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猪王国”丹麦的成功秘笈,有数据有真相!

2016-12-07

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种猪公猪丹麦

“养猪王国”丹麦的成功秘笈,有数据有真相!

丹麦是位于欧洲大陆西北端的小国,还不如中国的一个省大,然而其养猪业的生产效率却居世界首位,是全球公认的“养猪王国”。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丹麦每年出栏的生猪量始终保持在2,000万头以上。如果仅仅从数量上比较,丹麦的生猪出栏量仅仅只是中国的1/35左右。然而,如果从人均的角度衡量,丹麦平均每个人出栏生猪量却可以达到5~6头,是中国的10倍左右。

丹麦养猪业概况

丹麦国土面积43,000平方公里,560万人口,其中有100多万的人口集中在其首都哥本哈根市,寒带型海洋性气候,昼夜温差小,冬天寒冷,夏天不热,均温为19℃,是个非常适合养猪的地方。生猪产业是其重要的支柱产业,贡献GDP的10%。据统计,2014年丹麦有3,624个猪场,其中自繁自养场1,359个、母猪场510个、保育场188个、育肥场1,569个。丹麦的养猪生产水平全球领先,从2015年的母猪生产成绩可见一斑:平均窝产活仔数15﹒9头,窝均断奶仔猪数13﹒8头,断奶前死亡率13﹒8%,其国内PSY最高水平达到40,平均水平也能达到30多头。虽然算不上是养猪大国,但确实是实至名归的养猪强国。

1975~2014年丹麦猪场数量变化(个)

2001~2014年丹麦养猪繁殖成绩(头)

越挫越勇的小国养猪发展史

丹麦的养猪业,其实有一段越挫越勇的历史。1880年,以美洲大麦伴随蒸汽为动力的海运冲击欧洲市场,丹麦的大麦出口受挫后,开始使用麦类养牛,成为了世界闻名的酪农;然后用养牛业的副产品——脱脂奶浇碾碎的大麦作为原料养猪,从此,养猪业开始蒸蒸日上。

然而,很快德国便停止进口丹麦的脂肪型猪。迫于外贸压力,丹麦开始建立后裔测定站,培育腌肉型猪,生产腌熏肉半成品与乳制品一起出口到英国。

20世纪70年代起国际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丹麦开始大量投资机械设备,改造猪场硬件条件,实施SPF计划,逐步解禁种猪与精液出口。

20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开始降低猪场环境污染,发展沼气发电。

1982年暴发口蹄疫,养猪业严重受创,失去了日本市场。

2015年俄罗斯制裁欧盟,丹麦种猪出口受到严重打击,开始在德国养猪苗,并大力开拓巴西市场。

丹麦是典型的小国大志向,其养猪业不时处于全球化竞争和自然环境的两难之中,在困境中求生存,生存中求发展,发展中求创新,通过不断解决一个个难题,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最终成就“养猪王国”的神话。

协会体系带动产业上下游发展

丹麦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生产效率,应该归功于其整个养猪产业链的协会体系及机制,而非政府主导。在丹麦,行业协会是产业的火车头,它们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提升。丹麦有几大行业协会,分别为养猪者协会、育种协会(丹育)和屠宰行业协会。每个产业链内的成员分别归属于其所属的行业协会,而协会则从协会成员所卖出或屠宰的每一头猪当中提拨一定比例的金额当作运作及研发资金。每个协会有专业经理人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主持,各司其领域的专业分工与职能。而且丹麦的行业协会还交叉持股,让每个环节的利益得到公平的分配。就算是最差的年份,养殖者也能从屠宰环节得到一些收益,因为屠宰永远不会亏本。丹麦养殖者协会下设了丹麦养猪研究中心,与各个农牧相关的院校和企业联合进行很多的养猪相关的养殖技术(包括生产上所遇到的瓶颈)及设备的研发,而所得的成果全部推广到农户,这也是丹麦的养猪农民高效养殖的原因之一。

丹麦养猪业的组织和单位

全国联合、资源共享的育种体系

产业链中各成员分工协作,数据共享实现群策群力

由于产业链中的每个成员分别归属于养猪、育种和屠宰行业协会,也是“丹麦皇冠”的股东,农场及屠宰场之间不但能抱团取暖,还能应对市场盈亏进行反哺。农场及12家经销商必须根据销售情况按一定比例上缴费用给各协会用于运作、调研及科研。所以农场不会过多受到市场及科研因素干扰,更多的是专注于生产和执行选育,共同围绕育种目标开展科研、协调生产。丹麦的育种目标包含7个

性状:日增重(0~30kg、30~100kg)、饲料转化率、瘦肉率、体型、屠宰率、使用年限(母猪)、LP5(5d活仔数),虽然每年有微调,但权重最大的还是集中在饲料转化率、LP5(母)、日增重等。

测定站结合种公猪站的模式,选择强度大且能充分利用优秀种猪,加快遗传进展

Bøgildgård测定站每年测定95,000头,其中公猪大约占5,000头,选择20%进入公猪站。并对20,000头以上的猪进行全基因组选择合并。25家核心场每隔14d会根据仔猪父母育种指数的平均值选择最优秀的猪(一般index>130,也有单一性状特别优秀的低指数猪)进入Bøgildgård测定站,测定结束之后,选择最优秀的公猪进入Hatting A/S公猪站(2,800头公猪)。每个核心群有5头母猪可以与这些最优秀公猪纯繁,余下的全部用于扩繁或生产商品猪。种公猪送测场可根据送测优秀公猪在公猪站的表现进行利润分成,并参与繁育企业制定的“育种风云榜”进行核心群的育种水平排名。

农场机械化程度高,信息化彻底,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与育种相关的工作

丹麦全系统内均采用Agrosoft软件进行育种及其生产管理、日常安排。中心会每周对育种系统内所有猪品种的育种指数进行更新。农场只负责数据录入和日常使用,并不进行育种运算。由于丹麦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员工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与育种相关的工作,以确保育种措施的正常开展。种猪场有便携的PDA设备,通过扫描电子耳标就能查询仔猪的育种信息,员工会根据Agrosoft的查询结果,在仔猪转群前用不同颜色的喷漆标记好送测定站、自留、符合客户指数要求的种猪和育肥用的猪苗。值得一提的是,丹麦的育种指数体系为欧盟认证,指数过高(>130)的种猪外卖会被罚款5万欧元,农场主也非常看重高指数的猪,常说“它们是农场的根本”。高指数猪群体数量不够会导致农场下一代种猪平均指数水平不高,也会被撤掉红色SPF核心场的认证。

DanAvl种猪测定项目

丹育种猪遗传进展(2010~2014年)

不断完善的科学饲养体系

丹麦的饲料厂一般会因地制宜地使用当地农作物产品作为饲料原料,饲料中主要的大宗原料包括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等,很少使用玉米(丹麦当地气候不适宜玉米生长,产量很低且水分大)。值得一提的是,丹麦母猪饲料中大麦的添加比例较高,一方面可以补充粗纤维,维持胃肠道容积,增加饱腹感,减少便秘;另一方面,大麦能降低母猪胃溃疡发生几率。

丹麦法律严格禁止饲料中使用催长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猪的饲养以科学的配方为指导,以提高饲料转

化率。丹麦养猪的料肉转化率在2﹒3以上,平均日增重900g左右。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生猪生产部,承担猪饲料营养的综合研究。通过混合饲料和对饲料成分的检测分析,为养猪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以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猪饲料的输送全部实现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计算机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饲养1,000头生猪,仅需0﹒3个劳动力。由于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丹麦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丹麦生猪饲养出栏天数约160d。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

2001~2014年丹麦生长育肥猪日增重(g)

2001~2014年丹麦生长育肥猪料重比

等级森严的SPF生物安全制度

丹麦自1971年开始实施SPF计划。SPF的意思是无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 Free),表明猪群是健康优质的种群。目前,丹麦核心母猪和扩繁群母猪99%为红色SPF群(含低一等级的SPF+),每月进行血样抽测。73%的生产群和39%的肥猪群为蓝色SPF群,每年进行血样抽查。每年重新评定后发放SPF认证,SPF认证

意味着该农场都是按照最严格的规定进行检疫隔离、定期检验,确保猪群未感染猪哮喘、萎缩性鼻炎、猪痢疾、传染性胃肠炎等SPF列出的各种疾病。有了这份证书,该场的仔猪售价都要比其他普通猪场高10%。每次检查的种猪群的健康状况都会登记到SPFSuS系统中,作为评估猪群健康状况的依据,SPF认证也是丹麦促进猪肉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中丹麦猪群健康状况

科学严谨的猪舍建造模式

尽管部分种猪场建于20世纪70年代,但均采用全封闭式结构,使用水泡粪工艺、屋顶通风模式、自动喂料系统及温控设施等,栋舍之间也采用封闭的走道相连,基本没有鸟、鼠等可进入的死角,一些农场还在栋舍之间铺了碎石子防止鼠类,部分地方放置捕鼠夹。

产房、保育舍大多采用小单元设计,每个小单元都采用密封性能较好的门隔开,形成独立的空间,防止虫害的传播及热量的散失。产房、保育舍添加了地暖、红外保温设备及盖板等,产房及保育舍均大面积喷洒干燥粉来保持猪舍干燥,也会洒一些土豆淀粉给仔猪舔食,防止腹泻。

丹麦猪场的消毒间很小(工人少),但污区和净区能严格区分开,污区到净区采用多道单向门隔开,一般无法走回头路。在污区洗手消毒后,褪下所有衣物,进入沐浴区彻底清洗后进入净区,换上农场提供的衣物鞋袜方可进场,不允许带私人用品。消毒间有地暖和通风,温度较高并保持干燥整洁。

每栋猪舍内墙边均备有更换的水鞋和靴子,人员进每栋猪舍前必须换鞋。在中央通道每隔一段距离就有高压清洗枪,以便对水鞋和走道进行必要的清洗。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猪场的地暖是用泵抽取水泡粪的发酵热,有效降低了水泡粪升温后的发酵产气。猪场吊顶多采用经过防腐处理压榨成型的秸秆板,做到了因地制宜、环保节能。

管理严苛的病死猪处理制度

丹麦法律明令禁止随便丢弃死猪,否则会受到环保、卫生和食品监管部门的重罚,猪场会信誉扫地。

农场主需按照管理部门的要求,把死猪尸体放在统一规格的塑料箱子里,冷冻后储存,专业的回收公司会定期上门回收死猪,用于制造生物柴油、工业油脂、洗涤用品或其他动物的饲料等(丹麦法律禁止把利用动物尸体生产的饲料,再用于饲养同一种动物)。病死猪的处理费用由猪场支付,通常1头公(母)猪需支付250丹麦克朗,1头生长猪需支付58丹麦克朗,如果猪场对病死猪进行了冷藏保存,则费用会有所优惠。处理病死猪的费用约占生猪喂养成本的1%。

门槛极高的准入制度

在丹麦,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养猪的。政府严格控制饲养总量,其法律规定每公顷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只能饲养1﹒4个动物单位(1个动物单位

等于100kg粪肥中的氮,或者说等于每年产出100kg氮的某重量级别的一定数量的动物),猪场周边方圆数千米均为天然隔离带,空旷的原野为农场提供了先天的防疫条件。

良好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所以,丹麦养猪的准入门槛极高,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养猪需先加入协会、严格培训(5年)后才能持证(绿色证书)上岗,农场主向协会提出养猪申请,协会综合评估后分配给农场主可饲养的类型及规模。目前,饲养种猪的农场竞争激烈,不但要获得红色SPF认证,群体指数平均数高,还要在软硬件上不断地进行改造升级。

值得借鉴的管理细节

通过两轮寄养来提高PSY

丹麦SPF场平均产活仔数达15﹒7头,但研究发现,母猪平均带仔14头(每个乳头1头仔猪)时死亡率最低。为寄养多余的仔猪,丹麦采用两轮寄养的方式提高PSY。新生仔猪全窝先吃好初乳,打上代表仔猪窝信息的条状的耳标后,多余的仔猪寄给产后7~10d的中间代乳母猪代养,4~8d后,再寄给刚断奶的代乳母猪哺乳2~3周,直至断奶。从而避免新生仔猪采食量不足而导致刚断奶的代乳母猪母乳量下降。他们通常会选择产仔数少的母猪作为代乳母猪。

不允许使用抗生素促进生长,药房只有简单的抗生素

丹麦从2000年开始不采用抗生素促进生长,并降低抗生素的使用。红色SPF场母猪自然分娩不护理,仔猪剪牙断尾后有部分场采用速解灵保健,药房仅有少量的疫苗、电解多维、林可霉素、青霉素和解热镇痛药等,猪场不做带猪消毒,每个场需要签订健康咨询协议,只有执业兽医才能开抗生素。并且,2000年开始不允许兽医销售兽药,所有药物都通过药房销售。

粪尿通过还田处理,无需复杂的环保工艺

丹麦多数猪场都是家庭农场,农场里除了猪场外,还有大量的农田,因此猪场排出的粪污都能得到循环利用。猪场基本采用水泡粪工艺,但只有每年的2~5月份才能进行粪浆还田工作,所以需要修筑足够存储9个月以上的存储池储藏猪粪尿,也有猪场对粪浆进行固液分离后用于产生沼气,从而降低固废中的氮磷比例,有效还田。一般1公顷土地大约能消化27t粪浆或35t固液分离后的粪浆。

丹麦养猪人在产房里抱起一头小猪会充满爱意地说:“它们就是我的希望。为了确保猪宝宝们健康成长,我愉快地用心做好每一项工作,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全力保证我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猪肉是安全可靠的。”所以,在丹麦养猪人眼里,这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一门生意、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关公共利益的事业,是他们带给社会的真正价值所在。■

(部分内容来源互联网,规模养猪编辑整理)

猜你喜欢

种猪公猪丹麦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2022 版征集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真相
丹麦Skovbakken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