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点三宝:校徽、雕塑和标语
2016-12-07文/吴珅
文/吴 珅
西点三宝:校徽、雕塑和标语
文/吴 珅
校园文化的魅力在于,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园子里的每一名学生,塑造着这所学校的风骨。而在校园文化中,公共文化又尤为重要,因为它更为随处可见,文化形象也更为典型。本次西点之行,笔者借着参观校园的契机,为大家梳理了西点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三宝:校徽、雕塑和标语。它们如同西点的建筑和道路一般,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校徽
提起校徽,大家可能会想到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会想到北京大学的“顶天立地”造型,还会想到人大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毋庸置疑,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浓缩了学校的历史与精神。它的重要性正如国徽之于国家,地标之于城市。作为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世界著名军校,西点的校徽如何展现着它的精神?
西点校徽的主体是象征着美国武装力量的盾牌,盾牌上有象征着智慧与知识的古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头盔。头盔上有一柄象征着军事职业的希腊短剑。头盔与短剑表示西点军校的军事与教育职能。盾牌顶端,有一只张开翅膀的美国之鹰,鹰爪紧握13支利箭和橄榄枝,象征着战争与和平。鹰右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国家。鹰左边的饰带上,刻有西点的建校时间和正式名称——1802年美国陆军军官学校。
在西点,校徽和星条旗的出现频率是一致的,在西点随处可见星条旗,同样也随处可见西点校徽。
西点的校徽出现在西点的道路上、建筑上、衣服上甚至刀叉勺盘上。一方面,它
不断提醒着学员作为西点共同体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也在用头盔与剑传递着西点对学员的素质要求——文武兼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西点或许已经巧妙地完成了它对西点学员的价值输出。
雕塑
不论一座城市,还是一个校园,雕塑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契合着自身的气质。在西点的道路两边、教学楼间、图书馆里,总能在最显眼的地方看到矗立的雕塑。西点的雕塑不仅仅是艺术品,它们更像一本本历史教科书,诉说着西点乃至美国的苦难与辉煌。那么在人才辈出的西点军校,哪些人能够青史留名、守望西点呢?
为此,笔者走遍校园,采访了不少的西点学员。通过他们的回答,笔者梳理了西点校园中最为著名的五大雕塑。
华盛顿雕塑。华盛顿是美国的国父,独立战争中的大陆军总司令,美国首任总统。1916年的一天,随着21次鸣枪致敬,这个雕塑落地于西点,它是由查尔斯·斯莱特林博士捐赠的。雕塑最初放在大草坪的东北角,后于1971年的夏天转移到华盛顿大堂的前面。
杰斐逊雕塑。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且与西点的建校颇有渊源。19世纪初,美国并没有专业的军官学校,出于对军事人才的需要,时任总统杰斐逊力排众议,批准建立西点军校。于是1802年,一所伟大的世界军事名校在哈德逊河西侧建立。该纪念雕像位于西点军校图书馆的正中央,该图书馆也是以杰斐逊名字命名的。
艾森豪威尔雕塑。该雕塑是为了纪念西点军校的优秀毕业生,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1915年毕业于西点军校,在二战中战功卓著,担任盟军总司令。在西点军校期间,艾森豪威尔学习成绩平平,经常违反校规,受过几次处分。但是他的球技超群,是西点足球队中最好的中锋。
麦克阿瑟雕塑。该雕塑是为了纪念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五星上将麦克阿瑟。1899年,麦克阿瑟考入西点军校,在校期间堪称“学霸”,创下的毕业分数至今无人打破。1919年,39岁的麦克阿瑟重返西点,成为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该雕塑是由将军的遗孀于1969年捐赠,雕塑的底座刻着从麦克阿瑟将军对西点学员的演讲中提炼出的精髓——责任、荣誉、国家。
华盛顿雕塑
西点校长住房(号称“小白宫”)的篱笆上也写着“GO ARMY,BEA T NAVY”这句标语
巴顿雕塑。该雕塑是为了纪念西点军校的优秀毕业生,四星上将巴顿。巴顿于1904年进入西点军校学习,但是由于数学不及格,1909年才毕业,但他的综合成绩不错,在103名学生中排名第46名。
作为美国历史最为悠久,成就最为辉煌的军事院校,西点浓缩着美国的历史。不同于其他大学里的雕塑群,西点军校里几乎是清一色的人物雕塑,这些人物都是西点的骄傲,美国的骄傲,这些雕塑不仅塑造了西点和美国的过去,还将塑造西点和美国的未来。
标语
如果说校徽和雕塑是形象符号的话,那么标语就是文字符号,更加直接明了。在西点,标语并不多,即使是大家熟知的西点校训:责任、荣誉和国家,我们也只是在校徽和部分石碑上看到过。但这样一句标语却是随处可见:“GO ARMY,BEAT NAVY”(前进陆军,击败海军)。
有意思的是,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成为了西点校园文化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在西点,无论是醒目的地标——训练场、教室、宿舍、食堂、学员商店,还是一些角落,甚至在校长家的篱笆上都写着这句口号。这就令人费解了,难道美国的陆军和海军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积怨,导致两个军种的军官学校如此不和?
故事要从两所学校间的橄榄球赛说起。
从1890年开始,每年年底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向费城,就为观看一年一度的海陆军校争霸赛。没错,参赛双方就是西点军校(Army)和设在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校(Navy)。这在美国是一项“传统赛事”,崇尚胜利的美国人格外重视此项比赛。久而久之,“GO ARMY,BEAT NAVY”就成为了西点军校拉拉队的口号,继而成为西点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西点第一次夺冠是在1891年,但他们夺冠的脚步止在了2001年,也就是说,西点已经连续14年输给了海军军官学校。笔者十分好奇,难道西点军校如此不堪一击?经过一番调查对比,原来这和西点重视学员全面发展以及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有关系,西点不会因为学生要参加一场比赛而放松对其他方面的要求,更不会有所谓“特招生”“特长生”的存在,训练比赛全凭学生兴趣和自觉。海军方面则会为参赛学生提供多种便利条件,使其充分训练、安心比赛,然而这并不会影响西点军校对于胜利的渴望,以致整个西点小城都如此热衷于这句口号。
不仅西点如此,海军军官学校也不甘示弱,“GO NAVY,BEAT ARMY”成为响亮的回应,这个标语甚至被海军战斗机带上了蓝天。
其实,无论是“GO ARMY,BEAT NAVY”,还是“GO NAVY,BEAT ARMY”,都体现了一种竞争精神,一种互相较劲、互不服输的状态。代表不同军种力量的两校在对比与竞争中,不断超越自我,互相促进,棋逢对手,岂不快哉!
总结
在西点校园公共文化的三宝中,校徽独特,标示着西点人的身份;雕塑形象,展示着西点军校厚重的历史以及卓著的战功;标语响亮,时刻提醒着西点人的竞争意识,或者说敌人意识。而正是这些随处可见的校徽、雕塑和标语,不断地暗示西点学员,我们是西点人,我们是一个集体,我们有着辉煌的过去,我们也必将有着辉煌的未来,我们将打败海军,我们将重振雄风!这种给予学员认同感和自信的校园公共文化,毫无疑问,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美军未来的领袖,美国未来的领袖。★
责任编辑:曹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