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美国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

2016-12-08胡雨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美国公民

胡雨(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试析美国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

胡雨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品德教育是当前美国中小学中主要的道德教育模式。在历史上,品德教育牢牢占据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流,但在20世纪中叶,受后现代主义、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品德教育一度式微,给美国社会和校园秩序造成了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和消极冲击。从80年代开始,“新品德教育”运动日渐复兴并蓬勃发展。从探讨美国品德教育的兴衰入手,分析“新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方法和特征,冀望能对我国的校园品德教育有所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美国;新品德教育;公民;品德实践;学校教育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胡雨.试析美国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J].克拉玛依学刊,2016(2)64-68.

长期以来,美国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对世界各国都产生着重要影响。近些年来,“新品德教育运动”在美国教育界再次勃兴,由此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本文拟探究美国中小学新品德教育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着重研讨“新品德教育”的内容、方式和特征,以求为中国中小学校园品德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当代美国中小学品德教育复兴的缘由

“品德教育”或译“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在许多情况下,与“人格教育”(personality ed⁃ucation)“道德教育”(moral education)以及“价值教育”(value education)皆被视为同义词。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无不竭力推崇和反复强调良善美德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践行和推广德行教育,把促进个人和社群的高尚品格和“共善”视为己任。不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其出发点都是强调品德教育对提升个人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固有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应该说,美国品德教育发轫于殖民地时代,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前,传统的品德教育始终在学校中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美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一直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概括起来,美式传统的品德教育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点:采取一种强制性、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如说教、训诫、榜样、纪律、奖惩等直接方式;旨在维护社会的道德秩序,培养符合社会规范的合格公民;强调诚实、勇敢、节俭等正统美德及价值观。[1]33-35不过,从20世纪30年代伊始,这种传统的品德教育日渐失去了昔日绚丽的荣光,其理论、方法及效能饱受诟病,屡遭质疑。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受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传统上念兹在兹的品德培养在跟金钱至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在美其名曰“价值中立”“文化多元”“崇尚个性”“反对灌输”的幌子下日渐丧失话语霸权。受到价值相对主义和虚无论的熏染侵蚀,公众和学校当局一改既往积极介入、传统正面的品德教育范式,转而采取放任自流、不作为的消极立场,结果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缺乏公德意识的价值观泛滥。如此一来,美国中小学忽视品德教育的重要功能,忽略教师作为社会和个人价值传递者的关键角色,偏离了学校担当塑造合格公民神圣使命的根本宗旨。由于指导原则的偏差和误导,在一向有道德楷模美誉的中小学校园里,毒品、堕胎、枪支、偷盗、帮派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屡屡发生、层出不穷,而打架斗殴、逃学、辍学、不尊师重教、不尊重父母等社会问题更是家常便饭、见惯不惊。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和问题,严重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致使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更危及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毋庸讳言,强化品德教育,让社会不再向下沉沦,实乃当务之急。

面临每况愈下的校园危机及教育失范,早在80年代初有识之士便大声疾呼道德沦丧对美国社会的消极影响,批判反思过去种种的错误做法,力求正本清源、拨乱反正。在社会舆论和教育界的共同推动下,美国国家学校联合会于1987年向美国教育部提议“在公立学校塑造品格”计划,提出要在全国15 000所学校中加强品德培养。1992年,由教师、学者、家长和政治领导人组成的“品德关注联盟”(Character Counts Coalition)齐聚科罗拉多州小城阿斯彭,共同探讨美国中小学品德教育大计,并在会后联合发表了《关于品德教育的阿斯彭宣言》(The Aspen Declarat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该宣言确认了品德教育的6大支柱,即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公民义务,认为它们是人们应当遵循的共同价值观。[2]134之后,美国参、众两院于1994年一致通过议案,确定每年12月16—22日为“全美品德关注周”(National Character Counts Week),随后通过的《中小学教育法案》(ESEA)则明确追加对品德教育资助的两个经费来源的条款。[3]以此为契机,1994年公民教育中心出版《美国公民与政府课程标准》,认为“公民与政府在协助各中小学培育有能力、负责任的公民,并强调此一科目不应是其他科目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一个整合性的学科。”迄今为止,美国针对青少年品德教育的振兴已持续30多年之久,这项措施在矫治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勤劳上进的好公民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二、当代美国“新品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内容及方法

所谓“新品德教育”(New Character Education)系指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品德教育新观念、新方法、新实践。美国国家品德教育协会将“新品德教育”定义为:学校行政部门、家庭和社区成员帮助青少年成为具有关怀、自律和自责等特质之过程。教育家艾伦·洛克伍德认为:所谓“‘品德教育’,指的是学校引导计划,其宗旨在于以系统导向的方式,塑造年轻人的非相对主义价值观,冀望能够造就年轻人良好的行为。”[4]12简言之,“新品德教育”模式是以学校为载体,通过与家庭、社区的通力合作,试图在根本上影响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方式。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美国教育部门和研究者已经探索出多个较为成熟的模式,譬如,以“品德教育伙伴”(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提出“十一点有效品德教育原则”,美国“第四R及第五R中心(Center for the 4th and 5th Rs)提出“十二点综合取向的品德教育”,以及“品德优质中心(CHARAC⁃TER plus)提出“品德教育十大要素”等。这3个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不仅具有明确周详推动原则与策略,也罗列相应的评价指标和工具,更进而以实证研究进行验证及品质提升。

(一)品德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的内容

究其性质而言,品德教育就是孜孜不倦地培育美德。学校倡导诸如尊重、责任、诚信、、自制、关爱等美德,根据儿童和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因势利导、积极有为。诚然,慎思明辨是非常重要的步骤,但品德教育的落脚点则在于身体力行的行为举止,它是衡量其成效的根本指南。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不厌其烦地践行美德,使之涵养和内化为良好的习惯。

一般而言,新时期美国的品德教育有3个目标:追求卓越,致力培育“好人民、好学校和好社会”。[5]77至于什么是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和新主张。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德教育应该涵盖认知、情意和技能3个方面。品德教育就是知道善、爱善,以及行善的教育;道德教育旨在培养道德风气,而道德气质包含道德认知能力与行为习性;德育需要能知能行、知行合一,且乐善好施。所谓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动3要素的组合。“道德认知层面包括道德议题之意识与觉察、理解道德价值,学会道德决定或判断;在道德情感层面涵盖具有良心、自尊、同情、珍爱善价值、自我控制与谦逊等重点,孕育学生的道德意念,以激励在人性尊严的基础上,朝向自我观念的发展;在道德行动层面上,它包含实践德行之能力,拥有实践之意愿,以及进而养成习惯等内涵。他建议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与道德行动3部分来谈及品德教育,思考我们需要未成年人学到怎样的品德,注重怎样才是对的作为,进而去做他们或她们判断是对的事情。[6]11-17大卫·艾萨克斯提出了“发展图式”(developmental scheme)的观点,将其倡导的24个美德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类。[7]6-10除在规范和理论层面探究之外,美国品德教育伙伴提出较为具体内容:(1)促进核心的伦理价值作为好品德的基础;(2)教导学生了解、关怀、实践核心的伦理价值;(3)涵盖各方面的学校文化;(4)创造关爱的学校社群;(5)提供学生道德实践的机会;(6)支持学生的学业成就;(7)激励学生的内在动机;(8)全体教职员的参与;(9)教职员和学生的道德领导;(10)征求家长和社区成员的涉入;(11)评估结果和努力求改善。

美国中小学品德教育包括如下内容:政府重视青少年品德教育活动;弘扬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提倡真善美的道德准则;继承传统道德教育中的有益方法,强调社会核心道德价值观;积极组织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利用多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多元化;品德教育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更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精神;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艺术修养、身心素质和创新思维等;青少年品德教育不只是学生家长和教师的“专利”,相反,个人、社区、教会、大学及工商界均要关心和支持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培养;建立有效咨询网络,共享教育资源,等等。

(二)美国“新品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新品德教育”在具体方法上比较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师生间的平等地位,品德教育的实施必须避免使用说教或灌输的方式,应该避免将品德教育局限于事实知识的认知层面,而应重视实际取向与态度培养的实践知识,同时也要结合道德推理思考能力的技能知识。传统的教育大抵以教师为主、教条规训为主的模式进行,这样的教育方式势必与当代品德教育的理念形成冲突或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若不能放下身段先尊重孩子,更不可能让孩子学会尊重的品德。内尔·诺丁斯提出了身教、对话、实践、肯认等4个内涵的道德教育方式。[8]30-45所谓“身教”就是指教师应以身作则并为学生的学习对象,不过并非我国传统中所认为的教师似乎为品德洁白无瑕的圣人,如果这样,只能造成弄巧成拙的反向效果,也易疏远师生间的距离,甚至引发师生间的对立。对话指的是身为关怀者的教师要能够倾听、理解、接纳学生,身为被关怀者的学生也需适时的发声,表达内心的感受。实践则指兼顾认知与情感后的行动,由经验体系中彰显品德。新品德教育实践模式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融入全新的创新模式,进而在根本上提升了教育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些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采取讲述故事的模式来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或者师生共同品读影响深远的文学艺术作品,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深入探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对青少年群体形成有效引导,进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进而使得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有效发挥自身作用。示范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品德教育模式。榜样的示范效应之所以有效,缘于其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自身的是非判断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青少年通过评判他人的道德行为,进而行成自身的正确道德观。肯认就是将人理解为完整人或整体人,它是内化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和肯认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是抵制教育实践的片面性的主体性力量。

在综合施策方面,品德教育系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期望,品德的塑造需要长期才能养成,想要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品德,有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齐心协力、密切合作,应当深入结合学校、社区和家庭的优势资源来全面拓展,进而在根本上提升三者之间的依存度。由此,美国许多学校非常强调提升家长、社区对于品德教育之重视程度,并增进其对品德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的认识和实践,进而发挥家庭、社区教育之德育功能,并定期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之功效;结合各级政府、家长和社会等资源,强化社会的品德教育功能,并以此唤起社会各界对品德教育的重视,借由提升全民道德文化修养和素质。由此可见,对于品德教育来说,学校、家庭、社区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学习场域和行为体。

第一,家庭教育。究其原因在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父母的观念、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是在根本上影响孩子未来的道德形成模式,父母自身道德水平的提升对于青少年正确德育观的树立尤为重要。正是由于这种根本性的影响和作用使得品德教育对于家庭的职能发挥给予重视,而正确的良性的影响应该首先在父母这里开始。父母之爱是新生命来到世间的第一爱,父母在孩子的感情世界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能够在父母身上得到爱与尊重,能使青少年形成有乐观善良的性格,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怀他人,关心社会,才能够全面引导其正确的价值观,并由此来影响其道德体系的全方位发展。

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则是青少年行为准则的建立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够独立进行,而应该得到家庭的支持与配合,不然将会影响整体的德育实效。教师可以设置身临其境的教育环节来指导学生主动接受品德教育,提升其在教学课堂当中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道德体验。通过学习的价值理念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深层的思考判断,在此基础之上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本源上加深青少年群体对于品德理念的认知程度,使学校的教化功能全面实现。

第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指在青少年的德育建设中,积极地调动社会各界的多方力量积极参与青少年群体的道德建设与管理过程,全面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宗教机构、商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联合多种社会服务和儿童管理机构,在整个社会的外部环境中达成有效共识。青少年可以在参与公共管理等社会工作的过程中,有效提升在涉及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发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加深其对于价值和道德标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该群体对于整个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其良好品德,重塑青少年群体的道德体系。

此外,重视建立品德教育的评价体系。因为并非每一个名为品德教育的方案,均是成效良好且符合教育专业原则。可喜的是,“新品德教育”模式探索了在以学校教育为媒介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多种优势资源,日益提升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整合,从而建立系统综合的青少年品德教育范式,引导该群体良性发展,在全方位的统筹管理格局下,提升整体的道德建设与管理水平。学校、家庭和社会综合德育体系的深入开展,可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充分调动多种力量来为青少年群体的德育建设贡献力量,进而通过德育引导,帮助该群体清晰界定外在事物本质,明晰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引发青少年群体的思考与自省,进而能够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既定权利。倘若这三者之间一个环节上存在不协调因素,则会在整体上影响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三、结语及展望

良好品德是个人面对未来社会发展与竞争的重要资产。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美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日渐认识到品德教育在培养兼优的青少年与造就未来的合格公民之重要性,全人教育理念已广为接受,教育不是单纯地追求学问和学历,更为关键的是,培育健全人格,借由品德的建立使下一代具备担当未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担。不言而喻,学生若是身处在和谐友好、受关爱、成员间彼此联结性强的,以及对所属社群有归属感的团体当中,通常能发展出良好的品德,能够塑造出责任、友谊、关爱、尊重、自信、自主等美德,这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益于培育具有社会正义和公德、公民责任和义务、尊重多元性的宽容和友爱等现代合格公民素质。当代美国品德教育,早已抛弃了单纯说教和灌输的传统手法,更加注重教师、家长与孩童、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沟通;其内容和方法更为丰富多样,愈加注重知行合一、能知能行的有机统一;更加强调学校、家长、社区和各级政府之间的综合施策和相互协调;更加聚焦于全球化、多元化大背景下民主理念和全球公民意识的培养。相较之下,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品德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试图向学生传授某种僵化、脱离实际的陈腐观念,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被动地接受和服从的习惯。这些理念和做法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以及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难以协调,如果我们仍旧固步自封地墨守成规而不思进取,只会导致学生的价值紊乱和无所适从。虽然品德教育内容和风格可能因国情不同而有所差异和偏重,但是通过对美国品德教育发展的梳理和总结,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功效和意义,这也是本研究最根本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檀传宝.第三次浪潮:美国品德教育运动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

[2]陈洁.美国品格教育运动及其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3]U.S.DepartmentofEducation.ESEA,Section10103,Partnership in Character Education Pilot Project [EB/OL].http://www2.ed.gov/legislation/ESEA/ sec10103.html,2003-10-2.

[4]Alan L. Lockwood.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9.

[5]Thomas Lickona.“Character Education: Seven Cru⁃cial Issues”[J].Ac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1999(4).

[6]Thomas Lickona.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M].New York: Bantam,1991.

[7]David Isaacs.Character Building:A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M.Portland,OR:Four Courts Press,2001(2).

[8]Nel Noddings.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2.

作者简介:胡雨,博士,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收稿日期:2015-1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课题“美国中小学的品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之研究”(SCQSN2014B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基层政府治理课题”(13sxt003)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2.12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美国公民
论公民美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