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三步法探析

2016-12-07苏潇娜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主体意识

苏潇娜

【摘 要】本文探索作文教学的三步法,即“想写”“能写”“写好”三个渐进阶段,拨动学生的心弦,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走入共鸣,主动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快乐作文的理念。

【关键词】想写 能写 写好 主体意识 发散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B-0082-02

作文是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但是,当前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古今同腔,缺乏个性,缺少真情实感。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要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学生写作是自我表达的需求,是一件自觉自愿的事,而不是完成老师的任务,如此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施行作文教学三步法,即激发学生“想写”的欲望,进入“能写”的阶段,达到“写好”的状态,让学生有话可说,顺利地说出心里话。

一、激发“想写”的欲望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只有学生愿意写作,对写作感兴趣,才会有创作的激情,作文也就不再是难事。因此,此阶段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调动起他们的写作欲望。

(一)战胜自我,消除恐惧。大部分学生害怕作文,头脑一篇空白,一节作文课下来,很多学生只字未成。问他们为什么不写,经常回答说:“不会写,不知道该写什么。”其实,畏惧的心理是关键性的因素。因此,打开学生的心扉,消除写作带来的恐惧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可以参考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的教学经验。有一个学生说他不会作文,魏书生就问他:“你会不会写一句话?”于是这位学生写下:“今天开学了。”第二次作文,魏书生对这位同学说:“这次作文能不能写两句话?”那位同学欣然接受。于是,从一句话作文开始,到两句话、三句话……循序渐进,逐渐成章。

在实践中,笔者效仿魏书生的做法,运用一句话作文法,再加上老师不断地鼓励和赞扬,让学生逐渐打消对作文的恐惧,品尝成功的喜悦,大胆写下心中的话语。在此基础之上,教师采用因人而异的做法,即“分槽饲养”,一部分作文好的同学可以写成篇作文,另一部分基础薄弱的同学则可以写一句话、两句话、三句话……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会作文的这部分同学也能逐渐成篇了。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二)自由畅怀,描绘生活。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多数人埋怨是教师定下的条条框框、清规戒律太多,写出的多是假话、大话、空话,完全不是自己真实意愿的表达,真情实感的流露。笔者告诉学生,作为中学生,你们有自己的阅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好、追求和理想,这都是你们的宝库,你们的宝藏。拿起你的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实践证明,“生活真实”是写作成功的起点。当学生在作文中投入真情实感,不再是孤独的呻吟者、苦心经营的编造者、假话空话的创造者时,才能成为生活的主人、写作的能手。

二、进入“能写”的阶段

学生的写作欲望被激发后,他们视野也会拓宽,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写作技巧上加以点拨。

(一)善于观察,厚积薄发。苏霍姆林斯说:“观察是智慧的最好源泉。”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会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材料,积累一个个写作素材。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勤于观察,才能厚积薄发。

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自然,鼓励学生利用各种假期,根据自身家庭条件,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游历国内外的山山水水,亲耳、亲眼感受大自然的无限魅力,找到大自然的美,置身其间。二是观察社会,提醒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养成留心观察社会生活的习惯,让生活从中获得写作素材。三是观察媒体,通过电影、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特殊的窗口,把学生获取的信息和知识的平面拉得越来越宽泛,从中获得直接观察不到的信息,使学生观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四是观察自己,既自我欣赏又要自我解剖,不是“一味咀嚼个人悲欢”,而是剖析自己,以便更深刻地品味世间冷暖,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

(二)自我解剖,勇于评改。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一蹴而就的作文毕竟是少数,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正视自己的文章,勤于修改,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修改作文分三步走:一是从整体入手,看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结构是否完整,再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充、修改;二是从细节入手,朗读全文,如有拗口的地方,必定有语病,及时修改;三是进一步提升作文档次,在遣词造句方面加以锤炼,多用修辞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句式,使文章增色。 (下转第84页)

(上接第82页)

在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评与互评交替进行,他们既是学生,又是老师,既修改自己的,也修改别人的。这样便于学生主动探索,取长补短,提高写作、鉴赏的能力。

三、达到“写好”的状态

从“能写”过渡到“写好”,是作文训练的关键阶段。想要达到“写好”的状态,就要开阔学生写作的视野,挖掘学生写作的潜能。

(一)体验生活,感悟真情。好文章之所以动人,在于真情实感的流露,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训练:一是会写亲身经历,鼓励学生写自身经历过的事情,因为经历,所以熟悉,有感悟,容易准确把握情感。二是会写真实感受,《出师表》《陈情表》这样的千古文章之所以打动人心,在于作者将忠、孝等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唏嘘不已。三是会寄情于景,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要含情带意,万不可为写景而写景,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所写作品自然能给人一种真情流露之感。四是会写好细节,就要求学生能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或肖像,或神态,或行动,或语言,或场景,充分表现人物的个性,反映时代的变迁,以至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使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

(二)挖掘潜能,乐于创新。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战略目标,也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教师在作文课上不仅要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写作中,要随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让他们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发散开来。发散性思维,就是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各种信息中获得新颖性的答案。求异性思维,就是跳出作文原有的框框条条,从新的角度去阐释新的见解。逆向性思维,就是改变对某一问题的常规性的思考方向,朝相反的角度重新思考,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探求作文在“立意、取材、形式”上创新,意在启发人的灵智,开拓文路,从不同的角度取材,创制出不同的意境;独辟蹊径就是探求新形式,可以寓言体,可以童话体,可以日记体,可以散文体,可以小说体,可以话剧体,多样化地反映生活。

快乐是作文教学的永恒追求。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们要转变思维,勇于创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把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内涵丰富、富有个性、思想鲜活的作文。

【参考文献】

[1]俞翔辉.赞可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5

[2]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1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0:48

[4]陆炳炎.素质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7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发散性思维主体意识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掩隐于革命与爱情冲突中的女性意识:重读《红豆》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积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全面提高英语课堂效率
挖掘学科内在魅力 打造思维英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