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推进新型城镇化业务的问题及建议
2016-12-07李前文
李前文
摘要:商业银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是:适应授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投行业务;分析研究配套制度改革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梳理创新型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加强风险管控;加强研判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关注区域风险;关注地方政府财力状况。
关键词:商业银行;新型城镇化;建议
中图分类号:17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9-0092-02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指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区别于过去以“物”为本、片面追求城市规模扩张的旧城镇化模式,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道路,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二、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情况
(一)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当前也是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S”形发展规律,城镇化率在30-70%之间,城镇化进程处于加速阶段。我国1996年城镇化率首次超30%,2014年城镇化率达到54.77%,预计到2020年左右将达到60%,未来20年我国城镇化将在各项政策推动下加速发展。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明确
2014年国家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同时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制度也在加速出台。《规划》明确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从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战略任务以及改革措施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明确,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标志我国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正式实施。
(三)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建设任务紧迫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只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严重,“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难以适应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的形势。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建设周期长,长期以来受制资金瓶颈,落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
(四)新型城镇化配套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制度的改革创新,当前城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也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直接相关。《规划》提出,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
三、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情况
(一)河南省城镇化的区位特点
1.城镇化水平相对落后,近年来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也是劳务输出大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程度一直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全省常住人口9436万人,城镇化率45.2%,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4.77%,全国倒数第五位。近年来,河南省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3.2%提高到2013年的43.8%,年均提高1.58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0.23%。
2.推进城镇化的区位优势明显。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全国的中心,铁路、公路在此形成十字交汇,交通便利、物流发达。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城际铁路网加快建设。优越区位条件便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河南省富士康等一批大型企业陆续人驻河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全面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势头强劲。中原城市群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展开,战略效应初步显现。
(二)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情况
2014年,河南省印发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和《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到2020年,河南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争取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重点抓好“三个一批(一批已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一批城中村居民、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五个问题(进得来、转得出、向哪转、落得下、过得好)”。主要任务就是要突出六个关键领域,着力推进25个重大专项的实施。
(三)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建设情况
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河南省在这些方面落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以下问题:中心城市交通建设不能适应需要;城市用水普及率、人均绿地面积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任务繁重、保障性住房不能满足需求;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四)主要配套制度改革的推进情况
在财税体制方面,主要是按照中央部署推进,2016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和任务基本完成,2020年各项改革基本到位。
在土地制度方面,积极推进以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成效:一是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济源等试点地区2014年已经全面铺开,力争两年内完成颁证工作。二是建立农村土地信托中心。2014年4月,济源市与中信信托签订了2万亩土地流转信托战略合作协议,为建立省级农村土地信托中心提供了经验。三是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建设。2014年5月,河南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在济源市正式成立。四是建立省级土地交易平台。目前,省级土地交易平台已经建立,四个规范性文件待获批后即可正式交易,届时农村建设用地复耕后,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统一平台进行交易,实现异地使用。
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一是大力推广PPP模式,对PPP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机制;二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三种模式的产业投资基金已经开始运作,分别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河南投资集团PPP发展投资基金、河南省PPP开发性基金;三是探索发行市政债券,研究制订《河南省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方案》已上报财政部,正在争取获批。
四、某商业银行新型城镇化业务开展情况
(一)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贷款情况
1.基本情况:当前某行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贷款余额约300亿元,约占对公贷款一成,均为正常类,风险基本可控。从区域分布上看,区域集中度较高,郑州地区项目占比近七成。从贷款主体看,贷款主体主要为民营企业。从贷款用途看,主要用于安置房建设,占比近80%。从还款来源看,主要为配套商品房销售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财政专项返还资金,占比近90%。从风险缓释措施看,以抵押+保证等组合担保方式为主。
2.存在问题:一是高估项目投资总额,扩大融资规模;二是项目拆迁出现纠纷,影响项目整体建设进度;三是政府规划发生变化,项目建设无法按照计划进行;四是挂钩还贷地块的出让进度未达到预期;五是当地政府领导调整,拆迁未按照计划进行,造成项目建设停工。
(二)发行理财产品情况
某行共发行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3笔,规模约100亿元,理财资金主要投向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城镇化建设发展基金方兴未艾,正成为城镇化建设重要融资方式之一。
五、建议
(一)适应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投行业务
银行以净资产、现金流和盈利能力为基础的传统信贷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巨大融资需求。目前,河南省已全面开放市政公用事业市场,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大力推广实施PPP模式。在融资方式上呈现多元化趋势,省政府已成立多支新型城镇化建设基金,以此带动多方资本参与。通过采用个性化设计的理财产品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城镇化建设提供融资支持逐步成为共识。
(二)分析研究配套制度改革政策,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国家支持开展排污权、收费权、集体林权、特许经营权、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贷款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鼓励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河南省已经建立了省级土地交易平台,在试点地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土地信托中心,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全面铺开。这些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为开展创新型信贷业务奠定了基础。
(三)梳理创新型业务的关键风险点,加强风险管控
通过理财产品介入的城镇化项目逐渐增多,商业银行要切实加强风险管控。一是坚持“穿透原则”,加强对项目贷款主体和项目合规性的审查力度,严格执行项目的资金封闭管理要求,强化风险缓释措施的有效性;二是强化“个性化原则”,针对性管控好个性化的关键风险环节和风险点。
(四)加强研判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关注区域风险
新农村、城镇化建设贷款还款来源与房地产关联度很高,而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依靠配套商品房销售收入还款的项目要重点分析商品房项目的选址、地段、土地成本、销售价格等信息,重点关注项目主力户型、市场定位(销售对象),把握项目销售风险,做好资金的封闭管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财政专项返还资金的项目,要按照要求对还贷地块所处的区域的位置、城市规划、预计的收储出让进度、周边环境、商业氛围、地价情况等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做出审慎选择。
(五)关注地方政府财力状况
新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对政府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地方政府财力强弱应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在当前对政府举债严格规范、房地产行业出现调整的政策形势下,地方财政收入能否足够支撑地方建设发展、公共事业支出、承担债务偿还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项目拆迁整理出的土地通过出让所形成的土地出让净收益返还,需经财政部门拨付。地方政府如不能实现对项目的支持承诺等是影响贷款按时足额偿还的一项因素。财政实力和偿债能力的强弱,也影响着项目的还款能力。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借款人所在地区财政收支情况的分析,密切关注财政承担还款责任的政府背景负债情况及期限结构,是否列入当地政府性债务管理和承贷范畴,对借款人所在地区的财政总体偿债能力形成谨慎、合理的判断。
[责任编辑:文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