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途径探索
2016-12-07赵丹
摘要:在“融合发展”“互联网+”态势下,传统出版格局中处于竞争相对劣势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应在类似二次创业的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奋起直追,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
目前,我国不少有实力的出版单位已经启动了数字出版的进程。数字出版前期投入巨大、至今仍缺乏盈利模式的事实,使得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迟迟不敢迈出数字出版转型的步子。但在“互联网+”时代,无论是否做好准备,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都已经没有退路,必须投身到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去。
一、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出版模式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自2012年以来,该社通过浙江不断探索适合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经短短数年的积累,逐步形成了以校园原创网络文学、纸质出版物衍生开发、富媒体教材及在线教育、自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四大核心项目为主体的数字出版方向,并逐步推出了电子图书、手机阅读、网络原创文学、广播剧、终端软件、网络教育出版、众筹出版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产品线。具体如下:
1.校园原创网络文学
近些年,《步步惊心》《甄嬛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网络作品的成功,及腾讯文学、塔读文学等文学网站收入的节节上升,推动了原创网络文学资源竞争的白热化。与此同时,校园作家以及校园原创文学的发展却不容乐观,这恰恰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012年,该社联合学校启动了省级校园文化品牌培育项目——“大学校园作家联盟”。通过该项目,出版社在两年内陆续发掘并出版了《80后的小半辈子》等十余部校园作家作品,扩展了出版社的选题范围,积累了第一批校园作家资源。
2014年,出版社与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中国电信天翼阅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组织了“中国梦·我的美丽青春”首届原创网络文学大赛,在浙江省高校中广泛征稿,共收到100余部优秀作品。经过专家的数轮评比,选出了各类优秀作品数十部,出版社将这些作品加工出版,积累了第二批校园作家资源。
2015年,出版社又联合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成立了“青春同文馆”文学工作室,并搭建了“青春同文馆”微信服务号作为服务平台,开发了小说连载、在线书城、众筹出版等一系列模块,实现了校园文学作品从投稿到出版发行的一条龙服务,有助于出版社实现对校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长效开发。
2.纸质出版物衍生开发
如果说校园原创网络文学是该社针对大众阅读需求开发新资源的有益尝试,那么纸质出版物衍生开发就是该社立足已有资源,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手段。该社共出版2000多种纸质出版物,其中,经管、理财、培训、历史、传记、文学、旅游、生活、美食、少儿、外语等均有代表性产品。为了更好地推广这些产品,数字出版部门一方面积极整理归类,对可读性较强的图书进行重新包装,通过重新编辑书名、设计封面、修改版式等方法制作电子书;另一方面积极运用新技术深度开发内容,以广播剧、舞台剧、话剧、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综合开发资源,积极探索优质内容的全媒体开发道路;此外,出版社还将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应用于低幼绘本中,其开发的虚拟互动三维动画APP也已成功研发手机版。
3.富媒体教材及在线教育
教材是大学出版社的立身之本。随着“互联网+”思维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一些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下急需打造自身的办学特色,改变“千校一面”的同质化教学,于是纷纷要求推出定制化的数字教材及配套服务。因此,出版社紧跟形势,优选了一批实用性强的高职高专教材、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和地方文化教材,改编成了富媒体教材,并和学校联手,共同开发数字教学资源库。
另一方面,随着“翻转课堂”模式的全面推广,在线教育平台成了重要的教学辅助方式。该社在富媒体教材的基础上,与知名技术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特色在线教育课程,目前已有多门课程上线销售。
4.自媒体和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平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内容生产、管理支撑平台,某种意义上信息化服务平台也涵盖在其中;二是数字化投送平台。前者是出版机构进行数字化内容生产和管理的基础性平台,后者是以分销投送数字出版内容为主营或兼营业务的网站、客户端以及其他数字出版内容交易渠道。该社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平台建设的问题上,先从宣传和分销平台人手,已开发建成了一个集微阅读、微出版、微营销于一体,展现新青年、新视野、新文学风貌的出版社官方微信平台,旨在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师生提供在线读书、买书(电子书)、出书、获取相关的推荐信息和活动信息的深度服务系统,为积极探索新媒体互动营销平台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出版转型的初期原则
1.认清形势,主动出击
如前文所述,“互联网+”和融合发展已经是行业乃至全社会的发展大势。中小型出版社如果还在老观念中等待和观望,等来的不仅仅是在这“二次创业”的机遇中错失良机,还将影响其在传统出版领域的综合实力提升。面对显而易见的劣势,该社不等、不靠、不要,灵活借助丰富的教育资源,主动进行数字化转型。万事开头难,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道路,只要认清形势,积极推进,假以时日,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2.寻找空白,特色优先
数字时代,内容为王。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虽然不如大社资金足,不如专业社资源强,但在长期的出版工作中,总会有自己的资源和特色。即使现在规模不大,只要精耕细作、深度开发,也能找到市场空白点。以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为例,该社依托浙江省网络文学发达的环境优势,背靠母体大学资源,又利用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同处一地的地域优势,大力开发校园原创网络文学。这不仅打造了一条从生产到发行全线贯通的数字出版产品线,还扩充了纸质出版的新品类,可作为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转型路径的借鉴。
3.稳步推进,夯实基础
综观现在的数字出版模式,虽然盈利模式尚不明确,但常见的几种做法业内却是明了的。实力强的大社,往往通过规模取胜,通过打造大平台和大项目整合资源;有内容特色的出版社,往往通过建设特色数据库聚合内容;而大部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由于家底薄、实力弱,经不起大的风险投入,往往只做些版权销售。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首先抓好盈利模式最明晰的版权销售业务,通过与有实力的有线和无线渠道合作,实现版税收入每年稳步增长;其次,项目开发从小规模做起,通过小项目积累经验、锻炼队伍,慢慢扩大规模;再次,积极借用外力,技术上与成熟公司合作,资金上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这些策略,一步步控制投入,提高收入,慢慢夯实了数字出版发展的基础。
4.立足大学,实现共赢
如前所述,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多方借力,通过积极的合作打开融合发展的局面。除了在技术上和资金上借力外,大学出版社最天然的合作伙伴就是背靠的大学。浙江工商大学虽然不是211高校,但也有丰富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在该社的数字产品线中,无论是校园原创网络文学开发,还是特色教育资源打造,乃至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都与母校积极合作,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良好组合。
三、数字出版转型的推进措施
目前,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已初具形态,初步达到了产品融合、媒体融合、平台融合的融合发展状态,但也出现了创新不足、推进缓慢、后续乏力的势头,这也是中小型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后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面临的共性问题。结合自身的思考,笔者认为,如要突破上述瓶颈,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制定合理的“烧钱计划”
数字出版是一种烧钱的创新项目,策划开发新产品、采购必要的设备和软件,甚至走访调研都需要投入。很多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数字投入方面缺乏必要的整体规划,基本上都是先设计项目再申请资金,有资金就做没资金就不做。现在政府对数字出版的资金投入控制比以往严格,而且总量和资助形式都在不断变化,一些地方政府的资助已经从直接资助改为了贷款贴息的方式。这些因素可能使不少数字出版项目因投入限制而错失良机。如果可以制定“合理的烧钱计划”,按照出版社的实力,每年拨出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开发创新项目,用不掉要惩罚,根据需要还可以申请追加,倒逼项目推动者必须时刻创新和思考,其创新的动力会完全不同,也能保证项目和产品有持续性。
2.全员打造关键资源能力
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的关键是要拥有优质的、独特的内容资源,这些资源是形成关键资源能力的基础。目前数字出版所需的资源和大学出版社传统纸质资源不太一致,如大众阅读要求市场类图书,专业数据库要求专业图书。校园原创网络文学是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数字部门为解决这一难题所做的尝试,但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数字转型要推进,必须是全社层面的推进,只有将转型需求融入出版社整体特色打造的全局工作中去,通过具体的指标、强而有力的措施引导出版社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特色内容的打造,才能在形成品牌后,用新的技术和手段引导消费者前来消费,打好数字出版长效开发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的开放领域,也是一个创新导向的新领域,传统出版社的利润考核指标和工作量考核指标都无法全面地考核数字出版部门。笔者认为,在数字出版部门的考核上,应该兼顾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两个维度,既要有针对工作量、销售回款等项目的量化考核指标,也要有针对创新、影响力提升等方面的非量化考核指标,同时还应该结合不同岗位的情况,对不同的指标制定不同的权重系数,特殊岗位要做到鼓励创新,重奖轻罚,以达到“能者多得、多劳多得”的良好效果,激发员工开拓数字出版业务的创新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赵丹,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新媒体出版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硕士研究生)