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栏

2016-12-07李耀岗武警学术杂志副编审

军营文化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板

文/李耀岗 (《武警学术》杂志副编审)

文/雷从俊 (解放军军乐团干事)

文/王 龙 (军旅作家)

文/胥得意 (武警某部干事)

文/纵华政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研究生)

文/郭 辉 (战略支援部队干事)

专栏

当个好兵

文/李耀岗 (《武警学术》杂志副编审)

我们军队成长壮大的历史中,有众多星徽闪耀、战功赫赫的名将,他们拯国家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有无数籍籍无名、默默无闻的士兵,也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改写了历史,书写了人生的辉煌。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有人说我宁愿成为将军手中的一柄利剑,就想当个好兵。对于当兵的人来说,成为一名好兵就是一种荣耀,一个响当当的称号。

当兵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也不是每个人都会有军旅生涯的经历,当兵是你在人生十八九岁需要锻造塑型,需要锻炼成长的年龄,给自己争取的一次加钢淬火的机会。不管别人怎么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个好兵一直是每一个初入军营的新战友共同的期盼和愿望,也是每一位身在军营的战友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选择。也许,军营与你当初想象的有许多不一样,也许,军营紧张的训练、生活节奏你一时还不太适应,但是,既然有了当个好兵的美好愿望,就要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去不断努力。

2015年7月26日,在索马里担负警卫任务牺牲的武警战士张楠,就是一名把当个好兵作为目标的年轻士兵。从入伍的第一天起,张楠身上就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他凡事敢于争先、喜欢较真,事事追求完美,他充满热情、愿意钻研,就想当个好兵。正是凭借着这股“劲”,在新训结束考核中,他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正是凭着这股“劲”,他在后勤岗位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发刻苦训练,400米障碍训练,大纲规定徒手跑,他全副武装跑;轻装5公里越野通常负重15斤,他却要求负重30斤;射击预习不论是立姿还是跪姿,都要在枪上吊砖头、挂水壶……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让他得以在后勤岗位上脱颖而出并进入战斗班,先后参与多项急难险重任务并圆满完成任务。

当兵就要当好兵。为了成为一名好兵,张楠总是自我加压,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他的身上常常是血水混合着汗水、新伤叠着旧伤,还有无数立功受奖、比赛夺魁、评为“十佳训练标兵”和“十佳优秀士官”的荣誉。赴索马里担负警卫任务的选拔相当严苛,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张楠苦练警卫战术、特种射击、战地救护等军事技能,硬是凭借超人的毅力和韧劲以全优成绩通过考核,从500多名备选对象中胜出,成为一名光荣的使馆警卫战士。异国他乡,危险频发,张楠忠诚于使命,轻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岗位,不幸因恐怖袭击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忠诚的使命。他是一名好兵!

军队是激发血性的熔炉,军人是充满血性的群体。的确,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兵,就算有些身在军营的人,最初来到部队,也是因为家人的坚持或是以此谋取一个更好的未来等等原因,但是一旦进入军营,成为一名好兵的愿望就时刻激励着每一名战士的血性,当命运向军人露出狰狞的时候,军人的选择只有战而胜之;当冰冷与晦暗袭来的时候,军人的热情与热血可以熔化所有坚硬与艰难。没有热血,哪来血性。也许对于大多数普通士兵来说,成为将军或者更高的目标,都不及成为一名好兵来的踏实、现实。作为一名军人,首先要当个好兵。★

音乐与战争之:竹板

文/雷从俊 (解放军军乐团干事)

竹板,简简单单的几个竹片子,算是乐器吗?一听这话,有多少文艺骨干得跟你急。竹板何止是乐器!战争年代,那简直就是文艺利器、精神武器。而今,在基层部队,尤其是驻偏远艰苦地区部队,竹板也常是文化活动的主角。那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乐音,恰如一茬茬官兵疾徐有致、动静有韵的步伐,曾经沐浴战火和硝烟,不断见证胜利与光荣。

竹板的发明者,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概是人家发迹之前化缘讨饭的辅助器材。后人或因陋就简,或就地取材,或创造发挥,竹板就有了花样,七块板也行,五块板也可,两块板也能用,钻个眼,穿根绳,略加打磨,竹板就成了。在叮叮咣咣的岁月中,就有了千变万化的节奏型,就有了快板、数来宝、竹板书、金钱板等艺术形式。

虽然竹板的起源与发展跟军事生活干系不大,但就像一些军用品指不定哪一天“军转民”一样,说不清啥时候竹板就在战斗生活中派上了用场。据记载,在我军创建之初竹板就“入伍”了。当年,物质极度匮乏,非但上好的竹子能做竹板,制作梭镖、竹排、竹筒的边角余料凑合着也能用。一根竹子,既承载着军事又承载着文化。从大量史料、图画、照片、影像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行军疲惫时,文艺骨干精神抖擞地站在路口,从背包或衣袋中顺手掏出竹板,随口编、随口唱,为战友们加油鼓劲。娱乐休息中,官兵同乐,高潮迭起,竹板的打法和节奏五花八门,唱词更是南腔北调杂糅成五湖四海。聚会庆功时,走上台来忆战程,打起竹板唱英雄,每个节奏和唱词都透着豪壮之情。

虽然随着军营文化的繁荣发展,乐器器材应有尽有,但竹板仍颇受欢迎。官兵们打起快板,自编自唱自娱自乐,鼓舞军心士气,催动强军实践。艺术家们打起竹板,在握挑扬扇撩颠摇抖等扎扎实实的一招一式中接地气、聚人才、显才气、鼓士气。小小竹板,不仅能入大俗、能登大雅,同样也能成就大艺术家。提起我军“快板大王”朱光斗,许多人不禁竖起大拇指。他一副竹板一张嘴,几十年说雷锋、唱英雄、颂军营,深深感染和教育了几代人。’98抗洪期间,他顶风冒雨来到松花江畔,手打竹板、现编现唱,为抗洪军民鼓劲加油。“打竹板,响叮当/对面就是松花江/部队官兵斗志强/挑着担子抬着筐/哪里危险哪里闯/再大困难敢承当”。听到这万马奔腾的节奏,感人至深的唱词,抗洪军民无不愈战愈勇。

作为乐器的竹板,似乎还有其他功能。记得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几个战友搞了个节目:《竹板文化抗“非典”》。听听这名,竹板也没法不醉了。★

文/王 龙 (军旅作家)

当敌人爱上了你

法国少女妮安娜是一名钢琴老师,和爷爷相依为命住在一个乡间小镇。1941年,德军入侵法国,他们的房子被强行征用,住进一个年轻英俊的德军上尉军官。妮安娜和爷爷用坚定的沉默作为武器,绝不开口和他说一句话。然而这位彬彬有礼的敌人却如此与众不同:他在战前是个知识渊博的音乐家,衷心热爱法国文化,对德军入侵法国颇多不满。无论爷孙俩对他如何冷漠拒斥,他都始终保持很有教养的绅士风度。

沉静的大海下,渐渐涌动难以名状的巨水深流。自尊顽强的妮安娜表面以更冷漠的态度对待德军上尉,其实在竭尽全力压抑那份充满原罪的意乱情迷。而背负“入侵者”的尴尬身份,德军上尉也只能极尽含蓄地克制微妙爱意。最终,妮安娜那份不可言说的爱情虽被战争绑架,又被战争俘虏。在德军上尉面临地下组织暗杀的生死时刻,她情难自禁地挺身而出挽救了他。片尾,法西斯崩溃在即,德军上尉即将奔赴战局恶化的苏德战场。告别的瞬间,妮安娜终于无法自持地追出门去。她泪流满面浑身颤抖着对他说出了唯一的一句话:

“再……见!”

令我震撼的是,这样一部失却“敌我界限”的作品,居然由一位法国作家创作于1941年!要知道,那时法国正处于德军铁蹄践踏之下。令人惊讶的是作家并没有聚焦于法西斯的暴行,而是讲述了一个“商女不知亡国恨”的爱情故事。更想不到这篇小说秘密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法国二战时期的经典文学作品,后来几度被搬上银幕。

无独有偶,毛姆写过一篇非常相似的小说《未被征服的女人》,作品同样讲述一名德军士兵汉斯爱上了一位法国女孩安内特。不同的是,那是一个以惨烈结局收场的故事:无论汉斯如何费尽心机,大献殷勤,也未能赢得芳心——安内特满怀仇恨,最后残忍地溺死了汉斯强奸她时无意中怀上的孩子。

主题如此相似,风格却迥然不同。很多人难免感动于在黑暗苍凉的战争背景下,《沉静如海》为人性和爱情留下了一抹难得的温情亮色。的确,德军上尉的隐忍爱意令人沉沦,法国少女的纯真初恋更加动人,至真至纯的异国爱恋贯串全片,古典唯美。然而,我不得不说,这部表面上优雅内敛的法兰西文艺片,其实不动声色地控诉着战争对人的尊严与情感的无情剥夺。正因为国家与民族、人性与尊严、占领与反抗、忠诚与背叛如同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铁丝网,那空中楼阁般的敌国爱情,无论多么美好动人,都注定昙花一现,终将远去。可也许又正是那被毁灭后的爱情成就了人性的永恒,而不是李安《色戒》中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感情那般灰暗无望。人是战争的原因,也是战争的结果,正是在战争对人性的精神洗礼中,《沉静如海》对人类命运完成了一次充满悖论却又合乎情理的终极凝视。★

必须要去相信刘连长的枪法

文/胥得意 (武警某部干事)

刘连长对于连队的兵们来讲,神一样地存在。侦察兵所有的技能都是他亲自来教,虽然班长们教得已经不错了,但是他还觉得欠的火候太多。而且从侦察院校毕业分来的排长的技能连新兵们都能看出个高低,连长自然指望不上。别的侦察连只训捕俘拳,而刘连长却带着我们训捕俘刀、夺枪术及各种抱摔。

其他团侦察兵打拳时是整齐划一的,动作舒展漂亮。刘连长看了有些不屑。他不仅教我们动作,而且还要把各种拳术动作怎么使用告诉我们。也就是说,其他单位的侦察兵只是想象着假设敌,然后打出花拳绣腿。而刘连长教我们擒敌本领时,我们有一半人是要充当敌人的。

刘连长的足球踢得好在全团是共识的。所以,我们连队的兵喜欢足球倒也正常。但是球能粘在刘连长脚上,四五个对手也断不下来就有些不正常了。而且,他还能把球射到门里。

刘连长最牛的是讲射击原理。就站在黑板前,一边画图一边讲。那个年代也没有多媒体课件,只有几根粉笔一块黑板。他能把风速、气候对射击的影响讲得明明白白,小学毕业的战友都知道遇到那些情况时应该怎么修正射击诸元。连长讲得兴致高时,还会顺手抓过一个兵站到身边,他比画着那个兵的头、半身、侧身、全身来讲对各种靶形如何射击。在下面听课的兵都感觉充当靶子的那个兵真的不再是战友,而真是一个靶子,好像自己心里射出的子弹已经在他的身上钻出了一个又一个洞洞。那个兵配合得倒也是好,没有一点表情,好像他就是一个轻飘飘的靶子。连长拍着那个可以移动的靶子告诉大家,射击最主要的事情是心理素质。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不久,刘连长考验了我的心理素质。那天中午,阳光能把人烤死。刘连长带着三个老兵还有我到靶场去校枪。他要教会那三个老兵校枪的同时,也在为第二天全连参加射击考核做准备。刘连长和老兵在射击线上校,我自然充当了报靶员。没有电话,只能在100米距离上喊。我把靶子立在靶壕上刚走出3米,刘连长的枪便响了。我知道头上的汗已经不再是被太阳晒出来的。我的心收得特别紧。每一眼是望向连长而不是靶子。刘连长却在那面问多少环。他有些太着急。我刚走向靶子,伸头看清了弹着点刚报给他,他的枪又响了。弹着点比先前更靠近靶心。报过之后,他再打一枪时,真的就是十环了。再打一枪,还是十环。这枪就被他校完了。

那天后来就是觉得好玩了,就是觉得刘连长枪法太牛。再以后的报靶,我就站在离胸环靶一米的距离,看着子弹在眼前钻起一股股尘土,然后再到靶子上去找那些弹孔,也不喊环数了,只是在用迷彩帽在指示环数,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意思。只是那天回到连队,晚上睡不着的时候身上一层层地往外冒寒气。连长真要是一枪打不准可咋办?

人例来是被征服的,只要你相信了他,也等于相信了自己。刘连长的枪是瞄在了我的心里,不是他夸自己射击心理素质好,而是他知道他在战士心中的地位。★

四川盆地的慢生活

文/纵华政 (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研究生)

初去成都工作那年,我21岁。当时知闻此事的亲友在庆贺之余,总免不了再嘱咐一句,少不入川啊。可惜,我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话。

现在很多人每每提及成都,总会说到美女、美食以及美景。的确,成都女子常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感觉,小家碧玉比比皆是。有时我和战友走在大街上,目不暇接之余,不免感叹造物主的偏心。当地的一个战友说,在四川盆地要论美女,成都还很一般,“一邛二雅三成都”,成都要排在邛崃、雅安后面呢。再说,美食。民以食为天,成都小吃在今天早已名扬天下,只从林林总总的美食上看,你就会觉得这天府之国名不虚传,你就会感到盆地的人民是多么勤劳而智慧!而美景,是大自然的馈赠,既有青城的幽,也有峨眉的秀,既有都江堰的奇思妙构,也有杜甫草堂的闲情逸致。

无疑这些都是四川盆地的好,那有没有不好的呢?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四川盆地只是一个安乐窝,何以留存至今。我记得成都的天空总是朦朦胧胧的,仿佛总是阴天居多,有时也真的连绵多日下雨。即使不下雨,伸手随便抓一把空气,也会拧出水来。我们部队的晾衣场在楼顶,洗好拧干挂上后,过三天再去看,依然跟当初挂上时一般,还是湿漉漉的。这样潮湿的天气总让人不免懊恼,容易滋长一种忧郁出来。这种忧郁,是因为周遭的腻烦而产生的对远方的思虑,也许可以说,是一种闲出来的忧郁。基于这点,我觉得生活在四川盆地的人,虽然头顶被四周圈起来的天空覆盖,却不乏想象,不乏诗意。一直到今天,这里总是诗人喜欢驻足的地方。一生苦吟的杜甫就是例证。

好像说起盆地的忧郁,也是一种别致的忧郁。其实,四川盆地最肥沃的土壤应该说是道家思想。并不是说因为有了青羊宫、青城山这些道教符号才这么认为,其实道家思想与道教这些符号并不一致,深植这里的道家思想已经“道可道,非常道”,也许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也许是别的什么。我们无法总结,却可见证这片土地上人民生活的快意和洒脱。一次,在茶店子正街的十字路口,我在等车。几个蹬人力三轮的师傅正巧停在附近,有一个问,今天咋样啦?另一个回答:反正够吃的了。然后又说,找个地方斗几盘地主?接着他们几个人把车子停在角落里,找一片空地上很快摆好了阵势。一张报纸,一副扑克——又得浮生半日闲啊!

相比一些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盆地的快乐也好,忧郁也好,都不够努力,这种悠闲显得没有出息。而生活的快与慢、得与失谁又分得出孰优孰劣,这片土地的人只不过在随心而走、率性而为吧。★

孟姜女哭长城始末

文/郭 辉 (战略支援部队干事)

据相传为东汉蔡邕所著的《琴操》中记载,曾经有一首古琴曲叫做《杞梁妻歌》。《琴操》中说,这首《杞梁妻歌》,是齐国芑梁殖的妻子所作。春秋末期,齐庄公袭击莒国,手下将领杞梁殖战死,杞梁殖的妻子悲叹道:杞梁殖这一死,我“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外无所依,内无所倚,将何以立?吾节岂能更二哉?亦死而已矣!”于是援琴而鼓之,唱道:“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琴声哀恸,感动皇天,城墙为之坠。曲终歌罢,杞梁殖的妻子自投淄水而死。

杞梁妻的故事,历史上确有记载,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据载,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齐庄公进攻卫、晋两国,并夺取了晋国的朝歌。公元前549年,齐庄公从朝歌回师的途中突袭了莒国。齐国将领杞梁和华周二人战死。后来齐莒讲和罢战,齐人载着杞梁的尸体返回临淄。杞梁的妻子在临淄郊外迎候丈夫灵柩,齐庄公派人前来吊唁。杞梁的妻子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而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死者不够尊重,就拒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于是,齐庄公亲自到杞梁家中吊唁,并把杞梁安葬在齐都临淄的郊外。这个故事本在褒扬杞梁妻在战后的哀痛之中,仍能以礼处事。

但到了《礼记·檀弓》中,却把这个故事中杞梁妻的“哭之哀”做了强调。西汉的刘向则在《说苑·善说篇》中把“哭之哀”进一步加大,称“昔华周、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厄”。随后刘向在《列女传》中又为杞梁妻添加了“赴淄水而死”的结局。到了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演义,说杞梁妻将杞城哭崩了五丈。西晋时崔豹在《古今注》中更是说,整个杞城都“感之而颓”。而对杞梁妻哭夫的内容改动最大且影响最广的作品,则是唐代贯休的诗作《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下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疲魂饥魄相逐归,陌上少年莫相非。”诗中首次将故事时间放到秦朝,并将“崩城”变成了“崩长城”。

元代时,杞梁妻哭倒长城的故事已在舞台上出现。到了明代,由于退回到漠北草原的蒙古贵族鞑靼、瓦剌诸部仍然不断南下骚扰抢掠,明政府效法秦朝大修长城。老百姓为发泄对明代统治者劳民伤财的不满,就将杞梁妻哭倒长城的故事加以改编,将“杞梁”改成“喜梁”,又给加了姓氏称为“万喜梁”或“范喜梁”,为原本无名无姓的“杞梁妻”也赋予了“孟姜女”的名字,然后在故事里增加了诸如招亲、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了“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责任编辑:方莉

猜你喜欢

竹板
爷爷的竹板
爷爷的竹板
将竹板磨细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一个劲儿”的力量有多大
传承民间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解析
打连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