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学谜语 文趣兼得
2016-12-07黄雅贤
黄雅贤
【摘要】学谜语,贵在一个“巧”字——定位巧、选择巧、引导巧、评价巧,以此为方向,课堂一定会充满情趣,学生也会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获。
【关键词】谜语;文趣;定位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小语教材把谜语教学安排在《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练习5》的“语文与生活”部分,包括三个要求:了解谜语,创编谜语,分享谜语。面对第一次出现的谜语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得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思考:谜语的教学应该从哪里着手?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怎样指导才更有效果?苏州高新区小学语文正在开展练习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通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我发现,只要做到一个“巧”字,课堂便会妙趣横生,学生也会满载而归。
一、定位巧——目标定位巧,不能太高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谜语正是中国语言文化形式的一种,学习谜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中年级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但谜语语言的独特性又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表达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形象。
由此,我将谜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
初步了解谜语的基本结构。知道一则完整的谜语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构成。
初步了解谜面的特点。谜面语言简洁、有趣,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创编。因为《练习5》中要求学生编的是事物谜,即谜底是事物的谜语。孩子看到事物,总会关注外形(形状、颜色等),对事物的作用也比较了解。所以,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外形和作用来表现它的特点。
抓住事物特点尝试创编谜语。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激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打开学生创编思路。教学的重难点就在于在了解谜面特点的基础上,紧扣事物特点,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编谜语。
二、选择巧——内容选择巧,不能求多
谜语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源自中国古代汉族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种类繁多,数量庞杂,什么样的谜语能够走进我们的课堂呢?是不是学生接触的谜语数量越多对我们的教学越有效呢?答案是否定的,谜语的内容选择要 巧——难易要适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谜语大都语言生动、有趣,句子短小、简洁,所以提到谜语,他们对这方面的特点并不陌生,这是他们不用跳就已经“够得着的果子”。但是,学生一般都不会关注到谜面在内容上的特点,需要“跳一跳”,所以选择的谜语要让他们有“跳”的欲望。经过反复地思考和斟酌,最终我选择了两则谜语进入课堂:
一则侧重于外形描述——“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打一植物)”谜底是荷花。通过猜这则谜语,让学生了解到谜面要写谜底的外形特点。
但有时谜面只有外形描述还不够,还要写出谜底的作用,这样,指向才更加精准。所以,我接下来就引入第二则谜语——“远看像蛋糕,近看像蜂巢。全身小洞洞,吸水效果好。(打一用品)”谜底是海绵。教学时,先出示只有外形描写的第一句,让学生猜,学生的答案一定会是五花八门,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关于作用描写的第二句,学生就会将谜底准确锁定:海绵。
两则谜语,数量虽少,却使得我的教学层次清晰。先猜以外形描写为主的谜语,再猜既有外形又有作用描写的谜语,循序渐进,逐层深入,不仅激起学生猜的兴趣,更能让他们获得启迪——“抓特点”就是要关注事物的外形、作用两大方面,为接下来的创编谜语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两则谜语虽然不多,但却能为我的谜语教学服务,能为学生创编谜语铺路,虽少而精。
三、引导巧——创编引导巧,不能过头
课堂上,我以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用品——铅笔为例,引导学生创编: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铅笔。师:是的,我们就来为它们编写一则谜语,好吗?先看看,铅笔有什么特点?再想想,铅笔有什么作用?生:铅笔的外壳是木头的,里面有一根黑色的铅芯。师:是呀,你观察的真仔细。铅笔身穿木头衣,黑铅肚里藏。生:头戴橡皮帽。师:了不起!把铅笔当成人来写,语言多简洁。生:铅笔细细又长长。师:说得好!语言越来越简洁,也越来越准确啦!生:写起字来它最强!师:哈,你的这一句和上一句不仅对得上,还押韵呢!真厉害!其实,把刚才几个同学说的连在一起,就是一则最好的谜语了。谁能来试一试?生:老师我想试试看。身体细又长,身穿花衣裳,写字它最强!(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师:看,这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创作,太精彩了!生:身穿木头衣,头戴橡皮帽,身体细细又长长,写字画画它最强!师:有外形,有作用,不仅用上拟人的修辞,说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你们真是了不起啊!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学生观察后的表达是描述性的,而且你一言我一语的创编也是散乱的,这就考验老师的教学智慧了,智慧的引导,恰当的点拨,便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学生的语言由散乱到齐整,由繁复到简洁,打开了创作的思路,语言准确生动,课堂趣味横生。这样的课堂,在教师“船过水无痕”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在飞扬,智慧在生长。
四、评价巧——反馈评价巧,不能否定
评价方式多样化。在课堂上,我多种评价方式并行,教师直接点评、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启发、从同学的评价中改进不足、在自己评价中不断进步。在学生创编谜语后,有一个展示点评的环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而学生的积极性又很高,这时我又采用同桌互猜、互评的形式,既能分享作品,又能得到评价,还能评价同桌的作品,一举三得。
评价角度多维化。在点评学生作品的时候,为了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紧扣谜面的特点进行点评,在有效的点评中教给学生编谜语的方法,比如:“你关注了外形”,“你写出了作用”,“语言精准”,“句式短小、整齐”,“你还做到了押韵呢”……这样的评价直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鼓励,还能获得表达的方法。
学谜语,贵在一个“巧”字——定位巧、选择巧、引导巧、评价巧,以此为方向,课堂一定会充满情趣,学生也会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有所学,有所获。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