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暖不负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纪实

2016-12-07秦汉

西部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作组村民

秦汉



风暖不负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纪实

秦汉

2014年2月,乍暖还寒,一场瑞雪把早春的大地装扮成一片银白。新疆的初春就是这样,冷暖风交替刮着,在相互较量的过程中,春天慢慢来到。

在这个春天,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全疆各级机关抽调二十万名干部,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作为“深化改革创新、聚力长治久安”系列活动之一,自治区党委要求全疆各地认真选拔首批住村干部,2014年3月5日前全部进点到位。

这个春天,巴音郭楞大地更是非比寻常。

按照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巴州党委迅速安排部署,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各项制度,力促活动科学规范开展。州党委书记彭家瑞先后两次主持召开州党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开展“访惠聚”活动事宜。

2014年2月18日,州党委召开各级干部深入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动员大会。会上对开展“访惠聚”活动的意义作了进一步明示:它既是对过去下基层工作的延续,又是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新。

至此,一场声势浩大的“访惠聚”活动,在巴音郭楞大地全面展开。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充满希望和生命的时节到来了。从城市到乡村,草长莺飞,一树树垂柳吐露新绿,一簇簇花摇曳着粉红,给万象更新的巴音郭楞大地平添了几分韵致和风情。

2014年2月28日,焉耆回族自治县隆重举行“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启动仪式,来自县直机关首批赴基层开展工作的四百余名优秀干部,整装出发奔赴全县各乡村。县领导为每位住村人员配发了一辆自行车、一本民情日记、一本“惠民实事手册”和民情联系卡,为每个工作组所在村、社区发放了一面国旗。

巴州财政局调研员马秀兰是当年“上山下乡”的老知青,还有一年时间就该退休了。“访惠聚”活动开启了她尘封已久的记忆,她积极报名参加。经批准,马秀兰作为州派且末县工作组首批成员,再一次来到她当年“上山下乡”的阿羌乡阿羌村。

且末是巴州最偏远的县,距库尔勒市七百多公里,阿羌乡阿羌村又是且末最偏远、环境最艰苦的自然村。亲朋好友听说她要重返阿羌,都劝她说:“你再干一年就退休了,到那么老远的地方去干啥?”马秀兰解释说:“阿羌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我心里一直牵挂着那里的乡亲们,尽管那里条件比较艰苦,但比起当年,已经好得太多了。”

来到阿羌村的第一天,马秀兰就按照“进百家门、知百家情、办百家事”的工作要求,和工作组其他成员一同进行走访。并先后以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干部大会、村民座谈会、发放惠农政策宣传手册、田间地头交心谈心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

阿羌村萨瓦尔墩牧民搬迁点由阿羌乡四个村和昆其布拉克、吐拉两个牧场的牧民混居,且居住地分散,开展工作极为不便。马秀兰想到了绘制民情地图的方式,在民情地图上标记每栋房屋的居住者,并将该家庭的详细信息与房屋对应绑定,再用红色、蓝色、黄色、橙色、绿色分别标注居民分布、地形分布、重点人员、结对帮扶、民生需求等基本信息。一纸民情地图,让各方面情况了然于胸。

马秀兰在走访时了解到当地学校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便发挥在财政部门工作的优势,协调为学校赠送了总价值一万六千元的燃煤、计算机、饮水机、净水器,为小学生购买了价值两千元的学习用品,并为阿羌乡小学争取配套教学设施项目专项资金。此外,她了解到阿羌村牧民搬迁后生活困难的情况后,便协调解决搬迁牧民生活困难补助资金三万六千元,及时缓解了阿羌群众的燃眉之急。

马秀兰完成任务返回之时,正是她退休之日,她说:“这下我可以安心地回家带孙子了。”

若羌县是新疆著名的红枣之乡,就连习近平总书记都称赞“若羌枣味道好”。

“访惠聚”住村工作组进驻若羌县吾塔木乡果勒艾日克村后,发现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红枣。红枣给村民们带来了巨大的实惠。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两万六千元,百分之六七十的村民在县城买有楼房甚至门面房,同时拥有私家车。农民比干部富,在若羌县已成为正常现象。

工作组组长贾金伟在与村民交谈中了解到,果勒艾日克村村民富起来之后,有百分之八十的村民将红枣地承包了出去。包给别人种,一亩地可收一万两千元至一万八千元租金,这样村民可以打工或做生意赚钱,有两份收入。但是,土地流转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本地人种红枣,施的是有机肥,预防病虫害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而把红枣地承包出去后,不少承包者为了图省事,管理上粗枝大叶,往往使用农药等化学物质防治病虫害,长期下去,会有损若羌县红枣的品牌。这个现象引起工作组成员的高度重视。

贾金伟等住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和村民共同劳动中,极力给村民们灌输保护若羌县红枣品牌的意识,向他们介绍县里新成立的红枣研究检测中心,讲解如何防范外地红枣在若羌县停留装箱。渐渐地,村民们懂得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倍加珍惜若羌红枣驰名商标的名声。

经过与村民探讨,贾金伟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村民自己种出的有机红枣,每公斤可卖三十多元,比外来承包者种出的红枣贵一倍,村里的种植大户想在村里多承包一些枣园,这就给其他村民就近务工创造了条件。如果村里种地的人太少,大家还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统一对外承包土地,这样不仅租金高,而且把地租给农业产业化企业也放心,还可以有效地保护若羌县红枣品牌。

如此算细账,让村民心明眼亮,农企合作,既实现了双赢,又能保证产品质量。村民艾尼瓦尔高兴地说:“工作组的干部就是比我们脑子灵活,看得长远。以后,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外来承包者胡来,搞砸我们的牌子了。”

周涛到巴州文化体育广播影视局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还不到两个月,局党组研究决定让他作为第一批访惠聚工作组组长前往且末县萨尔干吉村住村。萨尔干吉,维吾尔语的意思是“沟边小渡口”。该村位于且末县城西南一百二十九公里处,平均海拔三千三百米,离库尔勒市一千公里,交通不便,条件艰苦。这些周涛都不怕,他是一个能吃苦的人。只是自己刚来,与局里的同志脸还没混熟呢。另外他父亲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八十多岁高龄,常年在医院就医,由家里兄弟姊妹轮流照顾。周涛本想给局长和书记讲一讲家里的实际情况,但是,他也知道,2014年是自治州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局里的其他领导各自都承担着重要任务,确实走不开。他打消了找领导调整的念头,回到家里向哥哥、姐姐说明情况,自己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安排。哥哥、姐姐通情达理,顾全大局,对周涛说,你放心去吧,我们会照顾好父亲的。

周涛住村工作刚满一个月的时候,接到父亲病危的电话。周涛归心似箭,便请假往回赶。一路上,他不断询问父亲的情况,默默祈祷,期望父亲能坚持住,等他回去说说话,哪怕再看他一眼也好。然而,走到半路上,妻子告诉他父亲走了。

听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周涛懵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妻子在电话里哽咽道:“爸爸弥留之际,睁开眼睛,到处张望,我知道他在找你。”

当周涛赶回到父亲身边时,看着已经紧闭双眼的父亲,他“噗通”一声跪在父亲床前,握住父亲冰冷的手,大声呼喊:“爸爸、爸爸,你睁开眼睛再看我一眼啊。”他多想再听爸爸嘱咐两句,然而无情的现实摆在他面前,父亲已经逝世。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局领导让周涛再请几天假多陪陪家人。周涛回答:“我还是尽快回那边去,住村点的同志工作压力大。”没能和父亲见上最后一面,成为周涛心中永远的遗憾。

且末县库拉木勒克乡江尕勒萨依村,位于且末县城东南方向一百七十公里处,海拔一千六百多米,人口二百三十多人。该村坐落在江尕勒萨依河两岸的狭长河谷平台上,吃的是河坝水,点的是煤油灯。出村十二公里才能踏上老国道“315”线,每次往返且末县城单人乘车费就要二百元,拉运物品另外算钱。许多公里老国道路面为石子搓板路,十几年未曾养护,前往且末县城需要五个小时,交通十分不便。

去过江尕勒萨依村的人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道出了这里的交通现状:来了走不了,走了不想来。

这里有农业部命名的著名“高原香蒜”,还有大量高原特有的瓜果以及上等的冬麦和红皮土豆、胡萝卜等,由于道路难行、运费太高,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

交通不便只是一个方面,2013年11月村里才开通了移动通信,使用的是2G的微波信号。受天气等各种因素影响,信号时断时续,导致村里经常与外界失联。

巴州国土资源局住村工作组2014年3月3日来到江尕勒萨依村时,看到当地艰苦的生活环境,每个成员心头都为之一震,深切感受到村里亟须解决的问题,经过走访调研,梳理归纳,逐一狠抓落实:一是将老村委会北侧二十多亩闲置的土地开垦出来种植核桃,以壮大村集体的经济,清挖排渠、平整土地的活以及购置核桃苗的六万元费用由工作组承担;二是协调解决资金十四万元,重新恢复太阳能电站,解决村民用电问题;三是积极筹措资金二十万元,经水利专家论证,决定依据村里独特地形,修建一个一千立方米的沉淀蓄水池,建设居民自来水工程;四是成立村高原香蒜合作社,统一选种,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统一价格,让品牌插上质量的翅膀,形成村民致富的拳头产品……

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亲民、惠民之举,江尕勒萨依村的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2014年7月7日那天夜里,乡亲们得知工作组组长韩宪民接到调往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工作的消息,纷纷拥向工作组驻地,围着接韩局长的车子久久不肯离去。韩宪民临别时,一双双湿润的眼睛目送他出了村口。

巴音布鲁克镇查汗塞尔村位于和静县城西北部,距县城三百六十多公里,距巴音布鲁克镇一百多公里,海拔两千四百米,冬季漫长寒冷,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交通很不方便。

炽烈的夏季,山顶依旧白雪皑皑,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海洋。这里气候宜人,倒是个避暑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太偏僻,没有商店,没有饭馆,没有娱乐设施,所以连前来避暑的游客都留不住。

巴州草原工作站住村工作组来到这里以后,没水没电,每天去河里提水,沉淀后做饭饮用,太阳能发电设备没有太阳就发不了电,他们就用蜡烛和手电筒照明。买不到蔬菜食品,工作组的生活全靠上去的便车捎带一些蔬菜和干馕。由于吃菜少,缺维生素,许多同志的指甲上长了肉刺。

工作组刚去的时候,牧民都集中在冬窝子里,入户走访、宣讲、组织学习比较容易。初春正值母羊产羔期,工作组成员就帮着牧民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春暖花开以后,牧民转场放牧,居住分散,工作组开展工作只能跟着牧民的足迹东奔西跑,不管牧民放牧有多远,他们都会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牧民的毡房里。牧民说,工作组能在这里待得住都很让人佩服,何况他们还为我们办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情。

巴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作为巴州和新疆改革发展的一个先进典型家喻户晓。改革开放以来,达西村在盐碱地上创造了致富奇迹,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村民人均收入位于全疆前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先后六十四次受到国家、自治区、自治州、尉犁县的各级表彰。胡锦涛总书记先后两次给他们回信,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给他们回信。

村党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也成为闻名全国的“乡村名人”,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沙吾尔·芒力克的名言“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得到了习近平总记的赞赏,他希望达西村建成“华西村式”的小康村。2015 年6月10日至12日,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一行七人的考察团抵达巴州,对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进行考察。至此,“天下第一村”华西村与“南疆第一村”新疆达西村结对共建。

沙吾尔·芒力克说:“开展‘访惠聚’活动,党的利民惠民政策力度还会加大,老百姓知道了以后都非常高兴。今年,我们把总书记的回信作为干事创业的‘励志书’,继续打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就像盖房子,没有好的基础怎么能盖出好房子?老百姓不放心就不能安心睡觉,更别说挣钱了。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有‘拍档子’(维吾尔语,意为好处)。光说空话、套话不行,要说实话、干实事,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跟着村委会班子一起走。”

达西村现有六个村民小组,五百四十户,两千零三十人(常住人口三百五十户共一千三百人),其中维吾尔族占百分之八十,汉族占百分之二十。村党支部共有党员五十一名,村团总支有团员五十五名,村级配套组织齐全。村里现有耕地九千三百亩,有村办企业五个。2014年,实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三百六十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两万五千元。集体总资产、经济收入分别比2002年提高了八九倍,农民人均收入位居全疆前列,比全州水平高出近一万元。但是,由于达西村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已经形成片区居住态势,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使外来人口情况复杂多变。居住情况多元,底数不清,情况不明,出租房三十多家、三百多间,频繁流动人口达六百多人,不集中,全面清理很难掌握准确情况。

州县“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住村工作组,按照“十清十明五重点”的要求开展工作,即:一是居民人口底数清,流动人口情况明;二是村干部履行职责底数清,言行影响社会交往情况明;三是房屋情况底数清,用途及出租情况明;四是耕地情况底数清,受雇人员情况明;五是青少年儿童底数清,就学从业交往活动情况明;六是民族构成居住结构底数清,民族团结隐患情况明;七是产业结构底数清,困难家庭情况明;八是信教群众底数清,异常信教人员情况明;九是家族结构底数清,社会影响情况明;十是私人交往群体底数清,行为动态情况明。五项重点工作是:摸清是否有极端宗教活动;是否有暴力恐怖音视频资料传播;是否有影响民族团结的言行;是否对破坏祖国统一的人和事疏于管理;是否有对上级党政组织决策贯彻不力的现象。

在流动人口密集频繁的城郊村要弄清上述情况,谈何容易。难题是考验,是挑战,破解难题是能力,更是胆量和魄力。

尉犁县党委宣传部住达西村工作组组长唐平亮,根据工作任务和目标,绘制出“十清十明五重点”试点工作流程图,创新驱动潜能,有效提高工作的精准度。

巴州党委组织部住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其克村工作组进村后,组长尼木格尔就向组里成员提出,阿克其克村与达西村近在咫尺,要向达西村看齐。

三月的新疆,正是春耕备耕的大忙时节。工作组决定到田间地头,一边与村民同劳动,一边了解村民眼下有什么急需解决的困难。经过交谈,工作组了解到由于头一年棉花行情不好,大部分村民无钱购买农资。工作组在积极配合村“两委”做好县乡免费棉种发放工作的同时,另辟蹊径,通过州委组织部河北援疆干部主动与河北硕丰种业公司沟通协调,免费解决总价值达十五万元的优质棉种两吨半,以解村民燃眉之急。然而,令工作组没想到的是,在如何发放免费棉种的问题上村民意见不一致。以户分配,每个家户人口、土地都不一致,按现有土地亩数分配村民也有意见。照顾贫困户吧,农业大户有意见,认为他们游手好闲;照顾土地面积多的大户吧,贫困户意见更多,说他们财大气粗、为富不仁。矛盾重重的棘手问题,摆在工作组面前。

工作组在广泛征求村民代表意愿的前提下,提出分配原则——“按照第一次土地承包时的土地面积进行分配”,并负责全程监督。由村两委班子开会研究分配办法,并将分配方案张榜公示。榜一贴出去,村民全都跑到村委会大院前来观看,有人当场提意见,揭发其中的一个村民土地面积不对,工作组调查证明群众反映的意见属实,纠正了错误,群众皆大欢喜。

棉籽风波刚刚平息,紧接着更让人揪心的事情又起。

就《卜算子》的创作数量而言,北宋与南渡时期作品约占40%,南宋时期作品约占60%。同时,南宋还出现了系列作品,如辛弃疾的组词十二首,姜夔的组词八首,辛词写闲居生活,姜词咏梅。体制上,《卜算子》有柳永、张先对慢词长调的继承,也有个别作家对小令的追随。既有正体的效仿填制,又出现了诸多不同变体。这些变体主要以字数、句式等不同来表现格律、用韵的变化。题材上,自北宋至南宋,《卜算子》表现内容涉及歌咏爱情、离别感伤、家国情怀、怀古咏物、祝寿贺词、佛道修行等,对后代词人产生深远影响。苏轼、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篇名作,更是提高了该词调的质量,推动了其发展。

2014年4月初,由于出现大雨降温天气,致使早种的棉花出现严重烂种现象,如不及时补种将面临绝收的危险。工作组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们积极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协商解决办法,并且及时向县领导反映,经协调从华丰棉业购进了价值五万余元的棉种两吨,免费分发给六十一户受灾村民。该村四组村民卡热汗·吐合逊一想起受灾的棉田就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没有工作组,我的十五亩地今年就真的‘塌西浪’(完了、死了之意)了。”

阿克其克村有个叫做通古孜的牧场,在村子一百八十公里以外的沙漠腹地,有二十二户牧民在那里放牧。工作组购置了价值四千五百多元的面粉、清油、球鞋等生活用品,驱车前去走访慰问。

戈壁滩的春天还是灰秃秃一片,天空鸿蒙如烟,大地枯燥死寂,远方的地平线上,低矮的阴霾静静地笼罩着大地。戈壁沙漠没有路,汽车开进去忽高忽低颠簸剧烈,险象环生。车轮滚滚,掀起的尘土龙卷风一般,时不时将车子包在尘土之中,看不到前面的情形。中午时分,阳光格外毒辣,空气中充满热浪,像要把沙子烤化、把空气点燃,仿佛一不小心吹口气,衣服就会燃烧起来。人呢,闷热难当,几乎窒息。这样的沙漠,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天气,不给人留下任何可以幻想的余地。

工作组走访得知该村二组村民西尔艾力·依沙克一家有四个残疾人,生产生活比较困难,立即与村干部协商帮扶措施,协调残联为这一家解决了两辆轮椅,还帮助他们办理残疾人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的手续。

村里人谁家有婚丧嫁娶,住村工作组就来看望;遇到节假日,住村工作组邀请群众一起举办文体活动;村民什么时候见到住村干部,看到的都是笑脸,听到的是嘘寒问暖的知心话……渐渐地,阿克其克村村民发现,这次来的住村工作组心里真正装着群众。

春风化雨般的住村工作,让村民和住村干部的交流多了起来,有的村民向工作组反映:一组村民买买提·尼亚孜家开了一个小商店,却没有烟草专卖经营证,无法销售香烟;二组村民黄石模家发生火灾,生活上遇到了困难;三组村民吐逊古丽·吾吉的儿子大学毕业就不了业,家里人急得没有办法;四组村民卡合曼家的水泵坏了,眼巴巴地看着地里的庄稼受旱,却浇不上水……住村工作组梳理了这些问题后,一一想办法解决。半年来,工作组协调民政部门为该村八十户低保群众发放了十万元生活补助金。

2014年住村工作组为该村协调的一百四十万元文化广场项目资金全部到位,尼木格尔接过头一年住村工作传下来的“接力棒”,又为村里办全了土地审批手续,村民文化广场开工建设指日可待。

轮台县是著名的小白杏之乡,阿勒萨依村家家户户都有几亩杏田。工作组进村的时候,春风拂面,杏树上迎风待开的花骨朵泛起一片片红云,没几天,虬枝桠杈缀满杏花,或簇拥成串,或傲然独放,开得轰轰烈烈、无遮无拦。

工作组成员也觉得能到这么好的地方来工作真是一种福分!

为了帮助阿勒萨依村解决部分群众吃水困难的问题,工作组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使阿勒萨依村农村饮水安全改扩建工程通过自治区发改委和自治区水利厅的批复,并下达九十八万元工程投资计划。该工程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工作组发挥水利部门自身优势,对工程的施工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彻底解决了阿勒萨依村两千两百余人的吃水问题。

住村工作组在阿勒萨依村利用远程教育开办了夜校,组织村民进行学习。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到贫困户、“四老人员”、宗教人士家中进行慰问,及时把党的温暖及祝福送到他们心中。与此同时,工作组全体成员与村警、协警、乡镇干部、村干部制订混合编组的值班备勤制度,确保阿勒萨依村的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

春去夏至,秋尽冬来,村民和住村工作组成员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难舍难分了。得知第一批住村工作组成员完成任务要走了,村民们自发地来到村委会大院为他们送行。

2015年,春天来得早,杏花如期开。阿勒萨依村的居买·买买提和妻子来到承包田,准备春耕播种。住村工作的同志跟着来到地头。

“我们来帮你家干活,欢不欢迎啊?”工作组副组长王若东问。

“欢迎!”居买·买买提腼腆地说。

“那好,你给我们说一下怎么干吧。”

经过一番简单的交谈,工作组成员有的点甜瓜种子,有的培土,干得像模像样。居买·买买提和妻子感慨地说:“真想不到干部还能干农活。”

工作组有个制度,每周利用一至两天时间,帮助联系户或困难户干农活,增进感情。

2015年3月20日一大早,阿勒萨依村的二十多个村民围着住村工作组成员反映情况:“我们种的树苗没有水怎么成活,你们能不能给我们想想办法?”

工作组向他们承诺,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想办法,很快就解决。工作组立即进行调查研究,很快就弄清了事情的原由。原来事情是这样的,阿勒萨依村四组村民根据村委会的要求,在乡村道路两边植树美化家园,但是浇灌树苗的卡尔塔水源地的七号井和十一号井因设备故障无法开机抽水,刚种好的树苗浇不上水,这才使村民着急地来向工作组求助。工作组立即组织人员检修机井,排除故障,在县水利局的配合下,从勘测现场到施工仅用了两天时间,投资近万元,更换了两眼机井的变压器开关、避雷器、高低压上下引线等,及时解决了问题。

阿勒萨依村有一条五百多米的防渗渠年久失修,造成渠道破损和渗漏严重的现象,给二小队三千多亩农田灌溉带来麻烦,一到用水高峰期水就不够用了。工作组了解情况后,即与县水利局协调,局长亲自带领技术人员会同工作组到现场踏勘,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将这段水渠作了防渗处理。看着新修的防渗渠,二小队的村民高兴地说,再不用担心这三千亩地浇不上水了,工作组为我们奠定了增收的基础。

阿勒萨依村边有一条卡尔塔河,每年进入汛期以后,都会发生融雪型和暴雨混合型特大洪水,滔滔洪流裹挟着泥沙汹涌而来,洪水像饥饿的猛兽在戈壁滩上疯狂肆虐,冲垮防洪堤坝,村子周围一片汪洋,给当地百姓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带来极大危险。

工作组了解到这个情况,便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实地查看,决定在汛期来临之前将各项防洪措施安排妥当,为今年的防汛工作奠定基础。

2015年5月29日一大早,阿勒萨依村卡尔塔河防洪工程拉开了帷幕,河道里机声隆隆,人声鼎沸,险工险段到处是前来干活的村民。住村工作组全体同志也和村民一起搬石头,修建防洪铅丝笼。

村民对修建防洪工程的热情很高,出动了八百多人次,装载机一辆,大小拖拉机三百二十台,经过一天紧张有序的施工,顺利完成了六十多米防洪堤及部分三角架压铅丝防洪工程。

在巴州,夫妻俩都参加“访惠聚”工作组的至少有几十对,其中就有王浩、李星茹夫妇。

丈夫王浩,高高的个子,明亮的眼睛,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他现任巴州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2014年3月1日赴巴州最远的且末县(距库尔勒七百三十公里),在托格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村任工作组组长。

妻子李星茹,是巴州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部,侨眷,身体柔弱,在若羌县吾塔木乡牧业村住村。为不耽误住村工作,她在2015 年2月份提前做了人生中的第六次手术后,只经过短暂休养,就毅然告别年迈的老母亲,随同事们赶赴村里工作,把老人托付给了自己的妹妹。

他们远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上大三的女儿,在临放暑假时打来电话,问爸妈都不在家她咋办,李星茹温存地告诉女儿:“你已经长大懂事了,今年寒暑假期都由你自己安排,克服一下思乡之情,留在学校为考研备考吧。”女儿非常理解爸爸妈妈,自己留在学校度过了假期。

王浩所在的且末县托格拉克勒克乡是一个相对荒凉的地方。托格拉克勒克,维吾尔语意为“一片胡杨林”。金秋的胡杨很壮美,然而,王浩入村是春天,这个季节,胡杨林里总是弥漫着风沙,空气中飘浮着尘埃。

住村伊始,在了解到还有十四户村民春耕生产还没有资金时,王浩积极协调州县检察院,为托格拉克勒克乡加瓦艾日克村捐助了十万元现金。同时还协调购买了价值七千元的肥料,发给村民,并勉励群众坚定红枣富民战略,加强投入,尽早脱贫。

为了减少开支,他动员大伙自己动手,开挖土方、拉运沙石料、搅拌混凝土、打地坪、埋水泥墩,到安装球架、油漆划线、架设调试照明射灯、购买文体用品……每个环节确保质量关,每个步骤一丝不苟,仅仅用了十六天时间,就使村委大院面貌一新。自此,村民有了自己的灯光球场,一到晚上就有村民自发地聚在灯光球场锻炼。

王浩平易近人,不打官腔,很能和村民聊到一块。经过几个月的交流,他已交了不少农民朋友。他经常出现在村民的养殖圈、大棚菜地、红枣田……与大伙交流探讨种植养殖的好经验、好办法。每当这个时候,他俨然是一个真正的村民,一个一丝不苟的村干部。

王浩曾经在新疆著名的红枣之乡若羌县任过职,积累了丰富的红枣管理技术经验。当他了解到加瓦艾日克村一户年长体衰的老人家里缺少劳力,地里红枣一直无力管理,就带领工作组成员用三天时间帮老人完成了六亩枣田的修枝、抹芽、除草工作。其他成员过去谁也没接触过这种农活,王浩就在田间地头给大伙边讲解边示范,虽然有的同志手上磨出了血泡,但也乐呵呵地体会着在机关里学不到的东西。

工作组成员似乎对王浩有些埋怨,但更多的是感慨:“跟王主任住村以来,我们很少有闲的时候。村民对我们的认可,让我们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麦收前夕,枣花盛开。农田里,当地农户都采用枣粮间作的种植模式,所以一走进农田,香气扑鼻。站在树下仰望,蜜蜂嗡嗡地围着枣树飞来飞去。那明黄的枣花挂满了树枝,闻着蜂飞蝶舞卷挟来的花粉的芬芳,大家干活的劲头也似乎更足了。

王浩夫妻俩严格遵守州党委对工作组的纪律要求,除规定的轮休外,他们坚持不额外请假,尽管两人身处相邻的两县,却很少见面。李星茹工作的地点阿尔金山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她调到局里工作已十年多,曾六次进入荒漠高原的各个站卡,调配装备、补给供养,和同事们在一起摸爬滚打,从不叫苦,全身心落实好后勤管理保障工作,啥时候都能尽职尽责。工作组女同志少,她从没怨言,为加强村委班子建设,她还兼村妇代会副主任,大伙都喜欢称她李姐。有人跟她开玩笑说:“你们两口子算得上现实版的牛郎织女!”

李星茹打电话,把玩笑说给丈夫。王浩诙谐地说:“咱可不敢和牛郎织女相提并论,人家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每年‘七夕’才能见一面。咱是凡夫俗子,不图朝朝暮暮,但求无怨无愧……”

和静的二月,还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但是巴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第二批“访惠聚”活动住和静县和静镇夏尔布鲁克村工作组已于2015年2月28日入村。

刚刚做完甲亢手术出院的巴州人社局党组书记、住村工作组组长翟庆核不顾医嘱“好好休息”,就带领第二批住村工作组成员与第一批“访惠聚”州、县住村工作组和镇、村委会进行对接,很快就对这个村子的基本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翟庆核的爱人身体有病,孩子在外地上学,家里的确有一些实际困难。然而,当巴州人社局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劝他别去住村工作时,他说,谁家没有一点这样那样的困难,困难在于克服。

夏尔布鲁克村位于和静县东南城乡接合部,是巴州维稳重点村。该村有一千二百余户村民,常住人口三千二百多人,主要由维吾尔、汉、蒙古、回四个民族组成。村里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半,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多年来,增收致富、稳定就业一直是村民盼望解决的问题。

通过入户走访,工作组获悉,由于该村人多地少,村民收入遇到制约“瓶颈”问题,村级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不足,“两委班子”说话没人听。工作组反复研究,形成一致意见,通过设施农业项目带动,寻找突破口。他们认为,送钱送物无法解决长远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引导群众发挥主动性,才能使群众生产生活发生根本性转变。

经过一番探讨和论证,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和部分村民代表沟通后,工作组决定将上级给他们盖的周转房腾出来,利用村委会院子里现有的两亩半土地,筹建两个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实施农业技能培训和孵化基地建设项目。这个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对该村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聘请有关农业专家,利用该基地对当地农民和生活困难家庭及未就业人员,开展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帮助村民掌握农业新技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能充实集体经济,提高基层党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

翟庆核希望夏尔布鲁克村发展特色农业。他认为,夏尔布鲁克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交通便利,当地有个农民在大棚里种的草莓,一上市就有库尔勒市民开车过来观光采摘,销售空前火爆,价格比拿到市场上去卖还昂贵。这就是城郊村的优势,只要你的设施农产品有特色,销售火爆是必然的。夏尔布鲁克村就应该走这种发展模式。

刚开始,村民对工作组做的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城里来的机关干部只会纸上谈兵。

2015年3月3日,当农业创业技能培训和技术孵化基地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时,村里的老百姓这才意识到,工作组的领导一言九鼎,说话算数呢。

农民就这么讲实际!每天工地上除了施工人员和工作组成员外,村民们也自发地加入进来,搬砖、递料、运沙子,不少周围的村民还从家里带来沏好的茶水送到工地上。

村民艾山江·依明说:“工作组是为全村办好事来了,我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是应该的。”

盛春四月,投资近三十万元的两个试验大棚仅仅用了一个半月就建成了。但是,这会儿育苗季节已经过去,只能种花卉了。

村委会聘了四名农民导师,在两个试验大棚里免费对村民开展实用技能培训,由农民导师手把手地教大伙种植花卉。

“我种了十几年大棚,只要你们愿意学,我没二话。”五十六岁的大棚种植户阿不都黑力力·热合曼对前来参观大棚的村民说。

阿不都黑力力是村里公认的大棚种植户,也是全镇有名的“土专家”,工作组希望通过这两个示范大棚让村民亲身体验科学生产,主动接受先进的生产方式,所以专门邀请他来给大家作种植培训。“每培养出来一位村民,就能拿到一百元的技术服务费。”阿不都黑力力说,“今年带出来二十人没问题。”

三万多盆花卉,定植后预计八九月份可以卖出去,保守地估算,四万盆花,至少会有四万元的收入归阿不都黑力力所有,但他要给村里上交五千元,作为村级提留。工作组将这两个大棚无偿交给村委会,不仅一年可给村里增加一万元的集体收入,而且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参加免费培训学习。目前,阿不都黑力力带了八个青年学技术,工作组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形成膨化效应。

巴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住和静县和静镇克再西路社区工作组组长阿里木江·牙合甫,在社区入户走访时了解到,社区居民王学堂家里十分困难。妻子长年生病在床,他打工的微薄收入要照顾妻子看病吃药,还要供养两个女儿上大学。尽管两个女儿都很争气,品学兼优,但不堪重负的家庭让两名大学生随时面临着辍学问题。

阿里木江主动与王学堂一家结成帮扶对子,认了汉族亲戚,每月资助大女儿王璐五百元的学习和生活费,并承诺将一直帮到大学毕业。他还积极为其小女儿的助学问题四处奔走筹措资金,比他自家的事情还上心。

春暖花开,赋闲的农民纷纷出来打工。库尔勒市育才社区就成了外来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该社区位于库尔勒市建国北路,下辖四个居民小区,两个流动人口棚户区,个体商铺一百九十七家,其中企业单位一家。常住人口七百多户一千五百多人,流动人口最多可达到一万多人,有房东二百七十名,出租屋七千多间。是库尔勒有名的流动人口多、贫困家庭多、个体商户多、闲杂人员多、治安事件多的“五多”地带。

治安问题、出租屋管理问题、环境脏乱差等问题,以及隐性的恶势力团伙均在这里滋生,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是这些城中村的固有特色。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辖区在管理方面没少想办法,但收效不大。

2015年3月,库尔勒市人社局“访惠聚”活动工作队进住恰尔巴格乡后,结合人社局的业务优势,每月将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的就业信息打印成册,进行张贴和发放,积极为辖区居民宣传政策,介绍工作。辖区居民萨日古丽·托合提尼亚孜今年三十一岁,2009年与丈夫离婚,自己带一个九岁的小孩生活。2015年3月19日,她来到工作组给组长王胜祖反映,自己原来在市环卫局上班,后来解除了劳动合同,想到社保局享受失业金,但解除劳动合同说明书丢了无法享受。

王胜祖详细了解了她的情况和有关政策法规之后,及时与环卫局和社保局协调,解决了她的失业金问题,并根据她的情况,介绍她到附近的纸箱厂上班,解决了她的工作和生活问题。

育才社区原工作人员谷小欢工作能力强,有经济头脑,想自主创业开洗车厂,王胜祖就积极给她协调小额担保贷款,现在她的洗车生意越来越好,并带动了三个人实现就业。

辖区居民依力哈木·卡德尔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家里一个孩子十三岁,一个孩子八岁,一家四口依靠妻子在棉田打工维持生计,家境十分困难。王胜祖带着米、面、油进行慰问,并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市民政局给他申请了低保,解决了他的基本生活问题。走访中得知辖区有残疾儿童,他就组织工作成员积极开展“捐善款献爱心”活动。辖区困难家庭、重病家庭、空巢老人较多,他就带领工作组成员积极开展扶贫慰问活动。自从3月份入住社区以来,先后组织慰问辖区困难家庭十户,重病家庭五户,老党员五人,空巢老人十人,发放慰问品累计金额六千多元,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温暖直接送到居民手中和心里。

2015年6月19日,王胜祖正在办公室学习文件,一位维吾尔族中年妇女走进来说:“王组长,你好,我的卡办好了,真是太感谢你了。”

王胜祖抬起头迷茫地问:“你是?”“我是芒力沙汗·艾斯拉,你不记得我了,上次你给我协调的慢性病医疗卡办好了。”“哦,是你啊!不好意思,刚才我还真没认出来,你比以前气色好多了,也年轻漂亮多了。”“是啊,我以前患有糖尿病,自己没有多少收入,病就一直拖着,心情、气色都不好,更谈不上吃穿打扮。自从你协调给我办好慢性病医疗卡后,我坚持每天吃药,病也好多了,心情、气色也好了。我这次来主要是感谢你,另外还有事想麻烦你一下。”王胜祖热情地说:“有事你尽管说,不用客气。”芒力沙汗说:“我现在身体好了,想找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补贴家用。”王胜祖一听,说:“这是好事。”立刻就从打印成册的用工信息中给她协调了一份在一家超市上班的工作,芒力沙汗第二天就高高兴兴地上班去了。

2015年7月2日上午,巴州北部阴云密布,细雨蒙蒙。从和硕县城到乌什塔拉回族民族乡则格德恩呼都格村,原本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由于日前洪水冲断了乌什塔拉大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县政协党组书记牛曼玲只好绕道十余公里,大约行驶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了目的地——则格德恩呼都格村。

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于1999年3月由国营农牧企业和硕县包尔图牧场四分场改制而成。该村农牧结合,以牧业为主,耕地一千八百多亩,人均耕地三亩六分地,牲畜一万两千多头(只)。由维吾尔、蒙古、汉、回四个民族构成,全村共有一百三十五户,五百多人,村里现有劳动力二百多人,村党支部有十五名党员,两委班子成员八人。村集体经济薄弱,有集体草场六十万亩。2014年全村农牧民人均收入六千二百元,比前年增加四百元。该村是巴州总工会与和硕县委宣传部的“访惠聚”包联村。

2015年3月,和硕县委安排第二批住村工作组的时候,牛曼玲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则格德恩呼都格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与州派工作组和乡派工作组一道开展工作。第二批工作组进住则格德恩呼都格村,在挨家挨户开展走访时感觉到,这里的群众不太愿意参加工作组和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工作组刚住进村里时,发现村里有些妇女身穿黑罩袍,头上蒙的头巾把脸遮得看不清容貌。

2015年4月13日,三级住村工作组在则格德恩呼都格村召开了临时党支部第一次会议,会议由牛曼玲主持。会上将所有党员干部混合编组,分为五个工作小组,按照片区包联,从帮助村民发展生产、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全方位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和集中整治工作。

有趣的是,州、县、乡三级住村工作组的组长是三位富有工作经验的女干部。薛桂英曾先后在尉犁县和轮台县担任过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牛曼玲也曾先后担任焉耆、和硕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等职,马月红是乡派工作组组长。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各有分工,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就把这个有些沉闷的乡村变得气氛活跃。

工作组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得知该村绝大多数妇女没去过县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薛桂英向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州总工会主席王金东汇报了这个情况后,王金东果断地决定,让工作组把村里十八岁以上五十五岁以下的妇女组织起来,带她们到尉犁县达西村、库尔勒科技馆、图书馆、龙山等地学习参观长见识,开阔眼界去极端。

工作组从5月26日至6月6日,先后将该村的九十名适龄妇女分成三批,组织她们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她们中有人说,如果早组织这样的活动,早点让我们看到城里人打扮得那么漂亮,谁还愿意穿黑罩袍。

工作组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一个非常复杂的家庭,户主艾某,八十三岁,家里有八名成员在羁押,还有一个子女举家出走到土耳其去了,一个儿子因参加暴恐活动被判处死刑。家中只留下一些孤儿寡母,母亲领着几个媳妇拖儿带女,生活十分艰难。其中,最小的儿媳妇阿某,年仅二十三岁,怀里还抱着一个不满两岁的小孩。婆婆对阿某管得很严,除了下地干活,阿某被婆婆关在家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工作组同志面对这些特殊家庭的成员都暗地下定决心,要通过积极帮扶和去极端化宣传教育,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

工作组三位女负责人轮番给这婆媳二人做工作,动员阿某走出家门参加村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婆婆用维吾尔语与阿某交流,“她们让你进城参观,你想去吗?”“想,只要您同意。”“你儿媳妇自己想去,你不应该把她整天关在家里……”“放心吧,我们把她领出去,就一定会平安地把她送回来的……”婆婆没想到三位女干部都能听懂她们说的话,只好答应让小媳妇快去快回。

小媳妇阿某,又瘦又小,脸庞稚嫩,眼神忧郁。如果不知道她的年龄,准会以为她还是个孩子……

特殊的家庭氛围和压抑的心情,剥夺了这位年轻女性纯真的笑容。就连村里的左邻右舍也说,自从她的丈夫和家里那么多人被羁押以后,就见不到她脸上有一点笑容。

临行时,所有的妇女全都换上了最漂亮的衣裳,唯独阿某穿着破衣烂衫来到村委会院子,像低人一等似的,自卑地躲在一边迟迟不敢上车。这一切,被细心的牛曼玲看在眼里。

参观期间,牛曼玲把阿某领到商场,让她自己挑选喜欢的衣裳。阿某一眼就看中了一件白底蓝花的艾德莱斯连衣裙,但是她很快就说:“我不要了。”“为什么?”牛曼玲问。阿某吱吱唔唔地说:“没钱!”

牛曼玲慷慨地说:“没关系,只要你喜欢,我给你买。”一句话,说得阿某眼泪差点流出来。但是,仅仅一瞬间,她的眼神又麻木中带着疑惑,表情忧郁却又复杂。

牛曼玲说到做到,帮着阿某选了两件漂亮的衣裳,还配了一双高跟鞋。阿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美丽的大眼睛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一切闻所未闻的新鲜事物,当人们夸赞她漂亮时,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纯真的笑容。

阿某悄悄告诉牛曼玲,自己结婚时都没穿过这么漂亮的裙子。她还告诉牛曼玲说:“这是这几年最让我激动的一次,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

坐在中巴客车上看到一栋栋崭新的楼房和宽阔的街道,到处花团锦簇,这一切阿某不敢相信是真的。

在库尔勒天鹅湖景观带,牛曼玲给她拍照留影,阿某看着手机里自己的照片,高兴地说:“里面的相片能取出来吗,我要拿回去给婆婆和家里人看。”

牛曼玲还请几位年轻妇女在城里烫发,把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参观回来以后,各族妇女聚在一起谈感想、聊体会,现在只要听说村里搞活动,一个个早早地就到村委会来了。尤其是阿某在参加“七一”表彰优秀党员活动时,穿上牛曼玲给她买的艾德莱斯裙,坐在会场第一排,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工作组三位女负责人个个足智多谋,只要她们凑在一起,肯定会有金点子。她们商量创办了《村里人》小报,每月一期,汉、维、蒙三种文版,每期刊印三百多份,送到村里的每家每户。鉴于村里的牧民开春以后全都到山上放牧去了,牧民子女的学习成绩没有人抓,她们就在住村工作组宿舍办夜校,指定一名以前当过教师的工作组成员负责管理,村里十四名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在夜校的辅导下,学习成绩全都有所提高。

村民阿不都外力·买买提依明从来没有听说过农村还能办报纸,而且讲的都是村里的事,登的全是村里人的照片,说看这样的报纸特别亲切。尤其是通过这张报纸,让他们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和村里的大小事情,还有一些去极端化的内容,让他们弄清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

环塔拉力赛自驾营地离则格德恩呼都格村不远,住村工作组与之取得联系,组织该村的妇女去打短工,每人每天一百六十元的劳务费,八天下来,每人创收一千三百元。这是她们有生以来挣到的第一笔额外收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欢笑。“我们要让村里的妇女过有尊严的生活!”牛曼玲说。

在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老百姓的眼里,住村工作组组长李冠峰说话办事有章法,是个能人。

李冠峰是巴州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曾经在部队工作多年,在军旅生涯中养成了办事雷厉风行的作风。

2014年,巴州科技局第一批“访惠聚”活动工作组是在和静县克尔古提乡克尔古提村开展工作,2015年第二批“访惠聚”活动工作组调整到了博湖县本布图镇新布呼村。新布呼村住村工作组共十二名成员,其中巴州科技局九人,博湖县民政局三人,总共八男四女。

新布呼村是一个维吾尔、汉、蒙古、回四个民族共同生活的自然村,有一千八百五十名各民族村民。按理说,这个地方水丰土沃,光照充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村民的生活应当丰衣足食,家家户户不差钱才是。然而,村集体经济薄弱、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困扰着这个村。

三月的焉耆盆地,寒意未减,大地还见不到一丝绿色。2015年3月1日,巴州科技局第二批“访惠聚”活动住村工作组住村以后,正值春灌春耕工作开始,工作组成员与村民一道积极参加水闸检修、渡槽维修、灌渠毛渠清理、植树、大棚间苗、丈量小麦面积、整治村委会环境等劳动。特别是4月中旬至5月中旬,新布呼村七千余亩色素辣椒、工业番茄全面移栽,急需劳动力。针对新布呼村辣椒苗、工业番茄苗人工移栽工作量大、人工成本高的现状,住村工作组在新布呼村实施了“钵盘育苗旱地自动移栽机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新布呼村建立钵盘育苗旱地自动移栽机技术示范点进行推广,示范推广的2ZB—2型钵盘育苗旱地自动移栽机一次性完成机械自动取苗掷苗、分苗投苗、破膜打穴、栽苗、覆土、压土等作业,实现工业番茄、辣椒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全程机械化、标准化生产。项目组于4月24日、5月3日、5月8日举行了三场现场会,参加观摩群众人数达到三百多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巴州科技局蒙古族干部艾力再同志是第一批“访惠聚”活动优秀个人,当他听说今年组织上把州科技局从和静县调整到了博湖县,就主动向组织申请随同第二批工作组再住村一年。他说:“我懂汉、维、蒙三种语言,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风俗习惯。到新布呼村以后,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请求。

住村工作组进村的时候,正是春播的季节,村民全都在忙春耕。那段时间,从早到晚,只见田野里拖拉机带着铁铧犁,在地里来回地奔跑,一片片黑而松软的泥土如浪花般翻卷。

工作组成员白天到地里帮助村民干活,夜晚组织村“两委”班子座谈会、党员大会、致富带头人召开座谈会,学习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党委的文件精神,帮助村两委班子和党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工作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发现村里的温室大棚里入春之前培育辣子苗、西红柿苗,秧苗出售以后就闲置下来。因为秧苗移栽之后,随着气温的升高,温暖的阳光下,大地焕发了美丽青春的气象,田间的庄稼日益茁壮起来,大地变得郁郁葱葱,不需要在闷热的温室大棚里劳作了。

新布呼村有一百三十七个温室大棚,每个大棚一亩地,这样一来就等于把一百三十七亩土地浪费了。住村工作组对新布呼村的种植业、设施农业等产业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提高全村一百三十七个大棚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经过反复酝酿,村委会决定租一个温室大棚,首先上短平快的食用菌项目,发挥科技项目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给村民树立信心,重点培育当地的芦苇菇,同时积极争取“干旱地区抗逆性灵芝种植栽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项目”在新布呼村落地。因为,早在2014年7月,巴州科技局就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与河北、上海实用菌研究机构合作,搞博湖当地芦苇菇驯化与研发。现已成功培育出了菌种,并初步解决了多出菇、出好菇的问题。生物转化率,刚开始达到百分之三,逐步达到百分之百甚至百分之一百五十,可以进行产业化种植。一亩地的大棚可产两吨蘑菇,市场价每公斤三十元左右。

李冠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今年本布图镇提出人均增收一千零四十元,仅靠传统种植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个目标的。因为传统种植模式主要是培育色素辣椒、工业番茄苗,平均一个棚能育四千盘苗,也就是两万块钱,去除成本,纯利润没几个钱。如果秧苗出棚以后,紧接着种蘑菇,尤其是种当地仿野生环境条件下的芦苇菇,按每公斤三十元的市场价计算,每个大棚能生产两吨成品菇,收入应该是六万元。假如种灵芝,据专家估计,一个大棚的产值至少可以达到十万元,经济效益是育苗收入的十多倍。新布呼村现有一百三十七个温室大棚,那么产值是多少你们自己算算看。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是不是就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呢?如此一来,一个大棚的收入等于十亩田地收入,而一个大棚的产值相当于百亩传统种植业的收入……

住村工作组的设想得到了巴州科技局领导大力支持,王亚辉书记亲自协调自治区科技厅给予二十万元的资金支持,2015年4月底前育成四万斤灵芝菌种在新布呼村进行示范种植。

工作组投入经费两万元,建立了“新布呼村食用菌种植示范基地”,无偿提供了一千五百多袋平菇、芦苇菇、香菇、鸡腿菇等菌种。截至2015年底,各种食用菌长势良好,已为村集体带来一万元的经济效益。工作组先后开展了可持续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培训班、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两期,培训群众一百二十六户。邻村的群众听说工作组在新布呼村举办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班,先后有八十余户有意种植食用菌的农民也参加了学习。

2015年4月12日早晨8时,住新布呼村工作组的房门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大伙起来一看,门口站着一位年过花甲的维吾尔族老人。人们上下打量着这位不速之客,只见老人身材矮小,腿有残疾,脸上流露着焦急和无助的表情。艾力再与老人经过简短的交流,得知他叫吾甫尔巴克,今年六十一岁。老人说,当前正是植树的季节,由于缺乏劳动力,家里五亩地没人植树,非常着急,他听别人说,有困难可以向工作组反映,就来问问工作组能否帮他植树。

住村工作组得知这一情况,毫不犹豫地跟着老人去植树。经过两天的辛勤劳动,拉线、挖坑、抬树、扶树、填土,五亩林地全部植完了。一千多棵白杨、青杨、北京杨等苗木迎风而立,横成排,竖成列,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老人也很高兴,用维语和汉语不断地重复着“热合买提”和“谢谢”。

2015年7月初,在夏天的骄阳下,住村工作组的成员在大棚里忙碌,时不时会有村民进来参观,看着培育袋里密密麻麻长出像猴头似的蘑菇,眼睛中流露出喜悦,仿佛看到了“金元宝”。

在大棚的另一头,再看那些灵芝袋,指甲盖大小的灵芝赫然映入眼帘,项目负责人蒋志勤说,再有半个月灵芝就可以开片了。她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参观的村民介绍,灵芝可以采两茬,7月底采一茬,9月底采一茬,每个大棚可以产一吨干芝,国内市场每公斤售价八十元,还可以收获四十公斤的孢子粉,做成胶囊每公斤能卖四千元,也就是十六万元的收入。去过一个大棚九万元的成本,如今自己建成本可以控制在四万元左右,一个大棚的经济效益大概是二十万元。

村民们听得眉开眼笑,对学习种植技术表现出强烈兴趣。

鸟鸣众声和,风暖不负春。

“访惠聚”活动还在全疆各地继续。

这是一个众志成城的群体,一组庞大的精英群像。

他们的故事一样精彩,他们的工作一样出色,他们的事迹一样动人,他们的收获一样丰硕。

心心相通,洋溢温暖,这正是他们带来的感动。

薪火相传,弦歌不绝,这正是他们拥有的力量。

栏目责编:孙伟

周边·杨炼译诗小辑

猜你喜欢

工作组村民
有了“红色代办员” 村民办事不出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省事神器神奇的Excel工作组
留肥拒瘦
FIFA解散反种族歧视工作组
团中央青农部派工作组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