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2016-12-07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李天芝于新友
文/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天芝 于新友
猪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文/山东绿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李天芝 于新友
按照正确的方式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群传染病最经济、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措施。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原因众多,猪群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参考大量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分析了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养殖场(户)有效地进行生猪免疫提供参考。
猪;免疫失败;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老病新发或新的疾病不断暴发流行,症状日益复杂,隐性感染、非典型症状和混合感染无处不在[1],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接种疫苗预防是控制猪传染病发生的最经济、最方便和最有效的措施[2]。目前,猪常用的疫苗分为活疫苗和灭活疫苗,灭活疫苗又分为铝胶佐剂灭活疫苗和油佐剂灭活疫苗。主要包括猪瘟活疫苗I(俗称脾淋苗)、猪瘟活疫苗Ⅱ(俗称细胞苗)、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日本乙型脑炎活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败血性链球菌病活疫苗、支原体肺炎活疫苗、猪链球菌双价灭活疫苗、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猪支原体肺炎灭活疫苗、猪萎缩性鼻炎灭活疫苗、仔猪大肠杆菌K88、K99基因工程活疫苗、圆环病毒病灭活疫苗、猪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细小病毒病灭活疫苗等[3]。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原因众多,猪群免疫失败的情况时有发生,笔者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全面分析了导致猪群疫苗免疫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猪群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猪群自身原因
1﹒1﹒1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不同个体的免疫应答不同,对同一猪群疫苗的反应强弱也不一致。有的猪有先天性免疫缺陷,从而导致免疫失败。
1﹒1﹒2 母猪持续感染带毒 妊娠母猪感染了病毒,由于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不断地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染给胎儿。使新生仔猪产生了免疫耐受,即接种疫苗后不能产生高滴度的抗体,从而降低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
1﹒1﹒3 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影响 猪本身存在一些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细小病毒病、猪流感、副猪嗜血杆菌病、喘气病、猪流感病毒、链球菌病、弓形虫病及附红细胞体病等[4]。该类疾病可损害猪的免疫系统,破坏机体的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其对疫苗的应答反应降低,造成猪群免疫失败。
1﹒1﹒4 应激因素 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神经、体液和内分泌调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环境过冷、过热、高湿、通风不良、饲料突变、拥挤、长途运输、转群、追捕、打耳号、惊吓、阉割、采血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神经系统抑制,肌肉松弛,胸腺出血,机体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损伤T淋巴细胞,抑制巨噬细胞,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所以,当猪处于应激反应敏感时期接种疫苗时,就会降低免疫能力,影响免疫效果。
1﹒1﹒5 营养因素 当猪营养不良,缺乏某些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产生,破坏免疫
系统,降低猪的免疫应答力,从而减少抗体产生。如蛋氨酸长期不足会导致胸腺萎缩,苏氨酸不足会导致淋巴器官重量减轻,免疫功能下降,某些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过量或各成分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1﹒1﹒6 野毒感染 猪群在注射疫苗之前已经感染了野毒,处于潜伏阶段,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若此时注射疫苗,可导致猪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加速发病或死亡。
1.2 疫苗因素
国内猪疫苗生产厂家较多,竞争激烈,一些疫苗厂家盲目夸大产品效果,且不同厂家以及同一厂家的不同批次间差异悬殊,疫苗质量不合格,疫苗运输、保存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较长时间暴露在阳光高温下,都会造成疫苗效价的下降。疫苗破损、失效、超过有效期,剂量不足,也会造成免疫失败。有的病原如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口蹄疫病毒等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这些血清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性弱或完全没有交叉保护性。当使用的疫苗血清型与感染的病原血清型不同时,免疫后起不到保护作用。稀释疫苗时,没有使用相应的稀释液,用白开水、矿泉水或自来水稀释,稀释后没有在规定的时间用完也会对疫苗的效果造成影响。为了预防日益增多的动物疾病,同时接种2种或2种以上的疫苗,某些疫苗接种时间隔太短,造成相互干扰(联苗或同时接种的可互不干扰),导致免疫紊乱。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养殖户没有进行猪群抗体水平监测的意识和能力,未根据当地或本场猪病流行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而是照搬使用其他地区或猪场的免疫程序,缺乏针对性,免疫效果不理想。
1.4 注射操作不规范
猪场防疫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疫苗免疫过程中,注射部位不准确,分不清皮下、皮内、肌肉注射。肌肉注射猪群疫苗时误注射进脂肪形成脓包,误注入腮腺导致猪疼痛废食。使用的针头长短、粗细不合适,注射后疫苗外流,打飞针、推针快、拔针急,注射剂量不准确,剂量不足,均不能产生有效的抗体,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耐受。若注射疫苗后,猪没有做标记,当接种数量较多时,由于操作忙乱,会导致有的猪漏注,有的则重复注射。器械用具没有做好充分消毒,有的用酒精浸泡针头消毒,导致疫苗接触酒精后效力降低。用1个针头连续注射,若遇潜伏期的病猪,可导致针头带毒互相传播。免疫猪注射局部没有消毒,或碘酊消毒后不用酒精脱碘,或碘酊量过多,未等挥发就急于注射,碘接触疫苗,疫苗会变质失效。免疫后抗体水平不整齐或不合格,疫苗免疫后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1.5 霉菌毒素及免疫抑制性药物的影响
霉菌毒素是由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饲料及原材料在较高的湿度或不适宜的储存条件下均会产生霉菌,猪饲料中最常见的霉菌毒素有黄曲霉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酶毒素、镰刀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这些霉菌毒素具有神经毒性,可引起猪只不食、呕吐、腹泻、嗜睡等临床反应,使肝细胞变性坏死,淋巴结水肿、出血,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减少抗体产生,导致
猪群疫苗免疫失败,从而为外源病原的侵入创造条件。研究证明,磺胺类药物、氟苯尼考、四环素、卡那霉素、氯霉素、链霉素及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对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或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转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免疫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效果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利巴韦林、吗啉呱、金刚烷胺、抗病毒中草药等抗病毒药物会对猪群病毒类活疫苗造成直接破坏。
2 预防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保证猪群健康
健康的猪群在免疫时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否则,免疫注射后其免疫应答能力较差。因此,平时应做好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提高猪群免疫力。尽量减少对猪的应激,使猪舍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降低饲养密度,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免疫前后的3~7d,在饲料或者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必须在天气良好的情况下免疫疫苗,夏天在早晚免疫,冬季在中午免疫,尽量减少对猪的应激反应。做好灭蚊灭蝇,猪舍卫生清理工作,定期消毒,同时消毒药应经常轮换使用。定期监测猪群抗体水平,以掌握猪群的整体免疫状况,及时淘汰隐性感染带毒种猪。按照免疫程序加强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发生这些疾病时,不能进行猪群疫苗免疫。饲喂全价配合饲料,保证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饲料中添加平时2~3倍份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在免疫后3~5周采血进行抗体检测,判定疫苗的免疫效果,对免疫不达标者应进行补免。
表1 不同阶段猪只对注射器针头的选择
2.2 严格控制疫苗质量
严把疫苗质量关,从正规厂家购买优质疫苗。冻干疫苗长时间保存应在-15℃以下,可在8℃以下的冷藏条件下运输。灭活苗应贮存于2~8℃,严防冻结,否则都会影响免疫效果。油佐剂灭活疫苗的性状必须稳定,良好的疫苗呈均匀乳白色,粘稠度适中,若出现油水分层现象时就必须废弃,否则影响疫苗效果。认真检查疫苗质量,在进行疫苗接种时,应逐瓶检查有无破损变质、破乳分层、封口是否严密、冻干块是否疏松、标签是否完整、有效日期、使用方法、头份等记载是否清楚。发现有问题的疫苗,最好丢弃不用,疫苗稀释时应选用厂家配套的专用疫苗稀释剂或生理盐水。疫苗使用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冻干疫苗稀释后2h内用完。最好一次免疫1种疫苗,某些不能同时使用的疫苗至少间隔7~10d免疫。例如猪瘟活疫苗、蓝耳病弱毒苗、伪狂犬病弱毒苗等病毒活疫苗之间,必须间隔7d以上。猪口蹄疫O型灭活苗更不能与猪瘟活疫苗混合注射,要先免疫好猪瘟,然后才能接种口蹄疫苗[5]。口蹄疫疫苗与乙型脑炎病疫苗同时接种会相互干扰作用。
2.3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对有条件的规模化猪场要检测仔猪
的母源抗体,根据抗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如猪瘟疫苗应在仔猪母源抗体中和效价降至1∶32时进行首免,3~5周后,全面开展抗体检测工作,及时进行第2次免疫。加强母猪抗体监测,空怀母猪的抗体水平应不低于1∶64,经产母猪的猪瘟抗体水平不低于1∶256。
2.4 改进操作技术
要加强对猪场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兽医的操作技能,免疫时尽量减少操作失误,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免疫失败。最好能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对可重复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完全拆开并采取高压灭菌或蒸煮消毒20min以上,充分干燥后备用,防止水对疫苗的影响。选择适当的针头、针号和长度。怀孕猪喂料时免疫,仔猪及育肥猪空腹免疫。大部分猪用疫苗采用肌肉注射,猪臀部肌肉“坚实”,容易引发猪的应激,肌肉紧绷,给注射带来困难,后腿内侧位置不容易掌握,不易保定,颈部表皮松软,肌肉丰富,利于药物吸收,抓住耳部容易保定。所以一般选择颈部肌肉,位置在耳根后方的颈侧,具体为耳根后3~4个手指与颈椎下5个手指处,操作时右手紧握注射器,针头与地面平行,垂直进针,注射仔猪时也可与地面呈45°角刺入,进针要稳,拔针宜速,确保疫苗真正足量注射于肌肉内。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活疫苗则采用后海穴注射,位置在猪的肛门上方,尾根的下方正中窝处,注射时应与猪的脊柱方向平行刺入,不可往下刺,以防刺伤直肠。注射深度:小猪2~3cm,大猪3~5cm。注射疫苗漏出时,应补免1次。注射部位用5%碘酊消毒,并用75%酒精棉球脱碘,干燥后方可注射疫苗。当需要免疫接种的猪数量较多时,对免疫过的猪做好标记,防止重复免疫和漏免。尽可能做到一猪一针头,每次吸取疫苗时应更换针头,尽管当需要免疫的猪过多时,可操作性不强,但也要保证一窝猪一针头,按先强后弱的顺序免疫。
2.5 加强饲料中霉菌毒素检测,规范药物的使用
在饲料及原材料的购买、运输和贮藏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干燥,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对饲料中的霉菌毒素进行检测,对轻微霉变饲料可添加一定量的脱霉剂处理,要选择一些广谱的、吸附性强、能提高机体的免疫但不吸附饲料中营养成分的脱霉剂。霉变严重的饲料,要全部废弃。另外,有些养殖户在猪圈中铺上一些垫草如玉米秸、稻草、麦秸、稻草、草壳等,以防潮隔湿、防寒保暖,这些垫草在高温高湿季节很容易被霉菌毒素污染,当猪啃食发霉的垫草后也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严禁长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和抗生素的乱用,注射猪群疫苗前后7d内严禁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各种抗病毒类药物,免疫前后2d也不要带猪消毒,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
3 小结
总之,造成猪群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要避免免疫失败问题,降低猪群免疫失败率应定期监测抗体,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加强疾病检测随时淘汰猪群病毒持续感染猪,改进猪场的硬件设施,给猪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减少应激、提高猪群的整体健康水平是前提基础。加强饲养管理,饲喂营养丰富和新鲜的饲料,防止霉菌毒素的污染,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方式接种,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合理用药。用过的疫苗瓶及接触过疫苗液的瓶、皿、注射器等做消毒处理。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做好生物安全、环境消毒和杀虫工作,逐步实现猪群的净化,全面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
[1] 李天芝,于新友.猪病防控中实验室检测的应用与注意事项[J].猪业科学,2016(4):136~138.
[2] 吴月玲.提高生猪免疫接种质量的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8):99~100.
[3] 陈明洪.猪场疫苗的正确使用方法[J].湖北畜牧兽医,2013,34(11):43~45.
[4] 万遂如.关于目前我国猪瘟的防控问题[J].养猪,2016(1):97~100.
[5] 吕惠序.猪疫苗免疫接种应注意哪些细节[J].养猪,2010(4):73~74.
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生猪产业创新团队项目(SDAIT-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