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路径研究
2016-12-07王玉安彭晖
文/王玉安 彭晖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一体化路径研究
文/王玉安彭晖
【编者按】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在国内战略咨询界已有逾二十年的服务经验,是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等领域领先的战略与管理咨询机构。本刊特邀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广州业务中心两位长期从事高新区战略规划的专家,从创新一体化的角度解读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路径,并重点探讨珠三角示范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研究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全新角度。
2015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等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同深圳高新区形成“1+1+7”珠三角示范区格局。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有两大核心使命,一是以高新区为载体,致力于政策和机制方面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更优化的局部环境;二是探索新模式,寻找新动能,为全国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借鉴和示范。珠三角示范区作为全国第二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也是目前覆盖地市数量最多的示范区,探索区域创新一体化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在全国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创新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从1994年省政府正式提出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到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再到2015年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阶段,设施互联互通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极大缩短珠三角城市间空间距离,目前珠三角已形成1小时城市圈;二是要素一体化阶段,区域内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人员往来、资本和产业转移等)是该阶段的核心内容,目前珠三角仍处于这一阶段之中;三是创新一体化阶段,以珠三角示范区建设为标志,珠三角即将开启创新一体化阶段,这是区域一体化发展高级阶段。创新一体化就是要打破碎片化和地域化,实现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和政策协同,形成趋同的创新环境和机制。
空间路径:构建网络化湾区创新空间
过去20年,珠三角致力于构建“局部组团”式的区域空间结构,实施三大都市圈(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发展战略,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区域一体化。本文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桥、深中通道、深茂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成,珠三角示范区的创新一体化空间格局要由“组团式空间结构”往“网络化创新湾区”方向升级。“创新湾区”将成为珠三角的新空间组织形式,人流、物流、信息流以“湾区”为核心加速流动和重新组织。
“创新湾区”具有开放性、集聚性、扁平性和网络性的特点,表现为更加开放的经济结构、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更加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更加发达的对外链接网络。珠三角“创新湾区”可以依托粤港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设,以深圳南山区、大沙河创新区、东莞松山湖、惠州潼湖、广州科学城、天河区、佛山金融高新区、中山翠亨新区、江门珠西创城、珠海大学城为核心载体,构筑纵贯珠三角东西两岸的“创新廊带”。
创新路径: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科技创新的基本范式。经过多年积累,珠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区域之间科技资源分布不均衡、市场化程度不一样,创新环境还存在明显“位势差”,创新一体化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困难。按照毛磊(2015) 跨区域协同交互式创新理论,珠三角创新互动方式仍停留在区域内部点对点层次,如单个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对接某个科研院所,跨区域间开放式协同合作处于起步水平。笔者认为,未来珠三角示范区科技创新路径是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即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由区域间临时性、对话性、点对点科技合作向制度性、系统对接、战略协同创新转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创新。
对于珠三角示范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一是抓好区域特色创新“小气候”,鼓励各区域构建特色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广州、深圳、松山湖等资源密集地区开展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探索新型协同创新合作模式,放大高端辐射效应;二是建设跨区域协同创新组织和平台,包括各类线上线下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基础设施、科技服务大市场、跨区域企业间建立的合作组织及各类市场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等;三是构建一个开放式组织网络,能够通过创新主体间的合作研发、人员流动、技术转让等途径,实现信息、技术与知识的有效流动与集成共享;四是加强区域协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享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营造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促进创新要素之间的自由流动和相互协作。
产业路径:构筑跨区域的产业生态
珠三角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本文认为,珠三角示范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转变,构筑“跨区域的产业生态”。产业生态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构建形成开放、共享、协作的跨区域产业创新网络,具有四个方面主要特征,一是倾向于突破地理局限,不断向外界延伸,连接一切,形成跨区域网络组织结构;二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形成常态;三是产业集群内部已形成去中心化、平台化、网络化发展模式;四是集群内部已形成成熟运转的产业创新氛围和创新机制,能够有效吸引外部高端要素不断集聚。
珠三角示范区构筑产业生态的路径:一是推进企业生态化,大力发展平台型企业,支持有条件企业根据各地产业特色和优势整合、配置资源,促进区域间产业协同分工,带动各地联合共建平台经济集聚区;二是发展跨界融合新业态,组织实施新产业生态专项,引导各区域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硬件等领域构建新型产业生态系统,推动区域间产业开放式对接、跨领域融合和高端化发展;三是建设跨区域新产业组织,支持各地积极建设产业联盟、网络社区、社交平台、众筹平台、社群经济等新型产业组织,加强组织间的链接与沟通;四是建设新产业空间,支持先进高新区在珠三角示范区内建设“飞地园区”,包括科技产业园、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鼓励各地区相同领域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高校院所建设产业社区。
王玉安,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广州业务中心副总监,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彭晖,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广州业务中心总监,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注册咨询师。
产业集群VS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