个人气质几乎都经由他的创作历程和与时代风风雨雨的交集中呈现出来。但其中也有对个人情感的交待。庞瑞垠显然并不热衷于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作纤毫毕露的呈现,是非“暴露化”的回忆。这一部分在全书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依然可以呈现作者品格操守的某个侧面。“三女性”一节中,我对王、倪、邹的感慨与同情,擅演“陈白露”的校友M与我的云淡风轻的友谊,都显现出作者对于女性总是充满了尊重和同情。而作者的洁身自好表现在他到而立之年仍未结婚,直到遇到出身医学世家的李碧瑚。在篇幅不长的个人婚姻生活的记述中,作者写到自己彼时在与李碧瑚的交往时,面临着下放安徽广德山区的事,耐人寻味的是这样一段话:“……才30岁,路长着哩,到哪儿不是革命?下放就下放。可是,转而一想,我与李碧瑚的婚姻仍未定笃,如果我下放广德,即便她同意这门婚事,她能来广德吗?目前,她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又在父母身边,让她到山区受苦,为我做出牺牲,非我所愿,我不能这样做。况且,如真的宣布我下放广德,婚事会不会生变,我没有把握,倘果真生变,我也应该为她着想,尊重她的决定。老实说,凭我的条件,即使到了广德,想找一个女人一起过日子不是什么难事,但婚姻是不能凑合的,到了大山凹凹里,今后要找一个像李碧瑚这样各方面都让我满意的女性,是很难的。……”⑪如有研究指出的:“知识青年的婚姻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双知青类型(夫妇双方均为知青),知青与农民类型,知青与国家职工(军人)类型。其中,知青与农民的婚姻是插队知青婚姻的主体”。⑫流行歌曲《小芳》的歌词写得忧伤而浪漫,背后却藏着某种残忍:这样的故事一开始就建立在城乡不对等的基础上,男知青一旦获得返城的自由,有许多乡下妻子就被无情抛弃。知青婚恋叙事的本质,是曾经的权宜之计,也是最终的始乱终弃。从这样的背景去看待庞瑞垠的婚恋选择——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个“个人主义”的选择,但这样的选择是谨慎而理性的,体现的不仅是君子的操守,也是君子的智慧。

总之,《秦淮忆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回忆录。庞瑞垠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作家,他从事过乡村教育,后来从政,也做过文学杂志主编,写出过许多颇有影响力的作品,结识了一些我们这个时代的名人(如吴仁宝、吴健雄、焦廷标、秦振华等)。因此,这本回忆录读来让人感觉沉甸甸的:一本回忆录就是一种人生的样式,它包含了充满历史意味的见闻、选择、取舍,而最终,它是作者本人独一无二的人格显现——恰如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作者庞瑞垠独有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与气度胸襟。

【注释】

①鲁迅:《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鲁迅全集》第四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34页。

②南帆:《表述与意义生产》,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7页。

③④⑤⑥⑦⑧⑩⑪庞瑞垠:《秦淮忆梦》,现代出版社2015年版,第91、166、117、139、160、147、227-228、119页。

⑨参见《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300页。

⑫赵晔琴、丁金宏:《激情崇拜与国家介入:1930-1970年代中国城乡通婚史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5期。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系

猜你喜欢

秦淮回忆录历史
大灭绝回忆录
秦淮:“123”工作法打造有“情怀”的侨务工作
蜜獾回忆录
灯影秦淮
毒虫回忆录
秦淮看月记
“求‘材’若渴”等8则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