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医院6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6-12-07孙家跃范秀英左靖张萍萍
孙家跃,范秀英,左靖,张萍萍
(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 宿州 234000)
◇药品不良反应◇
某医院62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孙家跃,范秀英,左靖,张萍萍
(宿州市立医院药剂科,安徽 宿州 234000)
目的 统计分析宿州市立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宿州市立医院2015年下半年各科室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627例,利用Excel软件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 结果 627例ADR报告中一般不良反应450例(71.77%),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177例(28.23%),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男性365例(58.21%),女性262例(41.79%),各年龄段的男性ADR发生率均高于女性ADR发生率;60岁以上老人有260例(41.47%),占比最大;ADR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573例(91.39%),其次是静脉注射17例(2.71%)和口服15例(2.39%);以消化系统损害212例(33.81%)最为常见;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为179例(28.55%),维生素、电解质和营养药物类引起的ADR为106例(16.91%);神经系统用药引起的ADR为103例(16.43%);中成药引起的ADR为77例(12.28%)亦不能忽视。结论 提高ADR系统监测性能,保证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需要医药护的共同努力。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我国从1988年开始实行不良反应监测工作,2004年建立的药品不良反应在线报告系统成为我国目前不良反应监测资料最主要的收集形式,各级监测机构、药品使用单位、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以及个人均可通过报告系统及时在线提交个例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报告表[2]。宿州市立医院是国家级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核定床位1 200多张,从2004年就开始承担省一级药品不良反应和器械不良事件的网络监测工作。为分析我院的ADR的规律、特点,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现对我院2015年下半年全院各科室上报的627例ADR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5年6~12月从宿州市立医院各临床科室收集并上报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数据库的627例ADR报告表。
表1 发生ADR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例
1.2 统计学方法 应用Excel软件,对收到的ADR报告表按照报告类型、患者性别、患者年龄、原患疾病、个人既往药品不良反应史、家族过敏史、药品名称、给药途径、用药原因、不良反应名称、不良反应时间、ADR转归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类型与构成比 627例ADR报告中一般不良反应450例,占比71.77%;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177例,占比28.23%;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
2.2 ADR报告人员分布 627例ADR报告中612例由护士上报,15例由医生上报。
2.3 发生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627例报告中,男性365例,占比58.21%;女性262例,占比41.79%,男性略高于女性。其中最小年龄为13 d,最大96岁,各年龄段的男性ADR发生率均高于女性ADR发生率。具体分布见表1。
2.4 患者家族用药史和个人用药史 627例ADR报告中患者家族用药史和个人用药史情况见表2。
表2 发生ADR患者的家族用药史和个人用药史
2.5 给药途径分布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了32种不良反应用药途径,本研究627例ADR中涉及的有静脉滴注、静脉注射、口服、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吸入给药、直肠给药、经鼻给药、泵内注射9种,具体分布见表3。
2.6 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 627例ADR累及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附件、全身性损害、用药局部损害等,其中以消化系统(212例,33.81%)、神经系统(122例,19.46%)、皮肤和附件损害(112例,17.86%)、全身性损害(70例,11.16%)为主,具体分布及临床表现见表4。
表3 ADR给药途径分布情况
表4 ADR累及系统/器官和主要临床表现
2.7 ADR涉及的药物种类 627例ADR中的药物涉及抗感染类、抗肿瘤类、中药制剂、心血管用药、呼吸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生物制剂、激素及影响内分泌药物、肝胆疾病用药等14类,其中抗感染药物引起179例ADR,占比28.55%;其次是维生素、电解质和营养药物类,引起106例ADR,占比16.91%;引起ADR例数排名第三的是神经系统用药,引起103例ADR,占比16.43%。具体分布见表5。
表5 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和构成比
2.8 ADR与抗感染药物 统计结果显示,627例ADR中抗感染药物引起179例,共有28个品种数,其中涉及头孢菌素类的品种数(10个)和例数(49例,27.37%)最多,其次是青霉素类,具体见表6。
2.9 中成药引起的ADR 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其引起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受到关注。我院627例中有77例(12.28%)ADR由中成药引起,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74例(11.80%),中成药口服剂引起3例(0.48%)。具体药品构成见表7。
2.10 ADR转归情况 627例ADR报告中,治愈134例(21.37%),好转493例(78.63%),无死亡病例。
表6 引发ADR的抗感染药物种类分类
表7 中成药引起77例ADR的构成比
3 讨论
3.1 ADR上报人员分布 发现具有警戒作用的、新的、严重的ADR,并及时上报是ADR 监测工作的目标之一[3]。在 ADR 监测体系健全的国家,每年收到的病例报告数量不应该低于每百万人口 300份,其报告的 30%不良反应病例应该是新的、严重的病例[3]。627例ADR中,一般不良反应450例,占比71.77%;新的一般的不良反应177例,占比28.23%,仍低于国家要求的监测标准,统计发现在ADR上报人员中护士是ADR上报主力,占比97.61%,这与护士是一线工作人员,能更及时准确上报ADR相关,此次统计中暂无药师上报的ADR,需加强医师药师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加强重点科室、特殊人群及特殊药品的ADR监测,在医护人员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时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提高新的、严重的ADR上报率,更全面的掌握全院ADR情况。
3.2 ADR报告中患者性别年龄分布 由表1分析,627例ADR报告中男性略高于女性,男女比例1.39∶1;从年龄分布上看,60岁以上老人有260例,占41.47%,占比最大,与其他文献报告一致,提示60岁以上老年人是ADR重点监测群体[4-5]。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年人存在一定程度的肝肾衰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导致药物蓄积,易引起不良反应[6];另一方面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病,用药复杂,ADR发生的概率和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因此应根据老年患者自身情况个体化合理用药,尽可能减少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数量,严禁配伍禁忌药品的合用以减少老年患者ADR发生。
3.3 ADR与既往史 627例ADR报告中,有个人药物过敏史的2例,占比0.32%,无个人过敏史的624例,占比99.52%,1例过敏史情况不详。有药物过敏史的家族和个人再次用药发生ADR事件的可能性较高,医生在诊疗时应详细询问个人用药史,尤其注意过敏体质患者的用药,对易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应慎用,对患者曾经有过敏史的药物应禁用。用药过程应做好监控工作,增加用药合理性[2]。
3.4 ADR与用药途径 分析表3可知,627例ADR报告中,发生率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573例,91.39%),其次是静脉注射(17例,2.71%)和口服(15例,2.39%),与相关文献报告基本相符[3-6]。这是由于:(1)静脉给药是药品直接进入体内,缺少肝脏解毒作用,刺激大;(2)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机体受药物pH、微粒大小、渗透压、内毒素及滴注速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其他方式更明显[7];(3)静脉给药多用于住院或门诊留院观察的患者,临床易于发现,且静脉给药方式本身存在注射部位刺激、输液反应等不良反应,故ADR报告率明显高于其他用药途径[3]等。
安徽省卫计委于2014年6月起就开始在全省开展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工作,提出静脉给药具体的使用指征,建议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尽量减少静脉给药,的确需静脉给药时应确保有用药指征,否则能口服的尽量不注射[8];另一方面,据报告[9],设立药物静脉配置中心(PIVAS)可显著降低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为PIVAS配制区均有严格把关,可有效减少输液配制过程中工作环境对药品的污染,同时增加了药师审方,可降低因药品配伍不当造成的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
3.5 ADR与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 627例ADR中以消化系统损害最多,占比33.81%,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泛酸、胃胀、腹部不适、食欲下降等;神经系统损害122例,占比19.46%,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头重、头胀、抽搐、嗜睡等;其次是药疹等皮肤和附件损害(112例,17.86%)及寒战发热麻木等全身性损害(70例,11.16%)。这主要是因为这些ADR大多为直观表象的,可以被患者主观感觉到,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识别[7]。而实验室的指标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变化等却很少被记录,应加强这方面ADR监测,尤其是对易感人群的用药监控,避免隐匿的药源性损害。
3.6 ADR与药物种类 由表5可知,627例ADR报告中,由抗感染药引起179例,占比28.55%,其次是维生素及电解质等营养类药物(106例,16.91%),神经系统用药(103例,16.43%)和中药注射剂(74例,11.08%)。
627例ADR报告中抗感染药物的例数和品种数仍居首位,这因为临床科室仍存在抗感染药物的无指征用药、剂量过大、疗效过长、预防用药不合理等滥用抗生素现象[7],另一方面也与我院重点加强了抗菌药物使用监控相关。引发ADR最多的4类抗感染药是: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其中品种数和例数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10个品种,49例ADR),究其原因,是因为头孢菌素代数种类繁多,广谱、高效、低毒,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菌药物之一[3]。抗感染药中引发ADR例数最多的前4位分别是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17例),乳糖酸阿奇霉素(16例),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15例),乳糖酸红霉素(14例)。以上统计结果显示抗感染药物的监测仍是以后ADR工作重心。
627例ADR报告中维生素及电解质等营养类药物106例(16.91%),排名第二。维生素、电解质等营养类物质作为临床的营养手段被广泛应用,但将这些营养类药物视为“补品”长期大剂量滥用的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浪费药物资源,也会打破机体内维生素平衡,进而影响机体正常功能,引起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发生中毒[10]。因此监控维生素及电解质等营养类药物的使用,建立相应用药指征,按指征合理用药,最好通过食物补充相应营养是减少维生素及电解质等营养类药物引起ADR的重要措施。
3.7 ADR与中成药 由表5和表7统计结果可知,中成药引起的ADR主要包括中药注射剂和中成口服药,其中由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在中成药引起的77例ADR中占比最高(74例,96.10%),且多数为活血化瘀制剂(48例,62.34%),这与文献报告[11-12]基本一致。究其原因:(1)我院现有的中药注射剂多为活血化瘀类,在神经内科用于瘀血阻滞等疾病的治疗;(2)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是由中草药提取而来,由于现代生产工艺的局限,多数提取成分并不是单一组分,只能对提取成分的其中少数成分进行定量监测,未知成分占相当比例,进而导致中药注射剂内的成分比例不确定,质量不稳定,进而影响药物安全性[12-13]。因而加强中成药尤其是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规范医生对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刻不容缓。
3.8 ADR与转归 627例ADR中21.37%治愈,78.63%好转,无死亡病例。ADR是药物的基本属性,虽然涉及药物复杂,累及器官较多,但只要及时发现处理恰当,基本上是可以达到较好的愈后效果。
4 结语
ADR是药品与机体的相互作用下出现的,是药物固有药理效应的延伸,部分通过了解家族既往史和个人既往史可以预防,部分ADR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可以好转或治愈,小部分较难预测,发生率低但危险性高[14]。减少ADR的发生需要医药护工作人员共同合作:医生依患者病情指征用药,遵守合理用药原则,减少药物滥用;护士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药师做好“四查十对”工作,严把处方关,对不合理处方拒绝调配;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到临床用药过程,协助临床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处理工作,加强ADR监测,提高ADR报告工作质量,减少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患者合理用药。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81号,2011-05-04.
[2] 葛文超,汪峰,黄萍.安徽省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回顾性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7):1419-1422.
[3] 昝军民.216 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事,2015,29(17):759-764.
[4] 郭玉姝,王媛媛,韦劲,等.30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2(6):45-48.
[5] 王双艳,黄德红.我院18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5,12(10):44-47.
[6] 周文彬.某院44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2):171-172.
[7] 杨金玲.我院24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6):89-91.
[8] 汪建锋,刘丽萍,吴君.某院285例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安徽医药,2015,19(11):2242-2244.
[9] 胡大强,张雅溶,孟德胜.我院静脉输注用药相关不良反应调查分析[J].中国药师,2011,14(6):862-863.
[10] 温伟省.维生素类药物滥用的危害及合理使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4):297-298.
[11] 谭乐俊,王萌,朱彦.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20):3889-3897.
[12] 熊换英,姚瑞东,陆云碧.某院84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21):152-153.
[13] 张丽国,张卫萍.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的不安全因素与防范[J].医药导报,2011,30(10):1392-1396.
[14] 张华,王辉.56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0):1390-1392.
Adverse drug reactions:an analysis of 627 cases
SUN Jiayue,FAN Xiuying,ZUO Jing,et al
(DepartmentofPharmacy,SuzhouMunicipalHospital,Suzhou,Anhui234000,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DRs) in Suzhou Municipal Hospital and to provide
for clinical drug use.Methods The 627 cases of ADR reported in the second half year of 2015 were collected and summarized by Excel.Results The 627 cases of ADR reports were classified into general category (450 cases,71.77%) and new general category (177 cases,28.23%).No severe ADRs were reported.The incidence for males (365 cases,58.21%) was higher than for females (262 cases,41.79%) in every age group.Population over 60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260 cases,41.47%).The highest rate of method leading to ADRs was intravenous drip (573 cases,91.39%) ,followed by intravenous injection (17 cases,2.71%) and oral administration(15 cases,2.39%).Among ADRs involving organs and/or systems,digestive system was most commonly damaged (212 cases,33.81%).ADRs induced by anti-infective drugs ranked first (179 cases,28.55%),followed by ADRs caused by vitamins,electrolytes and nutrition drugs (106 cases,16.91%) and the nervous system drugs (103 cases,16.43%).Moreover,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R resulte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77 cases,12.28%).Conclusions The occurrence of ADRs is unavoidable due to the extension of drug′s inherent attribute.Only by holding the efforts of doctor,nurse and pharmacist together,the ADRs supervision system may be perfected,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 in clinical could be promoted and the incidence of ADRs would be lowered.
ADR;Analysis;Rational drug use
10.3969/j.issn.1009-6469.2016.10.048
2016-07-11,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