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的六个新态势
2016-12-08范周
◎范周
文化产业发展的六个新态势
◎范周
今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在已有的良好基础上又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主要集中在政策体制、产业结构、文化贸易、产业形态、产业内容和文化消费六方面。这六个新态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映射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文化产业;文化+;创新;融合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头良好,从整体水平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平均值呈正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逐年上升,文化生产、文化贸易、文化消费、文化出口和文化创新等各项指标均取得长足进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六个趋向性特点,这六个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映射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政策体制方面
中央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领域健康良性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政策保障型,如《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文化部)、《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的通知》等;二是产业指导型,如《艺术品经济管理办法》(文化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国办)、《关于移动游戏出版服务管理的通知》(广电总局)、《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广电总局)等;三是规范管理型,如《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工作方案(试行)》(国家知识产权局)、《文化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中办、国办)、《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宣部、财政部)等。
产业结构方面
文化产业在科技的引领和倒逼下,自发自觉地进行产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当前大数据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互联网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互联网+文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不仅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推广应用,而且意味着信息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产业链中得到全面应用。
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发展迅猛,2015年实现增加值2858亿元,增速达16.3%,占文化产业比重的10.5%;到今年上半年,该行业收入为2502亿元,已接近2015年全年收入,同比增长29.7%。如数字图书馆的云服务、数字在线出版,重构了传统出版流程和发行方式;艺术品业、表演业、新闻出版业和电影业等传统文化业态也以崭新形式与互联网发生深度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从领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多项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各级地方媒体系统的积极响应均表明,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应对新媒体的冲击,重塑传统媒体主流地位是当前关系新闻传媒领域长远发展的迫切问题。
文化贸易方面
文化产业呈突飞猛进发展态势,从数量到结构再到文化产品内容,都取得明显进展。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报告,自2013年起,我国已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近几年我国主要文化产品出口额仍持续增长。同时,文化产品出口模式也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利用国际书展、电影节等国际化平台来展示我国文化产品,已成为推动对外文化贸易的主要途径之一。另外,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积极拓展海外文化市场,扩大我国文化品牌知名度,也为我国文化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据国家电影局提供的数据,2015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今年年初,万达集团正式宣布耗资35亿美元100%收购美国好莱坞中型制片公司传奇影业,成为迄今中国企业在海外文化并购领域的最大一单。随后,万达集团与索尼影视娱乐旗下Motion Picture Group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与好莱坞主流电影企业达成开放式的合作投资,创造全球电影产业新模式。类似的中资企业还有好几家。仔细观察海外投资项目,被收购的公司基本都位于产业链上游,这些花费重金布局IP产业的大型公司,看中的正是产品价值衍生与深度开发的无穷潜力。
产业形态方面
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跨界联姻、深度融合,催生系列新业态。“文化+”是文化创意元素向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植入。在创新驱动下,文化产业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活力,拓展新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农业、文化+康养、文化+体育、文化+制造、文化+智慧城市、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人工智能等“文化+”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不断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不断向一、二、三产业和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覆盖延展,通过资源整合和跨界竞合,突破行业壁垒,创造产业空间,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也将开拓一片片新蓝海。
一是文化旅游方面,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40亿人次,收入3.42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游人数1.34亿人次,花费1045亿美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为3.32万亿元,占GDP总量比重4.9%,综合贡献7.34万亿元,占GDP总量10.8%;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10.2%。
二是在文化金融方面,截至2014年底,我国文化金融产业发展的规模已经突破1万亿元。2015年全年文化企业并购166起,除23起未透露并购金额,并购规模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50%。影视行业并购总额最高达507亿元,而旅游业每起并购的平均金额最高达30亿元。
三是文化科技方面,2015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1683.9亿元,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03.9亿元,预计2018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场将逼近2700亿元。文化产业如何与科技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创新引领、技术驱动带动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势必将成为未来一个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内容方面
科技推动促进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拓展,为文化产业研究提供新视野和新空间。“互联网+”是知识社会创新驱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产生极其巨大的影响。其对文化产业的表达和传播形态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对文化产业的内容生产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网络红人、网络直播、新媒体、自媒体、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AI人工智能,以及基于社交网络和分享经济的文化服务和商业模式等一系列新事物的诞生,不断与文化产业碰撞出创意的火花,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新视野。
■诗写丹枫 陈宝林/摄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截至今年上半年,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25亿,占网民总体的45.8%。据市场分析,刚刚兴起的网络直播在今年市场规模已达15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0年将达600亿元。截至今年上半年,微信公众号数量近2000万个,活跃账号数约280万个,每日认证公众号1万个。截至今年3月,微信WeChat合并活跃用户数达7.62亿。截至今年5月,“今日头条”账号数超过12万个,月增幅超30%,日均7亿次阅读量。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折射出当前在科技推动下,人们的社交媒介与文化消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作为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必须时刻秉持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和与时俱进的理念,以前瞻的思维、审慎的分析和理性的判断来研究这一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文化消费方面
市场的建设、培育和分类更加趋于科学合理。今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发改委联合26个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鼓励以需求为导向,从供给端发力,为扩大文化消费、促进产业转型提供政策指导。文化消费市场逐渐朝着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方向发展。在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产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方式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标准化的服务要素组合起来,满足消费者灵活多变、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更加注重增强消费者体验和参与度。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和运营取得了长足进展,文化遗产创意设计、文化衍生品开发、艺术再造、艺术培训、在线旅游和在线教育等文化消费项目也取得良好的市场反响。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我国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持续增长,由2013年的73.7增至2015年的81.5,平均增长率为3.4%。在一级指标中,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指数和文化消费满意度均呈上升趋势,其中文化消费环境指数上升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8.8%。今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情况也较2015年有所改善。上半年我国网上购物用户规模增长8.3%,网络娱乐消费也在进一步向移动端转移,手机端网络音乐、视频、游戏和文学用户规模增长率均在6%以上;正版化进程也在加快,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内容朝着精品化、差异化方向发展,以优质内容培养用户付费习惯。
今年既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面临着“三期叠加”、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以创新创意为引领、以集聚融合为特征和以绿色可持续为原则的文化产业将在新形势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巨大的作用。预计到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将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因此从当前到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文化产业将成为经济增长、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也将在调整产业方向、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经管学部学部长)
G124
A
10.13561/j.cnki.zggqgl.2016.12.002 ■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