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2016-12-07张家俊丁福兴

北方经贸 2016年9期
关键词:就业因素

张家俊 丁福兴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就业问题属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身的就业率在各专业大学生就业率的排名中几乎垫底,这个现象颇耐人寻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可从非自愿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并按照“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去寻求解决对策。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141-02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教育部于1998年在修订后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该专业设立时间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成立不满二十年,已有上百所大学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非自愿性失业

(一)劳动力供需的总量矛盾

1.有效总需求不足

我国的社会保障建设进程一直较为缓慢。虽然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加,但只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2%左右,与发达国家的30%-5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即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朝阳专业,会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受到重视,但现阶段仍处于起步阶段,走向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国外相比,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忽视企业的社会保险和人力资源管理,通常都是由人力资源专员身兼数职,并不会请专业人员负责社会保障的内容;而国外不仅政府部门的大部分公务员从事与社会保障相关的工作,企业也有完备的人力资源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企业除了基础社会保险外,还有企业年金计划,养老保险补充计划等;中国大多数企业管理分工不明,人力资源管理专员身兼数职,负责企业社会保险的缴纳和发放,甚至为了节约成本招聘临时工、兼职工或想尽办法少报、瞒报社会保险。

2.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

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中16周岁至60周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人次,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0%。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不管是什么岗位,竞争都十分激烈。

其次,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投入到其他领域,加剧了对就业岗位的竞争。虽然农民工与大学生相比文化水平偏低,但他们也有大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例如,他们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和更长的工作时间,也不要求企业缴纳“五险一金”,这将会极大地降低企业成本;与大学生相比,农民工更加吃苦耐劳,能够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对口工作(如社区、村委会等基层社保服务工作)并不要求很高的专业知识,却更需要工作经验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

此外,我国即将出台延长退休年龄办法。这一新政无疑会延长劳动周期,不利于劳动力的更替,使得新的劳动力无法注入市场,加剧就业难问题。

(二)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全

1.劳动力市场信息流通不畅

现在大学生求职主要还是依靠校招会和人力资源市场。虽然网络是获得招聘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但网上招聘信息鱼龙混杂,难辨真伪。大学生获得招聘信息途径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难;而作为大学生获得工作信息和工作机会最重要渠道的校招会发布的招聘信息也很难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就苏州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近期发布的招聘信息来看,大部分信息为招聘销售类、投资理财类、生物科技类、工程建造类,并无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的工作只有两类,即招聘人力资源助理和保险销售人员,但与对口专业的学生相比,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又不具有专业优势。

2.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歧视现象严重

现阶段理科生就业明显好于文科生,而且理科性的科研项目经费明显高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文科性科研项目,使得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受限。性别歧视也是导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率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的某些岗位更倾向选择男性。国家刚刚出台了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能更加不利于女性就业——而大部分就读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为女生。以苏州科技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2014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共有76名学生,其中男生只有16名,男女生比例接近1:4。如果企业招聘存在性别歧视,则势必会加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地域歧视也是导致就业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用人单位更倾向选择有本地户口的学生。就该校2014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而言,只有不到1/7的学生为本地人,其他户籍地的学生在苏州寻找到工作的机会势必会因为地域分割而减少。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自身竞争力不足

1.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方向较多,很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显得意图不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往往需要修习包括管理学、会计学、保险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在内的诸多学科门类的课程,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又都具有重复与交叉的现象。部分课程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不强,学生普遍认为学得广而不精,导致大学生技能上不如专科生,学历能力与综合素养上又不如研究生。

2.学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综合素质不足。根据笔者的观察和调研,当今大学生上课往往精力投入不足,玩手机现象较为常见;绝大多数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复习,80%的学生表示如果不想考研,考试结束后不会复习学过的知识。等到参加面试时,往往难以回答出面试官提出的与专业相关的问题,容易导致面试的失败。

3.学生实践经验不足,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据毕业后3年的校友反馈,他们认为学校和自身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机会不足。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明确,对就业的准备不够充分。根据笔者的小样本调查,虽然有80%的同学考虑过未来发展方向,但只有10%的同学对未来制定了计划,但没有同学能坚持完成计划。大多数学生对就业没有清晰的概念,不会主动寻找实习机会,只会跟着学校的教学计划走。大四毕业找工作,没有方向又缺乏专业素养,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自愿性失业

(一)学生对就业环境认识不足

学生对现实就业环境的严酷性往往认识不足,导致就业期望与实际的职业搜寻结果不符。不少毕业生过分追求“我想干什么”而不考虑“我能干什么”,盲目追求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和高工资,而每每碰壁。我国区域发展的巨大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悬殊,使得农村、基层单位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专业人才。因为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基本不会考虑欠发达地区或基层的工作岗位。

(二)父母对教育投资回报的期望过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增加,父母对大学生难免有着很高的期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毕业本可以到社区或村委会等基层锻炼发展,完善基层社会保障体系。但父母对子女教育十几年的投人迫使大学生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再加上大部分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富足。一方面,使得父母不舍得子女去基层,去西部受苦;另一方面,如果子女在毕业找工作期间,因急于求成,屡次碰壁而心态不好,意志消沉,父母心疼子女,也愿意在一定时间内供养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子女,长期受父母供养的子女渐渐会抱着反正有生活来源,找不到工作也无妨的心态。

(三)社会舆论的思维定势存在偏见

即使大学生本人愿意从事基层社保工作,也往往会受到大家的过分关注与不理解。一些存在明显偏颇的言论如“大学生工资还没有农民工高,念什么书,搬砖去”,无形中给了大学生很多压力,迫使大学生追求高薪高岗位。可以说,以财富作为成功与否的唯一判断标准的急功近利思想,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来说是极为有害的。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改革”思路

就业难与职位空缺同时出现,看似悖论,实则是劳动力市场常见的结构性失衡现象。在经济增速不断放缓、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学生人力资本的供给被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向市场人才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低水平供给向高水平供给,无疑是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难问题的根本策略。

(一)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

高校应当学习国外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建设经验,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领域前沿发展;立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针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科特点,结合实际开设课程,多开展实践活动,请相关领域专家、前沿工作者到学校分享经验;增强师资力量,精确定位学生培养方向,不盲目追求模仿。

(二)提高自身就业水平,做综合型人才

大学生应当与时俱进,调整自我,适应改革的大环境;平时多积累,积极进行自我投资;因人而异,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审时度势,掌握国家转型发展的有利条件,多实践,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增加实践经验;及时调整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做一行爱一行,树立“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地奋斗。

[责任编辑:马欣]

猜你喜欢

就业因素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