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新方式的探索
2016-12-07尹思琪徐晓峰
尹思琪 徐晓峰
摘要: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影响,这无疑给原有的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探索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是尤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新常态;资助育人;新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43-01
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是国家、学校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建立的保障机制。2007年以来,国家不断建立和完善资助体系,逐渐形成了“奖、勤、助、贷、补、缓”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资助的育人作用,确保从入学到毕业离校,资助工作能覆盖学生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切实帮助学生缓解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安心学业,健康成长成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影响,这无疑给原有的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因此,在新常态下探索和改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方式是尤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一、目前已经形成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各高校不断完善以保障和引领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资助模式,努力实现助学筑梦的资助育人目标。积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工作,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第一,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绿色通道、基本医疗保险、征兵补偿、临时困难补助、重大疾病救助等工作,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到应助尽助。
第二,做好感恩、诚信、励志教育。开展感恩诚信教育月活动,通过专题报告、征文、演讲比赛、主题活动等形式,加强贷款学生和受资助学生的诚信感恩意识,充分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第三,在获得国家、学校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学生当中,遴选出事迹突出的学生代表,通过组织榜样事迹报告会、校内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经验,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和引领作用,激励和促进全体学生奋发学习、追求卓越,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开展资助工作的结果不能得到学生完全认可
国家出台资助政策、建立资助体系的初衷是“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不起学、吃不上饭的情况越来越少,这就加大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认定的难度,争议较多,从而导致了资助结果不能被完全学生认可。
(二)资助缺乏后期监督机制
一些高校在资助资金发放给学生后对受助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督与指导,没有监督机制,导致学生放松了自我要求,出现等靠国家和学校资助、利用受助资金购买奢侈品、进出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同时也失去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和自强意识。
(三)开展资助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进步,但国家资助政策并没有进行大幅度调整。高校作为资助育人工作的落实者,没有随着新形势、新变化科学有效调整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方式。实际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实务、轻育人的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思想行为容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存在着不诚信、利益至上、自私等特点。
三、新常态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方式
(一)建立新常态思维
帮扶与育人并行,帮扶为首、育人为本是高校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充分意识资助育人工作对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社会的变革要求,对自身资助育人工作的任务和形式进行分析和思路创新,把握时代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工作和育人工作,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
大学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阵地,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人生走向。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直接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工作实效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各高校要营造资助育人工作的氛围,不要拘泥于对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传统的工作方式,营造优化大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成长氛围,形成核心价值观主流思想的主导力量。同时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自觉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责任。
(三)树立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
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就是以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目标,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丰富资助工作内涵,加强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多渠道满足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四)加强奖励减少无偿资助,注重资助过程中的育人效果
高校可以积极争取社会资助,设立资助项目,加大“奖”的力度,减少无偿的资助形式。可以利用社会资助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自强不息典型、科技创新典型、爱心奉献典型、勤奋好学典型提供经济支持,从而促进他们个人能力和修养的提高。同时,高校在资助工作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促进育人效果的条件,要求受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方面满足某些基本要求标准,并将制度设计的目的对学生进行解读,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强自立。
(五)开展全过程的育人活动
高校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资助育人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全年全过程的育人活动,营造育人范围。新学期开学初,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开展成长成才活动和职业生涯规划;5-6月结合助学贷款和其他资助项目开展诚信感恩主题教育活动;暑假时间组织受助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奉献活动等反哺教育活动;9-10月份结合各种奖助评选工作开展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等主题活动;11-12月开展“先优表彰”主题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报告会等形式宣传和展示优秀学生的事迹。
(六)建立受助学生监督考核制度
为促进受助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学校要对受助学生的后续表现进行监督和考核。而受助学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标对象,对其的监督考核尤为关键。高校应根据受助学生的学生成绩、在校表现、参加文体活动、科技创新、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情况、奖励和违纪情况制定监督考核制度,定期形成反馈报告。学校通过反馈报告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此来督促受助学生好好表现。另一方面,也可将反馈结果作为今后学生获得资助的参考条件,从而激励学生全面提升自己。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常态,高校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过程中要建立新常态思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资助育人工作,同时要树立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建立发展性的资助工作体系,开展全过程的育人活动,建立合理的监督考核制度,最终促使新常态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迈向新台阶。
[责任编辑:高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